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文学的故乡》经典影评集

《文学的故乡》经典影评集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9-13 18:01:14
《文学的故乡》经典影评集
时间:2024-09-13 18:01:14   小编:

影片《文学的故乡》讲述了一群文学青年在乡村里寻找灵感的故事。影片通过回忆和现实交错的手法,让人们了解到乡村文学的历史和现状,同时也展现了文学与生活的相互关系。影片唤起了人们对乡村文化的关注和重视。

《文学的故乡》影评(一)

他们以前作品出名了 不代表他们以后能写出同样好的作品 再说他们还有时间去深入生活 做田野调查吗? 什么一个作家出名了 搞得像什么先进工作者一样 他这个也好 那个也好 一切都好 连舅舅都变成最好的木匠了 应了那句老话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我感觉大家狂热过头了 就是写的到底好不好 自己读了才知道 而不是别人说好 它就是好的 不见得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

1/15页

《文学的故乡》影评(二)

文学是长出来的

童年的齿根

半夜青纱帐里的坟

破庙佛眼低垂

一把柴火烧起来的烟

狗的死亡一场接着一场

是泼妇骂街的戏剧

断在了背井离乡

月季的初夏充满血腥

满地作物的尸体

是碾过的生存的场景

彪炳,人性的善恶相当

大水翻涌

老头的烟草地仍旧被点燃

“童年的你在这些风景处”

“思考着成年的你”

成年的孩子

再踏进故乡记忆的骗局

完成另一场

不动声色的诈骗

2/15页

《文学的故乡》影评(三)

我最喜欢的女作家。她的描写很有灵性,尤其比喻每每让我回味不绝。昏黄的灯光照射在地板上就像踩着枯叶。明亮的阳光像一根根亮晶晶的饵线。她的散文总是温暖的又忧愁的。她是有胸怀的,生活的痛苦没有击垮她,而使她更豁达。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她的童年治愈了她的一生。因为她在北极村长大,那么美好的地方,夏天有茂密的森林,冬天有皑皑白雪,在这里长大的人沐浴大自然的精华。

这是我第一次看她的采访,这么长,她中气十足的女声,一下子让我仿佛又置身东北。南方女生的轻声细语我是真的不习惯。她很美,虽然她一直强调已经五十多岁了,但是不管外表还是内心,她还是挺纯真的。也许正是内心的纯真使岁月的痕迹只是轻轻拂过,并不忍心使她苍老。

我很爱她。

3/15页

《文学的故乡》影评(四)

1.一口气看了三集,从贾平凹到阿来,再到迟子建,他们的故乡从关中到西南,再到东北,能明显的感受这三个作家的性格和孕育他们性格的土壤的不同。包括在家乡受到的欢迎程度,也反映了当地的民风和对文学的态度。 陕西关中是热烈的,他们跟山东包括中原是一样的,对于作家文人有一种天然的尊重,连小说里的人物都不再去打工,靠写写字就能养活自己。 而东北是冰冷的,像漫长冬季的屋外的雪。迟子建回故乡,没有前拥后簇相亲,没有各种亲戚的拥趸。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不注重什么文学文人崇拜,只是低着头自己坚韧的过好自己的生活。就像迟子建说小时候舅舅带她玩就不说话,长大了外甥女出了名,舅舅还是不说话。 2.要说作家里逼格最高的,还得是刘震云,当过兵又是北大毕业的。说话幽默,三言两语就能到哲学高度。 纪录片里的老乡老步又验证了我说的文学文人崇拜,因为他都能说出来刘震云北大演讲为什么好,好在哪里!

