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的形式》观后感(篇一)
1.大介和叶菜子两个人最后的转变想法其实并不是强行的大欢喜。他二人的性格在第一集就有暗示了:叶菜子被同事邀请去做瑜伽,虽然嘴巴上拒绝了,但是稍后她就出现在了瑜伽教室里;大介早上骑车经过一棵古树,鉴于摸了就会有好运的传闻,众人纷纷上前触摸,大介虽然一脸不屑但是镜头一转,他就在四下无人的时候偷偷一个人抱了上去。可见他们的性格并不是一以贯之的,所谓不婚更像是为了免受外界的伤害而刻意给自己装上的外壳。当四下无人或者遇到可以信任的人的时候,他们的外壳就打开了。
《家族的形式》观后感(篇二)
恨不得打六颗星星⭐️ 惊叹于这部剧的「前卫」—— 剧情题材的前卫 与 卡司阵容选择的…前瞻性(2016年那会儿还不温不火的演员们放到现在这个时点上来看全都是业界烫门的大红人_(:з」∠)_) 家庭伦理剧是个卷上天的赛道了,能把家庭伦理题材拍得不狗血、情节推进自然——可太牛了。 一个人也能过得很好,那还非结婚成家不可吗/ 有单身一生的觉悟,那从年轻时就努力攒钱给自己养老有错吗/ 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不爱办婚礼/ 准备个婚礼都能吵架到差点离婚/ 夕阳婚恋/ 骗婚问题… ↑ 搁2022年,已经是见怪不怪的话题了。 但还是得说,6年前的《家族的形式》可比当下的一众口水剧谈得更深、更透、更让人能看得下去——牛的。 Bgm和演员演技都很ok 两位主角和老戏骨们且不提了,由年轻演员们饰演的配角也足够精彩。 最后的最后单独感慨一下香取慎吾的演技,没有想到SMAP的爱豆前辈的演技是如此到位,大大出乎意料,叹为观止,原地圈粉。
《家族的形式》观后感(篇三)
39岁男主一直单身一直爽,自己吃饱全家不饿,与同事家人保持着一定安全距离,有联系无牵绊。如果半路没有杀出给自己带个弟弟的老爸,也许这辈子就这样下去了?独而不孤的单身贵族。自己很多观念和他不谋而合, 但近期越来越不确定是否能坚挺到39岁,低落时是否能独自排遣,无助时是否能自己解决,喜悦时是否只能珍藏而不是分享...
独行确实自在,但必须承认少了些只有陪伴和羁绊才能带来的温馨。“两个人比一个人好,三个人比两个人好”,有时“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是有它几分道理的。不过这一切都建立在和自己建立起羁绊的人都是温暖向善的,不管结果如何他们的初衷都是为你更好更幸福(至少他们以为)。不出意料两个性格别扭理念相洽的男女主走到一起,但我在他们身上看到的更多的是互相倾诉陪伴的“战友”/“闺蜜”情,而非炽热激情爱恋。也许能够持久的感情便是升华至此吧~跳过年轻人死去活来的荷尔蒙作祟,踏踏实实地和相处舒服的人过日子。
傻白甜千金也挺值得我学习的,喜欢就去大方表现追求,被拒绝虽伤虽痛仍坦然相处而非记恨怨念。旧爱成subordinate,新欢也服气祝福,大气自然的女孩子活该可爱一辈子。
《家族的形式》观后感(篇四)
EP1.偶尔会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足够成熟
作为选择一个人生活的成年人,很多时候我们坚信“我不麻烦他人、我自己过日子、我自己照顾好自己”,是成熟理智的选择;同样因为这个选择,我也相信自己现在已经足够成熟。所以对于突如其来、甚至有些自以为是的关心,会觉得有些不知所措,下意识的反应甚至是多余的,因此会表现出不耐烦。
抱着有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把亲人之间的关系简化成了解决一件事你就离开的冷漠,”什么时候离开“代替了年幼时的“什么时候回来”。
