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自立经典读后感有感

自立经典读后感有感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5-04-24 07:35:28
自立经典读后感有感
时间:2025-04-24 07:35:28   小编:

《自立》是一篇富有哲理的文章,通过讲述一个小孩子的成长历程,揭示了自立的重要性。文章告诉我们,自立不仅仅是生活的必备技能,更是一种内在修养和人格力量的体现。只有懂得自立,才能真正拥有自己的尊严和价值。

自立读后感篇一

花了半个月把图书馆里爱默生的大作都拜读了遍。果然受益匪浅。讲道理的书大家都不是很爱看。都觉得道理谁都懂但是做起来就难了。很难的爱默生的言论之间让人读起来仍不失教育意义。不觉得枯燥也不觉得乏味。奥巴马的演讲里面太多他的观点了。

1/11页

自立读后感篇二

这本书教育人要认识自我,建立自我,追求忘我。我仅仅是一个普通人,不求做一个开宗立派的伟人,但求做一个有血有肉,个性分明的普通人。有一项擅长的技艺,有一颗独立思考的头脑,有一永不懈怠的灵魂,足矣!

2/11页

自立读后感篇三

“这是美国总统奥巴马最爱读的书”!看到这样的推荐语,怎能不动心?再加上“自立”,必读!全书笔锋锐利激昂,极富煽动性,个人感觉更像演讲词,也难怪奥巴马最爱,看他的演讲隐约感觉从本书取过经,的确,作为演讲者,怎么样清晰简洁明了地传达自己的寓意并让听众理解且支持,一篇好的演讲词至关重要,但感觉全书有些杂乱,主线不清,可能是篇幅太短的原因吧,不过全书充满积极正能量,可以读读!

3/11页

自立读后感篇四

久仰大名,于是处心积虑地翻开书,想要吸取些沉思或智慧。

双语版,只看了中文部分。很短,但看得很慢。清晰地看到一个更为自立的少年时之我,所推崇的价值。

没有妥协,很犀利。

读得懂的地方,可供我激赏或批判(当然前者居多),有不少警句可摘(哈哈,但这种行径又是作者很不以为然的);读不懂的地方,可能是阅历或翻译所限,为空闲时再次翻阅中文或细读原文留下了伏笔(当然,我还挺倾向于偶然地再细细读它)……

处心积虑地读,它并不会给你什么,如果你不是认同自立的人,书中并无新意。

漫不经心地读,或许会警醒你,如果你相信自立是自我塑造或自我救赎的良方!

4/11页

自立读后感篇五

对爱默生的自立主张,我心有戚戚焉。

不要在你自身之外寻找你自己。

Ne te quaesiveris extra.

相信你自己的思想,相信你内心深处认为对你适用的东西对一切人都适用——这就是天才。

信赖你自己吧:每一颗心都随着那根铁弦颤动,接受神圣的天意给你安排的位置。接受你同时代的人构成的社会,接受种种事件的关联。

所以谁要做人,决不能做一个顺民。

你对远处的爱就是对家里的恨。

之所以反对顺从一些对你来说已经僵死的习俗,就因为这样做分散你的精力。它浪费你的时间,使人对你的性格印象模糊。

可是你为什么要有头脑呢?为什么把你记忆的死尸拖来拖去,惟恐与你在某个公共场合发表的言论相矛盾呢?就算你自相矛盾,那又有什么了不起呢?智慧的一个标准似乎就是决不一味地依赖你的记忆。

坚持你自己;千万不要模仿。

……

5/11页

自立读后感篇六

我本身就是很追求独立的人.

我认为这本书就是我的<<圣经>>

读了以后有这么几点体会:1我们存在的最终事实在于自我生存,其他一切都是为了帮助我们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或者本来是手段的桎梏.

2学校的教育,家长的言传身教.朋友的话,行动.都是观点,是知觉在他们身上留下的痕迹.而我们真正要追寻收获的应该是那些知觉.

3人有两个选择,要么遵循社会给我们僵死的制度来维持我们与其他人的联系与尽职责.要么自己就要有一套自圆其说,从自身出发的体系来维持我们的关系与尽职责.

