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的读后感大全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的读后感大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5-04-13 07:00:22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的读后感大全
时间:2025-04-13 07:00:22   小编: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这篇文章探讨了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之间的关系。文章指出,创新是企业家成功的关键因素,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同时,企业家精神也包括了冒险、坚韧和智慧等品质,这些品质对于创新至关重要。文章启发人们在创新道路上不断追求进步和突破。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篇一

这本书其实主要还是类似与一般的市场营销类图书,但是仍然也有创新方面。在大boss的推荐下,我读了它。这本书也启发了我一些,给一个例子:一般的月度市场评估会议上,大多数人会专注于份额低的地方或者是份额下降的方面,从而想尽办法使这些地方上升。然而却忽略了那些笔预计销售好的方面,从而丧失了一些转型创新的机会

1/15页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篇二

企业家战略+有目的的创新+企业家管理=创新与企业家精神。

先列举几个词的定义,“创新”并非聪明的创意或发明,也不一定在科技领域,而是是否为客户创造出新的价值,是改变资源的产出;“企业家”是从事创造性破坏的工作,“企业家精神”是颠覆现状、推陈出新。

2/15页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篇三

大师就是大师,谈企业家精神及创新很有深度,维度也更高。看到的问题也更透彻,个人觉得是精益化创业的邹形;特别强调任何创新都不能远离用户,要坚决离开办公室。同时不创新,守业的企业,注定要灭亡。虽然数据有些老旧,但跨度很长;周期很全,非常具有说服力。如果中国企业家,人人都有企业家精神。敢于创新创造,中国崛起不远了。也相信老爷子的预测,未来的社会是属于企业家的;只有具有创新创造的企业,才能生存下去。缺点就是翻译者存在问题,没有很好的将大师要说的;更简单易懂的分享给读者,而且感觉加了些广告和个人的看法进去。

3/15页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篇四

1.创新来源于衍生,那个你行动中没有想到的结果。 2.事情发展是不确定和不连续的。你按照自己的方式行动着,结果衍生出了你从来没有想到的副产品,这个就是创新。 3.能称为企业家,是因为能做到拆碎原本低效的资源利用方式,重组新的高效的资源利用方式。并且,承担风险责任。 4.企业创新战略有四种——有举全公司之力赌一个创新方向的;有先模仿后超越的;有专注细分市场创新的;有创新整个产品生态的。怎么选?看情况。

4/15页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篇五

从德鲁克的入门级《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开始,我逐渐喜欢起德鲁克这个老人。他的著作经常给人以心灵深处的触动,回顾我的工作实践,我经常冒起这个念头,“原来我们经常习以为常的行为并不是有效的,更骋论为高效了。”后悔没有早一点接触到这位大家。

回到这本书,一提到创新,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想到了高科技行业。尤其是对理工科出身的人士而言,大家更崇尚高精尖技术,非高科技行业都看不上眼,更不用提有创新的资格了。

但是德鲁克指出:创新不仅大幅度提高了资源的产出,而且开创了新市场和新客户群,这就是企业家精神。 创新不一定必须与技术有关。

创新来自于以下以下来源:意外,不协调的事情,程序需要,产业和市场结构,人口结构变化,认知的变化和新知识。

这个冲击是巨大的,也只有有能力的人才能及时转变观念,把握住时代的际遇,在开创新机遇的同时完成质的飞跃。

5/15页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篇六

例如,彼得·德鲁克的开创性著作《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很容易被视为关于设计思维的论文,旨在建立一门具有重要组织设计理论所有特征的创业学科,包括对创新和创业对整个社会的意义。他的书确定了要探究的问题,并为具有系统纪律的新实践提出了令人信服的假设。为了解释该学科的元素或组成部分,他遵循了一种具有设计特征的探究策略。他确定了该学科所依赖的发明来源,该学科如何在不同类型的组织内发展,最后,该学科与外部用户世界互动的策略,通过政策和实践带来创新。这些是设计理论和实践的经典问题:我们设计什么,我们如何设计,我们为什么设计?阅读Drucker的书,人们可能会开始明白企业家精神和设计是同一个企业的名称。——理查德·布坎南, Worlds in the Making: Design, Management, and the Reform of Organizational Culture, she ji, V1 S1

6/15页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篇七

创新机遇的来源有哪些,企业家精神是什么?作者认为,创新机遇主要有七个来源,这些来源是不确定的和不连续的,但抓住创新机遇所必备的企业家精神是系统性的和可持续的。

创新的七种来源包括意外事件、不协调事件、流程改进的需要、产业和市场结构变化、人口变化、认知变化、新知识。

这七种来源有两个共同点:不确定性和不连续性。七种创新来源中,每种来源的不确定性和不连续性的程度和特点不同。每个人对不确定性和不连续性都可以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或是拒绝,或是拥抱。我们对于不确定性和不连续性的态度,决定了创新的成果。

