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至味人生》经典读后感有感

《至味人生》经典读后感有感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4-15 01:15:20
《至味人生》经典读后感有感
时间:2024-04-15 01:15:20   小编:

读完《至味人生》,深感人生应该如何去面对挫折与困难。作者通过讲述主人公的人生经历,传达了坚韧、乐观和豁达的态度。书中的智慧和哲理让人深思,提醒我们要珍惜当下,珍惜生活中的点滴幸福。这本书让我更加懂得珍惜和感恩,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至味人生》读后感(篇一)

寒假虽然没一天能好好休息,但是慢悠悠读完这样一本佳作,真的有被治愈到~

作者是北师大历史学副教授,更有晁福林先生“背书”,看完是真的不错。

在介绍内容之前,先说直观的一点。

该书语言上的优势,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读起来非常舒心

《至味人生》读后感(篇二)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素为本”中国的饮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论语·乡党》中就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中华饮食文化,流传地域广阔,食用人口众多,烹饪工艺卓绝,文化底蕴深厚。

这本《至味人生》就是一部将历史与饮食文化相结合的书。在这本书中作者选择了伊尹、孔子、屈原、杜甫、苏轼等14位大家熟知的古代名人,讲述对他们来说具有独特意义的饮食,从而展现出这些名人与饮食的深厚渊源。

李凯副教授以千古名士和寻常美味为线索,将饮食与文化、历史与人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通过讲述名士与美食的故事,他揭示了食物背后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民族气质。这种深入浅出的方式,让我对中国饮食文化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例如:书中讲述了伊尹“以滋味说汤”的故事,将古人煲汤的来龙去脉详细的展示出来。

在阅读过程中,我被书中的故事深深吸引。每一个历史人物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味和故事,他们的饮食习惯和偏好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也折射出他们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这些故事,我仿佛穿越到了古代,与那些名士一起品味美食,畅谈人生。

苏轼以爱吃、好吃闻名,遇到了新鲜美味的生蚝自然不肯放过,李凯老师以丰富的史料介绍了苏轼与生蚝的缘分,如他在《献蚝贴》中说道:“食之美,未始有也。”将苏轼在海南的点滴生活呈现给读者。

这本书的插图和印刷质量也非常出色。精美的插图与文字相得益彰,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饮食文化场景。优质的印刷工艺则保证了书籍的阅读体验,让人爱不释手。

书名:《至味人生:三千年饮食文化与人物风流》

作者:李凯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

《至味人生》读后感(篇三)

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 中国的美食名馔不胜枚举。 美食纪录片、美食小视频、美食博主、美食测评员、美食探店、美食教程……但凡与这个“吃”字沾边,总让人好奇,忍不住探寻一二,且总也看不厌。正如那句著名的“食色,性也。”民以食为天,日常生活里哪能不说吃这件事儿呢? * 正因为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所以这跟“吃”有关的内容,是最接地气的:分子料理也好,原生态烹饪也好,煎饼馒头也好,火锅米粉也好,都是吃,关键在于吃的啥,怎么吃。而对于吃这么日常的事儿,谁能清楚明白地说出个所以然来呢? * 从古到今,从宫廷到民间,从菜系到家常,从历史人文到制作工艺,从诗词歌赋到野史传说,洋洋洒洒,博古通今,将吃这件事说得通透、说得有趣、说得细致、说得吸引人的,恐怕得算这本《至味人生:三千年饮食文化与人物风流》了。 * 这本书的作者是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副教授李凯,他的课总是妙语连珠、幽默风趣,因此收获学生fen丝一大堆。除此之外,李凯也是百家讲坛的常客,主讲多个栏目,深受观众喜爱。这本书就是根据2022年春节期间播出的《舌尖上的历史》(二)的节目底本,润色整理后配以插图而成的一本文化史小书。 * 古画图案,盛宴主题,古典蓝色,中国风的整体造型让这本书看起来很优雅。全书分为十四章,每章的主题极富个性,如“肉·屈原·楚俗”“螃蟹·汉武帝·汉风”“酒·曹操·枭雄”等,十四位知名食客的本命美食,十四段寻常饮馔写就的文化人生,让人一看就觉得充满了阅读兴趣,忍不住带着满满的好奇读下去。 * 这本书从这些广为人知的名士佳作入手,讲述与他们息息相关的饮食故事,探寻他们心中独具意义的寻常饮食,展现他们与饮食之间的渊源与典故。沧海桑田,日月轮转,草木依旧,佳肴周而复始,以不同的形态和方式出现在古今人们的生活里,人们不但从中体验到食物本身的疗饥与美味,还感受到 来自饮食的审美品味与民族文化。读者同古人一道,且尝,且学,走进这富含魅力与内涵的美食文化史。 * 吃,实在是个说不尽道不完的话题,但要说出名堂,说出文化,说出历史,还得读读这本《至味人生:三千年饮食文化与人物风流》。 *

