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我们为什么需要仪式读后感精选

我们为什么需要仪式读后感精选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5-04-13 18:30:23
我们为什么需要仪式读后感精选
时间:2025-04-13 18:30:23   小编:

仪式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给予我们安全感和归属感。通过仪式,我们能够表达敬意、纪念重要时刻,并建立起社会秩序和规范。仪式让我们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珍贵,同时也让我们更加珍惜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情感交流。

《我们为什么需要仪式》读后感(一)

作为一本指导性的书籍,它对“仪式”没有一个系统的分析,也没有太多可操作的方法,算是从“仪式”的角度强调“习惯”的重要性的普及读物吧,要深入了解这方面的信息,或者是想”寻找和营造专属的仪式“,还需要更加深入的书籍,或者是自己更多的尝试。毕竟如作者所说,本书也只是”激发你的灵感“而已

以前在学校图书馆看到过这本书,但是并没有翻看,最近在京东上偶然看到,便买了下来。

这是一本指导性的书籍,作者的目的在于“激发你的灵感,带你寻找和营造专属的仪式。”。作者分析了什么是仪式、我们为什么需要仪式,然后给出一些个人的仪式、伴侣之间的仪式、家庭中的仪式、孩子们的仪式、节日风俗的仪式、异国他乡的仪式等等例子,最后给出了”寻找专属与你的仪式“的建议。

仪式是有规律的、不断重复的行为, 其形式被赋予了象征的含义。

将日常生活的节奏和循环周期仪式化,是人的需求。能带来安全感,增强我们的喜悦感。人生中的几个重要节点都由仪式来支撑。在忙碌的生活中,仪式是心灵的港湾,因为期盼和修养能够带来快乐。对年长的人而言,仪式在他们与日益陌生的世界之间搭建桥梁,营建安全感。仪式是应对变迁的有力工具。

仪式是心灵的稳固支撑,我们越感觉不安,世界于我们就越不可踹度,此时我们就越希望在生活中能够拥有固定的支撑点,给我们安稳和方向。

在人生的过渡阶段,仪式也是很重要的。过渡总是伴随着告别。人们必须与一些事物分开——与一种习惯、行为方式、一段熟悉的人生历程或喜欢的人分开。过渡意味着生活会发生改变,这种改变伴随有恐惧,这时仪式的作用便能体现出来。

在我看来,作者所说的仪式,其实就是指的我们在生活中的一些对我们有好处的小小的习惯,作者所说的“专属的仪式”,下班之后去做运动啊,每晚给孩子讲睡前故事啊,起床时做些小运动啊之类的,其实就是让我们在生活保持自己身心和谐的一个个小习惯。新瓶装旧酒,也有新意。这本书的一个亮点就是:从“仪式”的角度强调了“习惯”的重要性。

1/3页

《我们为什么需要仪式》读后感(二)

今天是母亲的生日。我已经想不起上一次我们一起庆祝她的生日是什么时候了。从去年我回家常住开始,她就她50岁生日那天没有任何庆祝仪式的事情和我说了不下十次,(我有寄礼物回家)还曾经数次眼泛泪光。我不知道在她眼里,没有庆祝是这么大的遗憾。所以这次她生日,预先知道那天我不在身边,提前再三叮嘱一起生活的爸爸和小妹,提前准备蛋糕,准备她喜欢的水果,最好是能请亲友一起吃饭庆祝一下,(礼物我已经提前送了)。安排都实现了,妈妈发了三条微信表示这个生日很满意。

我们只有遇到真正珍惜的东西,才会害怕失去。可你知道你终将失去他们,于是,只能借助仪式,一遍遍来表达你的爱,让对方感受到你的爱。所谓的生日、纪念日都是这样的意义吧。

北京是我迄今为止最喜欢的城市,从前我一直住在东四环没有搬过家,直到离开。经常因为工作或者私人的事情总需要回到这里短住,每次我都毫不犹豫地住在从前的家附近:我去常去的餐厅吃饭,去常去的咖啡馆小憩,去常去的服装小店消磨时间,和熟悉的店员聊聊天,去熟悉的牙科诊所,熟悉的医生那照顾牙齿,去从前常常去的公园跑步,去这些地方,如果能点从前常点的菜,能延续从前的服务,我都不会更换。用这种看起来顽固且迂腐的方法,好像还和从前的美好时光保持了一种微妙的联系。对于我这种路盲来说,在熟悉的区域行走,是最有安全感的一种做法。

你有没有过一定要和某个特定的人说过晚安才能真正算是结束一天的忙碌,安心睡去的经历?

