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城》是一部描写人性脆弱与欲望的小说。主人公在追求权力和荣耀的过程中,逐渐失去了自我,最终陷入了空虚和绝望之中。小说通过对城市的描写,展现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物质享受和虚荣的过度追求,警示人们要珍惜内心的纯净和真实。
玻璃城读后感篇一
外国儿童文学作品《绿野仙踪》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们。无论是小说书册,又或者是儿童剧,还或者是电视剧,形形色色地通过各式的方式诠释着故事中的精彩。
从小对这部经典的作品有着无穷的喜爱之情。当东方出版社推出的这部大作以奇幻冒险童话故事集《奥兹国仙境奇遇记》,我和家中小宝迫不及待地全身心投入阅读。在通篇的翻阅过程中,我发现原来经典的《绿野仙踪》故事还有如此之多以往并不知晓的章节内容,着实让人惊叹不已。
《奥兹国仙境奇遇记•玻璃城》的内容继续围绕着桃乐丝她们的冒险故事展开。一次突如其来的意外跌落,读者朋友们也一同踏上了这次冒险旅程。很是佩服作者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创作能力。对于这样一个虚构的故事,我们读者可以如此无拘无束地跟随着书中的人物们共同畅游这样一段段奇幻的冒险旅程。无论是对惊心动魄的历险挑战,还是对正义战胜邪恶的歌颂和赞美,又或者是对书外读者朋友们的阅读提供无线畅享的空间,一段玻璃城的历险记无疑又再次为这个奇遇记的故事添薪加瓦,涂色添彩。与其原来他人的力量,更需要依借自己的勇气,胆识和能量。除了这里的故事精彩生动,这部小说之中的插画配图同样耀眼凸显,深深地吸引着读者们的注意力。这着实是一套值得推荐给大人或者孩子们阅读的经典丛书。作为一名读者,我觉得这次的这套系列丛书的推出着实让这部西方的“西游记”阅读功德圆满!
玻璃城读后感篇二
当我们谈及家喻户晓的格林童话,首先都会想到大片大片阴郁茂密的森林与与世隔绝的城堡,森林里的小动物、小朋友,还有邪恶的大灰狼、巫婆等等。被誉为“美国儿童文学之父”的弗兰克•鲍姆创作的“奥兹国仙境奇遇记”系列童话,就飘扬着格林童话的影子:人间仙境般树木丛生的奥兹国,善良或邪恶的女巫,神奇的魔法,可爱的小动物们……当然,还有不容错过的奇妙历险!
这些令人新奇又有趣的元素,构成了整个系列童话的主基调,不得不佩服弗兰克•鲍姆的“脑洞打开”,从第一本《绿野仙踪》到最后一本《营救桃乐丝》,总共十四个相互关联又可单独成册的故事,十四段神奇的历险,弗兰克却总能做到内容的“花样百出”,特别是当桃乐丝带着大家走进一个全新领域时,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真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不由地让人想起中国的古典神话《镜花缘》,同样是游历各国,《镜花缘》里展现的是是满满的奇异习俗,而主人公对其敬而远之;“奥兹国仙境奇遇记”却是深入到每个王国的核心,桃乐丝和她的小伙伴们几乎和每一个王国的统治者们都发生过交集,而五花八门的习俗也成了趣味横生的魔法。
这本《玻璃城》是整个系列的第四部,讲述的是桃乐丝、泽布、大法师,还有老马吉姆、小猫尤里卡在一场可怕的地震中不幸掉进了地面的裂缝中,从而在地球的深处展开的一段冒险经历。他们遇到了玻璃城里冷冰冰的蔬菜人,也碰到了热情友好的隐形人,更是与穷凶极恶的伽戈埃尔人战斗,最终在濒临绝境时受到了奥兹国公主的帮助,成功地回到了翡翠城。情节一波三折,往往都是峰回路转,险象环生,却又充满欢笑,让人忍俊不禁。