《至味人生》读后感(篇四)

书名:《至味人生:三千年饮食文化与人物风流》 作者:李凯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 * 我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 我国的美食名馔不胜枚举。 美食纪录片、美食小视频、美食博主、美食测评员、美食探店、美食教程……但凡与这个“吃”字沾边,总让人好奇,忍不住探寻一二,且总也看不厌。正如那句著名的“食色,性也。”民以食为天,日常生活里哪能不说吃这件事儿呢? * 正因为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所以这跟“吃”有关的内容,是最接地气的:分子料理也好,原生态烹饪也好,煎饼馒头也好,火锅米粉也好,都是吃,关键在于吃的啥,怎么吃。而对于吃这么日常的事儿,谁能清楚明白地说出个所以然来呢? * 从古到今,从宫廷到民间,从菜系到家常,从历史人文到制作工艺,从诗词歌赋到野史传说,洋洋洒洒,博古通今,将吃这件事说得通透、说得有趣、说得细致、说得吸引人的,恐怕得算这本《至味人生:三千年饮食文化与人物风流》了。 * 这本书的作者是历史学副教授李凯,他的课总是妙语连珠、幽默风趣,因此收获学生fen丝一大堆。除此之外,李凯也是百.家讲坛的常客,主讲多个栏目,深受观众喜爱。这本书就是根据2022年春节期间播出的《舌尖上的历史》(二)的节目底本,润色整理后配以插图而成的一本文化史小书。 * 古画图案,盛宴主题,古典蓝色,中国风的整体造型让这本书看起来很优雅。全书分为十四章,每章的主题极富个性,如“肉·屈原·楚俗”“螃蟹·汉武帝·汉风”“酒·曹操·枭雄”等,十四位知名食客的本命美食,十四段寻常饮馔写就的文化人生,让人一看就觉得充满了阅读兴趣,忍不住带着满满的好奇读下去。 * 这本书从这些广为人知的名士佳作入手,讲述与他们息息相关的饮食故事,探寻他们心中独具意义的寻常饮食,展现他们与饮食之间的渊源与典故。沧海桑田,日月轮转,草木依旧,佳肴周而复始,以不同的形态和方式出现在古今人们的生活里,人们不但从中体验到食物本身的疗饥与美味,还感受到 来自饮食的审美品味与民族文化。读者同古人一道,且尝,且学,走进这富含魅力与内涵的美食文化史。 * 吃,实在是个说不尽道不完的话题,但要说出名堂,说出文化,说出历史,还得读读这本《至味人生:三千年饮食文化与人物风流》。 *

《至味人生》读后感(篇五)

李凯的《至味人生:三千年饮食文化与人物风流》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籍,它将饮食文化与历史人物的生活紧密结合,展现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人文画卷。 这本书从历史的长河中,精心挑选了孔子、屈原、曹操、苏轼等众多与饮食文化紧密相关的人物,通过讲述他们的故事,更加深入讲解地理和饮食背后的文化内涵。 书中的人物形象鲜明,他们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都与饮食息息相关,使得这本书充满了浓厚的人文气息。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深感作者对中华饮食文化的热爱与敬意。他通过细腻的笔触,将每一道菜肴的来历、制作方法和文化内涵都进行了深入的挖掘,我在品味美食的同时,也品味到了历史的厚重和人情的滋味。 此外,这本书的语言优美,读起来让人感觉如沐春风。李凯的文字简练而富有诗意,他巧妙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本书的语言既通俗易懂又充满艺术性。 过年期间,读一本介绍饮食文化的书,一本关于人生、关于情感、关于历史的书,既不那么烧脑又有足够的沉淀,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吧! 人生就像一道道菜肴,有酸有甜,有苦有辣。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好好品味这一道道菜肴,好好品味这一生。

