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舞台》读后感:这本书讲述了一个普通人在人生舞台上经历的种种挑战和困难,但最终通过努力和坚持走向成功的故事。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引人深思。读后让人感悟到,只要有勇气和毅力,就能克服困难,迎接人生的挑战。
人生舞台读后感篇一
今年放寒假前一周堵完了这本厚厚的自传,文笔有趣。用笔耕不辍来形容作者非常恰当,以写作贯穿一生,谢了各种忧愁与烦恼。今年放寒假前一周堵完了这本厚厚的自传,文笔有趣。用笔耕不辍来形容作者非常恰当,以写作贯穿一生,谢了各种忧愁与烦恼。
1/6页人生舞台读后感篇二
虽然阿西莫夫的写作都是使用一种比较口语化的方式,但确总能真确地感觉到作者的存在。有时候,朴实的文风可能会让人觉得平淡无味,但读者可以从这种文字之中直接感悟到作者的心情。可能是年纪大的人都喜欢用比较朴实的文字吧,我以前看到的一些老作家自叙历史时,写的就是大白话。可是,当你慢慢回味的时候,这种语言反倒让你印象深刻,经久不忘。在这本书里面,阿西莫夫对自己的缺点直言不讳,对自己的优点也骄傲大声地说了出来,如此率直的作家还真少见。这本自传不同于一般自传的写作模式,它没有按照时间的顺序进行排序,其实,它并没有固定的排序方式。自传都是由很多篇独立的文章构成。这些文章篇幅不长,但是却细述了作者的童年,家庭,婚姻,写作等诸多方面。读这本自传,你丝毫不会有任何疲累和厌倦,相反你会非常轻松和享受,你会感觉到这位伟大的科幻作家竟会如此的可爱和迷人,他距离我们是如此之近,他其实也是一个普通人。不过,跟阿西莫夫的小说比起来,自传就没那么好看了。
2/6页人生舞台读后感篇三
目前为止,《人生舞台》是我看过的最好的一本人物传记。正如阿西莫夫所说:“通过这种写法,你会真正了解我,说不定,你还会喜欢上我”。仿佛他的每一部创作、每一个决定、每一次沟通,我都与其同在一样,真真切切地“经历着”他的一生。话语间、交流间着实也有了自己的人生感悟......最后当读到“医院”篇时,我不想再读了......因为我知道他即将离我而去了,像要失去亲人一样,心里无比难过!可我还是忍住了,陪他“走”完最后一段路!
“如果你曾经很投入地生活过,那么疾病、年迈和死亡都不可怕。即使你不能活到老年,它仍然是有价值的。能够投入到生活中去就会有快乐,投入到富有创造性并且有人与你分享爱的生活中,就更加快乐了。”
阿西莫夫是自恋的,但自恋的恰如其分;阿西莫夫是单调的,但单调的独乐乐;阿西莫夫是幸福的,但幸福的不只是他自己,还有他的爱人、亲人、朋友、同事,一切能与其分享的人。当然这里也包括你和我,不,应该说特别是你和我这样的读者,因为阿西莫夫的一生奉献给了写作,或许说创作更为贴切。
3/6页人生舞台读后感篇四
一共七百多页的自传,读起来毫不吃力,虽然海因莱因和克拉克的作品我只分别读过一本,阿西莫夫的短篇也读了一些,但是这是一本我迄今为止读的最带劲儿的自传,而且是我很感兴趣,但是知之甚少的科幻大师啊,⊙﹏⊙b汗。
我喜欢读人物传记,买了罗曼罗曼和茨威格写的传记,但是阿西莫夫的文字彻底征服了我。
不是华丽丽的拜伦,不是白开水沈从文,不是眼花缭乱乔瑜,不是油嘴滑舌王朔,不是引经据典钱钟书,是像平板玻璃的阿西莫夫。
除了真实,还是真实,除了诚实还是诚实。
从不掉书袋,从不掩饰,从不。
我在读的时候常常会想,这个人怎么和我想得一样,这个人怎么和我一样?怎么又一样?只是觉得相见恨晚。
就像阿西莫夫在书中引用的“平板玻璃理论”,他的文字就是平板玻璃,自然地流淌进读者的心里,喵……就是这样。
看完准备写详细的书评,之前的摘录都在纸上……
4/6页人生舞台读后感篇五
我承认这篇文章标题党了,因为阿西莫夫的传奇是不可复制的。
阿西莫夫到底有多么传奇呢?艾萨克·阿西莫夫,美国科幻小说作家、科普作家、文学评论家。他一生出版近500部著作,涉及科幻、探案、科学、随笔等多个领域,曾获得科幻界最高荣誉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他的作品《基地系列》、《银河帝国三部曲》、和《机器人系列》被誉为“科幻圣经”。阿西莫夫提出的“机器人学三定律”被称为“现代机器人学的基石”,而他本人被誉为“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科学教育家”以及“这个时代的伟大阐释者”。
