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心火:写给火山夫妇的安魂曲》经典观后感有感

《心火:写给火山夫妇的安魂曲》经典观后感有感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4-29 21:30:19
《心火:写给火山夫妇的安魂曲》经典观后感有感
时间:2024-04-29 21:30:19   小编:

《心火:写给火山夫妇的安魂曲》是一篇触动人心的文章。它以深情的笔触描绘了一对火山夫妇的坚守与牺牲,让人感受到了他们对生命的热爱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这篇文章唤起了人们对于人性的思考,让我们更加珍惜生命的宝贵,同时也让我们对那些默默付出的人们心生敬意。

《心火:写给火山夫妇的安魂曲》观后感(一)

1、

这是沃纳·赫尔佐格导演的纪录片《心火:写给火山夫妇的安魂曲》的第一幕,身着厚重的银色隔温服,在不断迸溅的火山岩浆前,两个人小心翼翼地试图再靠近一些火山,但厚重的衣服让他们很难移动自己,仿佛笨拙又小心的外星访客,在跳着独属于他们的舞蹈,但

《心火:写给火山夫妇的安魂曲》观后感(二)

他们于1991年葬身于日本南部的九州岛。就在云仙火山的中间,当时为了拍得更清楚,他俩站得离火山很近,谁知火山提前爆发碎屑流,包括他们在内的43人不幸遇难。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俩的身体依然紧靠在一起。“我和莫里斯做什么事都一起。我们的工作不能没有彼此。我喜欢他走在我前面,因为他的体重是我的两倍。我知道无论他走到哪里,我也可以去。”卡提亚说道。

尽管拥有共同的志向,这对夫妻依然存在巨大差异:一个关注细节与联系,一个关注单一的壮阔;一个喜欢静物摄影,一个喜欢24帧摄像。如导演萨拉·多萨所言,这是“关于爱的电影,爱也会像火山一样令人困惑和充满未知”。

《心火:写给火山夫妇的安魂曲》观后感(三)

十月的时候,笑梅一家子来,同行的还有一位姬先生。姬先生旅行了一百多个国家,拍火山题材。虚怀若谷的一位先生。

姬先生,推荐了一部纪录片《火山挚恋》。网上搜此片,需要付费。便寻了另一位德国导演的同题材纪录片《心火:写给火山夫妇的安魂曲》。

在导演赫尔佐格的纪录片中呈现的克拉夫特夫妇,不仅是火山学者,也是诗人、艺术家、电影创作者。

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纪录片。是火山学的扫盲片,也是作为一个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对自身所处的世界,有所了解的,一个全貌的局部。

豆瓣,一位豆友“圆首的秘书”,对这二部纪录片的比较影评很中肯精到。也可做为阅片的借鉴。

《心火:写给火山夫妇的安魂曲》观后感(四)

赫尔佐格作为电影人,对“看”极为敏感,因此比国家地理的《火山挚恋》更加能够深入这对火山夫妇的视角。所谓视角,不就是看吗?一开始赫尔佐格就强调摄影师的存在:是谁在拍摄,为何拍摄,拍了什么。不停告诉观众,你们现在所看到的,便是莫里斯夫妇所看到的。后半程赫尔佐格也不用再多说什么了,不像其他传记纪录片那样喋喋不休,“带着敬畏一起去看吧”。我们跟随他们去看,他们看到了什么,便是他们关注着什么。从火山,到灾民,到众生,到创世。莫里斯夫妇不再只是科学家,而是艺术家,活出了最极致的艺术,充满意义的生命。而完成这一切的条件,是心火与爱。也正是赫尔佐格这样的电影人才能敏锐地把握到那些不被其他纪录片所使用的镜头是多么重要:莫里斯手持摄像机走在悬崖边,一定是卡蒂亚拉住了他,才能保证他不落下深渊,拍下这些画面——二人的联结铸就了这段传奇人生,缺一不可。

赫尔佐格一定很想加入他们吧,最终他以电影的方式,将他的声音与赞美加入到火山夫妇的旅程中,仿佛他和他们一起走过,仿佛我们所有观看这部影片的人,和火山夫妇一起走过。

去看,就是一切。

《心火:写给火山夫妇的安魂曲》观后感(五)

本片中的火山夫妇更多是作为“火山艺术家”filmmaker,他们拍摄出的自然和人文素材我认为是可以跻身人类最宝贵影像之列的。观众跟随他们的镜头去观察火山及火山影响下的人和动植物,我们所见及他们所见,从而更直观、深入地体会到他们这份热爱的来源和心路变化。从火山科研,到投心于深深的人文关怀,到彻底折服于火山之美,这种内心变化应该是对大自然的探索敬畏和人性相互碰撞的结果。