《至味人生》读后感(篇六)

* 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 中国的美食名馔不胜枚举。 美食纪录片、美食小视频、美食博主、美食测评员、美食探店、美食教程……但凡与这个“吃”字沾边,总让人好奇,忍不住探寻一二,且总也看不厌。正如那句著名的“食色,性也。”民以食为天,日常生活里哪能不说吃这件事儿呢? * 正因为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所以这跟“吃”有关的内容,是最接地气的:分子料理也好,原生态烹饪也好,煎饼馒头也好,火锅米粉也好,都是吃,关键在于吃的啥,怎么吃。而对于吃这么日常的事儿,谁能清楚明白地说出个所以然来呢? * 从古到今,从宫廷到民间,从菜系到家常,从历史人文到制作工艺,从诗词歌赋到野史传说,洋洋洒洒,博古通今,将吃这件事说得通透、说得有趣、说得细致、说得吸引人的,恐怕得算这本《至味人生:三千年饮食文化与人物风流》了。 * 这本书的作者是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副教授李凯,他的课总是妙语连珠、幽默风趣,因此收获学生fen丝一大堆。除此之外,李凯也是百家讲坛的常客,主讲多个栏目,深受观众喜爱。这本书就是根据2022年春节期间播出的《舌尖上的历史》(二)的节目底本,润色整理后配以插图而成的一本文化史小书。 * 古画图案,盛宴主题,古典蓝色,中国风的整体造型让这本书看起来很优雅。全书分为十四章,每章的主题极富个性,如“肉·屈原·楚俗”“螃蟹·汉武帝·汉风”“酒·曹操·枭雄”等,十四位知名食客的本命美食,十四段寻常饮馔写就的文化人生,让人一看就觉得充满了阅读兴趣,忍不住带着满满的好奇读下去。 * 这本书从这些广为人知的名士佳作入手,讲述与他们息息相关的饮食故事,探寻他们心中独具意义的寻常饮食,展现他们与饮食之间的渊源与典故。沧海桑田,日月轮转,草木依旧,佳肴周而复始,以不同的形态和方式出现在古今人们的生活里,人们不但从中体验到食物本身的疗饥与美味,还感受到 来自饮食的审美品味与民族文化。读者同古人一道,且尝,且学,走进这富含魅力与内涵的美食文化史。 * 吃,实在是个说不尽道不完的话题,但要说出名堂,说出文化,说出历史,还得读读这本《至味人生:三千年饮食文化与人物风流》。 *

《至味人生》读后感(篇七)

“食色性也”,吃吃喝喝是人的本性。无论是帝王将相、文人骚客还是贩夫走卒都放不下那口萦绕心间的吃食。饮食伴随着地理与时间的变迁,融化在人类各个民族文化之中。

《至味人生》是一本围绕历史人物讲述中国饮食与文化契合的书,在这里你可你通过历史名人记载里的食物来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饮食文化。

“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的典故来自助商汤灭夏的伊尹。那时候人们的食物多为蒸煮,伊尹用做汤来类比治国,做汤需要加入各种味道佐料,才能获得口味鲜美的汤。治国也要不断调整政策,以实现长治久安。

到了战国时期,食物明显丰富很多。楚国屈原的《招魂》诗里描写了很多的美食,除了大米、小米、黄粱等主食之外,还有肥牛蹄筋、酸苦味的吴国羹汤,加了甘蔗汁的烧甲鱼、烤羊羔,醋烹的天鹅、焖野鸡、煎肥雁和黄鹂,卤鸡和顿龟肉汤等。现在端午节的粽子,据考证在屈原投江时就已经有了。

豆腐又叫黎祁,是中国人最爱吃的一种食物。文献中记载豆腐的发明者是西汉的淮安王刘安,《淮南子》是他召集门客编纂的。据传刘安热衷于炼丹之术,某次炼丹用的石膏落入了豆浆之中,豆浆居然变成了固态,尝试之下居然口感嫩滑、无毒。豆腐就这样四处流传开来。

