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ddlemarch》是乔治·艾略特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19世纪英国小镇上的人物命运。小说通过多条情感纠葛的线索,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深刻。读后感受到作者对人性与社会的深刻洞察力,以及对生活中众多复杂情感的细腻描绘,让人对自己的内心有了更深的思考。
《Middlemarch》读后感(一)
“What do I think of Middlemarch? What do I think of glory.” The poet Emily Dickinson referred to the novel.
乔治艾略特太会写了,读几页就感叹一句,不停划线重读,小猪耳朵叠了不少。这本书毫无时空隔阂,代入感强,激发了我99%的共情力。迄今为止最爱的一本书,只恨没有早点读到。感谢Virginia Woolf使我种草这本书,关于这本书她写道"one of the few English novels written for grown-up people" 她的《A Room of One’s Own》里频频提到艾略特和她的书。乔治艾略特用男性的身份写作,只是为自己作品不被随意淘汰掉。《Middlemarch》在我眼中也是一本经典的女性主义小说,读的越早,越早受益,男女不限。
故事没有大起大落,但非常感动,完美诠释了人间的善和美。艾略特不时切换角度描写,从整体到细节都设计的一丝不苟;多种写作技巧也结合的相得益彰!虽然我也喜欢《简爱》和《呼啸山庄》,但我更偏爱这种纯粹简单的故事情节。虽然篇幅有点长,但感觉不够看!舍不得Middlemarch的所有人
呜呜呜,咋这么会写
1/3页《Middlemarch》读后感(二)
被和谐了,再标一次
这是一个从三星加到五星的过程,从痛苦阅读到享受阅读的过程。艾略特的多面手天赋在这本书里登峰造极,无论从体量、情节还是人物塑造,技巧都十分出色,堪称六边形战士。也许,单挑任何一个方面出来,做得比艾略特好的大有人在,但能兼顾宏观微观上的设计,在主线无限细分的枝杈上仍能够精雕细琢,并能让每个枝杈间产生联系,所需的技巧就不单单是写好一个方面那么简单的了。
艾略特最开始给我的难度在语言。作为一个精通德语的“学者型”作家,她在叙述中惯用比喻用典与长段论述,给(刚开始阅读,还不习惯风格的)我造成了困难(痛苦)。但阅读过程中,我惊异地发现最开始对于艾略特的猜想是错误的。我以为,她会是专攻世俗现实的那类博尔赫斯,但没想到,她后来对心理的叙述会让我想起陀思妥耶夫斯基,而对社会动态的把握,又使我想起刚读过的莫言。米德尔马契的复杂性,就如艾略特自己所用的一个比喻那样,像显微镜下的微生物,在不同的倍镜下,能够看到不同细致程度的景观。既然它是块无限细分的场域,那也只能简单挑选几个放大的倍数来随便谈谈。
先从米德尔马契这张精心编织的大“网”谈起。记得第一次读书会,肖总说到这本书真正的主角,不是本该作为另一部小说主角的利德盖特,也不是具有自传性质的多萝西娅,而是这张“网”——由人、事与关系编织而成的、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的大网。这张网上每一个因素的变动,每一对关系的变化,都会影响整体的局面。我们能够观察到的许多系统,也具备同等的特质。例如生态链,生产者消费者与分解者之间,总是存在着直接间接的联系,看似彼此不相关的,其实休戚与共。然而,由人组成的结构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特殊点:每一个元素,是有个人意志、信念的。这些意志和信念,在这张网上发挥了隐形却更为决定性的作用,这是因为,这些意志会左右主体的运动轨迹,会影响他者的前进方向,甚至它们自己,也会受到别的意志的动摇,从而对主体和他者产生深不可测的影响。一个无论在现实中还是在这本书中都很常见的情形是,每个人都坚信自己的道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逻辑,说服别人或者自己。但是,当他们运用起这些思想时,却惊讶地发觉,现实状况形成了阻挠,他人的意志原来是不可忽视的。这样的冲突,让个体感到迷惘和痛苦,他会思考为何世界不能理解自己,为何命运要下个绊子,但他很少意识到这些冲突的来源。读者处在镜头拉远的不完全全知视角,能够看到并理解人际冲突;处在镜头拉近的聚焦视角,又能够感受到个体激烈的心理矛盾。这样一来,阅读体验就会是多层的。读者既能全知地理解事件脉络,又能细致地体会个人情感。
故事设定的背景是1820年左右的英国乡村,一直延续到1832年议会改革。参与故事的阶级,从乡绅阶层到佃户,范围很广。社会方面,我基本都是坐享其成,听导师科普(惭愧),因此略过不谈。