有没有过,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和某个亲密的朋友update一下近况才觉得重新又感受到了彼此的心绪的经历?

我知道有些人,每天都会给自己一段独处时光,无论是去运动,还是独自阅读。

我知道有些人,每周四都会给远在万里之遥的父母通电话,尽管每次说的无非是几近相同的话,家里天气好不好,最近身体好不好,我在这里还不错,这样的事情。

我也知道很有福气的一些小朋友,每晚睡前都会有爸爸或妈妈读书给她听,伴她入睡。

如果有个人总在清晨深夜给你渐趋固定的问候和关怀,你要当心,也许他正在养成你和他之间特定的仪式。

如果你不想和某个人保持密切且有发展性的关系,就不要将你们之间的联络变成有规律可循的模式,因为这是一种事实上的仪式,会将你们带入一旦失去这种仪式就怅然若失的坏境地。

当然,如果你想要和一个人走得更远一点,最好的办法之一就是让你们之间的联系变得没有规律起来:邮件三周后再回,语气可以无限热情;微信可以24小时后再回,完全不要提为什么这么晚回复的原因;电话可以看到三个只接收一个,只说信号不好不方便听;至于纪念日,可以提前说,可以延后说,但不要在正日子说,等TA等断了肝肠,再解释一下就好了。持续半年三个月,无论是怎样的亲密关系,都可以变成毫无价值的延续。

说起“仪式”,大家都以为是慎重其事,大张旗鼓,其实,每天睡前读几页书,给情人写几行字的思念,每周例行跑步几次,每周都去熟悉的咖啡馆,每周给父母电话,每个月都回家小聚,每个纪念日,都付出时间和精力,这些都是最美好最珍贵的仪式。

我听说最微小最动人的仪式,是一个母亲每天早上在QQ上问女儿,你吃早饭了吗?如果得到了回答,母亲的QQ头像就会灰下去。我自己来说,得到过最真诚最持久的仪式之一,是从曾经养过的狗狗多多身上得到的:无论任何一次,任何时间回家,他都会极其热情地扑上来要拥抱,要抚摸。

这些看起来貌不惊人的仪式,让你觉得生活像悠扬的乐曲一样摇摇摆摆而有规律可循,也让你在这个终究要失去所有的世界,通过一遍遍的描绘,将爱的痕迹,努力生活的痕迹,划得深一点,更深一点。

还有那些世界上最世俗最被认同的仪式:孩子的出生;人的逝世。我们需要共同围绕在一起,分享新生命延续的快乐,也需要一起对最深沉的感情郑重地告别。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那些来不及告别的失去联络的关系是非常痛苦的,可能生者需要极其漫长的时间才能从情感和事实上接受亲人离去的事实。

如果王小波活到现在,可能从前他在《沉默的大多数》里表达过的一些观点,也会被他自己推翻,人就是这样不断发展前进的,永无止境。所以我不能说现在我的想法就对,就像在我从前二十几年的生活里,一直觉得“仪式”是不必的一样,如今的我觉得最好还是有一些仪式比较好,尤其是对自己,以及对身边那些真正值得珍惜的为数不多的几个人。无论是一朝一夕的习惯,还是数年一次的隆重纪念,他们会在其中,感受到世界上最珍贵的被珍视的感觉的。你也会一样幸福的。

2/3页

《我们为什么需要仪式》读后感(三)