4/15页

《文学的故乡》影评(五)

突然想去看贾平凹的《废都》和《秦岭》了 2.11今天做了一个下午的手帐,也看了一下午的《文学的故乡》。

不得不说自己还是很无知的,我一直以为迟子建是男的,没想到还是大美女。阿兰和毕飞宇我是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刘震云我一直知道他是一个编剧但不知道他一直是一个作家。贾平凹和莫言还算是我比较了解的。特别是莫言,看了挺多的采访,而且节目组还特地安排了两集,坐实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霸主地位。 其实刚开始看的时候,觉得这哪是文学的故乡啊!不应该是文学家的故乡吗?但是后来觉得文学家写文学,他们的故乡不就是文学的故乡吗?每个作家都必然受到自己故土的影响,如果没有根,文字也没有灵魂。毕飞宇的父亲虽然是被领养的,毕飞宇也不知道自己的根在哪。但是,自己生活过的地方,养育自己的故土不会变。如果不知道自己从哪来,那么把脚下的土地当做当做自己的故土吧!因为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

5/15页

《文学的故乡》影评(六)

看了一集迟子建,所谓文学的故乡大概就是作家回到家乡。又一次提起兴趣看,从头看。 贾平凹:秦岭的山、丹凤的水,故乡的山水就是文学家园最深层的构造。除了晚上休息、午休,都用来写作;朋友一来停下来,朋友一走就开始写。 阿来:康巴藏族地区、若尔盖大草原、梭磨河,故乡的山水草原出发的沃土和归来的家园。上午读书,下午写作,勤奋是作家必备素养。 阿来说平时忙碌,只要有半个小时时间就读书、一个小时时间就写作。 迟子建:这一集最富有深情也最感人至深。 毕飞宇:阔别多年遇见儿时伙伴哑巴兄弟最感慨万千。 刘震云:语言的洪流那种自省自醒让人敬佩。 莫言:看完后又重燃阅读莫言小说的浓厚兴趣,一口气读完了《生死疲劳》。莫言的“故乡是血地”提法是否也影响到了贾平凹。

发自内心喜欢就好。真心喜欢就不需坚持,时间、精力自然会流向喜欢,像陆游“待饭未来还读书”。但凡需要坚持的大抵不是真心喜欢,比如婚姻、读书。

6/15页

《文学的故乡》影评(七)

推荐大家只看莫言、贾平凹、迟子建三期,总的来说,贾平凹真诚纯朴,迟子建纯真少女,莫言深沉韵趣,对应的文学地标分别是商州(秦岭),北极村(哈尔滨),高密东北乡。 不给满分是因为并不是每一期都很好,有的真的有些难看,而且及其空洞,当然这样的纪录片不依靠剧本所以很大程度上需要靠“运气”,所以也还能理解吧。为了迟子建贾平凹莫言这三期还是值一个四点五星。 拍的最好的我认为是莫言这一期,不仅是因为他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且拥有丰富多彩的人生,还因为他自身的人格魅力。“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有未来”以及“故乡是血地”,这样的理论和他自然的谈吐中很容易看出真正文学家与普通人的区别。额外的一个惊喜是里面用到了十分多的“茂腔”唱段分别对应莫言的作品的打油诗,这个设置不仅让这个显得有些冗长的纪录片变得更加有逻辑性和条理性,也让它有了更令人震撼的审美趣味和意蕴。

7/15页

《文学的故乡》影评(八)

故乡就是以父母存在而存在的,父母不在了,那个故乡只是一个名义上的,字面上的一个故乡,心在纠结着,只有父母在的时候,才是真正的故乡。父母存在就是故乡存在。 ——贾平凹(商洛棣花) 我觉得我对于故乡的爱,不是盲目地说爱或者不爱,我按照它本来真正的面目,去认知它,书写这个过程,其实也是一个认识自己故乡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成了我的信仰。 ——阿来(四川阿坝嘉绒藏区) 因为我写作是写这片土地,是生命和这片土地滋养赋予我的,我生命和文学的根,其实就是冰雪根芽。 ——迟子建(漠河北极村) 我相信只要我在那个大地上书写过,我就有理由把它看成我的故乡。 ——毕飞宇(苏北水乡兴化) 大家说我的作品是现实魔幻主义,其实我真的不想把现实魔幻。仅仅因为我作品里的人物,就生活在这样真实而魔幻的世界里,当这些人的心事无处诉说的时候,我作为一个倾听者坐在了他们身边。 ——刘震云(河南省延津县) 作家的故乡并不仅仅是指父母之邦,而是指作家在那里度过了童年,乃至青年时期的地方。这地方有母亲生你时流出的血,这地方埋葬着你的祖先,这地方是你的血地。 ——莫言(山东高密)

8/15页

《文学的故乡》影评(九)

