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夕照透过书房 冯骥才散文精选》读后感摘抄

《夕照透过书房 冯骥才散文精选》读后感摘抄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5-03-31 03:15:29
《夕照透过书房 冯骥才散文精选》读后感摘抄
时间:2025-03-31 03:15:29   小编:

《夕照透过书房 冯骥才散文精选》展现了冯骥才敏锐的观察力和对生活的独特感悟。文章中描述了书房的景致,透过夕阳的余晖,展现出一种宁静和美好。通过文字的描绘,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平静与宁静,唤起人们对生活中美好瞬间的珍惜与感悟。

《夕照透过书房 冯骥才散文精选》读后感(篇一)

拿到这本书的中午,躺在小床上听窗外的淅淅沥沥。“在快乐的童年里,根本不会感到蒸笼般夏天的难耐与难熬”,原来呵,只有在中年的回忆里听雨,才会开始怀念。 看书的时间多是上下班的路途上,读散文啊和读报告,是有些不一样。它里面是斜阳、是微风、是鸟鸣,是一点点回忆里值得被拿出来反复咀嚼的温存。 看这本书会让我想到十来岁的时候,不仅仅是旧事旧物,还有两篇散文是学生时代课文,《挑山工》和《珍珠鸟》。读书的时候脑子里都是光怪陆离的浮想联翩,现在再读起来,还能想起那个时候窗明几净的教室了,听着童声诵读,自己看向窗外绿意盎然发呆的场景。 几篇关于母亲的,读来想来落泪。不知道母亲何时开始变老,好像记忆里的她一直是这个样子,然后偶然一个瞬间,她怎么背也佝偻了,手背上长出来老人斑。在父亲六十岁岁那一年,我才意识到,他们可能有一天会离开我这件事,离我越来越近了,他们也许还能陪我二十年,幸运的话还能有三十年,可是终究无法共同走完一生。人爱炫耀美貌、财富这些一眼看穿的华丽,第一次听说“家有一老,犹如一宝”的时候不解其中味,现在想来父母健在,家庭和睦才是命运赠予的宝藏。 想起春晚有一个歌曲类节目,一段歌词让人动容很久:“假如我回到那年…….遇见年轻的爸妈,站在陪我长大的榕树下,....笑着牵她衣裳”。 “艺术,其实是安慰人生的。"

1/3页

《夕照透过书房 冯骥才散文精选》读后感(篇二)

书名:《夕照透过书房》 作者:冯骥才 发行:浙江教育出版社 |大愚 第一次读到冯骥才先生的作品,还是从孩子的小学课本上,《泥人张》《刷子李》……“市井即江湖,凡人皆传奇”的短篇小说集《俗世奇人》。 第二本就是这本新东方大愚图书 发行的《夕照透过书房》。 ………………… 冯老在《母亲百岁记》里说,“人只有到了岁数大了,才会知道做孩子的感觉多珍贵、多温馨。” 恍惚间,我仿佛又看到了我那六十好几的爸爸又把我那九十好几的奶奶惹毛了撒丫子逃跑的背影…… ………………… 读完《往事如“烟”》,我又开始想爸爸了。 如果爸爸还在,我再也不拦着爸爸抽烟了…… 冯老说,“烟,是市井中一把打开对方大门的钥匙。” 恍惚中,我好像又看到爸爸掏出烟,一根一根递给他的伙计们…… 敬一丹在《床前明月光》里说,母亲病重住在医院的那段日子,每天观测老太太精神状况的有两个指标,一个是老太太有没有抽烟,一个是有没有玩微信…… 冯老的爸爸也很能抽烟,他说,“明明知道这烟曾经有害于父亲的身体,在父亲活着的时候,我希望彻底撇掉它。” 但在父亲离去后,冯老偏偏又从万里之外,从北欧爱尔兰首都都柏林的一个小烟摊儿上,把父亲最爱抽的英国老牌“红光”捧了回来。 他说,“从属于生命的事物,一定会永远的记忆着生命的内容,特别是在生命消失之后。” ………………… 冯老的文章,总能在平凡之中引人深思。 他写《日历》,以“撕日历”的寻常动作,串联对时间的感悟:时间它总是无情流逝,但是,“人不能只是被时间使用,而应去主动雕刻时光”,对抗虚无,就要活在当下。 四下语文课本上的《挑山工》,描写的是泰山挑山工负重登山的身影,告诉我们的却是专注当下、脚踏实地的力量。 五上语文课本上的《珍珠鸟》,他用小鸟从戒备到最终安然栖息于自己肩头的故事,告诉孩子们 “信赖,往往创造美好境界”的哲理…… ………………… 俞敏洪老师在序中说,这套“#东方名家经典 ”,“是为青少年进行编辑的,让青少年通过阅读这些名家散文和他们的成长回忆,得到启发和励志,帮助青少年更加美好地成长。” 冯老说,“昨天的哲人只能解释昨天,今天的答案还得来自今人。” 学业的繁重,生活的琐碎,工作的压力…… 心有不顺,那就多读读书吧。 俞敏洪老师也说,阅读 ,“是你怎么做都不会后悔的事情”。

