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还能做家人吗?读后感1000字

还能做家人吗?读后感10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5-04-25 00:25:09
还能做家人吗?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25-04-25 00:25:09   小编:

《还能做家人吗?》是一篇让人深思的文章,讲述了在现代社会中家庭关系的变迁和挑战。作者通过生动的例子和细腻的描写,揭示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和困惑。读后让人思考家庭在当今社会中的意义和作用,引发了对家庭关系的深刻思考。

还能做家人吗?读后感(一)

本书作者之一内田也哉子的母亲是著名演员,父亲是著名摇滚歌手,星二代的身份并没有给她一个圆满的童年。父母婚后两年分居,但一直没有离婚。离婚后母亲独自抚养也哉子,父亲则女伴不断,脾气暴躁,也哉子一生与父亲相处的时光也不过几十个小时。也哉子成长的家庭无疑是“非正常”的。 另一个作者中野信子的父母再她高中时离婚,则与丈夫维持着一段“非正常”的家庭关系,她与丈夫是“周末夫妻”,即夫妻两人只有周末在一起,工作日的时候两地分居。 本书就是由“成长于不正常家庭”的内田也哉子和“正在进行一段不正常婚姻”的中野信子关于家庭相关话题的对谈整理而成。书中的内容对于认为【自己的原生家庭不正常、不正确】或者忧虑于【自己现在的家庭是不是不正常】的人来说很有启发。 *家庭关系没有所谓的正常or不正常 书中指出“正常就是指大多数人,如果发现与大多数人不一致,那么在这个世界上就会被看作是不正常的。” 在第一章作者就举了新天翁的例子——信天翁的伴侣中有1/3都是雌同性恋,只有在想繁殖后代的时候才去找雄鸟,完事后再回来由两只雌鸟共同养育后代。放眼生物界,人类社会各种相对少数的家庭关系也不是那么的不正常了。 *所谓的“正常”并不意味着正确。 家庭的正常与否是相对的。最普遍的即为“正常”,但这绝不意味着占少数的“不正常”家庭是错误的。 而所谓“正常”也会随时代而改变。 书中写道“到2040年估计会有一半的人不会选择结婚了。不用说家庭,连婚都不会结了,因此迄今为止的关于家的形式的社会常识今后会发生急速的变化”。 希望苦恼于自己的家庭关系、认为自己的家庭“不正常”,而产生困扰、自卑等情绪的小伙伴通过阅读这本书都能更加的自信。

1/3页

还能做家人吗?读后感(二)

我对这本书的首要兴趣是八卦——树木希林的婚姻和家庭都实在是太特立独行了,而她这个人也真的活出了巨大的魅力,在她身后由她的独生女来讲一讲她所经历的母亲和家庭,这种八卦我是不能错过的。

这本书也确实也回应了我的八卦之魂:

基本上,女儿从她的视角描绘的树木希林跟她留给我的印象非常一致。跟女儿对谈的脑科学研究者也很好地总结了这种印象——几乎可以说,树木希林活出了非常“禅”的一面。从生活上的断舍离——做饭都是糙米饭加一菜一汤、女儿从小穿女演员朋友淘汰下来的衣服,到婚姻与事业上的“活在当下”——婚后跟庞克老公打得头破血流、怀孕后把老公赶出家门、哪怕老公不给一分钱家用也不断给老公擦屁股、非常清醒地把握着“这个男人有纯粹和吸引自己的一面因此要维系婚姻”和“他如果在附近会不断搞破坏因此不要共享日常生活、不要对他有任何期待、而婚姻带来的必要扫尾工作自己则抱着觉悟毫无怨言地承担”这两个看似矛盾的两极。就连不签经纪公司、拒绝写书、“二次利用请自便”的态度,也非常帅气、大度和率真。

