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月亮與六便士》读后感锦集

《月亮與六便士》读后感锦集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5-04-23 14:40:31
《月亮與六便士》读后感锦集
时间:2025-04-23 14:40:31   小编:

《月亮与六便士》是一部讲述艺术与现实、理性与感性之间的冲突的小说。主人公斯特里克兰通过放弃传统的生活方式,追求内心真实的激情和自由。小说深刻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艺术的力量,引发了对于社会规范和个人追求之间的思考和反思。

月亮與六便士读后感篇一

译者傅惟慈先生在序言中解释道“月亮与六便士”的含义为卑微与崇高的比对。

我想书中并没有倾向性的探讨谁为卑微谁为崇高。放纵欲望的不世画家,无论是对绘画的欲望还是对性的欲望,对生存的欲望。循规蹈矩,运用绘画技能养家糊口接济亲朋的,多少有些小丑形象的荷兰画家。结交朋友,却不免有些故作清高,辛辣毒舌的“我”。追求体面,爱好结交文艺名人,擅长掩饰遗忘的作家妻子。

放在世俗的眼光下,没有人谈得上卑微或是崇高,没有人的行为与做法值得效仿与赞扬。或许只有真正的艺术品才称得上崇高,而在此之下的凡人均是如此的卑微与渺小。

思特里克兰德自己也从不欣赏自己的作品,认为这只是表达自己观感的手段,画完的瞬间一切就都已经结束。但是艺术就是孤独的,是对内心世界的完全臣服与完全表达,只有这样用力的表达才有震撼人心的效果吧,哪怕你并不懂得绘画,但你总能感觉到那一刹心灵的震撼与恐慌。

1/7页

月亮與六便士读后感篇二

大致记得这本书至少是从2016年初开始阅读的,中间断断续续,因为工作 因为懒......

现在总算圆满了?

先说说这个名字。看序言,一直以为六便士就是英国最便宜的货币了,所以高贵优雅的月亮与低贱粗俗的六便士一说也能成立了。后来百度了下,“便士”是单位,那为什么是六呢?我也不知道,至今也不知道。读完整本,个人意见是:月亮=自然、孤独、优雅却不为人知,六便士=物质、低俗却不可或缺,就是说月亮是自然现象,但它总是在夜晚出现,而夜晚注定更多的寂寥孤独,它高贵冷艳美丽却很少有人经常注意它,六便士很实在,能让自己吃口饱饭睡个好觉,也代表着铜臭物质的金钱社会,低俗但人们需要它,做个选择,是欣赏歌颂美丽的月亮,还是让自己不至于饿死?两个极端,艺术注定要牺牲,拥有高贵思想就放弃物质生活。

再说故事情节。细节忘得差不多了,除了“思特里克兰德”这个主人公名字。大致就是一个庸庸碌碌的股票经纪人,放弃了自己稳定、呆板的生活/家庭,去投向艺术的怀抱,饥饿、病痛、生存环境都不再重要,更不用说世俗的眼光舆论,最后辗转到了塔希提岛,他属于这,一个自然、美丽、远离喧嚣的环境,一个更接近自己精神世界的地方,在这里生活-创作-生儿育女-衰老病死。

说说我的感受。只是单纯当做小说来看,最后才知道是以保罗 高更的原型塑造的现实人物,除去七分添油加醋,三分真实也是世间少有的。我不懂艺术。不会画画,不会弹琴,不懂写作,我所学所会的一切都是为了在社会中生存,而吃饱穿暖、撑起家庭、享受生活,没有艺术家的思维,不明白为什么为了一个精神世界而放弃一切,甚至家庭,而让自己遭受流落之苦,可能受了些小说中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的影响。但我能理解艺术家追求自我精神的想法,在我看来只是偏执,但那是无法选择的偏执,才有了那些伟大艺术作品。而,艺术作品都说是无价的,但最后都能以一个固定价格而买卖流转,尽管那是个天价,所以不也能说明这还是个物质世界吗?艺术家用尽一切 乃至献出生命所创作的,只是自我精神产物,他们可能悟出了宇宙洪荒的大道理。但我是个粗俗的人,归根结底,我还是选择吃饱穿暖、撑起家庭、享受生活。我有的只是欣赏,加上一丝丝自我精神世界的提升。