三四年前写过这篇书评,那时候只是懵懵懂懂地觉得仪式是一个有趣的东西,对于作者的结论也是似懂非懂。如今在生活里渐渐开始实践,才体会到仪式是一种安宁,美好的存在。

比较起来,童年的我们更热爱仪式。因为仪式里有新鲜的,热闹的,与平日不同的东西。第一次点亮的红灯笼,第一次观看爸爸妈妈在鬼节给奶奶做一大桌菜,点上香,在后院烧的纸钱,那张八仙桌仿佛仍在眼前;妈妈买回来一整张的箬叶包粽子,我负责清洗叶子,用小抹布开着小流水两面冲洗,擦干净,腊肉馅,红豆馅,大枣馅,包好的粽子整串地挂在箬叶杆上,放在大深锅里煮熟,要煮三四个小时,可爱的妈妈不做任何标记,我们围着一大挂粽子团团转,试图用各种方式找到自己喜爱的那种馅。如果没找到,打开了也只能整个吃掉,我们家是不准浪费粮食的,有时候妈妈也会拿过去说,这个我来吃吧,你接着找。最爱红豆馅,迄今为止都是。

渐渐长大后,就觉得仪式很乏味了。因为无非是重复,有时候甚至觉得古板。

"鸡翅比粽子好吃,端午能吃烤鸡翅吗?

不能。

那我不想回家过节了。"

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很多年。可是现在,渐渐地又爱上了古老的仪式。不觉得古板了,也不嫌弃乏味了,甚至,开始品尝这轮回中的微甜和苦涩。

仪式将貌似冗长的循环的生活变成一个一个节点,如果没有仪式,我们的生活将变成一条没有波澜的没有终点的河流,淹没在平淡的日常里。仪式是喘急的拐弯,是咆哮的决堤,是长久平原前进后遭遇的森林惊喜,是忽然扩大的深沉的垭口,这些或固定或惊喜的仪式将我们的生活切割成可以接受的一段一段的路程。

端午节。雨水开始增加,夏日的气息变得迫在眉睫,在南方,甚至已经开始穿单件的衣裳了。一年已经过了大半了,你觉得还满意吗?

中秋节,秋高气爽,是赏月的好日子。想起几年前,和谁,分隔两地,他传过来一张赏月现场图,我独自在清冷的北方,连月饼都没有准备。

“幸好,我们看到的是同一个月亮。”

最近几年每次看到中秋清亮的圆月,总会想起那句话。那是注定要分离的人唯一拥有的回忆。

仪式在特定的时间发生,还具有一种宣誓主权的意味。情人节这天,绝大多数有固定伴侣的人,都很难和其他异性单独约会,这恐怕会带来无尽的误会。这种时刻只能与你的伴侣一起庆祝,这种约束本身就是一种仪式,无论是被迫为之还是心甘情愿,只能和固定的人相处会给我们一种强烈的信号:我们对彼此的责任,义务,对方处在不能被忽视的位置。所以,恐怕情人节之后,有不少暗中的情侣要受到这种专属缺失的打击,暗暗地削弱了感情的信心。

也有悲伤的仪式。连续很多年,我都会在初春的时候想起和前任恋人分手的场景。那是一个初春的凌晨,我们最终决定分开。寒冷的雾气里,我走出住宅区去吃早餐,小区门口有一个Led显示屏:xxxx年3月17日,5:00,今日气温x度。字体是红色的。连续多年我都会在这一天陷入情绪的低潮,沮丧,被剥夺的丧失感。可是一个又一个的分手纪念日也能教人看清现状,接受现实:首先,那已经成为了过去,你永远不能再回到从前。其次,没有他,过去的这一年你不也过得很好吗。继续努力吧。

清晨醒来,看日历今天是一个快乐的节日,心底却兀然想起一个离婚两年的朋友,不知道她今日什么心情,十年感情婚姻的结束,这创伤没有那么快能愈合吧,过去的岁月越美好,今日的痛苦越明显。唯有时间能治愈。

