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所思,乃在大海南》这篇文章通过描述作者在海南的旅行经历,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感悟。作者在海南的旅行中,感受到大海的广阔与深邃,思考着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文章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海南的风景,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和美丽。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读后感(一)
可能自己真的已经和葱茏闲情的岁月告别了,所以发觉《有所思,乃在大海南》比《淡江记》更适合我现在的口味 无论是关于政论,电影访谈,乃至演讲,我都看得别有兴味。而且看到侯孝贤说汪曾祺的短篇小说他看了很感动,心里不禁一触,可是为什么文中所提到的白先勇《游园惊梦》《沈从文自传》,明明都看过,现在却一点点印象都没有了呢,不是浮光掠影,可能彼时闲情常怅,无所思量。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我所喜欢的只是最末两句,“从今以往,勿复相思”。
1/8页《有所思,乃在大海南》读后感(二)
读朱天文《有所思,乃在大南海》,文字太好了,她的散文也用典的,但不引古典文学,天文史学出身,合我脾胃。
世间文人没有不敏感的,对美有相当有感触。但也有敏感而超脱的,敏如易安,超脱如东坡。朱天水还是敏感多些,易悲易喜,易伤春与悲秋,就这点,我更喜欢吴鲁芹。
“有所思,乃在大南海。这是一首乐府歌辞的开头两句,我在《古诗源》书里读到的,当下只想嚎啕大哭。”
我做不到这种敏感,眼下又读不进去了,还是忧心代人写书稿的事,毕竟是个事,读散文是个闲差事,要闲情,我没这个闲心了。得,写书稿吧。
2/8页《有所思,乃在大海南》读后感(三)
这本书,间间断断的读来,终于快要读完了,从一开始的抗拒到喜欢,又抗拒又喜欢,中间往往复复。还是更喜欢读他前期的文字。如他自己所说:“大家都长大了,进步了,时间真是无情,催人只有淘淘前去。”
朱天文是擅长写生活的,淡淡的几句,流露的是真情,让人为之动容,我第一次喜欢就是读到了那篇无事,写他三哥及孩童之事,事及微细,却感人,如自身历历在目。朱天文也擅长写人,他写汪其楣,“一照眼,笑到心底去了,笑的奸奸诈诈的,连话都多余。”真是传神。
朱天文还写文学评论,有些是书的序言,也能读。但就是不喜欢他写的时评,借着文学写政治,结果两不像,一点不好看。还好在这本册子里这样的文字不多,一下就跳过去。
朱天文的文字带有浓重的台湾味道,这种味道,我不知道是好是坏,最初我是不喜欢的,这个没有办法勉强,不然就是谎言和废话。但我还是被他的生活气息所打动。到最后,我甚至认为这是最适合写生活味道的语言了。
3/8页《有所思,乃在大海南》读后感(四)
十八岁以前读书面太窄,所以最早知道朱天文已经是大学的时候。那一段时间豆瓣网火热,文艺青年们当然不可能讨论巴金矛盾,甚至连世纪初炙手可热的安妮宝贝也成了交口嗤笑的对象。最受欢迎的大概就是卡佛,毛姆,乔治奥威尔这种,华文的就是苏童,李碧华,林白,黄碧云,亦舒……其中就有朱天文姐妹。当然首先吸引我的,还是因为她们的名字实在是美,当时就想,怎样具有诗心的家长才会给爱女起这样的名字。中文名字,起得好的就可以当成一首诗或者一篇小说。比如束皙束广微,比如祁彪佳祁虎子。比如朱天文,朱天心,朱天衣。