这不是剧里的常态,而是我的常态。
重刷的时候,突然发现他们两个朝他人发了火之后的第一反应是,“我好差劲”。“我朝二十几岁的小姑娘说了很过分的话”、“我对初中生发脾气了”——不能控制情绪的我,是不是根本不够成熟。
当用规律的生活作息、自如的选择喜欢与厌恶、自在的安排个人空间来衡量个人的成熟度时,好像真的无形中把自己变成了一个机器人。所以出现错乱的程序时,第一反应是我出故障了。懊悔过后又很快调整过来,去面对自己的错误,用迅速的解决把扰动迅速抚平,再次回到我习惯的频率中。——这是我们成熟的处理方式。
它确实自成一套逻辑,也足够完善到不用动摇个人根本,目前我也继续这样在执行着。
《家族的形式》观后感(篇五)
最受感动的是男主最后说的话
“我是喜欢独处的人。
但是人的习惯很可怕。
我早上起来走进客厅,两个人在那吃纳豆和鸡蛋拌饭,我竟然逐渐习惯了这种情景。
但是我还是喜欢独处。我来照顾自己,我可以自娱自乐,我的家人有我一个就够了。直到现在我也是这么想的。一个人最好。
虽然如此,二人世界或是三口之家,这样也挺好”
人的习惯确实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当逐渐习惯了另一人在身边,习惯了屋里的欢声笑语,或者吵闹,好像就再也无法忍受一个人。但人生的悲哀在于,不管多么好的感情都不能保证长久,如果过程太过于温暖,那么悲伤的结局也会更加无法忍受。对于很多人来说,正是这一次次失望,一次次难受,才让我们再也不敢踏出一步。既然结局那么难受,那就不要开始了,如果没有大喜大乐,就不会有大悲大痛。这可能才是我渐渐喜欢一个人的原因吧。
人生本来就没有什么所谓的正确的选择,只有一件件体验和感受。我想说的是,跟着自己的心走,感觉孤单了就去融入人群,想要自由就去独处,没有永远的真理,也没有选择就会永远幸福的选项,人走一生,慢慢感受,仅此而已。
《家族的形式》观后感(篇六)
大部分人应该都是“半独身主义”,遇不到真正喜欢的人之前坚持一个人生活,可惜由于社会和环境遇到正确的人的概率很低。年轻的时候觉得一个人好,潇洒如风来去自由,老的时候就不一定了 。人的感情和思想都是不断变化的。少年夫妻老来伴,谁不希望如此,谁不希望有真挚的感情陪伴,毕竟人是社会性动物。可惜随着社会和环境的改变,找到能相伴一生的人太难了,不是不希望结婚或者交朋友,只是害怕找不到正确的对象,浪费了时间和精力,累计了对人的失望。
听说近来日本越来越多这种分开居住的夫妻,现在越来越认同,这大概是当今时代最适合年轻夫妇的相处方式了,每个人都需要自己的独处空间或者自己的生活方式,夫妇也不例外。和一个人在一起最重要的就是感到轻松愉快,如果不能,不如独自生活会更舒服。就是对双方都要求较高,有财力能独立居住。同样的,和父母居住在对门或者同个小区的现象似乎也越来越普遍。
擅自评判别人的人生是否幸福,本身就是一种傲慢自大的行为。这句台词我印象深刻,少评判别人,自己的生活也会更舒心,包括最亲近的人也是。
遇到温柔善良的人真是太好了,剧中的朋友同事都很好,大家都是很棒的人啊。遇到能相互理解包容的另一半也真的很幸运。人生海海,山山而川,不过尔尔,无论何种方式,多关心自己,尽量过好每一天。
《家族的形式》观后感(篇七)
很久之前就知道的剧了,一直没看到现在才看完。看着大介和花子从一开始坚定的只适合一个人生活,到最后两个人保持着自己独立空间的前提下一点一点让步,把对方划入到自己安全领域内,一点一点敞开心扉接纳对方,真的有被这种奇妙的缘分和人与人之间的温暖感动到。
而且故事里都是好善良的人喔,阳三先生,小律女士还有周围叽叽喳喳的好朋友们,每次看到他们聚到一起为彼此的生活担心规划,为了很小的事情开派对庆祝,一起唱很多年前的歌曲,怀念过去打渔的日子也感谢现在老友依旧在身边的小幸运,就会无数次地想感叹有朋友真好!