故事里关于格林童话的影子依然频频出现。除了必备的森林与城堡以外,格林童话中浓郁的“血腥气息”也有所继承。比如声音谷里的隐身熊将吃人一寸寸地吃掉,玻璃城里的女王要把桃乐丝他们全部埋进土里成为养分,再比如奥兹国大法师和玻璃城的魔法师比较法术时,大法师毫不犹豫地用长剑将玻璃城的魔法师切成两半,尽管蔬菜人不会像人一样流血而死,却也可以看出大法师身上所残留的一种残忍。尽管这样的残忍,被孩子眼中的狡黠与聪慧所淡化掩盖了。
孩子好奇与勇敢的冒险精神,同天性中的残忍糅杂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别样的“善良”。也许,正是因为弗兰克让这样奇妙的“冒险旅程”遇上了血腥又神秘的格林童话,才使得这样的善良着实让人着迷吧。
玻璃城读后感篇三
正如很多人们般,我那表面平淡无奇的内心深处总是渴望着邂逅冒险的奇遇。虽然现实生活无法让我真正如愿以偿,但是我还是很幸运地可以借助着阅读冒险类的读物满足自己心理上的需求。给平淡无奇的生活加点料-----
在闲暇之时,我会挑选阅读些冒险类的读物进行自我调节。有关的奇幻冒险类读物我看过不少,但是说得上是经典的还是屈指可数的那么几套。《绿野仙踪》便是我儿时阅读的经典。时隔数年,我却又机缘巧合地再次与《绿野仙踪》(又名《奥兹国仙境奇遇记》)亲密邂逅了。由东方出版社隆重推出的,《奥兹国仙境奇遇记》系列丛书着实让人大开眼界。前不久,我刚看完了这个系列的第一部《神奇的魔法师》。不难发现这就是我以前熟知的《绿野仙踪》内容。此刻,我更有幸一睹作者基于奥兹国的背景陆续发布的其他故事分册。《玻璃城》便是这套丛书的第二个故事。对于我而言,这完全是全新的阅读体验了。建立在原先对《绿野仙踪》的良好印象基础上,我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地投入到《玻璃城》的故事剧情中。在这个故事里, 内容继续延续着桃乐丝的冒险奇遇展开。只不过这里没有了小狗托托,而是换成了她的小猫尤里卡。意外的地震,她们居然掉落到了地心,来到了玻璃城,遇到了蔬菜人,更经历了一系列的危险。险象环生的重重突破,她们终于又一次完成了冒险的旅程-----通篇的阅读,我发现这里的故事着实魅力无穷。暂且不说这部作品又一次满足了我冒险渴求,本书中的故事异常出彩地引领着我天马行空地遨游在西方的《西游记》。有如开枝散叶般,《神奇的魔法师》为主题,《玻璃城》等等分册将这部奥兹国仙境奇遇记变得丰富多彩,有滋有味。假若说细细地阅读作者对这本书的序言,我们更可以发现这里的全新故事深切地考虑到小读者们的阅读需求。里面的创作思路极其尊重小读者的意愿,逐一将后续的故事话题经过创作变得充实有料。原汁原味的《玻璃城》插画更是采用了第一版时候的创作。这无疑让我们这些中国的读者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着那份最初的作品之味,也更方便着我们去揣摩和品味图文交融的精美绝伦。针对故事的内容,我们还不难发现作者的良苦创作用心。关于友情,关于互助,关于勇敢,关于诚实等等的好品质宣扬其实处处可见。
忠实原著,却又华丽地转身成为了中国小读者们的阅读选择。《玻璃城》便是这个仙境奇遇阅读之旅的第二站行程。它真是一段让人无法忘怀的冒险奇遇记啊!
玻璃城读后感篇四
写童话故事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比起那些大人写给大人看的书,大人写给小孩子看的,总要具有一点“双面性”——它既是写给孩子的,可大人用文字,又无时不在表达着自己。
套用这样的观点来看《玻璃城》,故事的“冒险部分”显然是为孩子们来写的。弗兰克•鲍姆让桃乐丝和男孩泽布、老马吉姆还有小猫尤里卡,掉入裂开的地缝,又开始了一段离奇的冒险旅程。他们先来到一座亮晶晶的玻璃城,那里住着一些冷酷无心的蔬菜人,并重遇乘坐气球而来的奥芝魔法师。为了躲避蔬菜人的攻击,他们来到杳无人踪的声音谷,与隐身熊搏斗;为了返回地表,他们继续前行,闯过重重险阻,最终却还是身陷绝境,只能寄希望于奥芝玛女王的搭救……