在八卦之外,说实话这本书并没有给我带来太多新信息。这本书原本就很难说是一本“书”,充其量是树木希林女儿内田跟女性脑科学研究者中野的对谈记录。二位对谈的过程也不像上野千鹤子的对谈那样既富有学术的深刻性又有强烈的社会变革感召力,而更像两个偶有梦幻联动的已婚妇女录了个播客聊聊婚姻和家庭。这种联动是有趣的,因为两个人风格迥异——树木希林的女儿是欧美国际学校(瑞士、英国)教育出来的英年早婚(19岁结婚)女性,而女脑科学研究者中野则更符合“理科女”的形象——理性、思维跳跃、颇有双A人士之风(ASD and/or ADHD)。因此,这两个人的对谈时常能展现高感性低理性思维方式与低感性高理性思维方式的有趣碰撞。比如在回答关于“父母吵架应该怎么处理对孩子比较好”这样的读者提问时,她俩就擦出了有趣的火花:

她俩时不时也会提供一些各自人生经历淬炼出的深刻洞察,让我感到读这本娱乐性大于知识性的书还是有所得的。比如:

以及

整体而言我觉得这本书适合的读者可能是已婚人士(或者打算结婚生孩子的人士),尤其是有育儿需求的已婚女性。因为她俩大部分时间在从已婚人士的身份出发聊婚姻如何经营、孩子如何养育。

以下这段可能就有助于焦虑的妈妈们理解为什么每天说孩子但却说破嘴皮子也没人听进去:

2/3页

还能做家人吗?读后感(三)

这几年,日本女性对谈性书籍很火。

上野千鹤子与女性角色,让封面为两位女性的小开门书籍,在书店里成为炙手可热的部分。

到底有什么吸引人?

大概是保守社会中,日本女性撕开裂口的勇气,她们语言温和而委婉,能感受到生存空间的窒息,又能感受到对表达空间的争夺。

她们大多在各自领域有优秀的表现,对谈契机不刻意,不隆重,没有目的性,场所也很随意,咖啡馆、住所、工作室......

话题大多是女性为主的家庭、婚姻、圈子以及社会性常规话题,看似人畜无害的闲聊,但涉及内容往往深刻而具有颠覆性。

昨天用一下午的时间读了一本这类的新书《还能做家人吗?》,封面的两张女性面孔,一位是树木希林的独生女内田也哉子,另一名是中野信子,日本脑科学家。

喜欢树木希林,是因为她在《小偷家族》《步履不停》里塑造的日本女性形象:外表温顺,内里坚韧,看似平凡,却是家庭真正的核心。2018年她离世时,我只知道她是国民奶奶,却对她的家庭一无所知。

这本书,正是她的女儿也哉子与中野信子的对谈。

两位四十多岁的女性,都来自“非正常”的原生家庭,一起直面原生家庭的创伤,也探讨如何重建自己的家庭。

同样处于中年反思期的我,仿佛被拉进这场对话,关于血缘的牵绊、选择的自由,以及“家庭”二字的真正含义。

她们的对谈中有几个观点颇具玩味:

中野信子提到信天翁伴侣中有三分之一都是雌同性恋,需要繁衍后代,就偶尔找雄性公务式受孕,然后两个雌性共同养育宝宝。

树木希林的女儿内田讲述自己从小和妈妈生活,但妈妈要求每年6月父亲节要和父亲见一次面,她与父亲一生的相处时间加起来不过几十个小时。

对父亲陌生而敏感,从基因、血缘角度,一直保有好奇探索情绪,但没有父亲尽责的非正常家庭,一直困扰着她。

中野信子信天翁乃至整个生物界的家庭形式,不同的视角,颠覆普世的观点束缚,很有趣。

中野28岁时因男友评价她"来自破碎家庭"而果断分手。看似极端,但对非正常家庭长大的孩子而言,这种决绝是必要的自我保护。

另一个话题有关人生的“黑洞”。

众人皆知的树木希林的失败婚姻是她人生的污点,她的丈夫是自由摇滚音乐人,情人无数,自由过度,进局子三次,他们的婚姻仅维持两年。

但殊不知,女儿内田却说,父亲是母亲的救赎,因为在此之前,母亲有一段婚姻,那才是她的黑洞。

中野在30岁之时,读完博士后去法国研究机构,完成了所有的人生梦想,失去了人生目标后,一度陷入人生黑洞,不知道后面50年该怎么活而苦恼。

这种凡尔赛的学霸人生,大多数读者无法共情。

但我能理解那种黑洞的感受,人生太顺的时候,欲望还未达到时,就会活得稀里糊涂,不精彩,没信仰。

人生巅峰,与此同时,黑洞同在。

中野信子说,从人类发展史上看,明明人人皆知和平之下才是对人类最好的方向,为何战争多的时候,是文明进展最快的时候?

“因为人们要为怎样才能夺取对方的阵地而不断地进行探索”。

我们大多数的人生不顺,各种挫折而又欲望缠身,极度渴望经济自由人生巅峰的感觉。

于是,我们会屈从于“宁愿在宝马里哭,不愿在自行车上笑”的普世论调。

我一直认为,在宝马里哭什么很重要,也许想父母的认可,想得到爱人的真心、家人的健康,那么自行车上笑的是什么同样重要。

大多数认为,拥有什么经济环境是实在的获得,哭与笑都只是暂时的情绪。

通过她们的对话,可以解释为逃离黑洞,本身就是活着的意义。不管是经济困境,还是感情困境,任何层次的人,都在逃离属于自己的黑洞。

书中还涉及了一些为什么养孩子,怎么养孩子的问题。

人类适合生育的身体年龄也许是二十几岁,但是养育孩子需要的大脑最好年龄是四十岁左右,否则就会造成父母过度义务的“毒亲”。

这点感同身受,我生育第一个孩子是28岁,第一个孩子确实充满焦虑,自己年纪轻轻把握不好度,会觉得特别累,所以很理解网络上“养孩子太难了”的声音。第二个孩子我36岁,养育过程确实事半功倍,不止是经验问题,头脑中确实有无数条备选方案可用,策略信手拈来。

但如果真要等到四十岁左右考虑第一胎,因为大脑的理性更发达,平衡利弊后,趋于不生为好的答案也会呼之欲出,这是一个死循环。

做脑科学的中野信子,就是丁克一枚。

到处都有鸡娃焦虑的“毒亲”,是现代社会的常见问题。

两位对谈的女性,中野信子是丁克,内田有三个孩子,我会觉得中野该是自我情绪循环的很好的人,因为为家人付出会少,可以专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但我却发现,中野提到了很多个自我解压的方法,例如不好的情绪写下来再烧掉,深冬情绪不好,潜水就会洗刷情绪。

相比来说,内田更关注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具体事件,与老公的关系,与三个孩子之间的关系。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她们两个谁更幸福呢?

她们也谈到了幸福图表,假如一个人一生的幸福指数开头很高,一路下降,到90岁时趋于0,另一个人幸福指数从-100,一路飙升,到90岁时,增长到50,到底谁更幸福呢?

我们一生都在拿自己与他人比较,比较之下,才会觉得幸福或者痛苦。

其实际上,自己的那条幸福指数基线点更重要,开头指数很高的人,要学会不下滑的秘诀,像释迦牟尼生于皇室很小失去母亲,下坡路对他更容易些,但他一生都在研究生老病死,思考的深度又广域。

那么我们大多数人,开始的幸福指数都是差不多的,那么日后如何稳步高升,才是我们活着的目标和意义。

这本小说,不知不觉就读完了,她两个人五次对话,成就了一本女性围绕“家人”的对话集。因为是谈话整理,觉得亲切而自然,接受起来就像闺蜜的茶话会,听到很多有趣的事情,别人家的事情,同时,又有一些脑科学的知识解读,含金量很高的一本思考小书。

文|荣荣

关注我❤️一起沉浸阅读

3/3页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