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手帖:南朝歲月读后感摘抄

手帖:南朝歲月读后感摘抄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5-03-20 17:00:28
手帖:南朝歲月读后感摘抄
时间:2025-03-20 17:00:28   小编:

《手帖:南朝歲月》透过作者的亲身经历,展现了南朝文化的魅力和历史的沧桑。文章描绘了南朝的风俗民情、文人雅士的生活,以及那段充满诗意的岁月。通过手札的形式,读者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到了南朝的风华与情怀。这篇文章让人深刻体会到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承。

手帖:南朝歲月读后感(一)

2013/02/13

前半月偶從書架上看見,隨手翻閱,也許是聽了「蔣勳看王羲之」,忽然懂了其中的興味。

它講的不是書法藝術,不是歷史,沒有章法,更像日記,講的是蔣勳自己對南朝文人生命型態的心事。

為此,我特別看了一下魏晉南北朝的顛沛流離,也許,還更該去看看世說新語。

這是中國史上絕無僅有的特異的年代,鬥爭、偏安、戰亂、朝代更迭江山易主家常便飯,卻將最灑脫、最壓抑集於一身,澆灌出竹林七賢、王謝堂前名士風流。

我開始醉心南朝不同於盛世氣勢磅礡的另一種人和人之間的情誼,另一種生命的韻味。

1/6页

手帖:南朝歲月读后感(二)

这是一部令人读来愉悦的书法美学散记。

这是一部让人享受书法与人性之美的书。

作者蔣勳将我们的视野带进南朝文人的手帖。“手帖,不只是书法,更是洞澈生活的空灵明净小品。是往昔文人活出向往,活出自我的明证更是不同时空护持美之理念的宿世灵犀。”

手帖是人们往来问候的书信、短札,看似随意、漫散,却更具真意和率性。古往今来,文人书家们将性情与书写交融在一起,产生了许多美丽的神品和逸品。

这本书是蔣勳先生对平复帖和王羲之手帖的欣赏笔记。手帖的年代是西晋灭亡南迁之后的南朝岁月。“那是残酷到无法想象的年代,那是嚎啕大哭的年代,那是人性被摧毁绝望无告的年代,痛到心被贯穿,痛到肝被贯穿,痛,却无可奈何-‘奈何’‘奈何’,正是王羲之的手帖里重复用得最多的字-但在这样的年代中,那些以手帖作为生活注脚、互通亲友间平安声息书信的南朝文人,却还是可以‘仰观宇宙之大’,看流云舒卷,看积雪凝寒,看花开烂漫。”

翻开书,随着蒋先生一起,将散发着魏晋风度的“平复帖”“初月帖”“丧乱帖”“适得帖”“快雪时晴帖”...一一展读,真是非常享受的一件事情。“翻出魏晋人的帖,每天读几幅,一帖简短几行,文字不多,可以反复阅读。”

“蔣勳带领您与诸帖素面相对,进入一千七百年前,看见--最荒谬绝望的时代,最率性真实的人生。”

2/6页

手帖:南朝歲月读后感(三)

这是一部令人读来愉悦的书法美学散记。

这是一部让人享受书法与人性之美的书。

作者蔣勳将我们的视野带进南朝文人的手帖。“手帖,不只是书法,更是洞澈生活的空灵明净小品。是往昔文人活出向往,活出自我的明证更是不同时空护持美之理念的宿世灵犀。”

手帖是人们往来问候的书信、短札,看似随意、漫散,却更具真意和率性。古往今来,文人书家们将性情与书写交融在一起,产生了许多美丽的神品和逸品。

这本书是蔣勳先生对平复帖和王羲之手帖的欣赏笔记。手帖的年代是西晋灭亡南迁之后的南朝岁月。“那是残酷到无法想象的年代,那是嚎啕大哭的年代,那是人性被摧毁绝望无告的年代,痛到心被贯穿,痛到肝被贯穿,痛,却无可奈何-‘奈何’‘奈何’,正是王羲之的手帖里重复用得最多的字-但在这样的年代中,那些以手帖作为生活注脚、互通亲友间平安声息书信的南朝文人,却还是可以‘仰观宇宙之大’,看流云舒卷,看积雪凝寒,看花开烂漫。”