2/7页

月亮與六便士读后感篇三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尽管以艺术家高更的经历为原型,在性格上却不是真实的人类,这是我看过这本书后的第一感受。我想思特里克兰德该是作者把一个人原始的的人性弱点隐去,而又无数放大了坚毅与执着的这样一个艺术形象。故事本身不复杂,放在今天甚至又是一碗触动各位网友间歇性寻梦野心的一碗浓鸡汤:生活安逸体面,有不错的工作,贤惠的妻子,儿女绕膝的中年男子突然从既定的生活轨道中抽身离去,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寻梦之旅。这个故事很容易会落入俗套,可是主人公实在是个太疯狂的怪人,一切会让你想到“俗”的性格特点他都是没有的,因此他的经历也远远高于世俗之上,甚至身为读者也没法用世俗的标准来评判他。

作者以一个伦敦作家的口吻,用“自己”与思特里克兰德的两段接触经历,和从不同人那儿听来的三段思特里克兰德的经历塑造了这么一个艺术怪人的形象。这些经历不可谓不让人整憾。对于主角的那些穷困潦倒艰难度日的经历我倒是不觉得稀奇,而是主角在这一段段经历里表现出的性格特点让我咂舌。他摆脱的第一个人性弱点是完全不在意别人对他的评价,他对好心向他伸出援手的施特略夫先生毫不客气地讥讽,甚至夺走并直接导致了施特略夫先生爱人的死亡,毫无愧疚之心。他不受爱情的桎梏,女人对于他只是偶尔不得不发泄恼人的原始欲望的对象,甚至施特略夫的妻子为他自杀,他也没有任何动容,他对深爱他的女人说话从来都毫不避讳地辱骂,其实岂止爱情,思特里克兰德是个摒弃了七情六欲的人,不是佛系的摒弃,而是像撕掉身上多余的衣物一样,粗暴地狠狠地撕扯掉身上一切约束他的感情,他是一个不需要感情的人。他对于环境的舒适度,以及自身的境遇毫不在乎,书中有个细节,大概是旁边明明有只舒适的沙发椅,思特里克兰德却坐在了一把破烂的硬板凳上,没有刻意的挑选,我想让他去坐沙发椅他也不会感受到两者有什么不同,以及后来他和船长过着食不果腹的日子的时候,他也没有丝毫的不舒服,他只为了必要的生存顺手做些“世俗的”工作,而活着的唯一目的,是画画,因此他只要攒够了买画具的钱便消失在深山老林里,画具用完了再出现在“世间”。他画画是一件“被魔鬼控制住了的事”,并不在意别人对他作品的评价。思特里克兰德从出走开始的种种超乎常人的经历,全都是由于他“仿佛被魔鬼控制了一样”的追求,和布吕诺船长一样对“美”的追求。他的作品从来没给他带来过像样的收入,没人能看懂他的画,他毫不在乎。甚至最后在病痛中完成的绝世壁画,他也在死前叮嘱他的女人把它毁掉,他画出来了自己欣赏了(尽管已经瞎了)也就足够了,从始至终他对于画画的追求真的丝毫没有参杂一点点世俗的想法。

思特里克兰德是一个纯粹的人,赤裸的人,粗暴的人,我忽然觉得像他那样纯粹的人就该是那么粗暴的,不可被理解的怪人!看书的时候我有时会对他的一些行为心生厌恶,那是因为我拿世俗的道德标准去看他了,可是现在我却心生敬畏,对一个我们永远不可能成为的,纯粹的“人”!

3/7页

月亮與六便士读后感篇四

人生的价值到底何在?

这个问题可能过于严肃了而使许多人不敢面对,或不敢深入地思考。

在《月亮和六便士》里,我却发现了作者毛姆给出的答案。

与其说这是一个小说,倒不如看作是一个画家的传记。至于原型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人物的特殊经历和个性带给人的思考。

思特里克兰德原是一个证券经纪人,有稳定的收入和幸福的家庭。妻子高贵,儿女双全。忽然有一天他就逃跑了,从伦敦跑到了巴黎。他妻子想不惜一切代价把他找回来,以维护这个正常的家庭。人们都以为他和某个女人私奔去了。他妻子知道他离开的原因只是因为他要画画这个理想的时候,便知道这个人已经无可挽回了。而思特里克兰德就是从离家出走这一刻开始,走上了寻找另一个自我的道路。他执意不肯回头,冷酷地拒绝过去,只有一个理由:我要画画。他的生活穷困潦倒,与他的救命恩人的妻子私通,导致他家破人亡。他流落到塔希提岛,潜心画画。并娶了一个土著的女子,与之生了两个孩子。他身染麻风病,坚持完成了一幅壁画。死时要求他的妻子把这幅壁画毁掉。他死后,他的画作价值连城。