后来买了她的书,第一本就是《有所思乃在大海南》,因为我对随笔散文之类一向抱有最大的兴趣。这一看,就让我有一种钦佩感。所谓文学,不过是作者分享自己的生活以及态度,以让读者对艰辛的人生有更透彻和深入的认识而已。所以理智显得很重要。我觉得好的作者,一定要有一种“偶开天眼觑红尘”的智慧,才能对一切有冷静的认识;当然,也要有“可怜身是眼中人”的感情,不然拿什么来感动人?朱天文在两者中间有极好的平衡。她写自己的经历,写朋友,亲人,行文间却每每有对整个人生的正视。一个人要冷静的活着已是难事,更何况在不断地和七情六欲三途八苦比拼较量之后,能坐下来娓娓谈起。
4/8页《有所思,乃在大海南》读后感(五)
讀博士的時候,才知道朱家姐妹,是一位寫小說的朋友讓我從香港買她們倆的書,一是朱天心的《獵人筆記》,一是朱天文的《荒人手記》,確實文筆不俗。
近日讀了《有所思,乃在大海南》,是天文的散文集,閑來一讀亦能賞玩一番。女子的心思,真非男子所能比擬,視角之獨特。其中一文“來自遠方的眼光”,其中談及列維-施特勞斯“the view from afar”,即是人類學家在觀察本屬社會時會是從一個外在的視角來審視這個社會,幷以此觀照《荒人手記》,意在用“陌生化”的視角來截取一個生活的片段。
我也層讀過列氏之書,其所標榜的結構主義,往往是從一個大社會、大文化、大結構的角度來看待某一事物或現象,其陌生化實際上就是結構化的過程。但從某種意義上,仍然屬�男性所崇尚的“宏大叙事”風格。天文所指“陌生化”却是站在邊境之上,在交野之處來思考片段,極像張愛玲筆下香港或者易先生,女性視角下的事與人。可能本身就是對“男性視角”的一種反叛,一種陌生化處理。
但本來在後現代語境下,在每一位讀者面前的文本都有各自的意義,聖經的每一句話都有49層意思。天文之思,確實又讀出列氏的別樣風味來。
其後又引薩義德的知識分子論中有關“業餘”和“專業”之分,大概說的是,專業讓社會更趨權威化、權力化和去獨立化,業餘反而讓人有了更多空間、更多視角來思考,讓興趣來成就獨立的知識分子態度。如果回到古希臘時代,哲學本身就是在貴族們在閑暇時的思考産物,衣食無憂去思考。而今的專家們確實爲了衣食去思考,爲了衣食父母們去發聲,如何能絕世而獨立……
想來真是如此,可見從文學的邊境之上來看學術,又是一種陌生而有熟悉的感覺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大海南,何所依歸
5/8页《有所思,乃在大海南》读后感(六)
去年读《淡江记》,我说,“我看这本书首先受震动的地方,是朱天文毫不掩饰的雄心,而且说得坦坦荡荡、光明磊落,像是真要文学一统,天上地下都是她的光芒。”我说,朱天文的文字,“像是没被污染过的声音,天真烂漫,满口大话,可是心诚意切,读来反会感动”,我说,“她好像会变魔法一样的把汉字组合成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样子,像是另一种中文,而她一派天真坦诚把身边所有的细细小事,小心情,一并不作回避的写出来,那种细腻,是在俗世里呆久了的人很难再感受的。”
现在,看完《有所思》,并没有多少新的话要说,仍是看得喜欢。
爱看散文,因为它不正式,不承载多少伟大思想、跌宕故事,像一场下午的谈天,断断续续,闲散自然。在散文里作者自觉不自觉都要透露出生活中的他怎样行事,有什么爱好,在什么地方生气,又在何时惆怅,他所遇见的人与事,是怎样的状态,而这些人与事又怎样参与进他的人生。这是私人化的域场,是最贴近生活本身的状态,是人人都可亲近的文体。散文是自恋的,也是平等的。它不要求你有多少深厚的知识,也不强求你有怎样离奇的经历,你可以写的很琐碎,很细致,也可以写的结构完整,滴水不漏,每一个人,即使写不好一篇小说,但都可以提笔去写一篇散文。
同事随手翻了几页,说不喜欢,因为没有什么思想。是啊,没有什么思想,可这正是我最中意的地方,要思想自有成百上千上万的论文专著可以去看,何必为难散文呢?