1,人要有“恐惧”,或者说,“敬畏”。正是因为“害怕”再次回到农村,莫言当兵时极吃苦,被限制提干时夹缝中找到“写作”这条路,主动投稿,一路运气加持去了军艺。居然三十多岁就成了全国刊物争先抢稿的人物,甚至有点“神话”。

2,不自知是最纯真、最硬核的创作护体。外界狂风暴雨的吹捧,莫言好像都心无波澜。张艺谋说想拍莫的《红高粱》,莫因为第一眼看老谋子够土像生产大队队长,也因为深度认同张艺谋彼时“大摄影家”的专业能力,不仅给了红高粱,还说另外五部中篇你随便选。张导结合着《高粱酒》糅合创作,于是有了后来的柏林拿奖,全球知名。

3,好的创作状态,是“素材追着你跑,好像在逼着你写下来”。高晓松也说过,“好像上帝把着手写下来的”

4,创作最大的滋养,一定生长在大自然里。无论是高山仰止的俄国大文豪,还是村上春树宫崎骏……讲起童年的山水林木,从来不吝溢美之词。创作者的很多直觉,大概都是“自然而然”。

常常幻想,当我60岁时,一定要住在一个阳光充足、树木很多很密的地方。每天带着一身直觉冲进自然,然后逐日被自然洗去所有直觉,重新做回孩子。

9/15页

《文学的故乡》影评(十)

文学的魅力,通过故乡的故事与精神,在人生经历的加持下,丝丝缕缕的散发了出来,让人既安宁,又波涛汹涌。

1.贾平凹 最早知道贾平凹,应该是儿时父母书柜里的小说,删减版的《废都》、封面威武的《秦腔》,上学时,在做阅读理解,或是“读者文摘”上,应该也看过他的作品,但完整的书,好像一本也没有读过。贾平凹于我,应该就属于那种一说感觉知道,可仔细想想,却并不了解的作家。 1)命运 命运与人生尝尝联系在一起,迷茫的时候,做好手头的事情,就是最好的选择,无论是在农村搞好宣传,还是不知道如何写好小说时,笔耕不辍,持续输出,看似没有路的时候,只有不断往前走,才可能“柳暗花明又一村”。 2)热爱 本来想说“勤奋”,可仔细想想,还是改成了“热爱,在一件事里面能寻得乐趣,才会愿意投入,而不觉得累和烦,唯有热爱,才能让“勤奋”成为习惯。有句话说“当你把爱好当成工作,可能连爱好也消失了”,可反过来想想,是不是因为你只把它当做爱好呢?如果真的热爱,每天去做自己热爱的事情,该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即使加班,也是心甘情愿。当然其中也会有琐碎和苦恼,但这是所有事情都会有的附属,接受它,才能更好的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3)敬畏

作家热爱写作,但也敬畏纸笔,对于文学,不只有快乐,也有痛苦和苦难,或者说,里面藏着人生。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既热爱又敬畏,才是一个理想的状态。

看完第一集,北京的窗是外阴云沉沉,内心里却十分晴朗。深沉的热爱与敬畏,希望自己也能做到。

未完待续…

10/15页

《文学的故乡》影评(十一)

纪录片#文学的故乡# 第2集是讲阿来的。我还没看过阿来的书,但我想我会去看的,至少会看《尘埃落定》和《空山》。

阿来是从一个四川小城走出来的作家,从小家庭贫寒,没有更多机会读书,所以他初中毕业就去了水电站,机缘巧合遇上国家恢复高考,最终去念了师范学校,也开启了写作之路。

我时常感叹于作家的自律和勤奋。阿来就是早上5:30起来,写2小时,再吃早餐上班。生活中如果有半小时空档,就读书,如果有一小时空档,就写作。为了写《尘埃落定》走访了四川18个土司家族,新书想写一个“植物猎人”的角色,就拿着相机沿着山路一直拍植物。

感慨于这样的职业精神。但最让我感慨的还是阿来说的那几句话:“(我)出身贫寒、从小地方走出来的、没怎么上过学,就是通过文学遇到那些伟大的人和最美好的感情,遇到那些最宽广的胸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学成了我的信仰和我的宗教,把我从一个简单的、急于求成的人变成现在一个可以不慌不忙的、处变不惊的、用非常平静的心态来感受这个世界的人。”