4最后一整段.都告诉我,把得到全部删去,而去分析得到的原因与得到对我产生的影响.这样我才能做到,不因物喜,不以己悲,坦然地面对命运.我不再判断自己这次能否成功依赖于最近的得失.而依赖于我自己.也只有依赖我自己来生活,我的内心才能安宁.

最后一句:"Nothing can bring you peace but triumph of principles"

除了原理的胜利,什么也不能带给你安宁.

这个原理的胜利说得是什么?我不懂,请你们说说你们的看法

6/11页

自立读后感篇七

我最亲爱的父母,妻子,兄弟朋友:

迄今为止,我一直跟你们生活在一起。从此以后我要做真诚的人。现在让你们知道,从今往后我绝不妥协。我只要亲近,不要盟约。我将努力赡养父母,做一个好丈夫以及真诚的朋友。我以后可能会以一种新的方式与你们相处。我不服从你们的看法见解,我不墨守成规。我必须称为我自己。我再也不能为了你而毁了自己,或者毁了你。如果你看重我的本质而爱我,我们会更加幸福。如果你做不到,我仍然愿意设法给你你想要的。我不愿把自己的好恶隐藏起来。如果你是我喜欢的,我会喜欢你;如果你不是这样,我不愿意去假装对你好去伤害你也是伤害我自己。如果你诚实,你就该与志趣相投的人在一起,我也会去寻找我的同道之人。我这样做不是出于自私,而是出于谦恭和真诚。

人生在世,就是一名醉鬼,然而有的时候会清醒过来,运用他的理性,发现自己原来是一位王子。

我们的艺术、我们的宗教、我们的职业、我们的婚姻、我们的宗教,都不是我们选择的,而是社会替我们选择的。

我们逐渐长成了一副面孔,一种身材,渐渐地学会了最温顺地蠢驴似的表情。

我指的是"那世故地蠢脸",那强装地笑容,那是我们在跟人相处,在我们毫不感兴趣的谈话中搭讪时装出来的。肌肉不是自然地活动,而是由一种低劣不堪的力量拨弄,紧紧地绷在脸的轮廓上,心里实在不是滋味。

在世界上,按世人的观点生活容易;在隐居时,按自己的想法生活也不难;可是伟人之所以是伟人,就在于他在稠人广众之中尽善尽美的保持了遗世独立的个性。

我们是什么样子的,别人也会把我们看成什么样子。性格的教育作用远在我们的意志之上。人们总以为他们仅仅借助于外部的行为来传达他们的善与恶,殊不知善或恶每时每刻都在散发着一种气息。

我应当雄赳赳气昂昂的走路,千方百计的说出粗旷的真理。

凡符合我性格的都是正确的,凡违背我性格的都是错误的。

我必须做的是与我有关的事,而不是人们所想的事。

如果我是魔鬼的孩子,那我就按魔鬼生活好了。

7/11页

自立读后感篇八

读《自立》之前,我已经在找寻自我,做自己这条路上摸索太久,我在很多的书中寻找,也在互联网的吉光片羽中找寻一点点光亮,以为可以指引我方向。我以为我对“自立”已经有了充分的理解,但真的下笔,却发现我无法用文字来定义。只是心中一团模糊的光亮,我知道它在那里,却是咫尺天涯,不能触碰。

读《自立》之中,有几点很是触动的地方:

“哪怕整个宇宙都充满了善,若他不通过自己的努力在自己的土地上耕耘,他连一颗饱满的玉米粒都得不到。”

那个不停地向外探寻的我,就像这句话中的“他”。我享受着知识经济的便利,徜徉在知识和思想的海洋里,但即便浸泡地再久,吸收地再多,终是没有和我现实生活发生真实的联系,我只是享受了精神上的饕餮盛宴。但我终是要回到现实中,面临颗粒无收的土地,这种精神和现实的巨大反差,比单纯的匮乏痛苦多了。做一个自由而无用的灵魂固然潇洒,但是俗物如我,还是期待收到玉米粒的。怎么样让知识和行动发生真实的联系呢?就如同在土地中耕耘播种一般自然。我能想到的是全身心的投入创作,就如同此刻我坦诚表达自己,用文字。