影片有大量的红火山岩浆如大海一般奔流的画面,壮观瑰丽却带着无情的毁灭力量,很难想象这竟然是存在在地球上的景观,更难想象置身其中到底是怎样的感觉,无需多言,只要去看、去听、去感受。火山喷发和安魂曲咏叹调真的绝配,好像是大自然和人类文明跨越时空的对话,赫尔佐格敏锐而精准地找到了与之相配的艺术形式(尽管如此,全片配乐还是太满了)。除此之外,摄影机还对准了火山灾难后的废墟残骸、流亡的难民、被困在泥流中等死的家畜,甚至还捕捉到玩耍的儿童,他们用吸管插入堆砌的火山灰吹气、模仿灰火山喷发……你可以感受到镜头背后的人内心的悲悯,她在废墟中尽可能地捕捉一些旧日的生机,给予生者最温柔的注视。

(看完才发现这竟然是赫尔佐格的新片,太多消失在院线的好片了。

《心火:写给火山夫妇的安魂曲》观后感(六)

本来想看火山挚恋,但影评里都更推荐这部。看下来的确如此,这部纪录片算是插叙,没那么工整。但从各个角度再现了这些真真实实的有血有肉的神圣灵魂。估计不是什么能赚到大钱的作品,配音都是导演本人呢。但是我相信他和我一样,被他们打动,发自内心的欣赏和敬仰他们。因此有了这部作品。作为高中生记了写单词,可惜现在心情激动,难以坐下来学习了。

《心火:写给火山夫妇的安魂曲》观后感(七)

本片主角并不是克拉夫特夫妇,而是火山,或者说是克拉夫特夫妇记录火山的影像。无论是克拉夫特夫妇,还是灰熊人或者《陆上行舟》中的狂人,他们在心灵和人格上都有共通之处。但是与后两者不同,本片并没有着眼夫妇二人作为人的复杂性(抑或是单纯性?),因此在我看来是不够深刻的。

另外,关于配乐,也可以从侧面看出一些问题。音乐本身无可指摘,但赫尔佐格用自己挑选的音乐去覆盖影像原有的声音,作为一种创作,真的具备合理性吗?影像本身的环境音作为影像的一部分,同影像一起,组成了一种特殊的时间流。把环境音抽离,本身是打破其完整时间流的相当危险的做法。完全无声的流动的岩浆的画面所带来的巨大的空虚和割裂的背面,是赫尔佐格无节制的悲悯的配乐。同《灰熊人》中真挚的作者性不同,赫尔佐格显然是假借克拉夫特夫妇的影像来拼凑自己想象中的地狱图景。

如果刨去克拉夫特夫妇的部分,仅仅留下火山、音乐和独白,这部电影也不会脱离赫尔佐格的创作意图。如此一来,作为纪录片创作者,赫尔佐格在创作上的ego是否已经超越了取材对象本身呢?那么,抛弃了对取材对象的自在的、天然的“人”的特质的挖掘和刻画之后,赫尔佐格一意孤行描绘出来的地狱图景又怎么样呢?终究只能是重复、乏味、顾影自怜。

《心火:写给火山夫妇的安魂曲》观后感(八)

先看了《火山挚恋》,很难不拉踩。

首先这部纪录片的切入角度就完全不同,开篇就非常详尽客观的讲述了克拉夫特夫妇遇难这一事件的过程,可以明确的了解到他们为什么要做这么危险的观测,以及卡蒂娅事前已有的担忧,甚至他们对要留在日本进行这次观测行程本身就曾有矛盾。

视角也不仅仅局限于人,火山爆发前当地居民撤离后萧条的景象,不安的牲畜,都让那个环境显得危险不安。由最后一次遇难的经历开始,回溯他们曾经的历险,以及他们拍摄影片的发展过程:由一开始纯粹无趣的科学探测记录,到有了赞助之后逐渐确立艺术风格,精心的影像设计多过观测,成为了伟大的影像艺术家,非常生动细节的让观众理解他们是如何走向最后的。

不仅仅是展示火山本身,本片也用了大量的篇幅,展示火山爆发后受灾地区的惨况,被泥浆困住等死的牲畜,横尸荒野的遇难者,流移失所的居民,这些直观的冲击,更好的展现了克拉夫特夫妇镜头的人文关怀,除此之外,也有他们所到各地的独特人文及动物影像,能够感受到他们对生活和生命的热爱,配乐采用了恢弘的交响乐、歌剧选段及世界音乐,和壮观美丽的火山影像更加相称。