四种创新战略,创新生态(大局观、分享精神、把不确定性和不连续性相互抵消)、生态利基(专注力、工匠精神、用专长抵消不确定性和不连续性)、攻其软肋(市场敏感性、先避免不确定性,通过创新获得不连续性的成长)、孤注一掷(前瞻性眼光、完全拥抱不确定性和不连续性)。

企业家精神,主要有战略前瞻性、市场敏感性和团队领导力几个重点。德鲁克告诉我们,面对相同或类似的创新机遇,不同人抓住机会的能力不同。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既有高瞻远瞩的眼光,又有脚踏实地的干劲。只有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才能抓住创新机遇。而每个人在生活和工作中都需要企业家精神。

7/15页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篇八

从《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到《个人的实践》,再到这本《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我想,德鲁克大概是现在目前互联网盛行的知识付费课程的源泉吧。作为一个草根创业者,感受更深。德鲁克对创新、创业的理解,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多年前已经把今天的中国预测,不仅预测了中国的今天,更可怕的是预测了中国的未来。这位管理学祖师爷真的是大师中的大师。这类书,大概需要常读常新。

奉上个人制作的两张思维导图,希望有益更多读者。

8/15页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篇九

1912年熊彼得曾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以“创新”为核心的动态发展理论,用生产技术和生产力方法的变革来解释经济发展过程,突破了传统“经济发展”中人口、资本、工资、利润、地租等变化的局限。德鲁克则在此基础上将“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联系在一起,将企业家创新视为社会及经济发展真正的动力。

“创新”不代表发明创造,也不是狭义上的技术革新,而是更广泛的经济或社会术语,着重于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创新,是在模式、思维、认知上的彻底改变。用萨伊定义企业家精神的方式来说:创新就是改变资源的产出。创新就像一把杠杆,翘起的是整个行业,例如当下的OTO、共享经济、各种渠道创新,在20世纪则是流水线生产、分期付款、自动化、连锁品牌店等等。

德鲁克在书中阐述了七种创新机遇:1、意料之外的事件——意外的成功、意外的失败、意外的外部事件;2、不协调的事件——现实状况与设想或推测的状况不一致的事件;3、基于程序需要的创新;4、每个人都未曾注意到的产业结构或市场结构的变化。5、人口统计数据(人口变化);6、认知、意义及情绪上的变化;7、新知识,包括科学和非科学的新知识。要使创新行之有效,就必须加以“企业家管理”,专注于机遇而非冒险,专注于现在而非未来。归根结底创新不是科学理念或艺术创,而是一种经过审慎分析的实践,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系统化、理性化的工作。

9/15页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篇十

在相对一元的组织里(一个知识、文化、习惯相近的公司内),要推动创新思维的改变,领导者必须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去传播信息、故事和理论,并亲身实践。

我们都希望在传播创新思维的时候有捷径可寻,希望冥顽不灵者大彻大悟,但现实是大多数人的改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促使变革发生需要更多的时间、更多的实践,甚至在胜利到来之前还需要多次的反复。

一个组织的思维转变是一个艰巨的、系统的工作,除了塑造一个个创新故事和创新英雄外还需要做很多的事。

首先,领导者要向组织成员传达一个清晰的大家都认同的愿景,这个愿景最好是从组织的历史中挖掘出来的,最好是大家梦寐以求渴望实现的梦想。

其次,要战胜一切妨碍创新思维引入的阻力,如组织内的旧观念、错误的理解和有害的想法。

第三,建立一套合适的奖赏制度来推行新的政策和做法,这些制度和做法要能够获得团队成员的共鸣,使每个成员都觉得在创新的路上大家是一个并肩作战的团队。

第四,要用不同的方式来推广新的观点和思想,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一种新思想要通过六次不同方式的强化后,才有可能被固化。

最后,在推广新观念的同时,还要确保人们在组织内实践新观点时毫无后顾之忧,而不是瞻前顾后畏首畏尾。

详细交流请填写微信公众号:创新社区(innovation-1314)

加入创新社区,和一群不愿意舒舒服服过日子的人一起跑!