很喜欢日剧的原因也在于这儿吧,虽然有很多乱七八糟让人心烦意乱的事,但也只是一点点生活琐碎温馨的片刻就会让你又开始觉得能活着能遇到那么多善良美好的人,真的很幸福哪。
结尾也超级打动我,本来应该是悲伤泪水的葬礼,却因为大介跟着情绪不自觉的告白求婚,眼泪也因为感动而落下了。在欢声笑语中告别亲人,也是希望他能感受到这一生能一起度过真的很开心很幸运,即使是以后没有彼此在身边的日子,留下来的人也会带着这份珍贵的记忆继续好好生活吧。
而我最近其实能感受到自己越来越焦虑静不下心,能因为这样一部剧,暂时停下来慢慢地感受别人的生活,也一直不断和自己对话,还是有被治愈到的。毕竟人生这么长,烦恼总会过去,那么执着于未知的以后,更重要的当下就会溜走喔。
觉得自己也算幸运,总是会遇到不错的人。那么就不要贷款悲伤,好好享受生活的每一个转眼吧。
《家族的形式》观后感(篇八)
1. 并不觉得是男主幼稚小气,只觉得是他爸太没有边界感,很能理解男主,而且不懂为啥每次别人做错事,就要怪男主不够体谅不够大方,明明做错事的是你们!
2. 男的说了和父母关系很差,父母来就不办婚礼,女的还要发请帖给他父母,就不能尊重他吗,好自私,完全不考虑他人感受,还一味地以“我是为你好”的缘由来违背他的意愿,看得我也很生气!好讨厌这种人,他知道怎样是好的,你认为的好不代表是他的好,太以自我为中心了!
3. 日本是很注重手工制作吗,那个回礼非得亲自熬夜做?不能直接买吗
4. 我真的跟男主好像,不喜欢麻烦别人,也不想别人麻烦我,社交什么的太麻烦了。
5. 男主爸爸有圣母心,自己救个够啊,拖累麻烦男主干嘛,还把前妻省吃俭用存的钱都给新老婆了,真的无语死了,是我就和这种爸爸断绝关系了
6. 惠也挺幸运的,这把年纪了还有人养她让她能追梦
7. 男主拒绝千金时说的太对了,你不用改变你自己,只需要去找适合你的人。
8. 这部剧大家都好善良,有这样的朋友真好呀。和前任也相处得跟朋友一样好,被拒绝的女生也会希望你和新女友幸福,前夫哥也祝福前妻,甚至还撮合帮助你,反正大家的关系都太和谐了!羡慕啊!弟弟是团宠呢,弟弟也长得好可爱!