散文真正的好处,是在它抓住时间,那些放在记忆里会被吹散熄灭的故事、情绪,被文字定格下来,从时间的河流中提取保存,脱离控制,对自己是一种满足和交待,对他人,更是一处别样的风景。人与人,生活与生活,相同又不相同,散文提供了这些微妙的差别,并且永无止境的持续下去。
朱天文说,“生活当中,不知有多少这样一刻,想留留不住,像京戏里紧鼓密锣碰锵一停、亮相,像抽刀断水——水更流。我非常悲哀地发现,稍纵即逝,除了提笔,几乎没有任何方式可以留住。若有所谓写作动机,或者我为的就是这个。”
在这本书之前,还看了朱天心的《击壤歌》,十七岁的高中少女穿过三十年的时间絮絮烦烦的小情绪小故事,却读得津津有味。他们这一家子的作家,人人都写的好,而天文与天心,有一点是极像的,就是对世界热烈的喜爱,并由此生出的满满的又不需要实际内容的志气。还有她们的干净。至于文字运用上的技艺和天才,就不必多说了。
“一本好的书,会是作者比书好”,这话是不错的。
6/8页《有所思,乃在大海南》读后感(七)
总认为台湾人的散文,带着浓厚的江南气息,带着自民国而来的风,带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细雨,湿了流光,静润人心。
不太了解朱天文,只知她是编剧,与侯孝贤是搭档,余下一概不知。读了《有所思,乃在大海南》始知,她出生书香门第,文学世家,师从胡兰成,说起胡兰成,不得不提张爱玲,若不是她,世人只怕也不晓得他。虽然胡此人节操人品甚是不好,才华恐是有的,而且不是一斗两斗,不然也不会引得张爱玲的爱恋,甚至说,遇见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话题有些远。朱天文说,胡兰成作为师长,给她最大的教导便是眼界,眼界对一个写字的人比的确和文笔还要重要上一番。
总觉得朱天文的文字里对颜色气味味道有着难以想象的敏感,和张爱玲倒相似,却是不及。我触摸着那些文字,脑海中便是她描写的那些画面,或净花无叶,或潺潺流水,或皎白月光,一切一切,美得不可思议,静的让人不敢多言,只怕再说一字,那意境就要被打破,这安静就要被扰乱,只能随着自己的心,沉下去,享受现在快节奏生活中少有的安心与惬意。
朱天文的散文弥漫着古典气息,带着软软的调子。对中国戏曲文化所知甚少,却很感兴趣,偏偏又耐不住性子,去认真听戏,只好看别人对戏曲的赏析。朱天文对戏曲的评价很是精彩,从演员的扮相眼神独白身段到演奏者的气场节奏配合默契度,都一一谈及,对戏曲文本也很是了解,细细娓娓道来,仿佛我也穿越一般,回到那精彩纷呈的戏曲世界,不可自拔。那戏曲中的微言大义,那戏曲中的情深意重矢志不渝,那戏曲中的正义侠气,令人心有所想,向往之至。
整本书里最爱那句:爱当知其恶,不然也成了自私小气。甚合我心。爱时便该想到后果,爱时便该不计后果,爱时哪里会想后果?所以太多人因爱生怨生恨,还以为是爱的太用力所致。其实,不过是自己的执念罢了。爱,不仅仅在于回报,它本身就包含着召唤和回答,它本身就是一种满足,它自己满足自己。所以干嘛要怨恨呢,爱时就该知道爱的过程中的恶,即使这样,也要爱,爱,它本身的就不是单纯的快乐,你若这样以为,只有两种可能,一,你没有爱过,二,你的爱不是真爱。