这本自传和一般的自传写作方式不同,并不是严格按照年份排列,而是通过许多个小主题串联起他的所有经历。他到底是因何谱写如此辉煌却又不朽的一生呢?我从这本厚达700页的自传中寻找答案。
【智商超群&记忆超凡】
他智商超群,居于人类智商的前2%,曾为门萨学会会员,后曾担任副会长。同时记忆超凡,博览群书,堪称行走的百科全书。他识字之后阅读能力进步很快,学校的课本只够看几天,基本学期开始第一周就看完了所有的课本。6岁时没东西读就开始去图书馆,不设置范围的大量阅读,涵盖大概20多个方向。
【长时间专注写作】
阿西莫夫开始写作时11岁,从模仿开始。后来正式开始写作后,每天凌晨5点起床,总是尽早地开始写作,并工作尽可能长的时间。通常8小时,有时10小时,有时12小时。天天如此,节假无休,哪怕是重病住院也从不间断,比如《人生舞台》这本巨著就是住院时写下的初稿。有一次电视台采访阿西莫夫:“假设医生说你只能活六个月了,你会做什么。”阿西莫夫说:“我会加快打字速度。”
几十年如一日的勤奋,才让他完成了超人的工作量。而这一切的关键在于,他热爱写作,胜于任何其他事情,连续12小时地工作也从来不会觉得累。可能做一名作家并不一定需要热情,甚至是一名伟大的作家也不一定要有热情,但是对多产作家来说,热情必不可少。多产作家还必须专心致志,必须在所有的时间里,不是写作就是思考怎么写作,根本没有时间去做任何别的事情。
【朴实简洁的写作风格】
即使阿西莫夫能够随心所欲地背诵莎士比亚的作品,能够轻易写出文笔华美的作品,却不会在作品中堆砌辞藻,雕琢语句,而是尽可能用一种简单的甚至口语化的风格来让作品通达晓畅。阿西莫夫认为:“作品的理想状态是阅读这种作品甚至不觉得是在阅读,理念、事件只是从作者的心头流淌到读者的心田。”当然可能还有一个原因是,用朴实简洁的风格写起来更快,更少出差错。简明扼要,不装腔作势,不咬文嚼字,还能表达准确,也是一件看起来简单,实际很难的事情。
【充分利用暗时间】
阿西莫夫有一个很厉害的本领是能够在任何时候开始写作,如果有15分钟没事做的话,就足够写1-2页东西了。(而现在的我们选择——刷手机。)他写作之前,不需要浪费很长时间整理思路,而是随时随地可以开始写作。因为并不是只有写作的时候才写作,在很多其他的时间里,阿西莫夫都在写作,吃饭的时候,洗澡的时候,大脑都在无意识地工作。有时候可以听见脑子里闪过的片段或者对话,都与正在写作或者将要写作的东西有关。在某种意义上说,一切都已经被事先写好了,他只需要坐下来,以每分钟100词的速度,把脑子里的内容全部打出来就好,就算中间停下来也没有影响,中断后也可以立即回到写作状态上。
【如何避免写作障碍症】
如果一次只写一本书,经常会遇到写作障碍症,没有办法避免,尤其是写最难的科幻小说时,有时十分厌烦,无法再写出一个词。如果头脑空空毫无头绪,阿西莫夫不会像通常情况下的作家那样,绞尽脑汁苦思冥想,呆呆地坐在那里盯着空白稿纸很久。他会把小说搁在一边,去写手边其他十几份东西中的一种,评论、短篇或者非小说类的书,等状态恢复之后再回到小说上来,就可以轻松地写下去了。
【不同寻常的修改之道】
每部作品的第一稿写完,阿西莫夫修改的地方一般不超过整个著作的5%。他很清楚地知道如何把每一部分放到合适的位置上去,不需要列出提纲,甚至最错综复杂的情节或者解说都能娓娓道来。一切都在合适的位置上,常人无法望其项背。
而与之相反,在《与书偕隐》这本书中提及:“对写下皇皇巨著的雨果,巴尔扎克,普鲁斯特来说,他们的手稿即使找人抄写也不容易,更别提修改。从草稿我们可以看出,越是大作家,越是天才,修改越多。雨果稿纸一半空白用作修改,修改的比原来落笔还要挤塞。巴尔扎克的草稿剪贴的像拼图游戏,修改的像城市交通地图。当然也有作家宁可毁掉手稿,不让它们落到外人手里。”
【最后】
阿西莫夫写下的近500本著作,家中无法放下所有版本,只能留下英文版,其余移交波士顿大学的特藏馆。即使他撕下自己的文章专门装订,后期也近350册,以至于需要将不重要的装订本送去特藏馆。在写作初期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认为自己的老手稿、出稿、第二稿、长条校样都是垃圾,每隔一阵子就会把一吨左右(这个数字可能有水分)塞满办公室的材料收集起来集中进行焚烧。在波士顿大学的强烈要求下,收藏了阿西莫夫后来所有的每本书,每个版本,每份刊载故事,每本随笔杂志,所有的通信手稿,供各位读者学习。
即使身为天才,阿西莫夫都这么努力,那你的心血又塞满过多少次垃圾桶呢?