一个普通的人,为什么会忽然萌生一个平日与他毫不相干的渴望?这本身就是一个谜。何况,他坚持用自己的余生去追求这个渴望。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苦难对于他来说,都微不足道。甚至日常的生活都可以忽略,吃的什么,住的什么,环境,人群,在这个强烈的渴望面前,什么都不是。他可以多少天都不吃东西,可以整年穿一套衣服,可以忍受病痛,但绝对不会放弃这个追求。他也许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但他不在意。他只是在画,至于作品,却并不珍惜。很少有人买他的画,他常随意地把自己的作品给了某个他认为可以给的那个人。在生命将尽的时候,他已经双目失明,用两间屋子完成了一幅伟大的壁画,却叮嘱妻子在他死后毁掉。他冷酷,怪异,不通人情,做事违背常理。他出逃之后与之前的那个人完全不是一个人,虽然形象相近,但个性迥异。前者,是一个俗人,后者是一个理想。这就好像是六便士的生活,和遥不可及的月亮,是你拥有的和追求的。追求前者,容易;实现后者,需要的不仅仅是一点一点勇气,而是奋不顾身的追逐。在这个追逐面前,即使是结果,也不重要了。仿佛是你在月亮下奔跑,力图够到那个明晃晃的东西,而事实上,那个东西并不是你的目标,你最享受的,不过是这一路上温柔而明媚的月光。思特里克兰德无疑就是一个放弃了便士而追逐月光的人。

想来,这样的人生无疑是一场真正的快意人生。

在这一场人生的跋涉中,对于理想和现实,你的选择非此即彼。

为了一个理想,放弃一切;为了一个渴望,不顾一切。有几人具备如此勇气,有几人可以如此任性。

对于思特里克兰德来说,期间的苦,都是旁人认为的;期间的乐,却是自己真切享受到的。

人们常常斤斤计较名利与虚荣,却甘愿把自己内心的渴望深深埋葬。有人认为这是理智,甚至骄傲地认为这是可贵的牺牲。可惜,人生只有一次,一次只能走一条路。你追求六个便士的小费,就难免会失去月亮下的神归心至。

很敬佩毛姆,用这个人物解决人生的一个疑惑。

但也许,他有他的本意。

这只是我眼中的那个哈姆雷特。

2017/7/6

4/7页

月亮與六便士读后感篇五

首先我只能给这本书四颗星,不能再多了。我不是很懂这本书为什么会有9.3的评分。说这种话首先可能就暴露了我的浅薄,我抱着“那么多有知识的人认为的经典你却读不出经典的感觉那一定是你有问题”的态度。小说讨论的关于人的问题很明白很简单,情节也并不曲折。我说简单并不是想贬低的意思,只是问题很清楚不复杂的意思,即关于究竟是勇敢追随内心还是追随世俗的问题(在我看来是这样的),这个问题其实不难回答,要看人。我们不能把某一种价值观简单粗暴的强加在每个人身上,那样世上就只剩一种人了,这种情况不会发生,所以它不现实。无论是平凡的活着还是勇于追随内心,我们在鼓励或者批判的时候都应该先找到一个适合的人群,否则就很容易鸡同鸭讲。

而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大多人也并不明白。这本书里主人公的事迹恰恰和世俗社会形成了一个镜子的两面,试想,如果人们都去尊重了别人的价值观,尊重多元化的选择,而不是简单粗暴的以一种世俗的眼光去看问题,那么主人公其实就完全没有必要去到那个类似世外桃源的岛上了,那么任何地方都是世外桃源。所以我不懂的第二个地方就在于:是不是因为大多数人难以摆脱世俗化,借由本书才看到了自身问题,所以才如此推崇呢?如果是这样,我觉得本书是功德无量,因为读过的人终于能明白这样一个浅显的道理,就是不要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到别人身上,在不伤天害理的情况下,并不是谁都必须去八面玲玲争名夺利才叫正能量。