9. 后面几集男主爸爸要死了,剧情有些沉重了呜呜呜,最后的结局在葬礼上“求婚”也是挺特别的,男女主不结婚但是一起生活也挺好的。
《家族的形式》观后感(篇九)
作为一个同样属性的人,站在大介的角度上,多多少少说两句。
无论敏敏这个演员本身多讨喜,在这部剧里,他都不能算是一个优秀的父亲。
大介母亲对过往可以接受,不代表阳三的做法就是对的。
大介不是什么都不懂,只是不想在乎那些与自己无关的事,不愿意花费精力,反倒是阳三一直是以一个入侵者的身份,踩碎了大介原本的生活,并且用的方式大家都很熟悉,亲情绑架。时代在变,阳三和叶菜子母亲能接受那种较亲近的人际关系,大介和叶菜子不能,这是社会变化带来的改变。所以在大介这个特立独行分子这,阳三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破坏者。阳三是完全没有交际边界这个概念的,这也是前几集里我数次感觉血压升高的原因。
大介本身却是不能说完全没有问题,被阳三强行拽回人际网之前,他本身刺猬属性过重,处世理念独特,但本质上还是个成熟的成年人,在这点上他比阳三强得不是一点半点。在浩太的事件相关里,几乎所有事情实质性质的东西都是大介做的,阳三无论经济还是实际能力,对浩太母子的帮助都是非常有限的。当然也不是说阳三不好,阳三给了浩太母子生活下去的勇气,也正是因为阳三的这点属性,他才能在弥留之际通过他那种近乎入侵的方式,强行把大介给带回了正常人的人际关系中。
在浩太身上,尽父亲责任的是浩太,尽父亲心的是阳三。
联系前后剧情,阳三这个角色,实际上付出实际行动,就只有去改变大介这一件事。
人不是非黑即白的,活着的方式更是千姿百态,改变前的大介和改变后的大介,就是不同分支而已,在划上句号之前,谁也无法评价哪种更好。
人这一辈子,重在参与。
《家族的形式》观后感(篇十)
《家族的形式》,看哭好几次,不是因为凄惨,而是感动。
大介在一家知名文具设计公司工作。
叶菜子在一家咖啡外贸商社工作。
大介第一天搬到自己的高级公寓,就认识了住他家楼上的叶菜子。
大介爸爸是个渔夫,一个人出海,性格孤僻。妻子是个开朗温暖的人。她去世前给他留了封信,让他多和人交往,两个人比一个人好,三个人比两个人好。
他认识了一个在酒馆打工的女人,她有个儿子。
他带着儿子来东京住到大介家,寻找孩子妈。大介很烦,就想着让他们早点走。
叶菜子结过婚,前夫刚调回国,想复婚就找到叶菜子妈妈。于是妈也搬到女儿家住下来。
楼上楼下两个老人来往起来。
叶菜子的一个下属,是纸业公司社长千金,联谊时喜欢上大介,最后在海洋馆结束了短暂的交往。
大介爸爸热情对待每个新认识的人,大介家的聚会,越来越热闹。
大介和野菜子经常在健身房,在上下班的电梯和路上遇到,互相越来越认同。
最后大介爸爸肺癌晚期,他让大介不要错过叶菜子。
在殡仪馆大门外,大介当着大家的面说了一大段话。先说爸爸很烦人,突然闯入他的生活,赶也赶不走……最后问叶菜子是否愿意……
叶菜子的前夫和她那个下属也成了一对。
《家族的形式》观后感(篇十一)
人的生活应该要有界限吧?如果一个人的内心是一个房子的话,无论是独处还是群居,人都有开窗和开门两个选择。什么时候开门,什么时候开窗,从来没有人教过我们。
年轻人或多或少都会与大介有所共鸣。成功的事业、自律的人生、完美的生活条件。随着故事的展开,我们看到了大介即将迎来人生的新的开始,一个人生活的新阶段。大介一直独处的很好,40年的生活习惯造就了他,他也选择了自己的生活习惯。孤独可以享受吗?