能够感受到导演赫尔佐格对克拉夫特夫妇强烈的尊重和理解,并替他们将这些影像做了最能展现他们灵魂的剪辑,完成了克拉夫特夫妇的未尽之事。

《心火:写给火山夫妇的安魂曲》观后感(九)

看完赫尔佐格的《心火》。最吸引我的部分是,同样的素材,在不同的创作者那里,会呈现怎样不同的视角与理解。《火山挚恋》中规中矩,画面瑰丽壮美,音乐动听迷人,展现了卡蒂娅和莫里斯影像中的地质奇观,也呈现了他们的勇气、理想与浪漫爱情。这好比一个美梦,又像两位偶像,没人会不喜欢,但是有些扁平化,仿佛小心翼翼地带着一层玫瑰色的滤镜——真实的他们是怎样的呢?要不要为了满足期待,而逃避更复杂的人性探究呢?

《心火》就私人化、作者化、带有更多的人文色彩,目光更为深沉冷峻,感受复杂,没法一下子抓住眼球(很多我尊敬的作者是这样的,他当然知道怎样做观众会看嗨,但他拒绝这种轻薄)。画面没有刻意呈现美轮美奂的奇观,音乐也颇有门槛。其中比较震动我的几点,比如提到他们最后一次去云仙火山,感情似乎已有危机;行为也引发了持续的争议;以及早年专注在科学研究上,后来逐渐开始摆拍,镜头语言也越发气势磅礴——他们已经不怎么做科研了,而是转而成为了电影人,影像记录者,当然,这也为他们得到了赞助。以及影片中,他们拍摄的非火山内容,那些神秘的、人与自然的关联。两个活人,而不是两位偶像,出现了。配音呢,也是赫尔佐格,一个老头娓娓道来,像在讲述神交已久的两位好友。

“美与诚”始终是我关注的问题之一,因为我发现,很多美丽里牺牲了真诚,为了某种极致与纯粹;而真诚,可能庸常复杂,就达不到那种慑人的美感。不过我敬重选择真诚的人们。

《心火:写给火山夫妇的安魂曲》观后感(十)

国家地理的8.0,这部就能到8.5,两部片子的对照提供了一个审视纪录片的视角。在拥有同等素材库的前提下,创作者是要选择略加以包装地讲述一个故事,还是如实呈现,坦诚评述?挚恋是前者,它预设了两个伟大的科学家,和他们之间的爱情,以及他们与火山之间的挚恋,于是创作者从海量的素材库中筛选符合这一预设主题的材料,这个过程中势必有意识地忽略了一些细微但却可能改变整个主题的资料。赫尔佐格抓住了这些线索,于是他得出了一个全新的观点:这对夫妇虽是火山学家,但他们更是电影人和艺术家。赫尔佐格以一种更加虔诚的态度,更加基于火山夫妇本人的立场出发,坦诚地从电影人的拍摄现实,考虑火山夫妇拍摄与科研同时进行的可能性,并谦逊地得出他的推测。从这个对比的视角来看,两部影片几乎从创作层面为论文写作的两种方法提供了实证:理论先行,与从资料本身出发。

从电影的艺术性上来看,赫尔佐格或许比起前者的电视纪录片风格要更具电影艺术感一些,这一点从配乐的选取上体现得最为明显。此外,从影像的剪辑和选取上,赫尔佐格的也显得更为克制,更不加修饰,从而透露出一种平实的震撼力。

但是不得不否认,如果不是先看了挚恋,我或许不会那么容易地看懂心火。从人物生平的介绍上来看,挚恋的详实度和完整度都要更胜一筹,对大众的接受程度也要更好。

我不禁在想,我这辈子的诸多日记、诸多杂乱的视频,未来希望会被如何整理呢?我想大约是后者吧。

《心火:写给火山夫妇的安魂曲》观后感(十一)

赫尔佐格在素材的选择上一绝,在展现莫里斯和卡缇娅早期的状态时,由于缺少素材,赫尔佐格用别人捕捉到的“家庭影像”来表现莫里斯和卡缇娅还没有成为伟大的火山家前是怎样的,在阳光下漫无目的游走,泛善可陈的、百无聊赖的晒太阳反倒令人有无限的想象空间,这种“平凡”+“伟大“的交织是最容易打动观众心的、也是最容易塑造”英雄人物“的手法。

另外,在素材选择上,赫尔佐格更多展现了火山迸发时的壮美,以及火山摧毁后的生态,动、植物,人、房屋的状态,配上磅礴的音乐,让我们感受到人在自然面前何其渺小,赫尔佐格是带着观众一起去体悟这俩位伟大的火山家是受到了怎样的心灵震撼,然后又怎么从科学向人文关怀转变的。