及至明清时期,已然衍生出众多精美的豆腐菜肴。袁枚的《随园食单》中豆腐菜肴达十种之多,如王太守八宝豆腐、芙蓉豆腐、程立万豆腐。

汉武帝开辟丝绸之路后西域的食物也传到中国,如胡萝卜、香菜、茄子、大蒜、蚕豆、西瓜、黄瓜、葡萄、石榴、核桃等今天常见的食物是西汉时期传入中国。

中国再次大规模引入食物是明末清初,大航海时代将美洲的土豆、红薯、玉米高产量主食及辣椒、番茄等蔬菜引入中国,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人的饮食及口味。

清朝大兴文字狱,很多文人仕途危险,只能将一腔才情寄予山水、美食之上。袁枚是其中的佼佼者,他醉心于美食,建造了随园,号随园主人,尝天下美食,集天下食谱,著《随园食单》。食单分为须知单、戒单、海鲜单、江鲜单、特牲单、杂牲单、羽族单、水族有鳞单、水族无鳞单、杂素菜单、小菜单、点心单、饭粥单、茶酒单十四个部分。《红楼梦》的大观园即以随园为背景写成。

正是清朝这些醉心于美食的“老饕”,才逐渐形成现今的“八大菜系”。

如今中国正处于全球化浪潮之中,其他国家的美食也将融入中国。我们当知食物从何而来,也知中国文化如何铸就。

《至味人生》读后感(篇八)

这书写的角度不错,比较少见。

一般写人就写人,写美食就美食,但你很少见到,把美食——人——身份,作为线索来书写的。结构上让人耳目一新。

说来也非常合理,美食对于国人来说,从来就不单单是食物范畴这么简单,自古以来我们贯串的就是一个美食文化,通过食物传递感情,抒发对生活的热爱,正如那句名言:“我们吃什么决定了我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由食物作为起点,延伸至人物的描写,总结于身份象征,可以更好地传递美食对于人生意义的巨大作用。“古人也是人,和现代人活在同一片天空下,总有共同的话题。这是共情(Empathy,也有历史老师叫神入法),共了情,也许就被古人指了一条明路。”

伊尹是厨师的鼻祖,在他看来治国如同做饭“治大国,若烹小鲜”;淮南王刘安聚集门客写书立传,据说豆腐就是他发明的,也是他研究黄老之学的副产品;曹操喜欢煮酒,青梅煮酒论英雄,喝的是运筹帷幄天下格局;宋朝大文豪苏东坡爱吃炖猪肉,在当时羊肉占据至高地位的时代,不受待见的猪肉在他眼里成了美味,自他之后,猪肉的地位得到了空前提升,是众人盲目都察觉不到猪肉的美好么?他是否在映射自己的人生境遇?张岱是明清之际的文化奇才与巨匠,张岱喜欢美食,吃遍江南。“越中清馋无过余者,喜啖方物”,曾歌颂36种蔬果美味,堪为一绝。张岱可以说是人生体验到极致的人物,对于美食他毫不避讳。“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郑板桥,也是性情中人。他一句“难得糊涂”成为无数后人追寻的人生高度,鱼米、热粥、酒。。。皆知来之不易,粗茶淡饭,香甜可口,心怀坦荡,令人肃然起敬。袁枚是一位非常有名的文学理论家,同时也是一个懂得欣赏美食的行家。他提倡“口餐”反对“耳餐”,就是说要真正品尝食物的味道,而不是只听别人说好吃不好吃,也就是“耳餐”。他认为,了解自己很难,但了解食物的味道更难。把美食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

阅读这本《至味人生》你会有一种深深的感觉。

美食同历史一起贯串我们文化的始终,在每一代我们都可以从从历史中发现通过美食来表达时代风貌的人物。美食塑造了我们。人们从追求口腹之欲,进而升华到精神世界的高度,是一种进步,我们在吃的过程里,也可以体会出更多内涵,这是我们阅读美食类书籍的意义所在。

《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曾有名言:“个人的饮食偏好,尽管像胎记一样私密,但至亲永远知道它在哪里。”饮食的偏好,如同人的胎记,伴随一生,那无数历史中名人对于美食的理解,也同样是时代的胎记,印记在他们的人生履历里,读读这种书,很好,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文化。

《至味人生》读后感(篇九)

