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阿斯伯格女孩》是一篇真实而感人的故事,讲述了一个患有阿斯伯格综合症的女孩的成长经历。作者描绘了她在学校和社会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以及她如何努力克服自己的障碍,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这篇文章让人深刻体会到每个人都值得被尊重和理解。
《你好,我是阿斯伯格女孩》读后感(篇一)
作者收集了很多阿斯女性的资料访谈后写成的这本书。里面有很多细节让我产生共鸣。比如感观超载这种我经常有的体验,我从没能和任何现实中的朋友家人分享过。不过读完我最大的感慨是
1)不要用标签去定义自己和任何人。虽然书中很多东西能引起我的共鸣,但是人和人不一样的地方太多了。每个人都是自己本身基因和自己所处环境和时代的卷积。基因组里的一点点共同点和这个卷积结果间的差异不可比拟。
2)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我之前内心是有些埋怨父母对我比较忽视粗暴的放养式养育,我基本是靠自己在非常动荡的环境里长大。但这动荡的环境逼迫我不得不努力社会化。现在回头看这社会化做的至少不算太差。如同我的左脑开发,虽然被扳成右撇子后对脊柱骨盆甚至脚趾都造成了些不可能的损伤,但左脑的开发确实让我整个大脑的脑力发展的很好。先天好的右脑确实让我有些数学音乐绘画天赋(对某些规律的直觉),但左脑的同时开发让我的逻辑思维也很强。接纳自己的过去。其实无所谓好与坏,都是独特的经历。
3)成为你自己是最重要的事,不断实践成为你自己是更重要的事。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至于社会标签、把自己归入某些群体、病态互依关系,我不是很关心,可能这些并不能带给我真实的安全感。做自己,做自己想要做的事,again and again,积累很多很多的失败(但防止重大失败),我想这就是活着的感觉。
1/3页《你好,我是阿斯伯格女孩》读后感(篇二)
*本文使用二元性别语言表达,然而,文中的“女性”可理解为Woman/AFAB。*
在了解阿斯伯格综合症之前,我和绝大多数人一样,以为自闭症就是电视上那些特殊教育学校中长大的男孩,或是许多电影里得了“天才病”的主角——当然,他们往往也是男性。然而,在了解了阿斯伯格女性之后,我惊讶地发现,原来我竟然也是ASD光谱上的一员。那些被反复指责的冷漠,对衣物标签的难以忍受,对女性性别表达的抗拒,从小到大的“孤僻”,突然有了同一个解释:因为我是阿斯伯格,或者拥有阿斯伯格特质。
然而,对女性,尤其是成年女性的阿斯伯格而言,得到诊断却往往更难。在成长的过程中,许多阿斯伯格女性往往学会了一些社交技巧,加上具有相对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得她们看上去更具有神经典型性。在《你好,我是阿斯伯格女孩》一书中,作者露迪·西蒙将阿斯伯格女孩比喻成“变色龙”——她们比起阿斯伯格男孩来说,更加容易融入社交场所,也更难被识别。
不被识别,并不意味着阿斯伯格综合症就不存在了。在这个由神经发育典型人群组成的社会中,阿斯伯格女孩依旧面临着种种的困难。她们,我们,往往会感觉格格不入,而这些矛盾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家庭到社会,从学校到职场,从社交到恋爱,从情绪病到肠胃病…… 露迪·西蒙在书中罗列了不同的生活场景,以及许多阿斯伯格女性的实际生活经验。
知道“原来有人和我一样”,以及“这并不是我的错”,是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感受。自我了解是自我接纳的第一步,许多读者在评论中留下了相同的感受。对于女性阿斯伯格而言,“被看见”本身就已经足够重要,以至于我给这本书加了一颗星,因为针对女性阿斯伯格的书实在太少。
