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士乐标准曲》是一部介绍爵士乐历史和演奏技巧的专业书籍。作者透过详细的分析和解读,为读者呈现了爵士乐的精髓和魅力。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爵士乐的起源、发展和演变,同时也可以学到如何演奏出色的爵士乐曲目。
《爵士乐标准曲》读后感(篇一)
100多年前,上海公董局在法租界内修建了一条充满田园风光的林荫小道,东西走向仅两公里多,伴随上海的快速发展,逐渐成为了一条繁华的商业街道,这里就是我们熟悉的巨鹿路。在我看来漫步巨鹿路,就像是走在一条“朝圣”之路上,对于热爱文学的人而言,老牌文学刊物《收获》杂志社就坐落在巨鹿路675号;对于热爱音乐的人而言,老牌爵士乐俱乐部JZ Club就开设在巨鹿路大同坊158号。
图片源自微博:爵士上海
喜爱爵士音乐的朋友一定不陌生,陪伴沪上爵士乐爱好者走过了二十年的JZ Club。这里除了有固定的爵士乐演出,还曾举办过唱片分享会、大师讲座课、复古市集、舞会等,让爵士乐以一种方式性完美的融入到大家的生活。JZ Club可谓开启了属于上海的爵士音乐时代,更见证了中国爵士乐的发展历程。3月17日,JZ Club举办了与巨鹿路的告别演出,未来将在衡山路8号开启新的爵士音乐历程。
曾经到上海时我还专门去打卡,非常享受那里的环境与氛围,其实当下绝大多数的城市没有成熟的爵士乐俱乐部,更别提让日常对爵士乐的欣赏成为一种生活。借此机会,和大家分享一下拥有醉人的旋律和令人无法抗拒魅力的爵士乐。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南部,黑人音乐人在表演中逐渐在即兴的演奏中形成一众独特的音乐风格,艺术形式鲜明,一时间快速风靡美国,终成为世界性的现代流行音乐。
历经百余年的发展史,爵士乐落地全球各开其花,国内外也形成了丰富的演奏技法与精彩之处各异的流派,如今再看爵士乐,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音符与旋律组成的音乐类型,更具有了更为丰富和深远的内涵,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表达,是一种对自由的追求和对激情的释放,成为了生活态度的表达形式。但一切功之所成都在于最标准的起步与练习,“任何一个古典乐演奏家都要研习巴赫、贝多芬和莫扎特的作品一样。”
优秀的爵士乐演奏家离不开爵士乐标准曲!一切看似新颖的都源自对标准的创新与再造,一切艺术感和自由性也都有其所固守的根源。爵士乐作为一种外来的音乐文化,加之国内的发展时间并不算长,我们可以拿来研究的更少,为此若想全面的了解爵士乐,真正的能听懂、爱上爵士乐,真正形成对爵士乐本身的文化认同,我推荐雅众文化译介出品的《爵士乐标准曲》一书,一本全面介绍爵士乐经典作品的指南。
什么是标准曲?可以概括为爵士乐百余年的历史中,演奏家们的必学基础,演奏的必练曲目。为何要标准曲?因这些曲目包含了爵士乐的绝大多数且具有典型性的特征,这其中还涉及重要的“曲式”等概念,在此不多赘述,由此可知标准曲是学习的范例,赏析的起步。《爵士乐标准曲》由泰德·乔亚著,集合研究所成,他是美国爵士钢琴家、音乐史学家、爵士乐评论家。《爵士音乐家百科全书》主编,斯坦福大学爵士乐研究项目的创始人之一。
《爵士乐标准曲》一书收录了266首经典曲目,以简明的文字讲述着它们奇妙的故事,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一首一首对照找出来边听边看,这些故事中我看到了乔亚研究的深入,他以自身对爵士音乐的热爱,化作文字表达故事,极力展现爵士乐的魅力,让读者感受到爵士乐与文化、美学等方面的关联。书中讲述的爵士名家轶事,让你感受到爵士乐的鲜活与律动,书中还对两千多张唱片进行推介,是由标准曲走向更广阔爵士世界的最优路径。
歌词都是故事,律动都具味道,《爵士乐标准曲》一经翻开,你便可沉浸在爵士的声响中,你可以纵情舞动、跳跃,你可以去细细咂摸歌词的文字,轻轻感知律动的巧妙。自由是它百年来不变的精神内核,不仅影响着乐曲的变幻与呈现,更化作风吹向社会,它内核所充斥的灵活与创造性,即便你是第一次专心听一曲爵士乐都能感受到。到哪看似无拘无束的它,我们在了解了标准曲后又发现,它是一种平衡的艺术。
《爵士乐标准曲》读后感(篇二)
何谓爵士乐标准曲?