在角色这方面,我想说说利德盖特和多萝西娅这两位核心角色,还有多萝西娅的前夫卡苏朋。艾略特终于打动我的,正是她对角色心理的拿捏。人物众多、堪比红楼的米德尔马契最令我佩服的,就是对每一个人身上人性的特点,和他们幽微心理的展现。我在理想主义和爱人类的天真上,像多萝西娅。然而,我能够看到自己的卑劣与弱点,这些东西也同样在利德盖特身上展现出来,可悲却也没什么可怜。而卡苏朋,我在读书会上很惊讶地发现,似乎没人在意或者同情他,这让我有些难过,因为我承认自己某些方面很像这个野心勃勃、自尊敏感的老家伙。多萝西娅、利德盖特、卡苏朋与后来的威尔,这四个人在书中属于理想阵营。追寻高远的理想,在多萝西娅身上表现为坚定热忱(因此我们从不苛责她),在利德盖特身上表现为抗争却服从(因此他的结局一部分是咎由自取),在卡苏朋身上表现为好高骛远、自卑怀疑,在威尔身上表现为对人格、爱情的浪漫主义骑士精神。他们四人分别有不同的方式,来处理饱含理想的个人意志与现实情形的关系,因此有四种不同的结局。而读者也会发现,在逐步了解这些人后,一个模糊的判断将在心中浮现。这种判断不同于书中的任何价值,与书中人的意志形成了对抗或接纳,而乔治艾略特或许正希望如此:读者是这张网的最后一环。
多萝西娅,一个与圣特雷莎一样拥有热烈而崇高的理想的女性,向往史诗般的事业甚至牺牲。她的心灵是圣洁而崇高的,但也是单纯而简朴的,所以不免因固执犯错,但这些错误又是可亲可爱,不会贬损她受人爱戴的灵魂。她的品行,要求她向来以正直行事,尽可能地帮助人、拯救人、宽恕人。她真性情,具有当时代女子罕见的勇气与力量。然而,“Many Theresas have been born who found for themselves no epic life wherein there was a constant unfolding of far-resonant action; perhaps only a life of mistakes, the offspring of a certain spiritual grandeur ill-matched with the meanness of opportunity”。多萝西娅势必要受到同时代女性也要遭受的社会束缚。人们会对她幻想家的性格指手画脚,她所追求的事业让旁人侧目,而她自己也会感到不被人理解,所以她一再对自己的妹妹西莉亚说,你不会理解我,除非你像我一样思考。嫁给卡苏朋后,她发现卡苏朋那些坟堆里的学问不能实现她对伟大事业的想象,而卡苏朋则把多萝西娅想象成温柔的港湾,忠诚的助理(其实是工具人),最终两者皆未如意。多萝西娅的理想性,在于她是真正高贵的,至少我的标准是这样。她时常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她忠诚善良,时常没有世俗上的顾及就坦荡地把爱掏出来给别人。这一点感动了罗莎蒙德,化解了利德盖特的婚姻危机,也消解了多萝西娅与威尔之间的误会。
而利德盖特则是另一种情况。他的意志不如多萝西娅坚定,心灵不如多萝西娅纯粹,但他依然是正直善良的人,充满改革、成就大事的野心,当然这种野心中不乏骄傲清高。利德盖特之所以选择米德尔马契,一部分原因是这地方偏远缺乏医学权威,有利自己大展身手(毕竟,利德盖特的教育及水平不足以支持他同伦敦医师竞争)。他一方面自命不凡,一方面又意志动摇,本决意先完成事业后结婚,却草率地娶了罗莎蒙德,此举直接导致了他后期现实与理想的剧烈冲突。他会怨天尤人,会认为一切都与自己作对,会后悔不应该来到米德尔马契,会对自己的婚姻灰心丧气,认为它拖累了自己的发展,会自负会认为自己高人一等,但我对他的感情是复杂的,又厌恶又同情,仿佛在看自己。也没人能否认利德盖特高尚的一面:他和多萝西娅在为正义与理想燃烧的时刻是极其相似的,他们也在彼此身上看到了相似的火焰。利德盖特推行看诊开药分离收费的民间医疗模式,试图避免原则上不允许的情况,即医师同时负责开药与问诊,并从医药费中牟利。在被污蔑的情况下,他的自尊不允许自己开口说“我无罪”,也不愿为自己辩白,因为他知道这会让更多的石子砸向自己,同时损害自己的尊严。尾声交代利德盖特五十岁就去世,他当然没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这是悲哀的。正如多萝西娅所说,“There is no sorrow I have thought more about than that - to love what is great, and try to reach it, and yet to fail”。利德盖特也如此自白:“I had some ambition. I meant everything to be different with me. I thought I had more strength and mastery. But the most terrible obstacles are such as nobody can see except myself”。