宋哲宗绍圣元年,苏东坡因“讥斥先朝”被贬岭南,“不得签书公事”。当时的岭南,可谓是一片蛮荒的烟瘴之地,被贬谪到此地的官员多郁悒不平,心境凄凉。苏轼则不然,他在岭南欣赏美景,流连风物,还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惠州一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从此诗便可看出东坡先生的旷达与豪迈,即使被贬荒蛮,依然可以纵情美食,作诗取乐。其实,不只是荔枝,苏轼笔下的美食,还有海南生蚝、羊蝎子、豆粥等。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副教授李凯的《至味人生》对此有详细讲述,从中可以看出苏轼这位资深“吃货”的真实性情与达观人生。

当然,正如副标题“三千年饮食文化与人物风流”所示,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喜爱美食的人不在少数,尤其是帝王将相与文人墨客,因其权力意志和诗词文章,更容易将这一喜好流传后世,作为后人的有趣谈资。

具体而言,在这本书中,作者介绍了14位“美食家”喜爱的美食,更由此勾连出其人生经历与精神气质。这些“美食家”自上古至明清,有伊尹、孔子、屈原、汉武帝、曹操、杜甫、苏轼、郑板桥、袁枚等。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说,美食、食家、文化中国,水乳交融,既是历史,也是现实。的确,美食并不仅仅意味着美妙的味道与味蕾的刺激,它还与一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密切相关。而且,饮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独特标签,也是民族文化恒久不变的化石。

因此,本书不仅是在讲美食,也是在讲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与底蕴深厚的文化。作者通过这14位食客,串联起了简洁的中国历史,更揭示了这些历史人物的精神追求和文化气质,就像简介中的精辟总结:“伊尹的调和之道,孔子的乐天知命,屈原的爱国情怀,刘彻的进取气象,刘安的黄老之貌,曹操的治世雄心,杜甫的心系苍生,玄宗的兼蓄包容,苏轼的通透达观,徽宗的排场品味,张岱的遗民之泪,李渔的闲情平淡,板桥的耿介坦荡,袁枚的知音知味。”

总之,本书将美食与人物、文化与历史相结合,兼具学术性与通俗性、思想性与趣味性,读了既开胃口,又开眼界,既长食欲,又长见识,无疑是一部饮食文化类佳作。

《至味人生》读后感(篇十)

以“食色,性也”这句话来给《至味人生》开头,足以证明,“吃”的确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实质上等同于一种学问——仅凭“吃”,也是可以“吃”出人生的:但这需要懂“吃”、会“吃”,很难生来就会。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至味人生》是一本很有趣的书。读这本书不会有什么负担,哪怕是政治家、教育家、帝王、诗人,无论还有什么样的头衔,日常都需要“吃”。同样都是“吃”,其中却有自有一番大学问,“吃”好并不容易。14位知名食客、14段文化人生,或许可以提供一些有益的启迪。

这14位知名食客都有谁呢?第一位是伊尹,就是那位曾经辅佐商汤灭夏、还敢于放逐太甲的伊尹。司马迁在《史记》中讲他的故事,说伊尹求见商汤,“以滋味说汤”,就是说他借着谈论烹调滋味的机会向成汤进言,最终受到重要,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中国美食虽然“自古以来”就有名,但在商汤时代,美食显然不能和现在相提并论,但拿这个来作为进言的“切入点”依然还是很合适的。所以后来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治大国,若烹小鲜。”还是意味深长的。从伊尹那个时候开始,“吃”好就已经不容易了。

接下来说到了孔子。大教育家也是人,也要从“吃”开始。《论语·述而》中说:“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孔子对音乐很有研究,音乐赏析能力也很强,他听了《韶》乐以后,在很长时间内品尝不出肉的滋味,欣赏古乐已经到了如此痴迷的程度。不过孔子重点还是在于、讲关于“吃”的道理或者说规矩——《论语·述而》中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两句还是相当有名气的。

接下来还会谈到很多知名食客,比如吃螃蟹的汉武帝、做豆腐的淮南王刘安、喝酒的曹操等,虽然同样有故事,但也不妨略过不多说——说说苏轼还是非常不错的。苏轼诗文词俱佳,不过和他有关的“东坡肉”“东坡肘子”也同样知名。但是在《至味人生》这本书里,既没有说到“东坡肉”,也没有说到“日啖荔枝三百颗”,而是说到了苏轼吃生蚝,而且说到苏轼有一件行书作品就叫《献蚝帖》。生蚝怎么个好吃呢?苏轼说:“食之美,未始有也。”这样的评价着实不能算低。