11/15页

《文学的故乡》影评(十二)

Today:《文学的故乡》

这是一部颇有文艺范的纪录片,相信许多喜欢文学的朋友会喜欢这个纪录片。共七集,讲述了莫言、阿来、迟子建、刘震云、毕飞宇、贾平凹六个国内知名作家与他们生的土地的联系。

-

在这七集中,各集之间水平不一,其中我觉得制作水平最高的是莫言的,我本人最喜欢的是迟子建的。莫言的那两集无论是在讲述上清晰明白,还是在转场的那些打油诗和景象的布置上独出心裁,都可以看出导演对莫言及其作品的深刻理解和独到把握,可以说十分出色地完成了用场景表现文学气息的任务。

-

喜欢迟子建,其实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这个人她的生活态度太能够感染人了,而这一集的导演显然明白她的活泼灵动,她的乐观坚毅,所以镜头总是对准她与故乡的互动,总是为大自然留有空间。这片白皑皑的土地,诞生了迟子建手中这样像雪一样透彻晶莹的文字。哪怕是失去了丈夫,还是接受读者的心意,又或是那些瓶瓶罐罐,她总是积极地面对和真诚地感谢。

-

我觉得这个纪录片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它用影视语言来探索和保存文学与故乡的关系,文字是人写的,而人是故乡长出来的。也许背井离乡才是作家的宿命,可故乡却始终是根,不仅仅是作家,所有的人,都难以脱离故乡。

12/15页

《文学的故乡》影评(十三)

【2022年我看过的纪录片】《文学的故乡》2020年 导演:张同道

这个系列的记录片看到毕飞宇这集的时候无比感动。我没有读过毕飞宇的小说,但跟着他一起回到他的家乡,走过他曾读书写作的地方,让我相信他笔下的那个世界是真实有魅力的,我想看他的文字,想了解他的世界。

我突然想到了自己最早写东西的时候,写的都是自己经历过的事情,原来无论是作家还是导演,最好的表达就是表达自己。刘震云把他听到的老乡之间的对话写到自己的书里,他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对话多,他笔下的世界是用对白刻画出来的。迟子建的父亲是校长,从小的教育很好,她喜欢一切美好的事物,总是感叹生活的美好,她会吧亡夫和自己最后吃的一罐酱,一瓶酒都留下来,涂上美丽的颜色,成为自己独特的艺术品。莫言从小生活的房子如今已经成为了莫言故居,小时过年时,家人会吧报纸糊满墙,他会趴在墙上看报纸上的文字,有的倒着,有的斜着,这就是他最早的阅读。

他们无疑是幸运的,生活在那个变化的中国,吃过苦,也迎来了中国文学最好的时刻,我记得纪录片中阿来说自己第一篇稿费得到了50块钱,而他当时一个月的工资才40,他知道他的命运要改变了。他们写作不仅仅是因为理想而写作,很多时候他是为了更好的活着而写作。这种本能成就了伟大的文学作家们。

我不了解今天文学的样子,我记得我20岁的时候我们读韩寒,北京有春树,然后我读到的依然是莫言、余华他们那个时代作家的作品,如今的作家90后的都有谁呢?我很想知道。

讲故乡的事儿会勾起所有人的共鸣,他无关乎文学,他记录人生。

13/15页

《文学的故乡》影评(十四)