10/15页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篇十一

所有读过德鲁克的《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的读者基本都会承认这是一本商业经典著作,而且还会不断一读再读。书中对于如何实现创新进行了系统性分析,案例详尽、理论扎实。

在阅读德鲁克的这本著作的过程中,近20年中国创新企业的崛起如过电影一般在眼前浮现,而且这些创新企业的发展历程竟然和德鲁克36年前的著作理论印证得丝丝入扣。经典书籍之所以被称之为经典就是因为它不会随着时间慢慢被遗忘,而是不断的散发着智慧的光芒。

2015年以来,双创之风席卷中国各地。时至今日,大众对于创新、创业的认知还比较肤浅。大众如果能够在阅读《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之后再进行创新创业的决策,那他们的成功率会有大幅的提升。

最后,用几年前格力董明珠和小米雷军那个著名的打赌来印证下德鲁克的理论。根据德鲁克的创新理论,格力和小米都属于创新型企业,但是两者的创新类型则完全不同。格力属于基于产品的创新,基于产品的创新的特点是在产业链上具有很强的技术壁垒,但是对于市场和消费需求的变化感知力不足,企业最大的风险在于技术优势的丧失。小米属于基于市场和消费需求的创新,产品本身的特色有限,更多是因为解决了用户的某些特殊需求而成为行业的领导者。它需要不断的把握新趋势和新产业,它的最大威胁就是专攻的某一细分市场变成了大众市场。

两种策略没有优劣之分,比如如果将时间点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计算机行业中专注市场的IBM相对于专注产品的苹果就是明显的赢家。但当时间线拉近到21世纪,那两者的形势就产生了逆转。

11/15页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篇十二

管理就是在组织中产生的解决新的问题,创造新的方法。企业家精神:系统化管理,有目的,有创新,逻辑思维一下子就上来了。好多案例分析透彻,还是得去了解调查研究思考每个公司的方方面面,特别是人。 有目的,理性,感性,简单,适合满足大众需求,要自己走出去,稳健,系统分析,不冒险。实际行动,多去看反馈情况及结果,评估,整体性表现,不能傲慢看待每个人行业,不小心他就是牛市大亨。新代表着独立。多去了解一个创新项目的前中后期情况。自我革新,善于发现生活中点滴,及应用,一对多的服务产品,专注意外事件。企业不是要改造顾客,而是要满足顾客。注重财务的管理,多思考财务问题需求,注重别人提出来的问题并解决。冒险,学会普通视角看待客户群体和深入群众需求,抓住机会,看市场需求,中间商的目光,不能趾高气扬的服务态度。

生态利基:小,稳,低调,根据市场需要产生,需求量不大,被替代性强。抓住时机,系统分析,创新,与众不同,独特性强,

创造客户群体:定价,效用(个体),符合经济社会,客户群体真正价值。价格是客户群体觉得可以购买来定义的,价值能给用户群体带来什么价值,才是我们去想解决的问题,价格只是让客户群体得到自己能接受的东西,并不能带来价值。

合适自己的企业战略才是符合客户群体的需求,市场是一切经济的导向。是一种判断,决策是一种判断。

它们务实,而不教条;脚踏实地,而不好高骛远。

不断的个人学习,看破政策的局限性,找到合适自己合适企业的发展路径,而不是被牵着鼻子走路。

12/15页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篇十三

听《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回答了一个问题:“我想在我家楼下开一家小龙虾店,这算不算创业?”,虽然这也是在自己当老板,但其实这不算创业,创业,并不是开创一个属于自己的事业,创业一定是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市场。一定和某种意义上的“创新”有关,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商业模式创新。我发现假如把这本书的名字改成《企业家与创新精神》,其实一点也不违和。

作者是彼得德鲁克老爷子,对于老爷子的最高评价,我很认同这位解读者的观点——“所有能够给予一个管理学的大师的最高评价,都只能是排在德鲁克之后的最优秀的管理学大师。”

全书包括了相互串联的3个部分:1,创新可以从哪里来?2,什么是企业家精神?3,企业家精神如何引领创新?

1,创新从哪里来?这个问题从创新的两个重要的属性说起:不确定性与不连续性。人们天然喜欢确定性和连续性,但是这两个属性和创新没什么关系。从这两个属性出发,可以引申出7个创新来源,包括:意外事件、不协调事件、流程改进的需要、产业和市场结构变化、人口变化、认知变化、新知识。

2,什么是企业家精神?能够将资源从利用率低的领域移动到利用率高的领域,并且愿意为之承担一切风险的精神,是企业家精神。书中讲的麦当劳和克洛克的例子,算是很好的诠释这个这种精神。这个故事我听过第二遍了,第一遍是在张筱雨的《商业经典案例课》里面讲到麦当劳这个主题的时候;