“让人不自信的两种恐惧:顺从和一贯性。”

关于顺从,从童年开始,为了安全感和认同感,顺从于成人的规则,成为一个“乖”的孩子。成人之后,为了“五斗米”,顺从于职场的规则与潜规则。人生前20多年的时间里,我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来讨好和顺从这个世界,却只得到一个面目模糊的自己。就像此刻你问我是谁?我支支吾吾言不由衷。

关于一贯性,我觉得也是基于顺从衍生出来的。我想要保持的一贯性其实就是从过去到现在设定一个完美的形象,符合外部世界对的期望的形象。然后从过去到现在,以至于到未来,时刻保持这种一贯性,唯恐自相矛盾。这种一贯性扼杀了自我的个性,让我活成一个硬邦邦的假人。

假设我放弃顺从与一贯性,我会失去他人不痛不痒的认可,或许还会受到指责和白眼。但我会收获一个强大而自性自足的自我,收获真相和创造。

“跟我们的宗教、教育和艺术一样,我们社会的倾向也在向外索取。所有的人都在借社会的发展夸耀自己,个人却没有真的进步。社会从来不会真正的进步,它在每一处的发展,都同时伴随着另一处的倒退。”

如果这就是真相,无论庞大的社会洪流,还是携裹在其中的个人,都只是当下一刻的真实存在。并没有所谓的进步与高尚,只是一刻一刻连续不断的变化。那么我需要专注的就只有我脚下的路,别无选择,别无期望。所有的力量都必须由内在萌生出来,我依赖外界一分,自己的力量就会被削弱一分。我全身心投入创造,也承受我的创造。当然,我认同交换原则,交换让每个人的创造得以更充分的使用。

通篇读完《自立》,有种满是重点而又找不到重点的感觉,于是又回头反复咀嚼了几处触动我的地方。整体而言,这本书给我的感受是平静,不会像《秘密》等书那样蛊惑人心,让人感觉好像窥得了世间法门,从此一帆风顺,心想事成。不,越是深入阅读《自立》,越是觉得没有捷径,世间的路就是最朴实的,是你一个脚印一个脚印走出来的。

8/11页

自立读后感篇九

所以谁要做人,决不能做一个顺民。谁要获取不朽的荣耀,决不可被善的空名义牵累,而必须弄清它是否就是善。归根结底,除了你自己心灵的完善,没有什么神圣之物。来一番自我解放,回到原原本本的你那儿去,你一定会赢得全世界的赞同。我小的时候,有一位良师益友总是用教会古老的教条纠缠我,我还记得我是怎样不假思索,予以回答的。我说,如果我是完完全全按内心生活,那我跟神圣的传统有什么关系呢?我的朋友启发说:“这些冲动也许从下而来,而不是从上而来。”我回答说:“我看未必。不过如果我是魔鬼的孩子,那我就按魔鬼生活好了。”在我看来,除了我天性的法则,再没有什么神圣的法则。好与坏只不过是一些名头,这儿那儿随便可以挪用。凡符合我的性格的东西就是正确的,凡违背我的性格的东西都是错误的。一个人在所有的反对势力面前立身行事,仿佛一切都虚有其名,昙花一现,只有他是例外。想到我们轻易地向标记和虚名,向大社会和死体制投降,我真感到无地自容。每一个举止得体、谈吐优雅的个人对我的影响和震动并不是恰到好处的。我应当雄赳赳、气昂昂地走路,千方百计说出粗犷的真理。假如恶意和虚荣穿着慈善的外衣,会行得通吗?如果一个愤怒的、一意孤行的人僭取了恢弘的废奴事业,带着来自巴巴多斯的最新消息来找我,为什么我不应该对他说:“疼你孩子去吧,疼你的伐木者去吧:要和善、谦虚,要有那种风度,千万不要用这种对千英里之外的黑人表现出的难以置信的软心肠粉饰你那咄咄逼人的野心。你对远处的爱就是对家里的恨。”这样向人致意尽管显得粗暴无礼,可是真话比假仁假义更得体。你的善良必须有点锋芒——不然就等于零。仇恨论在呜咽哀鸣之时一定要被宣扬成为仁爱论的对策。当我的天才召唤我的时候,我就避开父母妻子和兄弟。我要在门楣上写上“想入非非”。我希望它最终要比想入非非好一点,可是我们不能把一天的光阴耗费在解释上面。别指望我会说明我为什么想群居或为什么想独处的原因。也不要像当今的善人所做的那样,给我讲什么有义务改变所有穷人的处境。他们是我的穷人吗?我告诉你,你这愚蠢的慈善家,我舍不得把分文送给那些不属于我,又不包括我的人。有一个阶层的人,由于有种种精神上的共鸣我可以由他们随意调遣;为了他们,如果必要,赴汤蹈火在所不惜。可就是不干你那名目繁多的廉价的慈善活动;不搞那愚人学校的教育;不建造那徒劳无益的教堂,况且现在已经造起了不少,都没有什么用场;不给酒鬼们施舍;不搞那千重万叠的救济团体——虽然我不无羞愧地承认;我有时候也不得不破费一块钱,可那是一块缺德的钱,不久以后,我就会有勇气不给的。