冒险故事往往是用来展现“主角光环”的存在——正义往往无所不能。可《玻璃城》的冒险,桃乐丝和她的伙伴们最终遭逢的却是无路之境,只得等待他人的搭救。有人把“奥兹国仙境奇遇记”与《西游记》作比,在这一点上倒颇为相像。“正义”终究不死,但仅仅因为它可以有更多依凭或是眷顾,而非它战无不胜。甚至战无不胜的,往往只能是恶——在另一本有趣的童话故事《比波王子》里,某章节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地方住着一条恶龙,总会有勇士来挑战它,可是战胜的勇士会成为下一条恶龙,失败的“恶龙”,就会变回自己本来的模样……
这样的讨论,显然是提供给所谓大人们的。《玻璃城》这一册的故事,在结构上也有些特殊。当桃乐丝和伙伴们被搭救后,故事并没有由此戛然而止。他们回到了奥兹国,可当新老伙伴见面时,又发生了其他的故事。故事的最后一个情节,是桃乐丝的小猫尤里卡意欲吃掉奥芝玛女王的小猪被逮个正着而进行的一场审判。当然,作为一个童话故事,并没有角色会被真的吃掉——可在结尾,小猫尤里卡被释放,也失去了大家的信任——多少有些不欢而散的意味。
安排这样“节外生枝”的情节,作者的意图究竟是什么呢?对于读者而言,准确地揣测作者意图似乎并不容易。但作者在最后安排小猫尤里卡的发言,却很值得玩味:
“恶作剧说穿了,还有什么乐趣啊。”
终究还是那个幻景,于是一切皆有可能。至于真实的世界,那里有小孩,也有大人。要不要把恶作剧说穿,其实并不重要。毕竟戏法人人会变,可是能拆穿自己戏法的,只能是人自己——如果暴露也是一种自我揭露的方式。
真的不必太过认真,有趣就很好。
玻璃城读后感篇五
《玻璃城》的故事发生在我们熟知的《绿野仙踪》之后,作为《奥兹国仙境奇遇记》中的一册,它讲述了桃乐丝和她的伙伴们一起误入玻璃城后经历的一番大冒险。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整部系列故事都具有情节曲折,人物形象生动,个性鲜明,语言活泼流畅,想象绚丽多姿的特点,而这些正是其能够成为美国“童话圣经”的缘由所在。
故事的开篇,一个带着小阳伞的女孩出现在火车站,她提着鸟笼(其实里面装着一只小猫),走下晚点的列车,遇到了在马车上熟睡的男孩,和他交谈起来。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开场,作者通过叙述,一方面将桃乐丝活泼友善、大胆独立的性格展露无疑,另一方面,交代了火车晚点是因为地震频发,为之后的故事埋下伏笔。而老马吉姆和泽布的出现使得故事具备了进一步发展的要素。马车在地震中意外坠落地缝,桃乐丝他们随之开始进入地心大冒险。
《玻璃城》的故事在情节上是按照套路在行进的,桃乐丝和伙伴们进入玻璃城,遇到了魔法师奥芝,在面临被处决的危险时依靠解救公主赢得了生机,但接着立刻又陷入了新的险境:曼盖布人的袭击、沃谷中大战隐身熊、逃出木头人的囚禁、遭遇幼龙……冒险的情节如盘旋上升的阶梯,伴随着桃乐丝和她的伙伴们一同向地面攀升。
在这样的过程中,读者和主人公一起经历了各种各样神奇有趣的事物,比如玻璃城中的空中行走、蔬菜人、沃谷中吃完可以隐形的达玛果等等。这些有趣的想象恰到好处的融合进故事的情节,使整部作品充满了奇幻色彩。
故事之中,作者也不忘穿插一些人生道理。比如,最初桃乐丝他们落在玻璃城之后,泽布很担心他们的处境,桃乐丝却说:“还是别为那些未知的事情烦恼了,我们暂时得留在这儿,这是美亚办法的事情,想那么多只能令自己不开心。”这是她乐观的性格使然,同时其实也暗示了她并不惧怕冒险(因为她随时可以和奥兹玛公主联络,让她使用魔法腰带把自己带出险境,但是这点作者留在最后才揭晓)。
所以,对于一个享受冒险的心态的孩子来说,不管身陷怎样的险境,她总能想到好主意去绝处逢生。又如在沃谷,魔法师没有被那里的生活吸引,坚信“别的地方再好,也比不上自己的家乡”,所以他们不能停下脚步,而必须朝着要去的地方进发。这些都是对孩子们潜移默化的人生观的影响与塑造。