3,企业家精神如何引领创新?四个战略:1,孤注一掷、攻其软肋、生态利基、生态创新。

13/15页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篇十四

但凡年岁大一点的人都会同意一个道理,人的成功一半靠努力,一半要靠运气。而对一本书来讲,这个道理同样颠扑不破!这本书就因为刚好生不逢时,所以它的影响力不大几乎是命中注定的了。一则《公司的概念》是作者赖以构建管理学的大作,其光辉自然光芒万丈,而《管理的实践》则更是当时管理者拿来就能上手的管理圣经,其影响力也自然毋庸置疑。纵然这本书就其思想和内涵已亮如启明,无奈上述两本巨著其光如同日月,作为星宿岂可争辉?相形之下,黯然失色只能是宿命!二则创新作为一股风气当时尚未成长为潮流,所提出之理念依然有过早,过新之嫌,所以难免大呼一声,应者寥寥。而待到雄鸡一唱天下白,创新成为了一个“正确”的概念,人人言必称创新的时候,早有人踩在其肩上,领会其要旨,结合当下之情景,重新阐述并发展出了新的理念,比如《创新者的窘境》、《创新者的解答》、《创新者的基因》和《创新者的方法》,这些书像新的建筑一样-迅速拔地而起,从而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而作者的这本书作为地基因而更加被人遗忘。

这本书似乎生不逢时,是从价值评估角度说的,但是就像和氏璧一样,价值评估影响的只是其作为评估结果所显示的价值,而丝毫不会影响其内涵价值本身。换句话说,错的只是主观价值,而不是客观价值本身,客观价值迟早会被发现,即使不是以直接的方式,也是会以间接的方式,而现在我们显然已经看到了这本书的价值被以一种间接的方式发现了出来,而这一点恰恰在前面分析这本书如何生不逢时的时候说明了出来,这本书尽管没有作为有影响力的作品为世人所关注,但是这本书为后续《创新者的窘境》等讨论“创新”主题的畅销书籍创造了一个基础,让这些作者有一个坚实的根基去发展、去再创新,通过这种间接方式,它的价值以不可抗拒的方式爆发了出来。

熊彼特在其名著《经济发展理论》提出了著名的创新理论,该理论第一次提出生产方式的创新才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强调只有企业家将新的生产要素的组合构建起了一个新的生产函数,人类的生产才能动态成长。但是熊彼特只是将问题推进到这里,至于企业家该如何发挥创新精神,通过组合生产要素构建新的生产函数,都没有再做研究。显然他是把问题留给了后人,而作者显然继承了熊彼特的衣钵,在这本书里更为系统地,同时也更为具体地阐述了创新的原则、创新的方法和企业开展创新应该注意的问题,一方面让创新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提升,完成了一次高质量的概念成长过程,另一方面也让创新成为一种可以把握的实务,成了一种可以系统化操作的事情。

14/15页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篇十五

彼得德鲁克,管理学科开创者,被尊为“大师中的大师”、“现代管理学之父”,他的思想传播影响了130多个国家;他称自己是“社会生态学家”,他对社会学和经济学的影响深远,它的著作架起了从工业时代到知识时代的桥梁。

在他的著作《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一书中,他创新实践、企业家精神实践和企业家战略三个方面来阐述无论是普通企业、公共服务机构还是新企业中的企业家都应具有创新意识和战略性地掌握创新方向和目标。

一、创新实践

“有目的的创新”是德鲁克先生对企业家在创新方面的要求和主张,系统化的创新就是指关注创新机遇的七大来源:

 存在于机构内部,不论它是商业性机构还是公共服务机构,或者是在于某个产业或服务领域内部

 意料之外的事件——意外的成功、意外的失败、意外的外部事件

 不协调的事件——显示状况与设想或推测的状况不一致的事件

 基于程序需要的创新

 每个人都未曾注意到的产业结构或市场结构的变化

 存在于机构或产业外的创新机遇来源

 人口统计数据(人口变化)

 认知、意义以及情绪上的变化

 新知识,包括科学和非科学的新知识

这七个创新机遇的来源接线相当模糊,彼此之间有相当大的重叠部分,就好比七扇位于同一建筑物不同方向的窗户,每一扇窗口所展现的景象在别的窗口也能看到,但没扇窗口核心的景象却又是不同的。

二、企业家精神的实践

创新和企业家精神充斥着普通企业、公共服务机构和新企业的日常经营与决策中。

1. 普通企业

当今的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除非具备了创新能力,否则很难再这个变化莫测和充满创新的时代中继续生存下去。而创新,按照熊皮特的名言来说,就是 创新者的“创造性破坏”,是这些企业遭到灭顶之灾的主要原因,这已经对当今的就业、金融稳定、社会秩序、政府责任带来了真正的社会威胁。

现有企业必须改变,而且必须在各个方面进行彻底的改变。其实,具有相当规模的现有企业(而非小规模企业)最具有成为企业界领导者的实力。因为他们拥有必要的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而且,它们已经具备了管理上的优势,并建立一支管理队伍。它们不仅有机会而且又责任实行有效的企业家管理。

15/15页

还剩12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