书里面的情况其实每天都在发生。你想学音乐别人建议你学会计;你想画画别人问你有没有天赋,没有天赋以后怎么生活;你想做自由职业有的是人充满鄙视和不屑认为公务员和国企才是出路。成王败寇的年代,你要么就在一个偏门捞成功,要么就享受别人的冷嘲热讽。当然对于真心喜欢并选择的人,别人的眼光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但是想小说主人公那样纯粹的人又有几个?不重要并不代表没有影响,现实世界是由人组成的,绝不是一句鸡汤就可简单无视的,有想法有梦想敢去做的人注定要承受一些莫名的压力。于是我的第三个不懂之处在于人们究竟是看到了主人公的反面而反思多一些还是其实人们大多数都没注意反面,只是看了主人公勇于追随内心不顾一切的故事很打鸡血?在现实生活中敢于去追随内心的人实在不多,这和行业职业无关,并不是当艺术家就比做股票经纪人高了一筹。如果是一个内心对股票充满喜欢的画家呢?这个故事照样可以反过来写,与做的是什么事情无关。

如果是这样,那么读书的人是不是应该拿出一点勇气去追随内心而不是只能在书里羡慕别人的人生。我记得看过一个女生的演讲,她说很多人感谢她替他们活成了想活的那个样子,她说这些人其实不用感谢她,因为她的人生只是她自己的。那些说这种话的人,为什么不自己去试试呢?为什么要让别人替自己呢?为什么只停留在别人的故事里感动了之,进入真实生活却只能望洋兴叹。人固有一死,司马迁老先生两千多年前都说的那么明白了,为什么人们还是那么执着于抓住某种确定性?我不懂了。

如果闭眼的时候你回想起来的是那些攥在手里的确定性,我实在不明白那些东西在那一瞬间还有什么意义。而你一生的经历才是唯一不负这一段时间的作品。

5/7页

月亮與六便士读后感篇六

毛姆写《月亮与六便士》时正是四十多岁。

书中男主角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做出重新选择时也是四十岁。

四十岁,正是男人开始油腻腻的中年生活的大约年岁。有的人会早两三年,有些人会多撑些日子,但绝大部分的男人,此时都面临同样的问题:越来越多的慢性疾病攫住了曾经通宵三天看球第四天还能上场打球的身体,上有老下有小中间还有个被更年期脾气裹挟的妻子都在眼巴巴盯着自己嗷嗷待饲,工作似乎小有所成看起来光鲜亮丽实际上却随时处于被炒被辞被下岗被退休的焦虑和恐慌之中。

就像陈赫、徐峥、沙溢在《中年阵线联盟》中所唱“回到家左手铲右手叉,有时间只想倒头一趴”,可谓是唱出了二十一世纪中年男人的生活状态。

思特里克兰德所生活的年代并不比现在更雅致一些。

四十岁之前他在伦敦的股票交易所挣扎打拼,一个贤惠聪明的妻子打理着家里的内外事务,两个漂亮的孩子沿着父母为其设计好的道路上亦步亦趋,一家人过着衣食无忧的富裕生活。也许是基因的缘故,已入中年的他并没有脱发的苦恼,但想必也在经受着那个年代的中年男人的普遍困扰。

但是就是这么一位油腻腻的中年男人,在四十岁突然留书出走,与自己原来的生活和人生彻底一刀两断。

先不谈他为何这么做,就这份决绝的勇气,少有人能比肩,迄今无人能敌。

所有结束,都不过是另一种开始。

的确是另一种人生的开始。在与“六便士”告别之后,思特里克兰德只为“月亮”而活。

落脚巴黎,一开始是为了学习画画,寻找属于自己的表现方式;流浪马塞,为了生计四处奔波,但生活的苦难丝毫不曾造成他的困扰,也丝毫未曾动摇他的“月亮”;偶然抬头看见塔希提,终于“得其所哉”,灵魂有了安歇的殿堂,可以更全身心地奉献于“月亮”。为了他的“月亮”,他放弃了不止是“六便士”,女人、爱情、婚姻、家庭、亲人、朋友,舒适的生活、体面的工作、世俗的地位,直到最后,他的生命。

