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红楼梦读后感1000字

红楼梦读后感10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9-07 19:41:01
红楼梦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24-09-07 19:41:01   小编: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描绘了一个豪门世家的兴衰沉浮。通过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和对社会现象的精辟描绘,作者成功地展现出了人类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多样性。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文学巨作,更是一部人类文化的宝库。

《红楼梦》读后感(一)

初看红楼梦之时,确实不喜。书中尽是讲一群女子。但随着学识的增长,我渐渐地读懂了这本书。此书,是曹雪芹先生呕心沥血之作,直至到死,也未能完成了这部人生大作。红楼梦,不仅是曹雪芹先生的自传,更是一部封建主义的社会百科全书。红楼梦前八十回的文笔如精灵一般跳跃,让人如痴如醉;笔下的每一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性格,栩栩如生,仿佛是从现实映到书中。

《红楼梦》读后感(二)

一直想成为薛宝钗这样的人,人情世故,为人处事都很会做,工作和生活中需要我成为这样的人,但我反思自己,发现自己更像林黛玉一些,嘴不饶人,很多情况下不会顾及大家的感受,做一些自己感动自己的事情,得罪了很多人,最后也是自己吃亏。谁是谁非,还有好多需要学习的地方,学习一下宝姑娘处的炼达无情,改正一下林妹妹中的自怜自艾,做一个现实性理想主义者。

《红楼梦》读后感(三)

价格是不错,不过我简单的说,制作一般,纸张的印刷质量 不好,字体印刷有深有浅。而且程乙本里面的注解真的很少,不够详尽,相比时报就是理想国引进的白先勇老师推介的程乙本来说,差很多。所以要收藏程乙本,我还是建议买理想国的程乙本,注解详尽,里面的贴图原汁原味。虽然这个人民文学的是彩图,但是没理想国就是时报的程乙本的画有古典韵味。

所以舍弃了购买此书的欲望。

《红楼梦》读后感(四)

关于《红楼梦》,今天想笨析一下红楼梦中一个金典的角色-王熙凤。王熙凤的开场就显得格外与众不同,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只听见一个女子边大笑边说:我来晚了,让各位久等了。可以看出她性格的豪爽。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个情节是她戏耍贾瑞,王熙凤沉着冷静,看贾瑞畏畏缩缩对自己起了歪心思时,设了个圈套让贾瑞跳进去,最后贾瑞也是得到了报应,病重身亡,自作自受。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王熙凤的心狠手辣。还有就是王熙凤逼得尤二姐吞金。可以看出王熙凤表面一套,背后一套。表面上与尤二姐姐妹相称,背地里想要置她于死地,可惜了尤二姐一尸两命。也是应了那句古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最后王熙凤的结局凄凄惨惨,家道中落,身患重病,一命呜呼。本来是大小姐出身的巧姐也差点让亲舅舅拐卖。曾经的风光无限,而如今的萧瑟衰败,已是物是人非。

《红楼梦》读后感(五)

初高中叛逆,偏找人读得少的书看 现今考翻译,不看总归过意不去 图书馆里认真挑了这个版本,始于颜值 哈哈看看出版社,没找到第一版也借了剩下几本 之前翻过前十八回,全是人,什么也没记住 第二章直接看,反倒顺着故事线走完了。 第一册,有缘再补。 曹雪芹温润徐来,高鄂匆忙扫尾,多是俗世。 看到快结尾才觉,作者对黛玉最好,免遭大家衰落之意。宝钗呢,是神仙吗?总有难以慰藉的时候,就以神为之了。 宝玉的命啊,前是只有人理想的情欲,后尝尽人间悲欢离合,又成全周遭仕途发达,终于隐遁。很是理想。 有几处记忆深刻,湘莲愧尤三姐遂出家,凤姐冤吐血,黛玉悲痛欲绝焚稿。 这家子富贵人,有病先收敛一两天饭。哈哈,我只能少吃一两次辣椒。 官清民接近,主雅客来勤。 天下难得的是富贵,又难得的是闲散,这两样再不能兼,不想你兼有了,就叫你富贵闲人罢了。 事若求全何所乐? 得陇望蜀,人之常情。 只可解劝,不能分忧。

