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与六便士》是英国作家毛姆的一部小说,讲述了一位艺术家的人生故事。作者通过主人公斯特里克兰的经历,探讨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以及人生追求的意义。小说引人深思,读后令人感悟颇多。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篇一)
主人公受斯特里克兰夫人之托去游说斯特里克兰所感受到的傲慢与无情,真的是人渣里的人渣的那种感觉,虽然是为了追求理想,为了理想可以抽离,但是觉得他们是累赘大可不必,离开他以后他们也可以生活的很好。 作为一个中年男性想要养活自己很容易,所以他不屑于与任何人产生过深的交情,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真的是会变的,或许布兰琪就是一个转折点,他不爱她,可是为什么却没有拒绝她,这个时候的女人不是累赘了? 晚年更是接受了年轻的爱塔,而且还有了孩子,既然她们都是生活的负重为何又重新负重前行,因为爱塔爱的纯粹?因为爱塔对他无条件的付出?因为他爱爱塔?这个人本质里就是充满了自私,即使他的理想再高尚也掩盖不了他低劣的品质,他死了让爱塔烧了他们的房子,爱塔和孩子以后怎么生活,和当年的斯特里克兰夫人的境况有什么区别。
但是较为讽刺的是结局斯特里克兰夫人接受采访伪造了与丈夫和睦的假象,这么多年她还是没有活成自己,依旧是活成了别人想看到的样子,或许在那个年代女性就是这么的悲哀。
那么活在当下的我们是不是应该摆脱世俗的眼光,不要去依附,活出自我,才能看到属于我们的月亮。
1/4页《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篇二)
文/舒念
毛姆曾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说,凡是有理智、有头脑的作家都写自己的经历,因为唯有写自己的经历时他才最具有权威性。所以我们也不难发现,毛姆的小说就是以自己的见闻开始,逐步推进一个故事,或对一个人的认识,《刀锋》是如此,《月亮与六便士》也是如此。
《月亮与六便士》的故事我们早已不陌生,一个人走在人生的路上,究竟是要抬头仰望天上的月亮,还是要低头寻找路边的六便士呢?梦想和现实之间就是这样遥远,我们行走其间,每个人都想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本书的内容立足高更一生的经历,创作出了一个栩栩如生的、追求月亮的故事。
抛开我们都熟悉的故事主题,毛姆在写人物上也别有自己的风格。故事的开头有点像我们准备八卦的开头,类似“我有一个朋友……”一样的叙述方式,以熟人的眼光来审视一个人的生活,也更方便站在第三者的角度评价这个人的行为举止,但与一般的八卦不同的是,毛姆的故事坚持了自己写作原则,也就是只写自己经历过的故事,这个关于高更一生的故事也是在毛姆游历塔希提岛之后进行的创作,虽然故事的主线基本秉持了高更生活的线索,但事实上,毛姆还是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人物。
艺术如同天上的明月,仿佛是普通人不能拥有的光辉,许多人抱着这样的想法读过了一生,直到垂垂老矣才开始后悔,我们为生活攒下了太多六便士,却从未向着月亮踏出一步,当我们终于攒到自己认为足够的六便士之后,月亮真的成为了遥不可及的梦想。对于斯特里克兰来说,重要的就是及时意识到这种生命的损失,并在还有机会的时候,去追寻自己心中的月亮。
但是对于40岁的普通人而言,斯特里克兰有着一份普通的工作和看似平静美满的生活,抛弃六便士也就是抛弃这样的生活,我们也许能体会到这种艺术梦想的召唤,但却难以赞同这样不负责任的行为,不过这本书关注的还是发掘内心艺术潜力的过程,原本只是一个证券交易人的斯特里克兰完全没有艺术基础,但是却凭借自身对生活的体悟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艺术方式。
对于斯特里克兰或是毛姆,对艺术的追求或许象征着自由,自由才能带来生命的创造力,那些日复一日的工作不过是宇宙脱落的皮屑,发现新的东西,才会在这个世界留下一点小小的改变。人们像是宇宙构成的细胞,当一个细胞突然要实现自己的价值的时候,难免会受到干扰,但是最终他还是想办法达到自己的所求,这或许是书的另一层主题——我们不能获得月亮,但可以获得追求月亮的过程。
2/4页《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篇三)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周围很多朋友都在推荐这本《月亮与六便士》,在培训的空隙一口气读完着这本书,不是想象中的热血沸腾,而是更多的进行辩证思考。
在没有阅读之前,我一直以为这是一本励志文学,讲述的是一个中年男人放弃一切,努力追寻梦想、实现梦想的故事。但阅读之后,却略有失望,不可否认,后来的成就证明他是一个真正的天才,但实现梦想的路上,斯特里克兰所作所为,确实很难让我认同。
从斯特里克兰自身来说,他放弃了事业、家人,毅然踏上寻找梦想的勇气是让人钦佩的。他为了追寻梦想,不在乎生活环境,不在乎外人的眼光,内心也是强大的。或许天才总是孤独的,他强大的内核力量也是我们凡人所不能理解的。就像小说中所说的“我觉得你很像一个终止跋涉的香客,不停地寻找一座也许根本不存在的神庙”。当然,斯特里克兰最终找到了自己神庙,也赢得了大家的认可,但也毕竟是少数。
