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中的设计 | 全本》这篇文章通过对设计概念的深入探讨,揭示了设计的本质和重要性。作者强调了设计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并指出设计不仅仅是外表的美观,更是解决问题和满足需求的过程。读后感受到设计的力量和影响力,激发了对设计的深入思考和探索。
设计中的设计 | 全本读后感(一)
这本书本身就是设计中的设计。
内容已经超越了设计本身。关于人性方面,日本>中国。
其实中国和日本一样,什么都贵,但是在中国,人命是最贱的。
如果中日再次遭遇,我们会有优势吗?
1/15页设计中的设计 | 全本读后感(二)
很多时候,喜欢的设计通常会给你带来惺惺相惜的感觉。一件设计品也许只是设计师闪过的一个念头,但它所表达的基元点可以分散到很多不同想法的使用者中间。原研哉给无印良品的不仅有很深的品牌烙印,还有很专注的文化理念。
2/15页设计中的设计 | 全本读后感(三)
其实我没看过这书 不过名字很特别 设计里面的设计有几个意思 看自己理解 关于设计有很多中理解 设计师其实不像电视里面那样的好 他们很累 设计要灵感 我想看这书里说了关于设计社么的
3/15页设计中的设计 | 全本读后感(四)
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原本大量机能和官能被外部机械代理,这就导致了感官的退化。原研哉在《Designing Design》五感的觉醒这章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但是原研哉并不是一个技术悲观主义者,而是希望用设计来重新激发人的感官
4/15页设计中的设计 | 全本读后感(五)
书很贵,但很值。
翻译的不够顺畅,但还不至于读不下去。
印刷精美,处处体现“白”的美。
耐着头皮后,反正哥的审美有点点改变。
你要的不是 “就是这个”,而是 “这样就好”
这就是 MUJI 这个品牌。
5/15页设计中的设计 | 全本读后感(六)
打完标题之后,我有种对“设”认知崩坏的感觉,熟悉的字变得陌生了,也许正是一种exformation吧。迷人的图片唤醒了五感,平滑厚实的纸张是舒适的媒介,留白的排版是无即是有的禅意。形式上,设计大师完美诠释用语言描述设计也是一种设计,内容上,目光始于过去,望向未来,直观而又深刻。
6/15页设计中的设计 | 全本读后感(七)
“如何让人更容易了解?如何令人更加舒适?如何更为简单的传达?如何才能让人感动?”我理解这才是设计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可惜本书全然没有打算给出这些问题答案的意思,内容只是原研哉的个人随笔,介绍了他的作品和关于日本历史文化、环境保护、品牌宣传、参加设计师大会的感悟,对于视觉设计师之外的人来说可读性和可用性都不高。
7/15页设计中的设计 | 全本读后感(八)
读到的第一本有关设计思想而不是技巧规律的书,突然觉得设计师的视角决定了其高度,只有不停的深刻思考才能突破设计的边界。
这本书结合了设计师的思考以及各个项目的推进,不仅仅让我对于看设计展有了新的想法,对于其他的展览也是如此,要不停的思考其出发点,实现手段等待。
想学设计的入门必修书籍,值得一遍一遍反复咀嚼
8/15页设计中的设计 | 全本读后感(九)
与这本书籍一样,原的个人魅力也是在于“简单”,要“简单”的美观,就要有审美能力和独特的思维。虽然不太喜欢日本,但是不得不承认,日本在设计的思维上是非常超前的。学习并且思考,也许可以帮助自己做的更好,读这样的书,很容易发现自己是喜爱设计,并且希望思考的。最近一直在整理和设计思维方面的问题。我们都明白设计是和生活和各种知识相关联的一种科学,但是在实际创作的时候却不常能做到。
9/15页设计中的设计 | 全本读后感(十)
此书厚实且大本,令手拿会累,放桌上看需有镇纸类物按住。
此书内容新鲜、明朗,如山之清泉潺潺流淌,跋山涉水之徒于半山腰上取而畅饮,身心俱欢。
此书新思路、新作品,俱是已成之名家名品。若借鉴,须脱其形、得其骨,需以自己之眼看世界,以自己之三观寻表达方式,斯难矣。
此书必一读再读,自熟而了然于心,那时应豁然开朗,熟悉其亲切。举一物,幻化万端。
10/15页设计中的设计 | 全本读后感(十一)
这本书看了一半了,不光是从什么方面来看,这都是一本好书,值得去品读和深刻的思考。设计在商业横流中纵横,它需要的不仅仅是它的商业价值和一件设计应有的美感,更多的时候它表达的是设计师的一种内心,更或者是一个转纵即逝的念头,但它所表达的基元点可以分散到很多不同想法的使用者中间。喜欢的设计给人更多的是一种相见的不舍和惺惺相惜的感觉。设计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但是一个好的设计更多的是融入生活。原研哉给无印良品的不仅有很深的品牌烙印,还有很专注的文化理念。
11/15页设计中的设计 | 全本读后感(十二)
说是全本,其实就是加了些内容,我还是建议读之前那个版本的,因为这个版本读起来不怎么连贯,没啥想象的空间,真是太不给力了!有点像那种两三块钱的杂志,整本书的文章的排在一起,一段一段的,整个就一个看图说话,所以看几p真想睡觉。标题起“编排”是因为不仅仅是排版有问题,还有文章的整体编辑等等。(另外我听一学弟说左页的文章安排在页面的右端,加上这本书有点厚,所以读起来很吃力,我觉得确实是如此的)
个人觉得,这本书原研哉的明星效益已经远远大于其内容了~
12/15页设计中的设计 | 全本读后感(十三)
看着很厚的一本书,但读起来并不乏味。书中精美的编排了文字和图片,讲述了原研哉的作品,策展以及思考的社会性问题等等。从内容中也可以体会出原研哉的设计思想的基础:日式美学或者说达到巅峰的简约美学(和当时奢靡的,过度的设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再次验证了丰富蕴含在低调中的哲学思想。
引用书中的一段话,原研哉作品有意思之处在于:在一种可感知的“日式简单”的文化中,他揭示了一种存在于禅式之“无”中心的极其深刻,复杂而有意义的“有”。
13/15页设计中的设计 | 全本读后感(十四)
行文温和,充满作者的个人哲思,饶有趣味。或许是书的出版年岁比较久远,书中除了阐述MUJI的产品思想外,没有关于设计方面的更多新意。
摘抄:
1.如何把世界上种种性格各异,个性鲜明的时尚品牌自然地包含到松屋银座之中。在操作上要尽量避免给人以勉强组合在一起的印象,这就必须发掘出能够产生强大“包含力”的设计因子。
2.从约翰·拉斯金,威廉·莫里斯开始一直到包豪斯运动,这一期间以“新艺术运动”的名义出现的艺术思潮风起云涌,席卷了整个世界。
14/15页设计中的设计 | 全本读后感(十五)
日本设计有一种“静”的力量,需要你精心去体会其中的道。读了一半的书,让我渐渐的感受到设计中的哲学。设计,从我的理解,为造物。而天下自然万物的创造源于“看不见”的手。因此,设计之物与自然万物的创造有其相通之处,从无到有。而自然万物的创造源于生物进化论,通过对世界的不断感知,不断改变,从而生成适应当下的自然万物。设计说来,其实也是这个理,根据环境的不断改变,不断进化设计。
但是,现在很多设计缺乏了源于艺术的感受力,设计的高科技产品切断了人敏锐的感觉,取代而知的是,信息不断的铺面而来。
因此,设计是需要适应自然性还是现代性,是之后需要被探讨的。
15/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