——摘自《自立》

9/11页

自立读后感篇十

【内心】

你内心深处认为对你适用的东西对一切人都适用。

在世界上,按世人的观点生活容易;在隐居时,按自己的想法生活也不难;可是伟人之所以是伟人,就在于他在人群之中尽善尽美地保持了遗世独立的个性。

性格的力量是积累而成的。从前美好的岁月把它们的兴旺通通注入今天。

我必须成为我自己。我再也不能为你而毁了自己,或者毁了你。如果你看中我的本质而爱我,我们将会更幸福。如果你做不到,我让然愿意设法给你你应该得到的东西。

你所幻想,这样那样的话,好事情发生,好日子就在前头。别相信。除了你自己,什么也不能给你安宁。

【做事】

在自然界,能力是衡量正义的基本标准。

嫉妒等于无知。若不在自己得到的那块土地上辛勤耕耘,一粒富有营养的粮食也不会自行送上门来。

蕴藏在你身上的力量实际上非常新奇,因此除你之外,谁也不知道你有什么本领,而且不经过尝试,连你自己也不知道。

日常琐事,多少精力从你自己的生命中抽走了。然而,做你的工作,我就会了解你。做你的工作,你就会充实你自己。

一个人只有尽心竭力地工作,方能感到宽慰和欢乐;如果所做并非如此,你将得不到安宁。那是一种没有解脱的解脱。还在尝试之中,你的天才就抛弃了你;没有灵感眷顾;没有发明;没有希望。

我们不是躲在保险角落里的幼儿和病夫,也不是在革命前临阵脱逃的懦夫,我们是领导,是拯救者,是恩人,听从全能者的努力,向着混沌和黑暗挺进。

谁如果知道力量是与生俱来的,知道他之所以软弱,是因为他从自身之外别的地方寻求善,有了这种领悟,谁就会毫不迟疑地依赖自己的思想,立即纠正自己,挺身而立,驾驭自己的躯体,创造奇迹。

那就让一个人认清自己的价值,把万物踩在自己的脚下。让他不要向慈善堂的孤儿,而是一个征服者。

不管将来如何,现在把事做对。

我们热爱它,我们敬仰它,不因为它努力捕捉我们的热爱与敬仰,而是因为它能够自力更生,因而具有一种古老纯洁的血统,表现在一个青年人身上,也是如此。

如果他不跟大自然一起超越时间,在现在生活,他就不会快乐,不会坚强。

我们躲着命运的恶战,而力量恰恰就在那里产生。

谁丢掉人的普通好恶,敢于相信自己会做一名旁观行动的施令者,那就需要他具有某种神力。他的心地要高上,他的意念要忠诚,他的目光要明澈。这样,他才可以认认真真地成为自己的学说,自己的社会,自己的法律。这样,一个简单的目标之于他才可以向铁定的需要之于别人那样坚强。