翻开书,随着蒋先生一起,将散发着魏晋风度的“平复帖”“初月帖”“丧乱帖”“适得帖”“快雪时晴帖”...一一展读,真是非常享受的一件事情。“翻出魏晋人的帖,每天读几幅,一帖简短几行,文字不多,可以反复阅读。”

“蔣勳带领您与诸帖素面相对,进入一千七百年前,看见--最荒谬绝望的时代,最率性真实的人生。”

3/6页

手帖:南朝歲月读后感(四)

手帖,不只是书法,更是洞彻生活的空灵明净小品。是往昔文人活出向往,活出自我的明证;更是不同时空护持美之理念的宿世灵犀。

读蒋勋的书《手帖:南朝岁月》,更像是在看南朝的手帖,在读美轮美奂的小品文。

蒋勋附上手帖的影印,来让你欣赏古代汉字书写的美,语句的美,更向你娓娓道来每幅手帖背后真切的历史故事。

彦先羸疾,恐难平复。三国大将陆逊的孙子陆机在担心朋友的疾病,写就平复帖。只可惜在那样的乱世,陆机一族人的残死更让人心情无法平复。

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书圣王羲之也活在生命一无价值的年代,北方的五胡之乱不仅把这个豪族子弟赶去了南方,还抢劫了他祖先的墓地。羲之顿首,有丧乱帖,姨母帖,妹至帖,执手帖,快雪时晴帖……在那个残酷的年代,即使王谢这样的大家,也涂有痛贯心肝而无可奈何了。比者悠悠,如何可言。可慰的是同样在那个离奇的年代,朋友之间的友情却也是至诚至真的。不得执手,此恨何深。足下各自爱,数惠告,临书怅然。好友上任远赴四川,互通书信二十六载,等到家事安排妥当,准备相见时,身体却不允许了,何其怅然。

蒋勋在序里面提到了张翰的篿菜鲈鱼,向往一下文人不如意时可以潇洒吟诗,一走了之。但是整个南朝的手帖似乎内容并不那么潇洒,所以作者在跋里面又引用了东坡的《临江仙》,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仗听江声。如果家童都不应的话,何不自娱自乐听听涛声呢?在书的结尾也算是可以从南朝那些凄美的文字中舒缓一下。

现存流传下来的手帖决多数都是唐宋临摹本,但真实的故事已被蒋勋跃然纸上。面对如此好的文,再引用书中一个古字,要“噉”。

4/6页

手帖:南朝歲月读后感(五)

开门见山地说,学写字有近20年,哪个写字的不知道兰亭序,但于我而言,直到读了这本书我才体会到兰亭的好。

看过也听过许多关于魏晋时期手迹的分析,上学期的技法课中老师以标准的国美方式解读了《初月帖》,然而如若没有这本书的感性基础,我相信我仍然会继续迷茫地对着一个又一个晋人手札茫然不已。它们究竟好在那里?用笔还是章法?用笔是什么?章法是什么?今人写字倘若同晋人一样灵动,为什么却还是看不到其中蕴藏的所谓“韵味”。

前一阵子有人痛批蒋勋,列举其文辞中多处低级历史错误。细读过那篇博客,证据确凿,毫无争议。但是在我看来蒋勋胜在视角。

自始至终我读过的多数作品分析都是用华丽的自造四字词汇堆积出来,详可参阅王镛先生主编《中国书法简史》。从文中使用的词可窥见其用心良苦,十块汉碑分别需要不同的词去说明“雍容浑朴”,难度着实不小,读起来也颇绕口。当初为准备考试,专门按类别记过那些四字词语,后来作罢。

有幸拜读这本作品后,才懂得应该把那些作品都放在历史的高度和环境中去看。王氏的可贵之处在于,在颠沛流离的年代,这样一个家族还没有忘记美的事物,面对战争、亲人祖坟被挖、尸骸遍地,仍然可以强忍着心中的痛,登高临水觞咏,与亲人之间互通信件,传承着美的信念。