分享我的读书笔记
5/6页人生舞台读后感篇六
用了一周时间读完《人生舞台——阿西莫夫自传》,听这个叫艾萨克·阿西莫夫的老头唠唠叨叨,讲读书写作,讲友情爱情,讲结婚离婚,讲稿酬,讲生死,还有些许的自吹自擂,竟不觉得烦闷,合上书本时更像是和一位循循善诱的老者在挥手告别。书读完了,才发现本子上密密麻麻地记满了读书笔记,其中提到有关写作的部分正好我目前需要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我曾有过很多理想,却没能一一去实现,究其原因还是不够专注,缺乏实现理想所需要的毅力,吃苦耐劳,尤其是选择的无能。其实很早就知道选择要走哪条路比努力更重要,而不是听了阿西莫夫的话才猛然醒悟。他说,如果你从很早的时候就知道自己要走哪条路,或许对于自己的成长会有所帮助。因为会集中时间做最重要的事情,并且是从很早的时候就开始的,而不是很晚以后。我认为最好的状态是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然后立马投入干起来,而不是在选择上耗费过多时间。大二时想成为考古学家,花了一年时间半读半背地把《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翻完,没考上研究生就放弃了;想成为书法家,把魏碑经典《李璧墓志》临摹了半年效果不大就暂时搁下了;想成为翻译家,却只是把张培基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反复练习了一遍就置之不理了……后来又把彼得·德鲁克当成榜样,学他通过自学和读书每两三年进入一个新领域,但都坚持不了多久。直到确定了要写作,才把自己从这种困境中解救出来。
但是写作也需要门槛的,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让自己从一开始就能够获得写作的乐趣,用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来书写,诚如阿西莫夫提到的从写作获得乐趣最多的是在写自传的时候。归根结底,还有什么题材比我自己更有趣呢?为此我动手写了自己这十年来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为一本自传体随笔集,叫《我这十年》。只有自己才是最了解自己的,在写作中基本上没有任何障碍,也写得最有乐趣,在其他方面的写作被卡住时就切换到写自传的模式中,写上几大段之后再回过头来写,会发现思路突然清晰了,我相信这是写自传带来头脑预热的结果。
不过让我担心的是写自传时偶尔用语音来写会不会让文章口语化,文笔变得越来越差。好在阿西莫夫给我打了一剂定心丸:我有意识地运用一种非常平实的写作风格,甚至是口语式的风格,这样写起来可以很快,而且很少出差错。后来读李煜词,才知道语言平实也是一种写作风格,能有最简单地词句表达复杂的感情才是写作的大家,如李煜词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和“问君能有几多愁”等等,都是用非常简单的词。而号称“诗魔”的白居易写诗时除了自己反复吟咏,还唱给不识字的老太婆听,如听不懂他马上修改直到老太婆能听懂为止,所以白诗朗朗上口流传极广,在日本知名度甚至盖过李杜,就连王安石也叹道:“世间好语,都被杜甫说尽;世间俗语,又被白居易说尽。”
在这书中,阿西莫夫提到了一个高产写作的技巧,就是一次定稿,我目前还没有能力去效仿,但可以作为以后努力的目标。他说:“罗伯特·海因莱因曾经告诉我,他‘落笔成文,一次定稿’,他寄出的是第一稿。我可没有那么神,我第一稿写完后,修改的地方一般不会超过整个著作的5%,然后就寄出去。”这确实是多产的基础,必须经过不间断地练习才可以达到。我朋友胡剑飞每天有写一两万字的习惯,他的一年365万字,甚至一个月100万字的目标都达到了,简书上可看到他的文章《冲刺一年365万字的随笔》,《1个月写作100万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也是一次定稿的方法,不过他的作法很多人学不来,至少我通过键盘打字一天打不出这么多字,这一点他作为速录爱好者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而且还会配合语音写作。我想,大多数人写作不必在意字数,重点还是通过反复修改来提高自己文章的可读性,当然能够一次定稿是最好的。