2/3页

《夕照透过书房 冯骥才散文精选》读后感(篇三)

乍听冯骥才的散文集,对一个远离语文课本多年的中年人来说一时有些陌生而迷糊,直到翻开书的目录,卧槽,挑山工,珍珠鸟,原来是这位常驻语文教材的大佬啊,这下子终于把作品跟作者对上号联系在了一起。 冯骥才这位老牌作家,大把年纪依旧笔耕不辍,最近几年一部《俗世奇人》好评如潮,收获了又一堆奖项和荣誉,许多微小说写作者把《泥人张》视为经典模板研习模仿,这也让读者再次见识到他在微小说上的劲道笔力和深厚功底。而他的散文知名则在更早之前,人教版选取的几篇加上许多阅读理解题的选用,让这位多栖艺术家拥有了庞大的读者群体,活着的作家里,冯骥才,席慕容,周国平,都是传奇般的存在。

书中精选的几十篇散文作品从创作时间上横跨1971到2021年的范围,编为五辑,第一辑岁月精灵有些杂乱,读来更像是杂文性质,或是随笔,多为记录岁月历程中在一些人事上生发的人生感悟,要归类的话似乎可以算是哲理散文,尤以一篇往事如“烟”最有意思,冯骥才从自己因为生计而不得不妥协的抽烟经历谈起,把烟民的上瘾状态细细道来,又回忆父亲的抽烟史,父辈的烟或许出于无奈,跳回到自己身上,从无烟不欢到成功戒烟,期间付出的艰辛不足为外人道,最后说起在国外偶然看到父亲抽过的烟,带回来放在父亲墓前,一根烟就有了额外的感情寄托,有害也好无害也罢,看似写烟实则忆人,整篇文字都生动起来。

我不抽烟,但从小也是被烟熏着长大的,家里的长辈们农忙之余抽烟,干活的时候抽烟,闲时几家亲戚聚在一块更要抽烟,且还要大抽特抽,直到满屋烟云缭绕看不清彼此的脸。抽烟有传承的基因在,我太奶就抽烟,自我记事起,太奶总喜欢搬把椅子坐在屋前,晒着太阳抽一杆烟袋锅子,烟叶是我爷爷从集市上买回来,当地黄烟烤出来的细烟丝,塞满烟丝的铜烟斗从灶下借个火,狠狠嘬一口,一缕青烟蹿上半空,她很享受,时常眯了眼,不知在想什么,但嘴巴不停,时不时吸一口,铜烟斗就跟着一闪一闪的。到我爷爷这里不用烟袋锅子了,他用纸条卷旱烟,抽起来上瘾,比起太奶有过之无不及,断断续续几次戒烟都不成,后来一次生病住了院,治好之后竟然奇迹似的就此把烟给戒了,此后的二十余年吧,他都没有抽烟。我父亲也抽烟,但他没有太大的烟瘾,属于可抽可不抽的那种,到了我这一辈,这抽烟的基因算断了,我跟我哥都不沾烟,倒也省了一笔开销。

说回书,读到第二辑就有了统一的散文色彩,都是描写人物的叙事散文,开篇挑山工就让人梦回中学时代。此外的几篇里又出现了自己的奶妈,快手刘,长衫老者,歪儿,韦君宜,老陆,戴先生等人物,千人千面,作家在简短的篇幅里抓住描写重点突出人物特色,使其形神具备,与微小说集《俗世奇人》有些相似之处,不知为何,写奶妈的这篇《逛娘娘庙》总叫我想到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此外不知编辑是何考量,第二辑中有一篇《日历》并非写人的叙事散文,放在这里很突兀,它应该出现在第一辑。

第三辑文艺感悟,是作家以一个艺术家的身份记录他在书画方面的经历与感悟,冯骥才能写能画,这一点跟汪曾祺有些相像,想来也是如汪一般有趣的人。

第四辑收录的是游记,跟随作家跨越山海可以领略不同国度不同城市的异域风情,细雨中的京都,春天里的维也纳,意大利的旧城,古希腊的石头,巴黎,布拉格,萨尔茨堡,每个地方都有它的故事和传奇。

我最喜欢第五辑里的童年轶事,借马,狗,鸟,猫,这些动物的故事写了一些道理,像是寓言童话,有趣而不浅薄。

书名是书中一篇文章的标题,很美,明媚三月,在九楼的窗前沐浴春光,阅读这样一本书也算难得的消遣。

也有不喜之处,挺好的一本书,非要在前头加那么一篇不正经的序,商人跟文化人的差别立刻就凸现出来,天下文人那般多,找不到一个能写序的吗?不能因为大老板的身份就什么都想掺和一下,处处都要留个名,倒也不是特反对,主要这篇序水得太菜了,又跟本书内容没多大关系,扣掉一颗星。

3/3页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