至于卡苏朋,我在读书会上半开玩笑地说他是个“心思脆弱敏感的老男人”。当然,这一点是针对他猜疑威尔和多萝西娅关系所言的。当初读这一段,看见卡苏朋这个老学究、朽木头敏锐地发现了威尔的情感,而吸引威尔的多萝西娅却耿直得一无所知的时候,我还暗笑了一会。但卡苏朋在面对死亡时的情绪却让我同情。期末水的Review里我是这样想的:“Her (Dorothea’s) husband Casaubon is a pedant with high dignity. Conceit as he is, he is haunted by self-doubts. Entertaining ‘a passionate resistance to the confession that he had achieved nothing’, Casaubon is used to be treated as an authority. Once he is ‘no longer adored without criticism’, he would be mired in mental struggle and anguish. Such characteristics make Casaubon a round character: a sensitive, conceit, and suspicious scholar. He continuously questions himself about the value of his study, troubled by the fear that he may never complete that lofty goal. In this sense, he shares a similarity with Mr. Ramsay, who is perplexed by the fact that he may never reach the letter ‘Z’. Apart from this, when Casaubon faces the possibility of death, a most touching scene is depicted: ‘When the commonplace “We must die” transforms itself suddenly into the acute consciousness “I must die - and soon”, then death grapples us, and his fingers are cruel’. There, Casaubon displays a common sense of all human beings, that is the helplessness when facing the laws of nature. Together with the jealous feeling Will represents before, more flesh and blood are added to Casaubon, a former flat character as a pedant.”
威尔浪漫主义(原文里说他byronic)的情感也让我又痛苦又快乐了好一会:
暂时写到这里。一句话概括就是乔治艾略特真牛,虽然最近我时常喊XX真牛,但这一部真的老牛了。
2/3页《Middlemarch》读后感(三)
开始啃硬骨头了//
这是一个从三星加到五星的过程,从痛苦阅读到享受阅读的过程。艾略特的多面手天赋在这本书里登峰造极,无论从体量、情节还是人物塑造,技巧都十分出色,堪称六边形战士。也许,单挑任何一个方面出来,做得比艾略特好的大有人在,但能兼顾宏观微观上的设计,在主线无限细分的枝杈上仍能够精雕细琢,并能让每个枝杈间产生联系,所需的技巧就不单单是写好一个方面那么简单的了。
艾略特最开始给我的难度在语言。作为一个精通德语的“学者型”作家,她在叙述中惯用比喻用典与长段论述,给(刚开始阅读,还不习惯风格的)我造成了困难(痛苦)。但阅读过程中,我惊异地发现最开始对于艾略特的猜想是错误的。我以为,她会是专攻世俗现实的那类博尔赫斯,但没想到,她后来对心理的叙述会让我想起陀思妥耶夫斯基,而对社会动态的把握,又使我想起刚读过的莫言。米德尔马契的复杂性,就如艾略特自己所用的一个比喻那样,像显微镜下的微生物,在不同的倍镜下,能够看到不同细致程度的景观。既然它是块无限细分的场域,那也只能简单挑选几个放大的倍数来随便谈谈。