除此之外,关于地震的发生、地球的构造;蔬菜的种植、生长、采摘;小猫想要吃掉其他小动物是其天性使然,等等,这些自然、生活中的常识也被贯穿进故事情节里,自然而然的融合进了原本虚构的童话中,增加了图书的知识性。
就像我们童年时代都喜欢《绿野仙踪》的故事一样,假如一个孩子在最需要文学和想象滋润的年纪读到了《奥兹国仙境奇遇记》,那么无论是用轻松阅读的心态去欣赏,还是虚心的去研究作者的遣词造句、情节设置,那么他收获得东西都将是极为丰富、具有启发意义,且深远影响的。因为智慧、爱心、勇气、想象,这些可以带给人成长的力量的元素在这套书中都得到了完美的演绎。
《玻璃城》的结局当然是桃乐丝和朋友们一起逃出了地心的束缚,回到了奥兹国,但是我们都知道,一定还有新的冒险在等待着他们出发,令人蠢蠢欲动。
玻璃城读后感篇六
翻看较早版本的《绿野仙踪》系列,我们看不到“玻璃城”这个名字,最早的时候,这一册故事的名字叫做《多罗西与大法师》或者《多罗西与魔法师》,英文原名为Dorothy and the Wizard in Oz,是《绿野仙踪》系列中较早的一本。
本书的翻译比较好,保持了儿童文学应有趣味性和易读性,对不同人物觉得的语言,也拟化出不同人物的语气,确实是良心之作。本书选取“玻璃城”作为书名,并没有保留原来的书名,我想可能是因为原书名无法突出本书特点,而玻璃城的故事排在第一位并且篇幅最长吧。但是个人认为玻璃城故事中的描写,并不是最精彩的部分,所以这一改动是否真的合适,我确实有点质疑。
初次接触《绿野仙踪》的故事时,我是看的电影,说实话,对于还在幼儿园的我来说,我并不喜欢这部作品,铁皮人、稻草人、大狮子还有奥兹的魔法等等,对我来说冲击性太大了,小心脏是受不了的。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绿野仙踪”的这颗小种子,在我的心中日渐发芽,慢慢长成一棵惹人喜爱的故事树。
在这一系列故事旅途当中,当仁不让的小主角桃乐丝以其勇气、智慧与恒心,带领具备不同品质的伙伴一路走出困境。书中所设定的一个个有趣的国家与一类类有趣的“人种”,从最初的翡翠城堡到现在《玻璃城》中,从地面生长出来的各色奇光异彩的玻璃建筑,同蔬菜一样从地里采摘出来的冷血曼盖布人,吃了可以隐身的达玛果……确实让人眼界大开。
在本书中,从人物设定上讲,桃乐丝代表恒心与勇气,奥兹代表智慧,而小男孩泽布代表着力量,猫咪和马都是个性十足并且有趣的帮手。每个人物角色都着重单一特色进行突出,个性鲜明并且便于儿童阅读时的理解,但是从实际的艺术成就上讲,我更加倾向第一部中的奥兹性格中伟大与弱小的反差,还有铁皮人、稻草人和狮子的性格变化,这样的故事可读性会更强一些。从内容设定上讲,再一次进入奇幻之旅的过渡还算自然,而进入故事,智斗曼盖布人,战胜木头人,隐身熊,躲过幼龙后之后,我原以为会迎来新一个故事高潮,因为幼龙山洞中的铺垫确实比较长,如果说就这么全然没有用处,直接戛然而止靠着之前出场过的魔法腰带回到奥兹国,确实有点突兀,不过还好后来打了一场小猫吃小猪的官司,总算是对故事有了一个中度完美的交代。
最后再来说一说故事中的善恶观念,书中的善与恶并不是简单的两分法,就如同小猫最后也没能吃掉小猪。我们无法将故事中与桃乐丝一行人冲突、对抗的人就定位为坏人,当我们站在桃乐丝的立场来看时,他们只是想要借道回家,无意冒犯伤害,无所谓善恶。而站在当地人的立场呢,他们是为了自我保护对抗外来者。如同龙要吃动物,熊要吃人,猫相处小猪一样,都是天性使然,无需厚非。
横向比较一下,据说《绿野仙踪》这套书有一个“美国版《西游记》”的招牌语,我不知道这句话最初从何而来,但是个人觉得非常不合适。毋庸置疑《绿野仙踪》是一套非常具有美国梦特色的成功的儿童文学丛书,但是《西游记》不是。不要因为都是人和会说话会打架的“动物”一路旅行就归到一起,《西游记》是我国古典文学四大奇书之一,不要因为改成动画片了,电视剧总在寒暑假播出,要求学生必读科目了就把《西游记》当成了儿童文学,未免有些狭隘。