今晚看了《文学的故乡》,毕飞宇和迟子建。 毕飞宇说,他是一个没有故乡的人,因为父亲的缘故,他无法确切地找寻到自己的祖辈,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但他同时又相信着,“只要我在这个大地上书写过,我就有理由把它看做是我的故乡。”那些课间用小石子在并不平整的砖墙上刻满的字,构成了他的童年之书。在纪录片里他踏着寻根之路,旧地重游,故人重逢,也与他小说里的人物相逢。另外,让我很震撼的是他对小说的痴迷和认真,比如,他可以割舍初稿中冗长无益的片段,即使那像割去心头肉一样疼痛。他还说,他写《玉米》花了40天,写《玉秀》却花了四个月,因为他想让玉秀活下来,而怎样让一个故事线里本来设定成死去的角色活下来,就是作家需要去处理的难点。 迟子建是生在雪地的孩子,她对每一片雪花都有着真挚的感情。在雪地的迟老师就像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一样可爱,完全看不出她已经年过半百。迟老师的生活是充满诗意的,有时候会觉得她的话语就像一首首散文诗,就像她屋子里常年摆放的花朵一样芬芳迷人。那句“天上有半轮淡白的月亮”,说得尤为真切又极具画面感。她的文学来源于生活,来源于那片哺育她的大地与生民,因此显得血肉丰满,生命蓬勃,比如《额尔古纳河右岸》;更可贵的是,她那颗跳动的心始终和文学同在,哪怕它们在某一个节点同时沉重地堕了下去,也未失去生的希望,就像她将丧偶之痛融进了《世界上所有的夜晚》。 不得不说自己对于乡土小说的感受,大多还停留在曹文轩。中学那阵子还是看不进莫言的作品。近些年,因为害怕遗忘的缘故,我发现自己很难扑在某一部小说里如饥似渴的阅读。小说这样平易近人的文体,反而被我束之高阁。上一次扎根在小说里,可能是七仔的《浮云半书》了。受到快餐化阅读的诱惑,我所看的东西竟然越来肤浅和现代,乃至玄幻与言情。这不得不说是一种经典的缺失,好像胃里塞满了棉花与泡沫,少有真正饱腹的五谷杂粮。特别感谢这样的一部良心纪录片吧,它让我认识到了创作的不易,认识到一个作家丰沛的精神,以及故乡对于他们和他们作品的打下的烙印,以及他们又是怎样地从一个初出茅庐的文学热爱者,用书写在精神的花园上耕耘出一整个春天。

14/15页

《文学的故乡》影评(十五)

说来也巧,无意中看到这部想看的纪录片,点开的第一个是迟子建。她的文章只看过考试的阅读材料,还记得当年北师大的同学接机时说她挺漂亮的。打开一看,她居然是北极村人,现任黑龙江作协主席。漠河站,北极村,最北邮局,白桦林,狍子,哈尔滨,抗洪纪念碑,老道外,中央大街,额尔古纳,而额尔古纳右岸大概就是大兴安岭吧,这些刚刚旅行过的地方,是她的文学底色和材料,多么巧合!羡慕她,在这个文学衰落的时代,还能坚守这一方精神家园,不仅有许多读者为她手写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额尔古纳河右岸,还有那么多外文译本,告诉世界另一个极寒的北方中国,我刚刚旅行过的地方,只不过,夏天那里很凉爽,并不冷!

飞机延误,在海拉尔机场又看了阿来,高中的时候,尘埃落定得茅盾文学奖,只觉得这和书名真好,却没有机会读到它。阿来是马尔康一户藏民的后代,就想很多出生寒微的孩子,少年时,只想着离开故乡,离开贫瘠,但终生的写作却都是在故乡的气氛中进行,他说,如果写不出最杰出的作品,写作就是无意义的。他说,故乡不断扩大,整个川西北藏区都是他的故乡。他说,整天看文学无趣极了,于是他成为了一个植物探险者,可能会以此为题材写下一部小说。片中,阿来回到故乡,故乡已经成了阿来旧居,见到长子回家,老母亲哭了,四川作协主席,你多久没回家了?

延误了两小时,又看了一集莫言,这个饥饿造就的作家,凭借自己的努力和运气,先是进入部队离开农村,然后凭借那个年代贵比黄金的作品发表,两个保定地方的文学杂志上小短篇,让他上了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院,师从徐怀中,然后第一个中篇是透明的红萝卜,原名金黄的红萝卜,徐怀中改了,然后就是文学井喷,然后是八五年的红高粱家族,然后是电影,金熊奖,世界声誉,而我一篇都没看过。20210716晚看了第二集,想来也是围绕丰乳肥臀之后的创作以及诺贝尔文学奖前后的名利场进行,最动人的,是莫言那严厉的老父亲在他得奖后委托他大哥告诉他“过去你和别人平起平坐,此后你要事事低人一等”,这是农民最深沉的智慧!

15/15页

还剩12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