从十几岁开始学习演奏爵士乐起,我就不断碰到一些老一辈音乐家要求我熟识的曲目。后来我意识到,作为爵士乐保留曲目(jazz repertoire) 的基石,其数目大致有二三百首之多。任何一个爵士乐演奏 家都要学习这些曲目,就像任何一个古典音乐演奏家都要研习巴赫、贝多芬和莫扎特的作品一样。
实际上,我很快得知,相比古典音乐演奏家,熟稔保留曲目对爵 士乐演奏家更重要。在音乐会开始前,古典音乐演奏家至少知道演出曲目。对爵士乐来说并非如此。我想起一个朋友的惨状,他受邀在一 个爵士音乐节上为一个众望所归的小号手伴奏,却悲惨地发现,直到所有乐手上了台,面对6000名听众的那一刻,才有人告诉他演出曲目。如此情形在爵士乐世界——一个珍视自发即兴和男子气概的亚文 化——司空见惯,甚至到了过犹不及的地步。还有一个家伙, 一个颇有几分天赋的钢琴家,碰到一个更不配合的领队——一个著名的萨克斯手,哪怕乐手都上台之后,也不肯透露演出曲目。该领队只是用次中音萨克斯吹出一个简短前奏,然后用脚跺起拍子来……我的朋友唯有自力更生,仅靠这些微薄线索,摸出演出的曲目和调子。好坏不论, 这就是爵士乐。
年轻的时候碰到不熟悉的标准曲(standards), 我也有过这样的尴尬——好在台下没有数千人等着看热闹。我很快领悟到无数爵士乐手早已确凿无疑的认识:对爵士乐保留曲目的深入研究,绝非只是一时兴起的历史副业,而是事关生死存亡。任何一个不熟悉这些曲目的爵士乐手很快就会丢了饭碗。
可是没有人给你曲目单。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甚或更小一代)不可能在爵士乐世界之外遭遇很多类似曲目——它们大都在我出生之前即已出现,甚至那些较晚近的保留曲目通常也不是你在电视或主流电台可以听到的。有的曲目来自百老汇,但并非总是最卖座的音乐剧—— 很多曲目最早出现在鲜为人知甚或商业失败的剧作里,要不就是无甚名气的作曲家创作的滑稽剧。有的最早在电影里露面,或是大乐队 (big band)作品,或是经由爵士乐世界之外的流行歌手引介。有的——比如 《秋叶》(Autumn Leaves) 或《走调》(Desafinado)——来自远离爵士乐起源地的异国他乡。当然,很多保留曲目由爵士音乐家创作,如今已是迈尔斯·戴维斯 (Miles Davis)、塞隆尼斯·蒙克 (Thelonious Monk)、艾灵顿公爵 (Duke Ellington)、约翰·柯川 (John Coltrane)、查理·帕克 (Charlie Parker)和其他大师的辉煌遗产。
我的爵士乐教育堪称偶发和不易。应运而生的冒牌乐谱虽然扫除了一些疑团,但直到快20岁的时候,我才首次见到此类(通常是非法的) 乐谱合集。而当我邂逅《爵士真经》(The Real Book)——1970年代起在地下流传的爵士乐主旋律谱合集——哪怕目录对我都犹如天启。而且我敢保证,对别人也是如此。志存高远的当代艺人难以想象几十年前 爵士乐的晦暗不明——我上过的学校没有一所开设爵士乐课程甚或讲座。大多数教本毫无价值可言,而爵士乐的独特文化又易于催生遮遮掩掩和耍狠斗勇的氛围。只是获悉必学曲目的名字都是一大进步,能拿到一份主旋律谱简直是难得的乐事了。
几年后,我开始教学生爵士乐钢琴,编了一本保留曲目小指南, 列出了学生必学的保留曲目和一般用什么调来演奏——算是你们手里 这本书的原始版本吧。再往后,我开始写作爵士乐,又继续研究这些 曲目,但角度有所不同。如今我试图厘清这些作品如何演化,了解不同爵士乐艺人如何演奏,以及演出实践发生了什么变化。