其时文人信件现在说来是“便条”,但却不是随便信手涂写,每封信件都有过特意的安排,内容与形式也是交流的一部分。反复说着“力不具”的王氏,在旅途奔波劳顿后写下的小小篇章,多年之后感动了多少懂他的人。

我反对操持着“理论腔”的人们大肆宣扬自己的学识,理论书也并非深刻难懂便是好的。记得大学时翻阅了七卷本的《中国书法史》的第一册,便决定放弃。当然,历史与美学还是有些区别,但是那样刻板的文辞读来是在令人心生厌恶。那些文人在动荡的历史之中仍未忘记传递心中的信念和理想,时至今日,我们面对他们用生命写下的手札,却忘了什么是美。

书法的美不只在起承转合的用笔和交相辉映的章法,更在于写出对自己生命的体悟。

5/6页

手帖:南朝歲月读后感(六)

每次看蒋勋老师的书都需要补课+做功课,这本书主要以南朝时代的手帖为主,众所周知,一个时代的艺术风格、艺术作品都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比如说宋徽宗,他在皇子中是排名第十一位,按理说也轮不到他做皇帝,所以在做皇帝前的生涯中,他可以肆意妄为,沉迷美色,沉迷书画,后来当了皇帝,他也无奈啊,仍然做着一个锋芒毕露的人,所以他的瘦金体里有很多“钻石一般的结构”。

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富有悲剧色彩的时期。长期的战争和动乱,造成了以长江为界的南北对峙的局势,从而造成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大解体和大动荡,人民经受了动乱造成之巨大灾难,他们精神生活是压抑和苦闷的,所以手帖中很常出现一个词“奈何”。特别是王羲之,《频有哀祸帖》:频有哀祸,悲摧切割,不能自胜,奈何奈何!省慰增感。

《姨母帖》: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顿首、顿首。顷遘姨母哀,哀痛摧剥,情不自胜。奈何、奈何!因反惨塞,不次。王羲之顿首、顿首。

《丧乱帖》 : 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顿首顿首。

但同时,人们为了寻求一种精神解脱,社会上应运而生掀起了一股崇尚“老”“庄”之风气。当时,出现过狂飙突进式的激昂悲壮的“建安七子”,出现过隐居竹林行迹放浪的“竹林七贤”,出现过记叙精义的“世说新语”,所有这些,都是动乱与战争影响之下的产物。但也有与老庄思想截然相反的《兰亭集序》,在王羲之看来,对生的执著、对死的排斥是人所共有的感情,是客观存在,“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这就彻底否定了老庄的齐生死的观点,而树立了自己的生命意识──“死生亦大矣”。对了,关于《兰亭集序》的野史也是颇多,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好好去看看。

南朝文人书法,继续沿袭东晋以来的二王书法传统,北派多学碑,书法粗犷浑然,方整严峻;南派多学帖,其书挺拔清秀活泼多姿。自古以来,中国的书法文化传统都是一个与哲学息息相关的话题。中国哲学致力于研究人与自然、人与历史、人与社会等的关系,着眼于寻求天与人、内与外、知与行的统一,并从中探究生命的潜能与意义。中国书法艺术会具有一个特点,即意和象,即形体与观念。我们的文人们从来都不仅仅把文字看成是一种工具,而是认为它代表着一种精神、意识和道德。晋室东迁至灭亡,从公元三一七年至公元四二零年,是南朝。 此时书法,也继承东晋的风气,上至帝王,下至士庶都非常喜好。南北朝书法家灿若群星,无名书家为其主流。这本手帖中,他们继承了前代书法的优良传统,创造了无愧于前人的优秀作品,也为形成唐代书法百花争艳的局面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说起来,魏晋南北朝不像唐宋元明清那样在我们的学生生涯中出现频繁,不过正是因为如此,便有更多空间感让我们去品味,每一封书信的背后都有一段故事,等待着你去探寻。

6/6页

还剩3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