内心敏感的人可以享受孤独。因为内心的敏感可以清晰的感知到他人和自己。不想感受到他人悲伤与苦痛,不想让自己感受到悲伤与苦痛。那我躲起来好了。关上心中的门,建造自己的堡垒。内耗怎么办?善待自己就好了。希望被善待,但不指望他人的善意。不心存那份渴望,就永远不会失望。没有谁比自己懂自己,自己一个人就好了。内心的城堡虽然隔绝了他人,但带来无限的温暖。谁都别来沾边。
但哪里有孤独的人呢?人不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羁绊从出生就存在了,父母、亲戚、朋友、同学、同事、邻居。人只要在世上就有痕迹,人只要在世上就做不到离开他人。总有人际间的羁绊在链接着你,哪怕对方离去了,羁绊仍然存在。孤独是酒的话,羁绊就是下酒菜。享受门里的安宁,必然会伤害到门外的人。既然谁都逃不开他人,独处的享受就是自私罢了。
父亲出现了,他一脚把大介的城堡踹烂了。昭和的男儿怎会理解令和的苦痛,大介失去了可以逃避的城堡。这部剧通过一个人和一个家庭的人际关系,展现了大家都面临的生活的困难。怎样对自己、他人和父母。有些话说不出口,有些误解和隔阂就消除不了,谁都在逃避,谁也不比谁勇敢。
编剧用一个个冲突解开了角色之间的结,角色内心的结,用童话般的结局结束了这个故事。但现实中没有童话,到底开门好还是开窗好?坚固的堡垒真的有错吗?独自的人生就不值得追求吗?谁也不能保证,谁也不敢试错。家族的形式到底是什么呢?童话的结局反而是我们现实生活的遗憾吧。
《家族的形式》观后感(篇十二)
刚看完《无间双雄》,Toma和小栗旬的美颜挡住了剧情的一切bug,所以看《家族的形式》时是有一点抗拒的,毕竟没有那样的美颜暴击嘛。但是仅看了一集,就哭的哇哇的。
可能因为真实吧,刚刚毕业的我不知道要怎么在北京生活下去,也无意与他人一起生活,所以很能理解男主的心情。北京有很多这样的人吧,精心打造自己,过着引以为傲的生活,自律、自在、又孤独。我们固守着这样的骄傲,坚信着自己与众不同的“高贵”,本着“为自己活”的原则努力生活,就像男主一样,认为我很了解“我”。可是,你真的了解你吗?
我也一直觉得,婚姻会占据生活太多部分,让我们失去自己,但不可否认,人的天性里有渴望归属感的一部分。愿意组成家庭的人,归属感来自家人,而情愿独自生活的人,则会从自己身上寻找归属。我们相信凯鲁亚克的这句话,“真正不羁的灵魂不会去计较什么,因为他们的内心深处有国王般的骄傲“。可是啊我想问问你,你心中真的有那样的骄傲吗?
男主反复说,”我不麻烦别人,也不想别人麻烦我,这是我的城堡“,这句话的重点在哪里呢,当然是”麻烦“。我们害怕与别人产生不必要的牵扯,难道是一种自信吗?害怕别人进入自己的个人空间,难道是一种骄傲吗?从第三视角去看那个脆弱的自己,才知道他的自私自欺,才看到他本着”不伤害别人“的原则,伤害了多少人。这个堡垒保护了自己,也挡住了自己。
其实我们在要求自己成为某一种人,优雅、冷静、亲切,所以当自己做出情绪化或者不理性的举动时会变得愤怒,不一会儿又低落下来,心想自己怎么这么没用。一种”罪“的念头从心中升起,悉数过往种种,便越发觉得自己不堪。这城堡建得看似坚固,却在家人的关心下最容易坍塌。弟弟来告诉男主父亲夸他后,男主站起来似乎马上想飞回去似的,我看到这哭的很难过,其实我不知道为什么要哭,就是每次得到父母的关心,都想飞扑到他们怀里道歉、亲吻他们的面颊。当然,就像男主看到坐在楼道里的父亲只是淡淡地提了几个要求似的,我也只是调整呼吸,继续淡淡地和父母聊天。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
第一集的一点感想,哎
《家族的形式》观后感(篇十三)
两个独立有想法的人在保留自己世界的同时,
因为单纯的欣赏合拍和两个人在一起更快乐走在一起,
是我心中爱情最美好的样子。
故事的结尾菜叶子拿着墨鱼去和大芥喝酒,
男孩子依旧傲娇,女孩子也不示弱,但是幸福和悠闲要溢出来了。
他们一半时间独居,一半时间共处,
保持着单身生活的专注,也享受着同居生活的乐趣,
这是独居生活的终极形式啊!
羡慕羡慕!!!