名士本来就知名,拿他们来讨论寻常饮食,才能更让人觉得“吃”的意义所在。“吃”不仅是为了吃饱吃好,而且还有许多人文典故,其中藏着深厚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内涵。确实,食物不仅能够满足口腹之欲,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满足精神需求。这么一看,“吃”顿时也显得高大上了不少!就此而论,“至味人生”果然如是,“舌尖上的中国”确实自古宜然。

《至味人生》读后感(篇十一)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素为本”中国的饮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论语·乡党》中就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中华饮食文化,流传地域广阔,食用人口众多,烹饪工艺卓绝,文化底蕴深厚。

这本《至味人生》就是一部将历史与饮食文化相结合的书。在这本书中作者选择了伊尹、孔子、屈原、杜甫、苏轼等14位大家熟知的古代名人,讲述对他们来说具有独特意义的饮食,从而展现出这些名人与饮食的深厚渊源。

李凯副教授以千古名士和寻常美味为线索,将饮食与文化、历史与人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通过讲述名士与美食的故事,他揭示了食物背后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民族气质。这种深入浅出的方式,让我对中国饮食文化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例如:书中讲述了伊尹“以滋味说汤”的故事,将古人煲汤的来龙去脉详细的展示出来。

在阅读过程中,我被书中的故事深深吸引。每一个历史人物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味和故事,他们的饮食习惯和偏好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也折射出他们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这些故事,我仿佛穿越到了古代,与那些名士一起品味美食,畅谈人生。

苏轼以爱吃、好吃闻名,遇到了新鲜美味的生蚝自然不肯放过,李凯老师以丰富的史料介绍了苏轼与生蚝的缘分,如他在《献蚝贴》中说道:“食之美,未始有也。”将苏轼在海南的点滴生活呈现给读者。

这本书的插图和印刷质量也非常出色。精美的插图与文字相得益彰,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饮食文化场景。优质的印刷工艺则保证了书籍的阅读体验,让人爱不释手。

书名:《至味人生:三千年饮食文化与人物风流》

作者:李凯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

《至味人生》读后感(篇十二)

今日是腊月二十四,南方的小年。 在距今大约九百多年前的元丰七年,同样是今天,苏轼正与同在泗洲的友人一起游览南山。游山之后,他们稍事休息,于是他喝着漂亮的雪沫乳花茶,吃着新鲜翠绿的蓼茸蒿笋,留下了这样一首词——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看到这本书书名的那一刻我就预想到这本书中会有苏轼,苏轼对于美食的热爱仿佛成了人尽皆知的事情。身为文臣的苏轼一生坎坷颠沛,在政治的漩涡之下,一旦进入仕途便无法独善其身,他被裹挟着成为圣人,又被裹挟着成为罪人。 绍圣元年他被贬到了惠州,仅过了三年时间,他便又被放逐到了海南岛儋州。被贬如何?漂泊如何?失意何用?抱怨何用?不如入乡随俗,自得其乐。 于是惠州于他而言,是有他喜爱的羊脊骨和盛产荔枝的地方,谁能想到堂堂一代文豪,竟因贪吃荔枝而犯了痔疮。于是海南于他而言,是“恐北方君子闻之,争欲为东坡所为,求谪海南,我此美也”的地方,生蚝之美味,苏轼称其是“未始有也”。 活得这样真实又坦荡的苏轼,试问谁能不爱呢? 苏轼一生辗转过很多地方,本书中所提到的是他一生中最后停留过的两个地方,因为苏东坡离开澹州北归后仅仅一年时间便去世了。 在苦的日子里寻找趣味,在荒凉之地自洽而处,美食于苏轼而言,是生活寄托也是人生哲学。