爱,不仅仅是男女之爱,亦包含父母子女之爱,兄弟姐妹之爱,朋友知己之爱。难道你没有厌烦过父母的过分关心,细碎唠叨?难道你不曾与兄弟姐妹干过架?难道你从未与朋友有过矛盾?所以,爱时就该知道,这的爱不是个东西,它让你纠结,它让你从天边跌落至悬崖之下,能让你体会到什么是云泥之别。但我们不要后悔我们爱过,就算最后遍体鳞伤,鲜血淋淋。因为,这不是爱的错,爱,相信,有可能存在,不信,一定没有。爱,知道它这砒霜的一面,还是不顾一切,去信仰去追逐,那才是爱的真谛。
7/8页《有所思,乃在大海南》读后感(八)
放假在家,这两日终于把天文小姐的散文集读了个痛快,《黄金誓盟之书》、《淡江记》、《下午茶话题》、《有所思,乃在大海南》。
一直觉得,写字的女子与写字的女子之间自然有一种天然的、难以割舍的,隔着千山万水,仍会一见如故的微妙情愫。果然如此,读到天文的《一杯看剑气》,文笔较她如今的文章,显然单薄和幼稚许多,但文中记录着的与三毛从结识到相知的点点滴滴却是真真切切。一九八零年,天文24岁,天心22岁,三毛37岁。天心的一部《击壤歌》引得重洋之外的三毛读后彻夜难眠,辗转反侧,喜欢得紧,便迢迢地给天心寄来短笺,天心对三毛也是喜欢的。
哪知三毛倾注心力构筑的世外桃源瞬间垮塌,荷西去世了,流浪异乡的三毛去国还乡。《联合报》的颁奖典礼上,三人不期而遇:“才说一声‘我是天心’,三毛就眼泪哗哗地流了满面。……典礼一完我们又去找她,她见是我,道:‘咦,仙枝呢?仙枝没来吗?’这就是她对我们说的第一句话。”原来三毛早对“三三”的成员熟悉非常,那些如水晶般剔透、纯净、慧质兰心的女子,仙枝、阿丁、天心、天文早已是她素未谋面的姐妹了,天文于是感叹“虽是初识,原来迢迢的千山万水,早已共了一副心肠。”
荷西刚刚过世,三毛苍白、忧郁,但仍如废墟上生长的橄榄树般充满着倔强的生命力;天文和天心的“三三集刊”正办得风声水气、如火如荼。三毛就这样走进了天文、天心和她们同为作家的父母朱西宁、刘慕沙那由“稿纸糊成的家”,也许是这个家的热力,也许是“三三”同仁所焕发的理想,暂时使三毛从阴霾中抽身,“她讲到荷西的可爱又可怜的地方,泪痕犹在,已又哈哈大笑起来,笑倒在人家身上。”胡兰成写的“道旁杏花一树明,照山照水夫妻行,长亭买酒郞斟妾,妾惜金钱郞惜情。”,三毛一看道那便是她与荷西在岛上的生活呢。
文末天文写道:“此后十年,或者不必十年,让我们就在蒙古大漠、新疆草原再见吧。那时大家仍然年轻,依旧爱笑,就痛痛快快玩它一个日月昆仑,直到化为尘,化为烟飞。”读着读着,便忍不住掩卷叹惜,因为热爱三毛的人都知道她的结局,那至今想起就会心痛的结局。如果时间能永远停在那时的“三三”该多好,如果三毛、天文、天心能永远是远离忧愁、青春烂漫的女孩儿们,那该多好。但那只是存于纸上,永远无法实现的幻象吧,三毛离世后,未见天文的追念的文字。
可能如天文这般玻璃心肝的人应能看穿三毛平静外表下潜藏的致命伤,天文说“她于‘三三’,也许就是像妙玉之于大观园,是边际的一颗流萤,在夏夜里遥遥隐隐地闪烁着。”这一句话,如今读来,仿佛充满着宿命的意味,像三毛这样的性情女子,在这个世俗的世界注定是要“质本洁来还洁去”吧。
8/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