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胜利》讲述了在二战期间,一支由盟军俘虏组成的足球队与纳粹德军进行一场生死对决的故事。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球队展现出了团结和拼搏的精神,最终取得了胜利。影片通过战争与体育的结合,展现了人性的光辉和勇气。
《胜利》观后感(篇一)
看了惠利的电影胜利,为了电影增肥的弼善真的好萌啊。 整个影片的线很简单,就是讲弼善跳舞。由于转学生跳啦啦队舞得到启发,一起申请啦啦队社团,表面为了校内足球队助威实际上只是为了得到练舞室来练习hip-pop。一开始啦啦队舞也不想练,抱着不屑的态度?经过一些事情改变了对啦啦队舞蹈的看法,积极投入。好景不长,因和转学生原学校的啦啦队发生争执,其学校足球队的一个男学生被打断鼻梁,该学生还是弼善爹工作的集团理事的儿子。为了爹工作不丢,选择了退学的弼善踏上去首尔当伴舞的旅程,成功加入公司伴舞团,甚至有希望得到女团出道的机会,然而,在听闻了啦啦队团(千禧女孩)不再社团活动之后,毅然放弃机会回到学校重启社团。最后在啦啦队的助威下,校足球队在与被打学生的学校比赛中获胜。 整个电影节奏很快,还有一些喜剧的点,有的地方有点感动。总的来说是一部很温暖的电影。 要说从电影中学到了啥呢。我感觉是,人要有自己的梦想,而且要为之争取吧。但是呢,有时候会因为外部环境等因素改变自己的选择,只是不管做什么选择,都不要后悔,坚定地走下去。
1/3页《胜利》观后感(篇二)
昨天在伦敦韩国电影节的开幕典礼和朋友看了这个电影,导演本人也来回答了大家的问题。
来看电影之前,先查了豆瓣评分6.4分,很担心会不好看,怕辜负了朋友的时间。结果观影体验特别好,故事流畅欢快,影厅里大家笑声不断,虽然有一些老套,毕竟是发生在1999年的事情,立意也没有特别宏大,就是讲述了乡下一群女孩连忽悠带蒙地组建了一只拉拉队,通过她们的努力,相互支持,理解做成了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故事不时髦,但是温暖而真诚。
从请回答1988就很喜欢李惠利,很开心这部影片她演的很好,导演也说,惠利本人不排斥角色和1988有一些重复,但是这次惠利饰演的Pilsun 大胆直接率真又和之前她演过的角色不一样。有一位观众提到他其实在电影里的船厂工作过三年,太巧了;导演很开心,说那是属于他的青春成长记忆之一,所以关于大家批评的社会议题,可能真的不是影片的主题。
有趣的是,当问到为什么不用披头士或者queens的歌曲时候,原因是因为版权太贵了,哈哈哈。
总之,这个电影还是挺欢快和令人开心的,推荐
2/3页《胜利》观后感(篇三)
很可爱的方言 总感觉比首尔韩语好听得懂多了
一个不加班的晚上在朋友的推荐下去看的
节奏剧情都还挺流畅舒服的
也能够感觉到这样青春的热烈和无畏
热爱真好啊 那种由内而外沉浸挥洒的汗水和快乐 热爱真好啊
热爱和勇敢 为了更加“不痛苦”的进入打工人的状态 对于热爱、自由的期待和感知做了阉割 看着这样耀眼绽放出笑容的主角团们 一方面在保护自己不被过多遗憾的情绪吞噬下去感受这样的热爱的美好,抽离的思考着 如何在“大人”的身份里更加巧妙合适的找到快乐和热爱
心情更多像是里面弼善的爸爸的感觉 好累但不得不 有自己所处位置的不得已妥协着勉强着行尸走肉着 这场胜利不仅属于校园竞技赛场舞台上挥洒激情的少年人 还有成人在放弃妥协后对压迫的反抗 那一声声歇斯底里的呐喊 从脚底生起发出的声音 或许也是独属于成年人的热烈激昂,虽然充满着其他太多复杂的情绪,并不够纯粹,可或许这也是成年世界独有的魅力,因为复杂不纯粹所以厚重沉甸甸 有余味。
少年人热烈纯粹 成年人复杂权衡
前者似乎充满了理想向往的光辉情绪,而后者则似乎是无可奈何的悲凉
许多人在赞颂纯粹 特别对于热爱来说 纯粹似乎又是一个如影随形的标志存在。
可我又会想 谁说复杂、权衡不纯粹的热烈,不值得赞颂呢?即使那更多是于理智、现实等这样看起来不纯粹的因素下的驱使。
或许有一天更多成人热烈激昂的叙事也能虽不如少年人纯粹但依旧散发独特魅力光辉,成人或许更需要学会掌控勇气。
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