而这本书也是如此,在说人间至味,也说人间百味。突然就深刻领悟到了“五味杂陈”的含义,这个“味”字,本就相通。 在许多美食的背后,是由许多历史人物贯穿起来的文化史,从商朝的伊尹到后来的孔子与屈原,再到汉武帝、曹操、杜甫、宋徽宗……直到明清时期的张岱、李渔、郑板桥、袁枚。 作者以历史发展的时间线为轴,从不同的朝代中寻找出了一些拥有“至味人生”的代表人物。他们有着不同的身份,也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却不约而同地在食物中寻找到了慰藉。 我虽不爱明清史,但明清文人们写的小品文我却非常喜欢,于是我便认识了张岱等文人,他们这一批明清文人,想来算得上是“懂生活、会生活”的代表了吧。若是没有国破家亡,张岱或许一生都会是个浪荡的富家纨绔,然而明清易代,痛恨、怯懦、逃避……晚年的张岱开始了避世著书的生活。 “俯仰岁月之间,诸君皆埋骨青山,美人亦栖身黄土。河山邈矣,能不悲哉!”暮然回首,时移世易,昔日里所喜爱赞咏的那些美食想来也失了颜色与兴味。 如今想想,过盛的欢喜与悲伤的恸哭往往意味着人生中的大起与大落,反倒是苏轼词中所写的“人间有味是清欢”道出了真正的人生况味——清淡的欢喜。 在平淡的生活中寻找一些小小的欢喜,足矣。 这本书以“吃”为原点,为我们讲述了在“吃”背后的“人”与“世”。不同时期的历史民俗与社会背景,人与人之间的人情世故与人性百态,在不同际遇之下的处世哲学与人生百味……在三千年的饮食文化中,寻找到至味人生。

《至味人生》读后感(篇十三)

人生在世万余天,惬意不过食美味。古人对饮食多有研究,例如“食色,性也”简单直白;“贪于饮食,不知甘脆肥醲,腐肠之药,厚味滋毒,是以自戕其生”人间清醒;并认为蔬食、清淡、洁净、原汁原味是美食的最高境界。

在这本《至味人生:三千年饮食文化与人物风流》中,作者李凯将带领我们走进历史,通过美食去领略古人的精神气质与文化追求,不得不说这是一本贯穿在美食中的文化史,你将在美食中发现美好、在共情中理解过去、在展望中产生自豪…… 羹汤是很多人的最爱,荤羹素汤浓淡总相宜。第一个背锅入殿堂的莫过于伊尹,他在商汤的殿堂上用调汤的方法,阐述了治国的道理,当干巴巴的理论化为美味的羹汤,一切都显得不一样了。“治大国,若烹小鲜”,貌似不经意的举动,其实都是精心的准备、合理的搭配、准确的掌控,如此才能烹得美味、才能治国安邦。

螃蟹,别看样子不咋的,味道可真是美呀,不论海蟹还是河蟹,总有一款适合你。对于如此丑陋的生物,我们对第一个吃下去的人充满了敬意。在《洞冥记》中,记载了汉武帝曾收到西域进贡的“百足蟹”,使他成为了有文字记载的“吃蟹第一人”。 汉武帝作为“吃蟹第一人”貌似有些牵强,但作为“通西域第一人”却是当之无愧,为打击匈奴势力,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将汉朝影响散播开,奠定了“华蛮”秩序下的区域关系格局。作为“敢为天下先”的汉武帝,有功亦有过,而那只远道而来的螃蟹,确实暗示了汉家宏大的气势。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的这首《短歌行》磅礴的气势一直为人称道。曹操爱喝酒,更会酿酒,是不是打破了你的认知,作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权臣,曹操在奉迎献帝时,不仅奉上美酒更是将酿酒的方子一并上呈。 在实际操作中,曹操还发现酒曲和粮食的比例,是决定酒水味道的关键,用粮多酒味就甘甜,所以在连年饥荒时,曹操也忍痛割爱实行禁酒,却遭到了孔融的反对,一怒之下孔融灭族,曹操也被彻底黑化。 其实站在百姓的立场上,饮酒与温饱、美食与果腹,孰轻孰重自然还是分得清。历史中的曹操,是奸也好,是贤也罢,他终究是懂计谋、会生活、爱自己的人。

孟子的一句“君子远庖厨”,成了所有男士拒绝进厨房的借口,这也是“断章取义”的绝好事例。可是当看到厨神伊尹的羹汤、酒仙曹操的美酒,多少人还有胆量同台比试?说美食、做美味,绝对是一种自我修炼的方法,只是其中收获因人而异罢了!