【灵魂】

不要在你自身之外寻找你自己。

你的孤独绝不是物质上的,而应当是精神上的,也就是说,一定要崇高。

一个人应当学会发现和观察从内部闪过他心灵的微光。或者说,他应该在自己灵魂深处,寻找与圣贤之言契合的自己的成分。

灵魂能塑造一个诚实而完美的人。

灵魂存在于向目标的投射之中。

凌驾于情感之上的灵魂看见了统一性和永恒的因果关系,发现了真理和正义的自我存在,因为知道万事如意,便处之泰然。人的神性,便在这里。

有灵魂在,就有力量,它不是自信力,而是作用力。

10/11页

自立读后感篇十一

读完《Self-reliance》,世界又一次关联了起来。想到讲述关于真理的《无主之作》,男主终其一生都是为了创作属于自己的真实;想到老子的“贵身”的说法;想到罗曼·罗兰说说莫扎特有“一颗完全健康而平衡的灵魂”。

让人更加悸动与震撼的是,在大师的作品中,我们常常是可感受到自我的。这种自我要如何理解?不是指我的共情能力或理解力,而是那些真实与伟大在我的本性中已然存在。但我自我的一面,尚未在任何作品中体现。是表达力的缺失,还是表达勇气的缺失?

人之独特唯一性,非自发探索不可得:遵循内心的感受,不盲从,真实表达。但真实表达是需要勇气的,不亚于一场战争。杀掉怯懦的自己,或者让怯懦的自己站到流言蜚语的枪林弹雨。

但是对自己诚实是最大的道德,我们完成了自己,也为世界完成了独特。

自然界中,蕴藏在一个人身上的力量是全新的,除了本人,谁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么,而且,不经过尝试,甚至他本人也弄不清自己有什么本事。

The power which resides in hime is new in nature, and none but he knows what that is which he can do, nor does he know until he has tried.

相信自己的思想,相信自己心灵深处真实的东西同样适用于大家——这即是天赋。

To believe your own thought, to believe that what is true for you in your private heart is true for all men, - that is genius.

因为内心最深处的东西,会在适当的时候,转变成最外在的东西。

For the imost in due time becomes the outmost.

在天才们的每一部作品中,我们总会发现一些我们曾摒弃的想法:再次相会,它们显得疏远而又威严。

In every work of genius we recognize our own rejected thoughts; they come back to us with certain alienated majesty.

伟大的人物向来如此,他们一反根植于心中的绝对盲从,开诚布公地向同时代的天才吐露自己孩童般的天真,依靠自己的双手全力去充当领头者。

Great men have always done so, and confided themselves childlike to the genius of their age, betraying their perception that the absolutely trustworthy was seated at their heart, working through their hands, predominating in all their being.

神圣的东西说到底也比不上你刚正不阿的头脑。将自己解脱出来,回归自我,你定会赢得世人的认可。

Nothing is at last sacred but the integrity of your own mind. Absolve you to yourself, and you shall have the suffrage of the world.

除了我本性的法则外没有什么法则是神圣的。所谓好与坏不过是外在的虚名而已,并且会随时相互转化;符合我意志的才是唯一正确的,违背我意志的就是绝对错误的。

No law can be sacred to me but that of my nature. Good and bad are but names very readily transferable to that or this; the only wrong what is against it.

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思想生活中,坚持这一准则同样艰难,它是区分伟大与渺小的根本标准。

What I must do is all that concerns me, not what the people think. This rule, equally arduous in actual and in intellectual life, may serve for the whole distinction between greatness and meanness.

置身于尘世中,附和世人的观点很容易;离群独处之时,按照自己的意志生活也不难;而伟人却是身处喧嚣还能完全保留自己独居时的自立精神的那些人。

It is easy in the world to live after the world's opinion; it is easy in solitude to live after our own; but the great man is he who in the midst of the crowd keeps with perfect sweetness the independence of solitude.

11/11页

还剩8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