清明节也是同样回溯悲伤和记忆的日子。在祭奠的仪式中,逝去的亲人回到我们的脑海里,她的笑容,说过的话,对你的关爱,还有未完成的遗憾,喜与悲交替着在你心中滑过,或深或浅地洗涤着你的心灵。还记得姥姥对你的期望吗,她给你讲过的传奇故事,还记得她曾说过女孩子应该右侧卧姿睡下才合适吗,记得她教你用手指甲把被单的边缘揩平吗?如果她知道你现在马马虎虎地对待自己的生活,和那些她一看就知道不是好孩子的男人厮混,你能对她交代吗?还是重新梳理一下吧。

如果生活里的仪式让你不堪重负,多半是因为世俗和对方的期待超出了你的能力,无论是情感付出能力,还是金钱支付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最好你能跟对方商量,对仪式的具体内容做一些调整。比如回家过年,如果持续十几天的失序生活对你来说是种负担,不如提前跟家人商量,缩短到四天五天;如果每个节日情人都期待收到奢侈的礼物对你来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以提出来只在重大的一两个节日给她特别的惊喜,而其他时刻,也许可以选择一些更轻松的方式度过。

都说情人节,纪念日是虐狗的日子,其实狗狗们被虐的并不仅仅是当日的礼物,庆祝的仪式,而是这仪式后人们拥有的温暖的回忆。去年的情人节,我们还在上海,当时我还在上班,工作日的庆祝总是忙忙碌碌的,甚至没有坐下来细细回味和沉思的时间。现在甚至都想不起来是如何纪念的。可是今日,我还是会翻看过去的照片,回忆那几天都在干什么。噢,当时穿着针织长裙,光着腿,天气已经那么暖和了;还记得在公司的外阳台上晒太阳的心情,如果能在那里铺个瑜伽垫伸展一下就好了,可当时其实不会瑜伽,现在确是真真实实地练上瑜伽了,感受了瑜伽的快乐和痛苦;三月生日,离开了工作单位,四月,和兔子搬来了北京,五月,在僻静的常营公园跑步,经常迷路去了墓地,吓得够呛;六月,一起上班,七月,天真热啊,八月,九月,十月,时间的指针转得越来越快,一眨眼到了春节,兔子和我回了我父母家,第一次在我家过年,正月十五又去了他父母家,然后,情人节了。这就是节日给我们的意义,让我们回想起这过去的一年,也许并不完全和情爱有关,狗狗们伤心的,也包括这一部分,他们没有和对方在一起的这些眼泪和欢笑。

仪式构建我们的生活,使我们的生活不断地涌现出一些微小的高潮,因而也经常给予我们期待的回馈。

譬如一些小小的属于私人的仪式,提供了一种放松和思考的前提。当我很想出门走一走,我就会去固定的书店。 宽宽的门脸,左边放了一个活动展示板的海报,有时候也放新书的推荐海报。正对门放着两个正方形的平面展示架,那是新书推荐台。放了十几本新书,都向外排列着,如果你想看完所有的新书,就要围着展示台转一圈。小小的射灯从顶上打下来,一个一个光晕洒在书上,和整体偏暗的照明一起给人一种安宁的感觉。在这种照明下,人们会不自觉地放低谈话的音量。左侧是一排靠墙的立式书架,传记栏。曾在那里买到毛姆的传记。想立刻去这个书店,却回过神来,那是上海陕西南路的季风,而我现在在北京。

仪式里的礼物往往超越了本身的价值。礼物提供者是奉献的角色。我们承担一些稍微超出我们心理承受能力的物品,以此象征我们对感情,对对方的珍视。牺牲者有了奉献的快乐,接受者产生了被珍视的感激。象征的物品之所以大体上会选用珍贵的物品,正是为了突出它高贵的地位。

常常看到有人说要保护传统古典的仪式,其实不是我们保护仪式,而是仪式在卫护我们。

也许你可以留言给我,和我们分享那些属于你私有的珍贵的仪式。

3/3页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