时隔多年,我老是盼着有这么一本指南,只要一册在手,即可带我畅游爵士乐保留曲目,向我推介经典录音。在我研习这些曲目幽微之处的早期教育里,有几本书还是有用的,尤其是亚历克·怀尔德 (Alec Wilder)的《美国流行歌曲》(American Popular Song,1972),堪称同类书里的翘楚,可是它聚焦的只是保留曲目的一小部分——主打百老汇和锡盘巷 (Tin Pan Alley) 的作品——对爵士乐非常语焉不详。我刚出道之时急需的参考书尚未面世,且迄今仍是如此。我想深入探究这些成为伟大爵士乐演奏——就此而言,经常与作曲家的原始意图南辕北辙—— 之灵感源泉的作品。作为爵士乐之构成要素,作为即兴的跳板,作为创造性再诠释的激发,我想要一本这些标准曲的工具书。
这也是本书的宗旨:作为标准保留曲目的概览,多年前我眼巴巴地盼着有人给我一本不论对音乐家、批评家、历史学家抑或只是爵士乐迷和爱好者都有所助益的指南。某种程度上,这也是我数十年与这些伟大歌曲打交道的结果。一度神秘甚至望而生畏的作品如今变成无时不在的密友和良伴,而有此机会以之和我最喜欢的唱片为写作和讨论主题,对我也是享受。当然,看过我其他著作的读者难免会发现本书 更加随性、随意——对我而言却是自然而然,因为我深入探究的这些曲目如今已是我人生的重要组件。
至于本书曲目的遴选过程,容我最后多说几句。我的选择标准基 于它们在当今爵士乐曲库的地位。当下乐迷最易听到——也是艺人最 常被要求演奏——的作品才会入选。由此, 一度雄霸爵士乐坛的某些 曲目,比如《阿拉伯酋长》(The Sheik ofAraby )、《亚历山大的拉格泰姆乐队》 (Alexander's Ragtime Band), 难免落选。但也有一些总共没几个录音、近年 却常被人演奏的曲目入选。简言之,我的遴选标准以爵士乐的活力和现实感为要。
即便如此,本书甚少讨论当代曲目的事实仍让我苦恼。如果本书的主题换成我最喜欢的爵士乐曲目或我最钦佩的爵士乐作曲家,出现在书里的歌单可能有所不同——但这个要等改日再讨论了。爵士乐保留曲目不像过去那样易于流变,而《爵士真经》此类书一再重复的编纂过程也使得新曲目难以进入标准曲的殿堂。尽管不少爵士乐艺人热心推介晚近作品素材——诸如收音机迷 (Radiohead)、比约克 (Björk)、 帕特·梅思尼 (Pat Metheny)、科特·柯本 (Kurt Cobain)、玛丽亚·施奈德 (Maria Schneider)、斯蒂芬·桑德海姆(Stephen Sondheim),不一而足——他们的作品仍未获得广泛认可,因而未能入选。但我在哀叹此事态的同时,也必须尊重残酷现实。我当然欢迎一个更宽泛、更适合的爵士乐保留曲目,也乐于拥护爵士乐将来的任何变革,哪怕此变革可能让本书的曲目显得不合时宜。
在此期间,本书入选曲目就是当今爵士乐标准曲的基石——而它们亦是我人生的配乐。由此,谨以本书献给这些作品,以及那些勇于创造的心灵,不仅是作曲家,还有迄今为止不断演绎、推陈出新的演奏家。他们让老歌换了新家,这让我备受鼓舞
《爵士乐标准曲》读后感(篇三)
2020年,泰德•乔亚的《爵士乐史》在国内译介出版。当时我所在的几个唱片交流群骚动了一阵子。朋友圈的同好,在晒新入手的唱片时,也有意无意露出该书的一角,以及体面的音响设备。从乐迷角度,历史框架的搭建,就像在优化头脑中的唱片架。此后所有音乐的经验就各从其位。当然,唱片架的布局构成,趣味相投的听友之间也大有差异。
《爵士乐史》以时间为线,阐述爵士乐概念的形成和风格演变,也对大师和名盘做了详实介绍,是面向大众的绝佳的历史写作。相较而言,泰德的《爵士乐标准曲:曲库导读》(以下简称《标准曲》)从个案着眼,则像另一种形态的"爵士乐史"(如果把标准曲比作生命体,这部书更像微观的,私人史的集合)。书中266首标准曲按字母表排序,也可以理解为266条生命路径。 自诞生开始,他们就有了各自的轨迹——经历革新浪潮;融合异质元素;亲历大师的八卦逸闻;成为载入史册的著名现场。标准曲们的体质和外貌不断变化行走至今。其中的绝大部分,可能和原作者的旨趣已经相去甚远。但变化就是永续的力量,它们在变化中永恒。