先从米德尔马契这张精心编织的大“网”谈起。记得第一次读书会,肖总说到这本书真正的主角,不是本该作为另一部小说主角的利德盖特,也不是具有自传性质的多萝西娅,而是这张“网”——由人、事与关系编织而成的、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的大网。这张网上每一个因素的变动,每一对关系的变化,都会影响整体的局面。我们能够观察到的许多系统,也具备同等的特质。例如生态链,生产者消费者与分解者之间,总是存在着直接间接的联系,看似彼此不相关的,其实休戚与共。然而,由人组成的结构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特殊点:每一个元素,是有个人意志、信念的。这些意志和信念,在这张网上发挥了隐形却更为决定性的作用,这是因为,这些意志会左右主体的运动轨迹,会影响他者的前进方向,甚至它们自己,也会受到别的意志的动摇,从而对主体和他者产生深不可测的影响。一个无论在现实中还是在这本书中都很常见的情形是,每个人都坚信自己的道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逻辑,说服别人或者自己。但是,当他们运用起这些思想时,却惊讶地发觉,现实状况形成了阻挠,他人的意志原来是不可忽视的。这样的冲突,让个体感到迷惘和痛苦,他会思考为何世界不能理解自己,为何命运要下个绊子,但他很少意识到这些冲突的来源。读者处在镜头拉远的不完全全知视角,能够看到并理解人际冲突;处在镜头拉近的聚焦视角,又能够感受到个体激烈的心理矛盾。这样一来,阅读体验就会是多层的。读者既能全知地理解事件脉络,又能细致地体会个人情感。
故事设定的背景是1820年左右的英国乡村,一直延续到1832年议会改革。参与故事的阶级,从乡绅阶层到佃户,范围很广。社会方面,我基本都是坐享其成,听导师科普(惭愧),因此略过不谈。
在角色这方面,我想说说利德盖特和多萝西娅这两位核心角色,还有多萝西娅的前夫卡苏朋。艾略特终于打动我的,正是她对角色心理的拿捏。人物众多、堪比红楼的米德尔马契最令我佩服的,就是对每一个人身上人性的特点,和他们幽微心理的展现。我在理想主义和爱人类的天真上,像多萝西娅。然而,我能够看到自己的卑劣与弱点,这些东西也同样在利德盖特身上展现出来,可悲却也没什么可怜。而卡苏朋,我在读书会上很惊讶地发现,似乎没人在意或者同情他,这让我有些难过,因为我承认自己某些方面很像这个野心勃勃、自尊敏感的老家伙。多萝西娅、利德盖特、卡苏朋与后来的威尔,这四个人在书中属于理想阵营。追寻高远的理想,在多萝西娅身上表现为坚定热忱(因此我们从不苛责她),在利德盖特身上表现为抗争却服从(因此他的结局一部分是咎由自取),在卡苏朋身上表现为好高骛远、自卑怀疑,在威尔身上表现为对人格、爱情的浪漫主义骑士精神。他们四人分别有不同的方式,来处理饱含理想的个人意志与现实情形的关系,因此有四种不同的结局。而读者也会发现,在逐步了解这些人后,一个模糊的判断将在心中浮现。这种判断不同于书中的任何价值,与书中人的意志形成了对抗或接纳,而乔治艾略特或许正希望如此:读者是这张网的最后一环。
多萝西娅,一个与圣特雷莎一样拥有热烈而崇高的理想的女性,向往史诗般的事业甚至牺牲。她的心灵是圣洁而崇高的,但也是单纯而简朴的,所以不免因固执犯错,但这些错误又是可亲可爱,不会贬损她受人爱戴的灵魂。她的品行,要求她向来以正直行事,尽可能地帮助人、拯救人、宽恕人。她真性情,具有当时代女子罕见的勇气与力量。然而,“Many Theresas have been born who found for themselves no epic life wherein there was a constant unfolding of far-resonant action; perhaps only a life of mistakes, the offspring of a certain spiritual grandeur ill-matched with the meanness of opportunity”。多萝西娅势必要受到同时代女性也要遭受的社会束缚。人们会对她幻想家的性格指手画脚,她所追求的事业让旁人侧目,而她自己也会感到不被人理解,所以她一再对自己的妹妹西莉亚说,你不会理解我,除非你像我一样思考。嫁给卡苏朋后,她发现卡苏朋那些坟堆里的学问不能实现她对伟大事业的想象,而卡苏朋则把多萝西娅想象成温柔的港湾,忠诚的助理(其实是工具人),最终两者皆未如意。多萝西娅的理想性,在于她是真正高贵的,至少我的标准是这样。她时常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她忠诚善良,时常没有世俗上的顾及就坦荡地把爱掏出来给别人。这一点感动了罗莎蒙德,化解了利德盖特的婚姻危机,也消解了多萝西娅与威尔之间的误会。