《至味人生》读后感(篇十四)

“民以食为天”,早在西汉时期,司马迁的《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中便有了记载,如今已成为人人耳熟能详的古语俗语。在悠悠数千载的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勇敢的华夏先民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精彩、璀璨、夺目的中华文化,饮食文化便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饮食文化中饱含先民在生活中以饮食呈现出的美好愿景和智慧结晶,更蕴含着中华儿女对自然宇宙、社会人生的深刻感悟,一餐一饭兼具物质和精神双重特性。

在全球化的今天,各民族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中华饮食文化格外辉煌,独领风|骚,傲立于世界饮食之林。长久以来,饮食的文化属性因文人雅士的渲染与点缀更具精神气质,亦可歌咏、亦可文章,丰富的载体以不同视角呈现了饮食文化的深刻内涵和精妙所在,将传统饮食文化的多元特征展现得淋漓尽致,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遗存,更是今天我们回顾、研究的重要依据,是传统饮食文化在今天传承发展的重要参考。

常年深耕于中国古代史方向研究的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李凯教授,曾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多个主题,他的授课诙谐幽默、博古通今,被誉为“会讲评书和相声的宝藏老师”。综合过往的研究与授课,他精心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选取14位极具代表性人物,著成《至味人生》一书,所选亦是庙堂之高的帝王将相、江湖之远的文人墨客,亦是三千年饮食文化史中的一食客,传奇人生伴随饮食美馔,品史亦在读食,更生跨越千载的共鸣。

汤食与伊尹,内食与屈原,豆腐与刘安,美酒与曹操,生蚝与苏轼,更呈现宋徽宗的盛宴,孔仲尼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唐玄宗治下盛唐与胡人的交融,独爱随园一饮食而不复仕的袁枚……从未如此深刻的将“千古风流人物”这样的与饮食文化这样深刻的联系在一起,不禁感叹历史的魅力如此丰富多面精彩,如此多流传至今的“人文典故”,直到今日依旧向世人传递着民族气质与精神,感受到历史的魅力所在,“古今一理,我不孤独”。

“吃”这一人类带有本能的行为,不仅是为了简单的满足果腹与生存,饮食之中更有文化与精神,对饮食多维度的需求变化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在吃上精益求精更是一种国人长久以来生活方式与态度、思想变化与升华的集中表达。从茹毛饮血到炊煮熟食,从大羹玄酒到佳肴美馔,调羹弄膳之间,处处流露着文化之夺目、智慧之光华和生命之尊严。《至味人生》品味 “民以食为天”的厚重,深刻感知中华民族的血脉与生趣。

《至味人生》读后感(篇十五)

书名:至味人生 三千年饮食文化与人物风流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 作者:李凯 小时候常看央视的《百家讲坛》,当得知这本书是百家讲坛“舌尖上的历史”第二部的讲稿后,作为一个吃货,自然不能错过,毫不犹豫就入手了。 本书以为14位食客的本命美食,写就了他们的精神气质和传奇人生。不止是美食的历史,还是文化历史的精神史。 每个人物都有他们的处世哲学和人生境遇,而食物中发现人,在共情中理解人,品味历史的角度,很新鲜,读起来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至味的何止是食物,还是沉浮的历史和历史中的人啊。 书中扉页有精美的插图,多是古画古字,给本书平添一份古意。随园袁枚的口餐、郑板桥的渔米、宋徽宗的盛宴、曹操的酒、苏轼的生蚝......读罢,沉浸其中,回味无穷。 第四章螃蟹.汉武帝.汉风,这一章节,我印象深刻。首先说螃蟹还有文吃和武吃两种吃法,闻所未闻,文吃就是文雅一点的吃法,“蟹八件”一个不放过,螃蟹“四味”一一品尝,所谓四味就是大腿肉、小腿肉、蟹身肉、蟹黄。武吃呢,就是直接动嘴动手,咔嚓咔嚓,连壳带肉吃得干干净净。 至于谁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作者也引进据典,一一推敲,一直追溯到大禹治水的时候的助手巴解,还有古文献中的怪兽,虽然最后,并没定论,但看作者一路讲述的螃蟹见闻和故事,非常有意思。 追求答案的过程,比答案本身更迷人。

阅读此书,宛如听山间清泉,叮叮咚咚,穿越千年的美食故事和历史文化在耳边回响。

推荐给每一位吃货读者。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