得益于泰德本人音乐实践者身份(曾与Stan Getz谈笑风生…),他能站在演奏者的角度,审视曲目的选择。或者说,他能站回历史,看到这些曲目投向未来的可能性。在《你是我的一切》(All the Things You Are)一篇中,他写到:“我喜欢这首歌,不是因为它们是什么,而是因为它们可能是什么”……非常存在主义了,标准曲们想必很受触动。与之相对的,在Miles Davis《纯蓝调》(All Blues)一篇中,他表达了对另一类演奏者工作思路的不以为然:
对经典曲目创新变革的意志是爵士乐的应有之义。然而美学的分寸感也该适度掌握。在Art Blakey 《呻吟》(Moanin’)的一篇中,泰德这样写:
《标准曲》并不是一本独为专业人士而写的理论著作,但泰德也没有降低这本书的理论价值。只是他用幽默感和语言天才包裹了乐理分析的部分。对这些段落的阅读感受,类似一个不懂国际象棋的读者,却依然能够进入《象棋的故事》。泰德不以劝退读者为己任,他非常友善。我想说的是,抛开别的不谈,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一个在音乐方面资深、友善、毫不卖弄的朋友,真是不容易的事。泰德的写作妙语连珠,邀请你进入。在《孩子诞生》(A Child is Born)一篇中,他会这样写:
再比如《或晴或雨》(Come Rain or Come Shine)的开头。他会这样写:
如果抱着八卦之心读到该篇的末尾,还会看到泰德对凯鲁亚克和他的朋友们玩票行为的温柔吐槽:
为了让头脑中扁平的历史有血有肉,似乎可以善用八卦之心去充实过去经验中,事件之间的空隙。比如《亚利日尼》(Airegin)一篇中,John Coltrane对Sonny Rollins的暗中较劲:
1956年Coltrane与Miles合作时,名气远不及Rollins。但四年后的1960年,Coltrane被赞誉为乐谱之声的伟大专辑《巨人脚步》(Giants Steps)问世。以上的引文正可以窥见,在《巨人》这张专辑诞生前,Coltrane年轻的野心和行动力。据传Rollins对《巨人》大为震动,此后常在夜里,在威廉斯堡大桥下苦练技艺(今年上映的日本电影《蓝色巨人》桥下疯狂练琴的主人公,大概也是在致敬Rollins)这种刻苦和不松懈的劲头也伴随他直到晚年。像我这样的音乐门外汉,可能更会对这类热血故事甘之如饴。而在那些年代,公众也似乎可以部分悬置道德、身份政治等因素,让艺术家们如其所是地生存。
同时期的1959年,Ornette Coleman的自由爵士开山之作《未来爵士乐的样子》(the Shape of Jazz to Come)问世。Coltrane在1963年的访谈中提到自己如何被这张唱片启发,让他学会扬弃以往音乐中旋律、节奏、和声三要素,进而走向了下一个创作阶段。自由并非意味着逃离章法。演奏者需逃离的是过去即兴中,和弦行进的预设,而让所有的意图和灵光都出自当下。如果,某一标准曲恰好充当了此时音乐中复现和回归的主题,那就可以看做是大地一样的存在:演奏者们尽可以在空中享受自由,但他们飞翔的高度,也需要参考地面而感受。
《标准曲》一书中,大部分曲目导读的倒数第二段或倒数第一段,泰德常会用信息密度很大的文字介绍该曲目流传和演绎版本的线索。也在每篇曲目的介绍之后,都附上精彩演绎版本推荐。由此聆听的旅程又节外生枝,脉络清晰地连接了更为宽广的版图。所以,它工具书或者引擎的属性也异常迷人——它陪伴、召唤、丰富着读者。它是大部头,却没有压迫感。
所以看起来,标准曲就像众多在时空中行走的幽灵,被一双双巧手揪住,轮廓和形象也变化不定。但它们又维持着同一性和辨识度。而泰德•乔亚像个侦探,从幽灵身上解码了历代艺术家们留下的印记和光芒。以上比喻可能显得造作,但也确实在表达我对本书的喜爱。在序言末尾,泰德本人的比喻更让人动容,他这样写:“……献给这些作品,以及那些勇于创造的心灵。不仅是作曲家,还有迄今为止不断演绎,推陈出新的演奏家。他们让老歌换了新家,这让我备受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