法国餐厅大芥帮菜叶子解围,
和阳三叔叔生病时两人在楼下拥抱那个瞬间,
眼泪都要落下来了
生活琐碎中不开心却闪着光的细节可比甜蜜偶像剧的糖甜太多
另一个喜欢的瞬间:
阳三叔叔在第一次准备搬离家时,在楼下问菜叶子,
好想知道大芥一个人孤单的时候是什么样子?
这是爹在去世前想来看看儿子的主要原因吧
想看看他是否一个人是真的过得很好
想到男主前面的回答:100个深蹲…….
因为在不太顺利的近几年多次也面临同样的情绪,
所以一瞬间被戳到……
即便物质生活还行的时候,生活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偶尔让自己不开心的小情绪,
唱歌骑车运动看书给自己打气都能短暂逃离,
但是我们都知道下次遇到同样的问题还是会低落,还是依旧如此
好在缓解方案除了我们看到的人生伴侣外,
剧里也在聚焦朋友的帮助和家人的羁绊,
社会关系的存在感可以帮助我们快速走出来,
找到依靠也成为别人的依靠。
无论何时当你感觉自己不是孤身一人的时候,
日子大概就没有那么难熬吧
(毕竟芥菜组合这种现实生活中可遇不可求
写着写着好像烂尾了,先来豆瓣占个房吧…
没准第二遍感觉就变了
《家族的形式》观后感(篇十四)
没有永不结束的冬天,是这部剧带给我的最深印象。
相比较于男女主之间的进展,我更在意的是男主和父亲之间的相处。西野敏行爷爷演的真的太好了,刚开始因为只是一个不在乎别人想法的老头子,但随着剧情的进展,作为一个父亲,一个过来人,他真的可以给晚辈很多启示。
看这部剧的时候正是我处于低谷的时候,是爸爸的话启发了我吧,不管是苦难还是欢乐,都是上帝给予的养分,是让我继续向前走的动力。
顺便种草了干杯这首歌hhhh单曲循环一整天了
《家族的形式》观后感(篇十五)
2017年08月25日
追着日剧《家族的形式》时,一直想做点什么。
念念不忘地拖到现在,竟也快一年了囧。
当时的想法越来越模糊模,想来想去……写写“流水账”作交代吧。
男主的出场,从第一幕开始,俨然理想生活的范本——
认真工作,努力攒钱,终于买下一间属于自己的公寓;
把兴趣爱好布置在房间里,下班后推掉额外的应酬;
对饮食和运动进行严苛的管理,好好规划年老后的生活保障…
但现实里,总有人冒冒失失地闯入,打乱所有节奏。
越是亲近的关系,有时候成为一道无法左右的羁绊。
男主被说成“小心眼”的领地意识,能够感同身受。
女主说,因为是东京,这里的人都习惯了一个人的生活。
身处变化无常的世道,每个人“全副武装”,活得很用力。
面对自作主张的父母和不思进取的下属,表现得不胜烦扰。
到了一定年纪,对自己越来越了解,为了避免麻烦而害怕犯错。
长时间里,对能使自己有安全感的生活方式深信不疑。
但是,那些活了大半辈子的人说的话,听进去一次,好像也有道理。
以为将就生活的前女友,其实是选择了自己想要的幸福。
沉溺于单身的自由,而被前男友提醒喜欢他人时的感受。
后知后觉,也许过去的生活里留下了一些错觉和错过。
在物质生活上着力表达“自我”,因为需要体现“价值”的标志。
受挫于外部环境的不可掌控,索性追求个人起居里的绝对自由。
难以释怀自己性格中的缺陷,而不敢与人交心相谈。
镇静的外观下,藏着不断被弱化的自己。
“对于坦率面对你的人,你也要好好面对才行”,
那一点小小的觉悟,帮助两个相似的人走到一起。
有人不喜欢这样的结局,我倒很欣慰自己的认知跟随剧情起了变化。
“一个人不如两个人,两个人不如三个人”的生活,好好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