赫尔佐格非常注重莫里斯和卡缇娅与摄影机的互动关系,俩人在镜头内外的舒适程度,非常注意他们无意识状态下拍的东西,整体而言,赫尔佐格的创作是完全站在俩人的角度去揣摩他们到底想留下怎样的作品,包括赫尔佐格用了很多火山的具体的数据和词汇,让人时常恍惚如果是莫里斯和卡缇娅也会这么做,因为这是对他们生活来讲稀松平常的用词。而莎拉完全站在旁观者的视角,做了一个合格的规矩的影片,用爱情去切入和贯穿,配上幽默的访谈和俏皮剪辑手法,让人不禁莞尔,但深刻和伟大没有做出来,我总感觉差点意思。

关于莫里斯和卡缇娅俩人的爱情,赫尔佐格在最后用一句话讲完了,”这个画面是莫里斯在悬崖峭壁边上一边行走一边拍摄的,卡缇娅一定拉住了他,以至于他不会掉下去。“

《心火:写给火山夫妇的安魂曲》观后感(十二)

《心火》关注了两个人作为真实的个体成长的过程,他们的影像从迷茫到坚定,在宇宙之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影片没有去刻意塑造偶像化的两个人的爱情,若是如此又何尝不是一种宏大叙事呢,绑架两个不在世的人,竭尽所能的塑造成作者的理想型,说的就是隔壁那个片子。

导演从创作者的角度出发,用主人公所拍摄的影像,试图把每一段影片放回所处的时代,以及人生阶段,尽可能的去揣摩两位主人公的心境与境遇,试图去还原他们的可能想通过影像所传达的内容。通过影像去理解主人公如何看待他们的生活与经历。导演只在很少的几处着墨一些评价,而把更多的时间让观众回到主人公们未完成的伟大电影影像本身。

随着影像的深入,把他们所直面过的残酷以及他们人性的缺陷都表现出来,同时人物的光辉也随着一些极具神性影象的出现变得闪耀。该片带着那种强烈他者的视角,不是那种洗脑式的直接的共情。所有的情感都需要观众透过影像联想到主人公的行为动机才能看到。甚至可以说被导演有些刻意隐藏,毕竟渺小的人类个体和高耸的火山本身已经是足够庞大的议题了,他可能还是更希望把观众的思考空间引向宇宙 时间、生命这样的命题。

直到影片的结尾,导演才将他最高的敬意以及最个人的情感表现出来。

“在他们共度的生活中他们沿着悬崖峭壁行走,在他们的爱中融为一体,这个镜头是由莫里斯持着相机走着拍的,深渊是那么近,卡蒂亚一定是拉住了他他才不会掉下去(一段因山体滑坡而破坏的道路,还剩下一侧的道路以及断续的黄色单行线,下面便是悬崖,但镜头异常平稳的向前滑行着)就是因为这样的团结一致,他们才能坠入地狱从魔鬼的利爪中夺取一帧图像,这就是为什么我想为他们拍摄这部电影。(一团旋转上升中的火山熔岩) ”

《心火:写给火山夫妇的安魂曲》观后感(十三)

更多的赫尔佐格更少的原声让我感觉一部分属于他们的声音被剥夺了

正如许多影评中所说的那样,赫尔佐格相较萨拉而言更多关注的是他们影片的拍摄(我并未感受到什么所谓的“惺惺相惜”更多的是作为一个“”同行的看法),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在看《火山挚恋》的我时候我产生过关于为何他们的记录让我觉得是煞费苦心创作出来的,你可以看到他们独特且有继承的关注点。其实后文也有交代说他们依靠售卖照片,影片以及进行巡回演讲来取得收入……

很喜欢赫尔佐格在24min左右说的那句话:“在摄像机前,他们重复了数次,一切都是假的。”他毫不留情的揭穿我们在《火山挚恋》中感受到的,那些迷幻朦胧的美大多是虚假的。 这个心态本身我觉的就很有探究价值,他是作为导演说出这样的话表示对他们精心设计影片的赞扬呢,还是认为他们没有真实的拍摄生活作为观看者而感到愤怒呢?

