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老爸在一起的日子》是一部感人至深的散文,讲述了作者和老爸在一起的美好时光。在这段时间里,作者深刻体会到了父爱的伟大和无私,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幸福。通过这篇文章,读者不仅感受到了家庭的重要性,也被教育和启发了人生的真谛。
和老爸在一起的日子读后感篇一
“岁月就像书卷,希望别人怎样记取你,就请在上面写下怎样的话语”。我们每个人都有父母,也终会为人父母。这本书真实的记录了作者和父亲度过的父亲的最后时光。写出了我们每个为人子女都想到过的事,并且替我们想到了许多我们想不到的。这本书,教会了我如何看待生命的轮回,如何优雅的老去。
1/4页和老爸在一起的日子读后感篇二
很感恩简妮丝·斯普林, 迈克尔·斯普林,謝謝他們帶來的分享。那段時光對於斯普林夫婦,需要很大的耐心,包容,體諒。
翻看這些記錄,我將自己的角色有時候設定為簡妮絲,有時候設定為她的父親,我會想如果我是當時的他,我會如何,我會因為繁複的照顧而厭煩嗎,我會充滿愛的,不厭其煩的歡喜的照料我的爸爸嗎。
我聽見我內心微弱的說著,它不敢大聲說,因為它知道這個念頭是不對的,我微弱的說,我做不到,堅持一兩天可以,但也是有不願,我看到自己是多么的自私。回想爸爸對我的照顧,與之相比我太卑微了。
那麼我在這裡看到什麽。
我看到學習的樂趣,學習愛,學習耐心,學習溝通.
感恩我的父母,
是你們,不是其他人,
也恰恰是你們,于千萬人之中,我們遇見,
我最美麗的前半生是你們陪伴我,
那麼請讓我陪伴你們走完你們的後半生,
這是我能做的,就如你們一直努力在為我做你們能做的。
感恩。
2/4页和老爸在一起的日子读后感篇三
读起来很有感触,让我想起好朋友的经历。
她母亲在非常突然的情况下离开。
好友却在事隔6个月之后找到我,失声痛哭。。
并向我吐露出她埋藏在心里的秘密。。
原来她母亲发病后医生曾经找家属谈话,
说现在情况危急,只有手术,不过康复机率很小,
有可能植物人,更可能下不了手术台。
好友说最后她和父亲选择了不做。
她承认当时考虑到几十万手术费用,
很可能人才两空,才选择了放弃。
但是现在钱留下了,每天却活在悔恨中。。。
。。。始终说不出谴责的话。。
虽然我坚信同样的情况发生在父母抢救孩子身上,
那一定是倾家荡产也是在所不惜。
为什么为人子女,却大难来时第一想到要保护自己的利益呢
人们赞颂父母爱的伟大,鄙视自私不孝的子女
试问又有几个人能做到对父母的爱胜过父母对她/他的爱呢
亲情的爱是向下传递的,与其说是爱的轮回,不如说是对过往的告慰与偿还。
我相信我的这个朋友终将从自责中解脱,因为她知道就算全世界都不原谅不爱她,她的母亲会原谅她爱她,就像一直以来那样。
3/4页和老爸在一起的日子读后感篇四
妈妈离开之后, 我梦见过她几次, 还是病重的样子, 每一次, 梦中的我都是哭啊哭, 哭到喘不过气就醒了. 表面上生活已回到正轨, 艰难的日子已经结束, 但几年间累积的种种情绪和思虑, 在以另外一种方式提醒我, 它们仍在那里.
我要找点书看, 如果有人也曾与我有相同的经历, 曾与我一样面临艰难的选择, 我想要看看他们是怎么应对的. 在倡导”尊严死”的网站的推荐书单上, 我找到了这本<和老爸在一起的日子>. 就照顾年老父母这件事来说, 很多人都曾经历, 我相信, 有”使我的情感发生如此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感受的人也很多, 但似乎, 市面上并没有太多这类题材的书. 即便是这本书, 豆瓣上显示读过的人数也不过100. 也许是我们习惯于对衰老与死亡避而不谈. 对必将来临的事毫无准备, 只会增添兵临城下时的慌乱无措.
书的语言很平实, 日记体, 通常只是叙述. 读的时候我常常在对比, 妈妈相当于书中的老爸, 我就是书中的女儿.
我们的情况很不同, “老爸”已是八十多岁高龄, 而我妈病发时才六十出头, 作者当时的大儿子都快结婚了, 而我当时刚满三十, 而立之年, 事事未立. 作者还有个哥哥可以商量, 我是妈妈唯一的小孩. 我们应对父母需求时的态度也不同, “老爸”曾哀求想要和作者同住, 作者虽然内疚而心酸, 但还是拒绝了. 而我, 只能妥协, 同时又抱怨.
我们又很相似, 种种细微的心理活动, 那些含混的难以明说的想法, 原来作者也有过. 甚至在书的末尾, 作者总结的关于老去之后的Do&Don’t清单, 我也有零零碎碎的一份,它们大多在那些让我觉得难受叹气的时候出现, 并互换角色地下决心----到了我自己的那一天, 我一定/绝不如此.
曾有一次跟好友提及, 失禁的问题让全家苦不堪言. 她应道, 那不就像我照顾儿子的时候嘛, 一夜起几次. 我的感受正如前言里的第一句”我现在相信, 在这个世界上, 人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人照顾过年老体衰的父母, 另一种人没有.” 没错, 照顾小孩, 和照顾老人是有相似, 喂食, 洗澡, 大小便清理… 但是这种种, 于小孩身上是可以带着愉悦的心情哼着小曲去做的. 而于自己的父母, 真会一样吗? 妈妈日渐衰落的每一次转变令人心如刀割, 如果真有玻璃心, 我心早已划痕累累.
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此. “所经历的事情能够得到表达, 因而不再感受那么抓狂, 无助, 孤立.” 我想, 如果我能早一点读到, 我会好过一点, 被我照顾的妈妈也就会好一点, 我们的遗憾就会少一点.
“我有时走过的就像是绿草萋萋的草场, 而有时跋涉的却是黯淡昏灰的荒原.” 于我, 大多数时候处于后者当中. 如果你也刚好在这种困境中, 读一下这本书吧, 痛苦被看见了, 便会有所减轻.
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