《红楼梦》读后感(六)

“悲凉之雾,遍被华林,呼吸领会之,唯宝玉而已。”红楼梦最发我深醒的就是佛家的无常哲学,人生没有永远的事物或关系,最后都随着时间崩坏。程乙本中神瑛侍者乃补天石所化,凡间经历红尘一遭后回归仍化石形,更符合“自色入空、归于尘土”的意象。而且暗中契合了生灵皆为“星星的孩子”这一科学事实,玄又妙。

前80回主要人物的塑造生动饱满、个性特异,着墨不多的人物也极尽特色,每一个场景都写得好,让我觉得好像几百年前奢靡破败的生活都在眼前。

原本我觉得会不会是许多读者“太挑剔”,对后40回有些先入为主的偏见,没想到读到82回开始那个违和感就真是扑面而来啊,人物脱线的体感挺严重的,特别是贾母、宝钗、袭人和宝玉。不过后面的框架和情节进行算是扣住了前80回(特别是第1和第5回),就是感觉少了很多应该作为铺垫的文字,去转化人物的心境认知以及解释人物的行为,而且个别对话称得上有些粗鄙……

不过我很喜欢最后贾政与宝玉的道别戏,“贾政叹道:‘我心里便有些咤异,只道宝玉果真有造化。岂知宝玉是下凡历劫的,竟哄了老太太十九年!如今叫我才明白!’说到那里,掉下泪来”。这段隐约有种破除“传统东亚家庭里孩子是父母私有财产”的超前思想,也让读者感受到了贾政身为极端传统与别扭的严父在见到儿子最后一面时,怀有的愧疚和爱,反正我着实感动了一把。

《红楼梦》读后感(七)

从寒假开始,断断续续,终于读完。在微信读书上读的,用时15小时46分钟。后面读的时候会和朋友分享吐槽感慨,颇有趣味。

此书以程乙本为底本进行校注,我也是第一次读,不知好坏,但校注者都是大家,想来也不会很坏,但有的词我还是不太懂,可能是我积累太浅薄了!

读时的状态是不同的,一开始读的时候也偶尔读不下去,后来课上学了红楼,带着一些东西读便读得更起劲儿一些,加之与友品评,别有一番风味。有趣的是,和友的讨论大多是针对前八十回做出的,后四十回甚少,且这甚少里基本都是针对八十一至一百,一百以后我又是读不下去的状态。 一些感受总结一下就是后面的人物出场实不像前面所描写的那些,或许是我没读懂,反差矛盾实在是多。以及后面是什么乱七八糟啊。

这里我最喜欢平儿探春和紫鹃。不知道为什么,和宝玉有些情感的我都不喜欢,也不是不喜欢,我也喜欢林妹妹的,我觉得她的刻薄毒舌很可爱,但是我不喜欢她心系宝玉哭哭啼啼的时候,尤其后面续写的,我快烦死她了,又但是烧诗稿的时候我又很心疼她。我不喜欢的可能就是宝玉在姐姐妹妹间周旋,所以和他有情的我都一概不喜。比如袭人,感觉她是有些僭越(为什么我会把人分等级,这是思维被诓在封建社会背景里了吗,贾宝玉都没有等级观念我为什么有)比如晴雯,真是作啊,典型小姐身子丫头命;宝钗太过道学气,芳官儿大嘴巴,湘云一开始因为他针对林妹妹,都太不好了!