我会更喜欢火山挚恋的剪辑风格因为更有距离感和呼吸感,赫导的配音于我而言使得电影本身蒙上了一层稀薄的压抑之感。 但有趣的是,或许因为赫导自己配音,而萨拉则更多选用二人的原音,这使得赫版的纪录片感十足;而如果你是一个在开场时误入的路人的话,大概会觉得《火山挚恋》是一部虚构电影。

作为一个对个人身份和称呼很敏感的人,能够感觉到两位男女导演完全不同的待人方式,萨拉全程都分别以二人的名字相称,而赫尔佐格则在很多处提到了“克拉夫特夫妇”,惭愧的说第一次在电影里看见这个词的时候我并没有意识到其所指。你能够很明显的感觉到萨拉把他们当做两个完全不同的人在剪辑,处理,而赫尔佐格在一定程度上把他们当成了同一个人。

两个导演的选材对比也很有意思,赫尔佐格明显更偏向更灰暗更宿命感的,而萨拉则喜欢明亮的场景。两个配乐都太好太好了!!《火山挚恋》的轻柔跳脱和《心火》的沉重宿命.......

《心火:写给火山夫妇的安魂曲》观后感(十四)

“我想過精彩而短暫的一生,勝過漫長而無趣的人生。” 這對夫婦是法國著名的火山學家,卡蒂亞和莫里斯,他們為火山而生,與火山為伴。 在幾十年的人生旅途中,這對火山伉儷,埃特納火山和斯特隆伯利火山,是他們倆的“初戀”。 因為共同的熱愛,而相識相知相守,從此形影不離,與猙獰的火焰,狂暴的砂石為伴。 她們親眼目睹了,超過150座火山噴湧的現場,追蹤拍攝超過800個小時,珍貴影像資料,直到生命的終結。 “在人類存在的兩百萬年中,兩個秒小的人類,在同一個地點,同一個時間,他們熱愛著同一件事情,那份愛讓我們,離地球靠得更近。” 如同網友所說,這可能是今年銀幕上最極致,最浪漫的愛情。 如果問火山夫婦,再給他們一次重新選擇的機會,還會選擇踏上研究火山的旅途嗎? 他們一定會的。 就如他們自己所說,比起火山,人類的生命只是短短的一瞬,總會歸於塵土。 與其選擇,漫長卻無限的人生,他們寧願過著,精彩而短暫的人生。 這個世界有一團大火,而火裡住著兩位愛人。

内心之火:献给卡蒂亚和莫里斯·克拉夫特的安魂曲 (2022)

8.7

2022 / 英国 瑞士 美国 法国 / 纪录片 / 沃纳·赫尔佐格 / 沃纳·赫尔佐格 卡提亚·克拉夫特

《心火:写给火山夫妇的安魂曲》观后感(十五)

《心火》和《火山挚恋》拍了同样的人物——指的是用了同样的素材——这对火山夫妇在生前留下来的全部影像。

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样的纪录片,当然包括大部分纪录片,完全可以称之为“采样”艺术。

类比以采样为主的音乐,《心火》像是J Dilla娴熟地选取数段绝美的段落,进行切片并将其衔接,充满艺术性地做出一首神性曲目,饱含着作者对作者本身就有的崇敬和赤诚。

而《火山挚恋》则是流水线似的堆积和排列,是把几首优质的city pop拼贴成一段蒸汽波,并自作聪明地加上空格。

所以我说,相比之下,《火山挚恋》太差了,没有感情,就像花费了时间去排版写小标题的公众号推文,它是表演性的介绍与归纳,甚至还充满着肤浅且自嗨的无趣设想和赘述。

这对火山夫妇,Katia and Maurice,他们替我们目睹那些奇迹,并做下纪录。而像赫尔佐格说的那样,他们的纪录已经富有人格性,成熟,令人惊艳,毋庸置疑已足够有艺术性。

所以我们只能做一名采样艺术家,比如赫尔佐格,以与这二位惺惺相惜的姿态,通过与这二位一起庆祝奇迹的方式,谱写出这部感人的安魂曲。

那两双替代我们直视火山并将其纪录下来的,是我们超验里的眼睛。在超验里,我们看见海水与岩浆相撞,岩石滚落,地表融化,我们看见最鲜艳和残酷的一切,我们看见自己的渺小和无知。

而当这些影像显现在这个普通庸俗的人造世界,我们只可以感动和落泪,不可以揣测和断言。

赫尔佐格说他们是“坠入地狱,向地狱夺取最后一帧图像”的人。

赫尔佐格说了两次“那是我们梦里的场景”。

所以,我们的梦都是真实的,那是我们对地狱的想象,但那是他们的天堂。

他们二人度过了完全可以称之为原始,激烈且纯粹的生活,这是世界本来就应有的样子。

赫尔佐格是世界的观察者,当他帮我们把一切都归还给世界之时,我们把影像的情感归还给影像的主人。在充满神性和最本真的世界面前,我们站在一起,像初生的婴儿,我们没有幻想和做作的资格。

赞美赫尔佐格。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