如要想写出更多的文章,有一个技能是必须提高的,就是打字的速度,不管是用手机语音转文字输入还是用电脑键盘打字,选择最快的那一种方式。相对于写作,打字速度主要与动手快慢有关,所以在不需要用脑的事情上尽可能地缩短时间,速战速决,把挤出来的时间用在创作上。
可是练好了打字速度,还要一次定稿,哪有这么多内容可写?这是我之前一直在怀疑的问题。因为不能保证每天都有新内容可写,而且还要写很多,当时觉得相当困难。直到后来开始写日记,多留心生活,才发现很多题材可以写,关键在于有没有用心去发现了。这一点在阿西莫夫的书中有不少地方提到,在这里就直接摘录几句:
“我从哪儿弄来的故事?嗨,是从别人那里听来的,别人用不加修饰的、很简短的形式告诉我一个故事,我随即将之精心发挥成一部短篇小说。
我从1938那边1月1日——我18岁生生日的前一天开始记日记,并且从此一直坚持下来。诚然,我的日记在一年之后,只局限于记录与我写作有关的事。有些人利用日记记录他们的感情和想法。但我的日记纯粹是一本参考书。我只是用它来查日期和事件。”
在这两句话中,可以找出几个对发掘写作材料有用的地方,一是多和别人交流,丰富自己的材料储备,二是多留意生活,也许在路边派发的妇科医院广告杂志都会带来写作灵感,三是写日记刻意记录以后写作可能用到的材料。这样做实际上也是培养自己随时随地写作的习惯,并不一定要在危襟正坐时才算是写作,在离开书桌的时间内,在吃饭、睡觉、洗漱的时间里,脑子也一直在工作。有时候,我会听见脑海里闪过的对话片段,或整段文章。通常,它们都与我正在写作或者将要写的东西有关。
写到这里,可以很自然地谈谈写作热情的问题的了。像阿西莫夫这样一个真正高产的作家来说,对创作投入的热情和绝大部分人相比有些“过分”了,他热爱写作胜于做任何别的事情,可以连续在打字机旁工作12个小时而不觉累。看书我倒可以做到12个小时不间断地阅读而不觉得劳累,不敢说我对写作已经怀有同样的热情,至少有这种端坐12个小时做一件事情的精神气质,以后完全可以转嫁到写作上来。在我看来,一个人要想成为出色的写作者,首先要对创作的过程有热情,他必须热衷于实际的写作,热爱笔在空白的纸上划动,热爱敲击键盘,热爱注视着屏幕上出现的文字。只要他热爱写作的过程,无论采用哪种写作技巧都无关紧要。
写作其实是一种非常孤独的工作,即使我们的社会交际很正常,有家人朋友陪伴,还有不定期的娱乐活动,比如聚餐,一起K歌、喝茶,可当坐下来开始认真写作时,也就只有自己和一张空白A4纸(写提纲),一支笔和一台电脑为伴了,再没有其他人能够搀和在其中,而且大多数时候都是孤独的,因为没有人可以代替自己去思考和工作。
所以写作之余,仍需要扩大交际圈,多跟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流,多向比自己厉害的人学习。正如阿西莫夫说的,如果要在一个领域变得专业,适当地接触这个领域的人非常必要。
至此,这本书仍不算读完,我只是把作者谈到有关写作的部分观点提炼出来,其他方面如读书方法,与编辑、出版社交往之道,如何看待生活等需要用心细读、思考才能有所获。翻开本书附录里的艾萨克·阿西莫夫书目,共470本著作是他在72岁辞世前完成的,种类涵盖之广,数量之多也算是前无古人了,他还是中译本数量最多的外国作家。一个人何以在短短十几年里如此多产质量又极高?从这本自传里作者的唠唠叨叨之间早就给出了答案,就是专注,热爱和博识。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知道了要走写作这条路,几十年日一日地专注于写作,投入了超乎常人的热爱,在多个领域里辛勤耕耘的成果都是为了写作服务,成为高产作家自然水到渠成。
(摘自我的公众号:韦编三绝)
6/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