但是所有的牺牲,在思特里克兰德看来,是必须的。

没有牺牲,就没有成全。

牺牲一种生活,成全另一种人生。

牺牲世俗中的所有,成全灵魂的追求。

牺牲他人眼中重要的一切,成全自己心中唯一的一个。

哪怕叛众离亲,也义无反顾。

别说是一位中年男人,即使是人生尚未真正开始的青年、少年,怕也是难以做到。

至少我做不到。

毛姆也做不到。

就连思特里克兰德的原型人物高更,做的也不如他如此彻底。

所以更多的人只能在书中体味另一种人生,所以作者只能借诸笔端过另一种生活。

所以更多的人只能仰头欣赏“月亮”,而无法拥抱“月亮”。

有意思的是,思特里克兰德的觉醒,实在是太突然了,简直毫无征兆。连枕边人都一头雾水。

四十岁之前的他,像个“周末画家”一样,每周上上课,做做画,画画这事儿就像是调味品,怎么也看不出来他之后会以此为唯一食粮。仿佛是梦中突然惊醒,便被魔鬼取走了身心的控制权。如他自己所言:“一个人要是跌进水里,他游泳游得好不好是无关紧要的,反正他得挣扎出去,不然就得淹死。”

遗憾的是,我们无所窥探思特里克兰德的内心世界,所有的一切只能借助他人的眼睛从他的行动中进行揣测。

如何开始,并不重要。甚至如何结束,也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开始后、结束前的过程。

为了“月亮”,思特里克兰德与生活进行角力,与欲望进行搏斗,与灵魂进行谈判,这个过程并不愉快,甚至相当痛苦。但是与拥抱“月亮”带来的幸福感、成就感相比,一切都不那么重要,不值一提。被“月亮”所奴役,如同被爱情、被信仰所奴役一样,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身心都不是自己所有了。

不疯魔,不成活。疯魔以后,成活与否已不再重要。

作者在《月亮与六便士》的最后写道:世界上只有少数人能够最终抵达自己的理想。

太委婉了。是极少数人。

这些极少数人,必须吃得下大多数人吃不下的苦,咽得下大多数人咽不下的泪,舍得下大多数人舍不下的所有,披荆斩棘,披波斩浪,甚至直正奄奄一息,才能抵达。

值得吗?

他们不屑于回答值得与否的问题。

但读者知道答案。

6/7页

月亮與六便士读后感篇七

在形形色色的读后感与书评中,《月亮与六便士》只是一个简单的带有英雄色彩的励志故事,似乎“一个英国普通股票员跨过太平洋、跨过文明、跨过中产阶级追寻理想并最终成为名垂千史的画家”这样的梗概性介绍便是全书最精华的部分,似乎只要熟知这句话,再适当发表一些“追寻诗与远方”的感慨,这本毛姆的经典你便可以过关了。

而当深入主角思特里克兰德,才发现他并不是扁平的“憨厚老实直到中年才拿起画笔”这样一个道德楷模式股票员,他的身上甚至有很多可恨的地方。

他毫无预兆地抛弃家庭与工作自顾自离开,在旁人站在道德层面上质问“你不管你的一双儿女了吗?你不在乎你的妻子儿女去讨饭吗?”他只是轻描淡写的,“一点儿也不在乎,让他们见鬼去吧!”

他试图摆脱人性的累赘,可几个月没有女人的生活会突然变得不堪忍受,他像野兽一样扑到一个女人身上发泄之后,他会奇怪地觉得自己出奇纯净,而方才的欲望同女人便成了世上嫌恶之至,就像一只翩跹的蝴蝶见到它胜利蜕身出来的肮脏的蛹壳一样。

他言语刻薄,对待他轻视的一类毫无尊重。一个画风庸俗被他轻薄的荷兰画家施特略夫在他重病后将他接回家中日夜照料,他却在康复之后索性将他的妻子同家一起占有。在画家妻子因被他抛弃而自杀之后,他只是轻蔑地说了一句,“她的死与我无关,完全是因为她太傻气。”

当他在生命最后之所——塔希堤——患了麻风,这个当时的不治之症时,他的第二任妻子爱塔跪在他的面前恳求,“你是我的男人,我是你的女人,我永远不会离开你,要是你要走,我就吊死在这棵树上。”面对此番真情,他也只是流下一瞬的泪水,而后马上浮现一贯的讥嘲神情,扭头便对医生说,”女人真是奇怪的动物,你可以像狗一样对待她们,揍她们揍得你双臂酸痛,可到头来她们还是爱你。”

看到这里你可能已经咬牙切齿地批判思特里克兰德,可这正是他性格中的奇特之处。就像荷兰画家施特略夫所说,“天才是世界上最奇妙的东西。对于他们本人来说,天才是一个很大的负担。我们对这些人必须非常容忍、非常耐心才行。”