而利德盖特则是另一种情况。他的意志不如多萝西娅坚定,心灵不如多萝西娅纯粹,但他依然是正直善良的人,充满改革、成就大事的野心,当然这种野心中不乏骄傲清高。利德盖特之所以选择米德尔马契,一部分原因是这地方偏远缺乏医学权威,有利自己大展身手(毕竟,利德盖特的教育及水平不足以支持他同伦敦医师竞争)。他一方面自命不凡,一方面又意志动摇,本决意先完成事业后结婚,却草率地娶了罗莎蒙德,此举直接导致了他后期现实与理想的剧烈冲突。他会怨天尤人,会认为一切都与自己作对,会后悔不应该来到米德尔马契,会对自己的婚姻灰心丧气,认为它拖累了自己的发展,会自负会认为自己高人一等,但我对他的感情是复杂的,又厌恶又同情,仿佛在看自己。也没人能否认利德盖特高尚的一面:他和多萝西娅在为正义与理想燃烧的时刻是极其相似的,他们也在彼此身上看到了相似的火焰。利德盖特推行看诊开药分离收费的民间医疗模式,试图避免原则上不允许的情况,即医师同时负责开药与问诊,并从医药费中牟利。在被污蔑的情况下,他的自尊不允许自己开口说“我无罪”,也不愿为自己辩白,因为他知道这会让更多的石子砸向自己,同时损害自己的尊严。尾声交代利德盖特五十岁就去世,他当然没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这是悲哀的。正如多萝西娅所说,“There is no sorrow I have thought more about than that - to love what is great, and try to reach it, and yet to fail”。利德盖特也如此自白:“I had some ambition. I meant everything to be different with me. I thought I had more strength and mastery. But the most terrible obstacles are such as nobody can see except myself”。
至于卡苏朋,我在读书会上半开玩笑地说他是个“心思脆弱敏感的老男人”。当然,这一点是针对他猜疑威尔和多萝西娅关系所言的。当初读这一段,看见卡苏朋这个老学究、朽木头敏锐地发现了威尔的情感,而吸引威尔的多萝西娅却耿直得一无所知的时候,我还暗笑了一会。但卡苏朋在面对死亡时的情绪却让我同情。期末水的Review里我是这样想的:“Her (Dorothea’s) husband Casaubon is a pedant with high dignity. Conceit as he is, he is haunted by self-doubts. Entertaining ‘a passionate resistance to the confession that he had achieved nothing’, Casaubon is used to be treated as an authority. Once he is ‘no longer adored without criticism’, he would be mired in mental struggle and anguish. Such characteristics make Casaubon a round character: a sensitive, conceit, and suspicious scholar. He continuously questions himself about the value of his study, troubled by the fear that he may never complete that lofty goal. In this sense, he shares a similarity with Mr. Ramsay, who is perplexed by the fact that he may never reach the letter ‘Z’. Apart from this, when Casaubon faces the possibility of death, a most touching scene is depicted: ‘When the commonplace “We must die” transforms itself suddenly into the acute consciousness “I must die - and soon”, then death grapples us, and his fingers are cruel’. There, Casaubon displays a common sense of all human beings, that is the helplessness when facing the laws of nature. Together with the jealous feeling Will represents before, more flesh and blood are added to Casaubon, a former flat character as a pedant.”
威尔浪漫主义(原文里说他byronic)的情感也让我又痛苦又快乐了好一会:
激情repo到饭点了,只能暂时写到这里。一句话概括就是乔治艾略特牛逼,虽然最近我时常喊XX牛逼,但这一部真的老牛逼了。
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