最后,借用一位友人点睛之语做结,《绿野仙踪》与《西游记》之所以相似,是因为两部作品均成功的将人性的一些特质成功物化(动物化)。比如狮子的胆小,稻草人与铁皮人的无脑无心,孙悟空的浑然天成,八戒的贪婪懒惰等等。绿野仙踪中这些特质都是为了适合儿童理解,而西游记中则是中国古代文人沿袭《搜神记》以来的志怪传统,从创作初衷本身而言,也是有一定区别的。
玻璃城读后感篇七
翻看较早版本的《绿野仙踪》系列,我们看不到“玻璃城”这个名字,最早的时候,这一册故事的名字叫做《多罗西与大法师》或者《多罗西与魔法师》,英文原名为Dorothy and the Wizard in Oz,是《绿野仙踪》系列中较早的一本。
本书的翻译比较好,保持了儿童文学应有趣味性和易读性,对不同人物觉得的语言,也拟化出不同人物的语气,确实是良心之作。本书选取“玻璃城”作为书名,并没有保留原来的书名,我想可能是因为原书名无法突出本书特点,而玻璃城的故事排在第一位并且篇幅最长吧。但是个人认为玻璃城故事中的描写,并不是最精彩的部分,所以这一改动是否真的合适,我确实有点质疑。
初次接触《绿野仙踪》的故事时,我是看的电影,说实话,对于还在幼儿园的我来说,我并不喜欢这部作品,铁皮人、稻草人、大狮子还有奥兹的魔法等等,对我来说冲击性太大了,小心脏是受不了的。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绿野仙踪”的这颗小种子,在我的心中日渐发芽,慢慢长成一棵惹人喜爱的故事树。
在这一系列故事旅途当中,当仁不让的小主角桃乐丝以其勇气、智慧与恒心,带领具备不同品质的伙伴一路走出困境。书中所设定的一个个有趣的国家与一类类有趣的“人种”,从最初的翡翠城堡到现在《玻璃城》中,从地面生长出来的各色奇光异彩的玻璃建筑,同蔬菜一样从地里采摘出来的冷血曼盖布人,吃了可以隐身的达玛果……确实让人眼界大开。
在本书中,从人物设定上讲,桃乐丝代表恒心与勇气,奥兹代表智慧,而小男孩泽布代表着力量,猫咪和马都是个性十足并且有趣的帮手。每个人物角色都着重单一特色进行突出,个性鲜明并且便于儿童阅读时的理解,但是从实际的艺术成就上讲,我更加倾向第一部中的奥兹性格中伟大与弱小的反差,还有铁皮人、稻草人和狮子的性格变化,这样的故事可读性会更强一些。从内容设定上讲,再一次进入奇幻之旅的过渡还算自然,而进入故事,智斗曼盖布人,战胜木头人,隐身熊,躲过幼龙后之后,我原以为会迎来新一个故事高潮,因为幼龙山洞中的铺垫确实比较长,如果说就这么全然没有用处,直接戛然而止靠着之前出场过的魔法腰带回到奥兹国,确实有点突兀,不过还好后来打了一场小猫吃小猪的官司,总算是对故事有了一个中度完美的交代。
最后再来说一说故事中的善恶观念,书中的善与恶并不是简单的两分法,就如同小猫最后也没能吃掉小猪。我们无法将故事中与桃乐丝一行人冲突、对抗的人就定位为坏人,当我们站在桃乐丝的立场来看时,他们只是想要借道回家,无意冒犯伤害,无所谓善恶。而站在当地人的立场呢,他们是为了自我保护对抗外来者。如同龙要吃动物,熊要吃人,猫相处小猪一样,都是天性使然,无需厚非。
横向比较一下,据说《绿野仙踪》这套书有一个“美国版《西游记》”的招牌语,我不知道这句话最初从何而来,但是个人觉得非常不合适。毋庸置疑《绿野仙踪》是一套非常具有美国梦特色的成功的儿童文学丛书,但是《西游记》不是。不要因为都是人和会说话会打架的“动物”一路旅行就归到一起,《西游记》是我国古典文学四大奇书之一,不要因为改成动画片了,电视剧总在寒暑假播出,要求学生必读科目了就把《西游记》当成了儿童文学,未免有些狭隘。
最后,借用一位友人点睛之语做结,《绿野仙踪》与《西游记》之所以相似,是因为两部作品均成功的将人性的一些特质成功物化(动物化)。比如狮子的胆小,稻草人与铁皮人的无脑无心,孙悟空的浑然天成,八戒的贪婪懒惰等等。绿野仙踪中这些特质都是为了适合儿童理解,而西游记中则是中国古代文人沿袭《搜神记》以来的志怪传统,从创作初衷本身而言,也是有一定区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