他是一个“被选择的人”。作者不止一次地写道,“我感觉到一种猛烈的能量正在他体内奋力挣扎,压倒一切,仿佛违拗他自己的意志”、“他内心深处那个半人半兽的东西把他捉到手里,在这种具有大自然的原始力量的天性的掌心里他完全无能为力,什么谨慎啊感恩啊,在他的灵魂里一点儿地位都没有了”。你无法责备他没有这些感情,这就像责备老虎凶残一样荒谬。

也正是基于“他的被选择的人”这样的理由,我认为不能将他的行为神化。

我们大多数人苦苦沉溺于世俗的评价,崇拜他敢于抛弃富庶生活追求清贫理想的精神。可在他看来,一个人的评价无关紧要,一群人的评价更是毫无意义。

他耽于饮食声色,但对这些事物又漠不关心。在我们看来的承受肉体贫穷之苦,他却毫不把它视为苦难。他完完全全过着一种精神世界。

我们欣赏他远赴故居的勇气,以及羡慕附带的享受塔希提岛风光的好处。可他是一个不具浪漫情调的人,他选择那里只是因为这是一个最安静的场所,他的灵魂在这里找到了宁静。

我们大多数普通人无法跨越的意念同世俗他都轻而易举完成,似乎“被选择”是一件轻松至极之事。我曾想当然地为他设置一条“中庸”之路,即一边养家一边作画。可后来我听见他对类似问题的回答——你不懂得做一个艺术家是怎么样一回事。

“我必须画画儿。”

“我必须画画儿。”

“我告诉你我必须画画儿。我由不了我自己,一个人要是跌进水里,他游泳游得好不好是无关紧要的,反正他得挣扎出去,不然就得淹死。”

思特里克兰德是一个被选择的人。他有着激烈的创作欲,想把深深搅动着他的灵魂的幻境景表达出来。他在有形的事物上模模糊糊地看到某种精神意义,并只能用很不完善的符号勉强把它表达出来。仿佛他在宇宙混乱中找到了一个新的图案,正在笨拙得把它描摹下来,因为力不从心,心灵非常痛苦。

这种创作激情逼着他东奔西走,一刻不得停息。他就像一个终身朝圣的香客,寻找一个不存在的庙宇。他在巴黎最繁华的地区也比地下室的隐士更为孤独。他的一部斗争史是他个人的秘密,如果他处于画室中曾经同上帝进行过剧烈的搏斗,他是从来没有让任何人了解到他的痛苦的。

自然是公平的,给了他天才与洒脱,同时为他套上折磨一生的枷锁。所幸,在他生命中因麻风而失明的两年,他把他理解的生活,把他的慧眼所看到的世界用图像表示了出来。拔出了内心的魔鬼,他备受折磨的灵魂也获得了安息。他创造了参透秘密的巨画,最后,在轻蔑的微笑中,他把它毁掉了。

“被选择”即是“无从选择”。附加的潇洒之下他的痛苦我们无法想象。而普通人有普通人的选择。大多文章最后得出的“让我们都去追求崇高的理想,而鄙弃六便士银币吧!”结论似乎太过单一而严苛。

就小说中的其他人物,选择亦是多种多样。

思特里克兰德的第一任妻子换上围裙,开办印刷铺维持生计,中年后通过培养女儿以进入上层社交圈。后期的生活对比将使你讶异为何迥异的夫妇能一起生活十七年之久。

自小才华过人、一路学习最优质医学教育、即将在事业上飞黄腾达的犹太青年医生阿伯拉罕毕业度假中提着行李箱在亚历山大港码头站了半小时,就决定再也不回伦敦。在那里他为当地水手看病,贫寒普通,可他的心灵却似身处故乡那样狂喜自由。

我欣慕“我的心渴望一种更加惊险的生活,我是随时准备踏上怪石嶙峋的山崖,奔赴暗礁满布的海滩的”,也为“我们的生活很单纯,很简朴,我们并不野心勃勃,如果说我们也有骄傲的话,那是因为在想到通过双手获得的劳动成果时的骄傲”而喜悦。

我们的生活可以很惊险,也可以很平常。我们可以仰望星空,也可以脚踏实地。

我们不能被”英雄梦想“绑架。

7/7页

还剩4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