很喜欢平儿,因为她很圆滑,做事四平八稳,对凤姐儿也好。

很喜欢探春,做事雷厉风行,嘴也很毒。

很喜欢紫鹃,对黛玉情深。

关于这本书的更深层次感想,还需继续读才能体会。

《红楼梦》读后感(八)

从16回就开始说贾元春要回来省亲,这回终于等到了贵妃回娘家。

皇帝恩准的大日子是订在次年正月十五,也就是说从建园到落成后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贾府上上下下昼夜不眠,不休不停地忙碌直到贵妃娘娘回来,声势浩大、气派不凡,元春声声叹息并叮嘱家人以后切不可这样奢靡铺张极度浪费。看出娘娘本生是不喜豪铺,是一个低调朴实的人。

元春回来本是一件天大的大喜事,可作者写得极悲情。通篇都是伤心垂泪处:一是贾母这个前辈重量级的大人物、王夫人、等一众长辈见到自己的女儿、孙女也要下跪;二是亲爹还不能进帘内看望女儿;在父亲面前元春由衷说了一段令人极其心酸的话:“田舍之家,虽齏盐布帛,终能聚天伦之乐;今虽富贵已极,骨肉各方,然终无意趣!”意思就是布衣农家天天可以在一起享天伦之乐,而今天我们虽富贵,却与亲人分离,那又有什么意思呢? 此话道出一个皇妃的孤独和寂寞是外人难以理解的苦痛,作为一个妃子一年也见不到皇帝几次面,其余的时间就是一个人,那日子过得多么凄苦啊。谁能理解这种富贵呢?那帘子外的老古董爹听完,大道理一堆,说起一套套大官话,在女儿面前臣如何,皇恩如何眷爱等等。实在无趣。

她是多么希望和家人如从前朝夕相处时那样随性,可无奈一切都变了,连他的长辈所有的人,见了她都要行皇家礼。亲人不能亲近伤心到一次次不能自已,声泪俱下,几乎肝肠寸断,但她知道自己身为妃子,不能放纵自己哭泣,强忍把泪止住,无处话凄凉。

贾政自知自己无趣,马上把话题转到宝玉身上说:“园中所有亭台轩馆皆系宝玉所题;如有一二稍可寓目者,请别赐名为幸。”元妃大喜,立刻要见自己的弟弟却没有看到。因为弟弟是男人,不可擅自入内与妃子见面了。元妃哪管那么多,急唤宝玉进来,不管三七二十一见到弟弟就把他揽在怀内,又是摸头摸颈,喜极而泣地说:“比先竟长了好些……”说完就再也不控制不住泪如雨下。

原来,宝玉是元妃从小疼到大的胞弟,元春在家中是长女,宝玉是小弟,在宝玉没有去学堂之前,都是元妃亲自教他读书写字,虽然是姐弟,但如母子一样,可想而知,元妃有多疼多思念这个宝弟啊。难怪每一次书信元妃都要千叮万嘱家人要宝玉好好读书,不可太严,又不可放纵过于溺爱。真是知宝玉莫如姐啊。最深情、最懂宝玉、最懂教育的人就是元春了。元妃在深宫皇宅无儿无女,自然思之极念的家人莫属于宝玉了。此时贾政也懂元妃之心,把宝玉题的诗词统统都保留给姐姐看,言外之意弟弟虽不才,但也不负重望,妃子可以安心。

叙旧完,就是才子佳人诗词大比拼了,元妃要求大家都给庭园作一首诗词,宝玉则被要求作四首。在贾府是阴盛阳衰,女子个个才气了得,很快各自都大放光彩,施展才艺。黛玉和宝钗被元妃夸众人中最有才,一来是他们非贾府本家的,二来她们确实是有才,元妃真是冰雪聪明。宝玉一下要作四首,急得满头大汗,宝钗帮他改了一个字,而黛玉干脆偷偷暗中帮宝玉即兴作了一首递给他。果然被元妃赞美四首中,最出彩的就是黛玉的那首。

其实,在当时是男权女弱的时代,在作者笔下红楼梦里面的人物有才干才能的人都是女人,这是反主流文化的超前意识,宝玉写了这么多首诗不如黛玉一首,凤姐当家、元妃的才气,宝钗等一众女人无不歌颂她们的才华和对女性的欣赏。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