当然,本书的不足也十分明显。整体而言,本书基本是阿斯伯格女性的口述经验汇总,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性。此外,全书从作者的视角出发,具有较强的局限性(太白太顺直啦!)。总体而言,是一本针对阿斯伯格女性的大众科普读物。推荐想要了解阿斯伯格女性,尤其是怀疑自己是否是阿斯伯格的女性阅读。
2/3页《你好,我是阿斯伯格女孩》读后感(篇三)
阿斯伯格人士有男有女,相关自传的作者自然也有男有女,不过看到如今觉得还是女作者写的作品更细腻感人。作者既没有陷入自我炫耀的怪圈,把阿斯伯格视为一种天才的标志;也没有自怨自艾,抱怨自己如何被阿斯伯格所累;她用一种理性不失风趣的方式生动地描述了自己作为阿斯伯格人士的体验。
以下部分是本书给笔者个人带来的启示:
正如文章的开头所言,我认为很多时候人必须先接受自己的不足,接受自己的局限,才能学着接受别人的不足,甚至能够爱自己身边那些不完美的人;如果一个人对自己很严苛,他其实会觉得活着很累,然后当他自己处于那样一种不自然的状态时,他也很难去心平气和地面对不完美的世界,去接受他人和自己一样平凡,譬如觉得自己活得很失败的父母往往会不接受平凡的子女。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其实确实不能心平气和地接受自己的不足,总是觉得自己只要努力就可以改变自己,就可以拥抱未来,如果做不到,那是因为决心不够大,不够努力;我们很少会去想自己为什么不能改变自己,为什么努力没有用,因为我们相信“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并且过度地自我剥削,相信人应该不平凡,很完美的,不能接受自己可能会很平凡,可能会做不到自己想要做到的事情的现实(换句说,就是对主观能动性的夸大和全能自我的迷信);但是事实上我们仍然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即我们是平凡的,注定会有不能克服的弱点,甚至有时这个弱点就是许多“其他人”不具备,不理解,看不到的。
我本人并不是阿斯伯格人士,但是我渐渐地能部分地理解他们的痛苦,因为我感到我作为一个平凡人,其实也有这样那样的难以改正的缺陷,然后也遭受到来自己和外界的“剥削”---我自己会觉得自己实在太差,在一些生活常识“测试”上几乎不及格;而强调分数的学校和强调高效率的职场也会不断地敦促我改正任何不利于我给学校和单位创造价值的缺点,用“不够努力”的评语使我羞愧,而不能想象到我所面临的真实处境就是我做不到完美,不是别人能做到我也一定可以做到(人与人其实是有区别的);可是实际上我发现有时候人注定有缺陷,有不能为努力所弥补的短处,人很多时候并不是主观上想要失败,想要不完美,而是人从被造出来的那一刻就被设定好不能得到一切优势。其实不足才是常态来的,只是我们这个社会太激进,被成功学裹挟,以至于其实不是阿斯伯格人士的普通人也会觉得压力太大,被他人显微镜般的目光审视过,害怕被视为古怪,被视为笨蛋,不断掩饰和伪装,而感到难以接受真实的自我(当然阿斯伯格人士被许多人孤立也可能是因为人性不太能接受不同)。而一旦接受人注定有缺陷的现实,我也开始觉得自己从压力下解脱,不去剥削自己,接受自己的局限,设定合乎个人能力的目标,心态平静许多,同时更能接受其他人,去试着理解其他人的生活,接受他们和自己的不同,而不再用严苛的标准去批判和敌视其他人(当然一部分原因也是来源于对阿斯伯格人士这样和自己极为不同的人的生活的理解)。
接受自己的不足不仅可以使个体轻松,也可以帮助营造一个更能接纳不同人的社会环境:人能够真正地接受自己,心态变得更积极宽容,也能慢慢把目光从自己身上移开,不再执着于改造自己,反而去关注其他人,用欣赏而不是挑刺的眼光去认识周围的人;人与人不必再互相剥削,互相嘲笑敌视,或者动辄把“古怪”二字扣在其他人头上,然后再把对方视为一个可能的威胁。
最后希望世界能够友善地对待来自外星的人们。
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