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罪与罚》读后感1000字

《罪与罚》读后感10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5-03-02 08:50:39
《罪与罚》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25-03-02 08:50:39   小编:

《罪与罚》是一部揭示人性善恶的经典之作。通过主人公罗德热尔的心理变化和行为举止,揭示了罪恶与赎罪的主题。小说中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探讨引人深思,让读者思考自己的行为与道德选择。这部作品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的重要性。

罪与罚读后感(一)

向来是不敢给这种大师级经典写评论的,很多时候,一部优秀的作品带来的敲击心灵的感受,用文字难以表达。

我完全入戏了。读书的时候,感觉自己就是拉斯科尔尼科夫,如何战战兢兢地作决定,下手前近乎癫狂的神经,易怒、暴躁、气急败坏,心中有梗,拒绝任何人接近。。。跟主角的精神状态一致,简直是着魔了。

然而我是痛恨这个男主角的。明明有一份教书的工作,却傲慢地亲手葬送掉,然后蜗居到一方斗室里,精神涣散,意志薄弱,动不动就生气,完全沉浸在自己偏激的小世界里,不出毛病才怪。有时候甚至恨铁不成钢,不就杀了个人吗,有必要脆弱成这样吗?

读到后面竟慢慢不那么憎恨他,甚至开始理解他了。他心地善良,敢爱敢恨,不屈从于世俗偏见,唉,他就是一个人呆久了,在精神世界里钻进了牛角尖。

我很理解他的“非凡的人”的理论,甚至眼前为之一亮。可是,有谁能够真正去做呢?很多事情需要契机,拿破仑不是靠杀一个放高利贷的老太太而飞黄腾达的。

他终于承认自己并不是“非凡的人”。如果他真的非凡若冰霜,那他的母亲、妹妹、好朋友,甚至他深爱的索尼娅,岂不是都可以视之如粪土,任由生杀?事实是,他需要他们的关爱,就像极度怕死的斯维德里盖诺夫,得不到杜尼娅的爱,也宁愿举枪自杀一样,没有身边人的关爱,他活着,也是死了。

任何生命都是值得珍视的。我们并不掌握生杀大权,我们应该充分地去爱。对一颗心来说,另一颗心就是永不枯竭的生命的源泉。

1/3页

罪与罚读后感(二)

我觉得生活战胜理论 是这本书的一个重要思想。拉斯科尔尼科夫具有很多优点,智商很高,对生活中的很多阴谋都能看穿,对人对事都能准确抓住它们的本质,不受蛊惑和欺骗……他也有一种利他主义精神,并能够掌控生活,他能预料到生活的发展态势。但他没有充分利用自己掌控生活的这种能力,而是走了极端,钻到书本和理论里不能自拔。他对丑恶深恶痛绝,不能容忍现实和理想的巨大差距,是理想支配着他生存,他的那种理想在当时的环境中是很难实现的,可以说是幻想。但他不忍心放弃它,正是这种理想让他觉得他和身边人和环境是不融合的,让他有资格向着更好的生活迈步。他不明白生活是善恶共存的,他认为要么是极端的善,要么是极端的恶。他想铲除恶,因此杀死了他心中恶势力的化身老太婆,此时他已经失去了对善恶的判断,他心灵的仁慈的一面不断谴责他,是他杀人后不能心安理得,但他一直用他的理论抵抗他的人性。他和索妮娅都有舍己为人的精神,因此他在索妮娅身上看到了另一个自己,或者说,他从索妮娅那里得到了理解和宽恕。他的确智商很高,但智商再高的人一旦脱离了人群和生活,他的智商就变得毫无用处。他和于连都出身贫寒,意志坚强。于连对生活采取的是积极战斗的态度,拉斯柯尔尼科夫对生活则充满失望和厌倦,消极反抗,把自己囚禁在自己的思想里,想一劳永逸地解决生活中的难题。最后他爱上了索妮娅,也就回归到了生活,在现实世界里他可以凭他的才智生活得更好一些。浮士德也脱离了生活,尽管他思想深刻,但一开始却抵制不了情欲,害死了玛甘泪,厌恶魔鬼又离不了魔鬼,他对生活的掌控能力甚至还没有拉斯柯尔尼科夫强。作者最后怀着美好愿望写到,一个心地高尚的青年人总是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追求的。

2/3页

罪与罚读后感(三)

去年去参加了 WEPLAY 游戏展,会展上《寂静岭》的音乐制作人山冈晃先生接受采访的时候说,《寂静岭》音乐的灵感来自于一本俄罗斯小说《罪与罚》,所以我决定去读一下这本书。

花了半年时间才读完这本书,读完之后发现,这个情节和游戏中的剧情有很微妙的关系。《罪与罚》中主线讲述的是大学生罗佳迫于生活的穷困,内心又有着伟大的思想,认为杀死一个蝼蚁一般的老太婆,获得短期内的钱来供自己这段时间的发展,对人类社会来说是有益的,就像拿破仑一样。然而,内心是有这样的想法,但是实践起来却畏手畏脚,最终鬼使神差践行了自己的计划,良心却备受谴责。经历了很长时间的煎熬,最后去警察局自首。我认为罗佳的悲剧来自于年纪轻轻却不甘于平庸,急切地想有非常舒适的环境去发展自己的矛盾。现实中的自己无法满足自己对自己的期望,从而对自己产生了恨,表现地对自己的妹妹和妈妈冷漠,对自己的处境也漠不关心。

除了主人公罗佳,书中还描述了很多人的悲剧。无法自制经常跑去饮酒的小官吏,硬生生断送的自己的前程,还有原本幸福的家庭;命途多舛的官吏妻子,被逼卖淫的女儿;被世俗嘲笑,被富婆包养的斯维德里盖洛夫,即使放弃了一切也换不到杜尼娅的芳心,最终自杀;对儿子百般溺爱,精神失常的罗佳的妈妈。

这本书所描述的悲剧如此突出,我觉得很大部分原因是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喜欢让人物的感情剧烈变化,文章有打断的独白和对话,用了很多语气词,惊叹词,使得这些人物的台词感染力非常强,很容易代入。

读完这本书,也没有什么很特别的想法,就是感受到了这么多悲剧。生者还是好好活着,多考虑一下别人,小心翼翼的,生活太容易破碎了。

以下是我在 Kindle 上划出的一些摘录。

3/3页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