作为丈夫,我觉得他是失职的。一个人可以有自己的梦想,但他毫无征兆的突然远赴巴黎,实现自己的绘画梦想,没有和自己的生意伙伴、妻子、子女有所交代,就这样一走了之,留下烂摊子给别人,并且没有丝毫的愧疚感。他觉得家庭是他实现梦想的绊脚石,对妻子、子女也没有丝毫的爱可言,一切与他的梦想相比都是不足为奇的,我看到的是一个自私的伙伴、不负责任的丈夫、父亲。
作为朋友,我觉得他是卑鄙的。在巴黎他最困难的时候,是施特略夫对他伸出援助之手,给予他帮助,并且在他奄奄一息的时候接到家里,对他悉心照料。然而,他非但没有表示任何感谢,还与施特略夫妻子有染,最后抛弃了她,导致施特略夫妻子自杀。典型的忘恩负义,怎么让人喜欢起来。
后来他来到塔希提岛,与17岁的爱塔结婚生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世外桃源,在哪里找到绘画灵感,实现灵魂的释放。但他爱爱塔吗?我觉得是不爱的,他只是需要一个人不打扰的照顾,需要一个安静的地方绘画,仅此而已。如果不是麻风病,或许他能在这里安稳度过余生。他不需要别人认可,他只需要活在自己的世界就好。
虽然对于他这个人我喜欢不起来,但却佩服他的勇气。从生活富足的白领到落魄的流浪汉,从温馨的四口之家到居无定所留宿街头,他都是欣然接受。有钱的时候安心创作,没钱的时候打打散工再继续创作,这种韧性也是我们不能所及的。
除了主人公斯特里克兰本身,倒霉的施特略夫也让人记忆深刻。就像小说中所描述的“他心肠好,慷慨仗义,却总是做愚蠢的事情;他对‘美’有着非凡的鉴赏力,却只能创作出平庸的画作;他感情非常细腻,但举止却很粗俗;他在处理别人的事务时很有一套,但处理自己的事却破绽百出。”对于施特略夫我深表同情,我觉得他是一个烂好人,让人气愤不已。因为欣赏斯特里克兰,即使受到伤害,还选择原谅。只能说尊重,但一点不理解。
面对现实与理想,我不会像斯特里克兰那样偏激果敢,也不会以牺牲别人为代价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前路漫漫,愿他的坚持和勇气陪伴我实现梦想吧!
3/4页《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篇四)
斯特里克兰,作为一家证券公司的经纪人,生活原本富足美满,但在婚后的17个年头突然离家出走,一去不返,妻子埃米和大部分的其他人都以为他是有了外遇。但事实并非如此,他住在伦敦一间狭窄的小屋里,不修边幅,离群索居,只是为了画画,不停地画画。周围充满了不理解的声音,大家谩骂他行为荒诞,抛妻弃子,像一个疯子。后来流转到马赛,又辗转到塔希提岛,在那里,他结识了爱塔,并与之结婚,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生活,绘画,但最后他不幸患上了麻风病死了,还要求爱塔将他最后的壁画付之一炬。
斯特里克兰可以说是用生命坚守着心中月亮,以一种甚至有些极端的方式奔赴着自己的理想之路,我想毛姆是为了把观点亮的更加鲜明,于是选择了抛家弃子,冷漠决绝的形象塑造。而正是这种对月亮的极端追逐,使得斯特里克兰本身成为许多受现实所困的读者头顶的一轮明月,毕竟现实从不如斯特里克兰般决绝。
当我们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时候,心里面总会有一种离开平静生活的激情,它可能就是马斯洛需求金字塔顶端的自我实现,但自我实现的下面安静地躺着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需求,尊重需求等等,这些需求常常又成为我们走向自我实现的枷锁。正如小说对斯特里克兰有这样一段描述:
在狂热的月亮追逐中,人在不断地向神趋近,但人性与神性之间始终存在一种不可调和的矛盾,只是因为作为生物性的人本身的存在,就注定人是带着枷锁而来。
施特略夫,他和斯特里克兰一样热衷于画画,并欣赏斯特里克兰,但他不一样的是,他没有抛家弃子,相反,他非常爱他的妻子,爱到愿意牺牲自己的一切。但他有一天好心的将身患重病斯特里克兰接回家中疗养,不幸就开始了,妻子布兰琪爱上了斯特里克兰,并把施特略夫逼了出去。再后来,斯特里克兰离开了布兰琪,布兰琪自杀了。而施特略夫在经历一系列的创伤后,把目光投向了家乡,他渴望在那里寻找到他生命的宁静。
在小说中,施特略夫在某种程度上被描绘得几乎和斯特里克兰截然相反,他虽然同样热爱绘画,但他不会抛家弃子,他不仅不是自我中心者,甚至甘愿为他人牺牲一切,他在经历千帆后放弃了月亮,捡起了地上的六便士。他也因此成为了斯特里克兰的一面镜子,两人相互对照,相似却又不同,都怀揣月亮,却走向不同的结局,也许这也是小说向我们传达的,月亮与六便士并无优劣,只是一种选择。
我自己,我从小就很尊敬科研人员,我认为他们总是在探索人类的边界,这是一件很酷的事情,于是我就将他们的人生奉为我的月亮。但后来我高考失利,在家庭的影响下选择了与科研几近脱离的专业。再后来两次考研,勉强获得读研的资格,当初我信誓旦旦说我要读博,可实际上,几年下来,我才真正看清月亮与六便士之间的那模糊不清的界限。从外面看,科研是高尚崇高的事业,从里面看,路上布满了荆棘,平静而枯燥的生活中布满了六便士,不断重复的早出晚归,枯燥而没有结果的实验,困难而无处求助的难题,每天都摆在眼前,挥之不去,焦虑,抑郁,时常发生。
我突然理解到,也许月亮从不是什么具体的理想,而是心中那不灭的激情,这与旁人无关,就像斯特里克兰将他的壁画付之一炬一般,他从不是说要留下什么,要获得什么声望,只是想在生命的每一刻都拥有激情,向内看见自己,从他者的评价中抽离开来,成为真正自由的人。
就像小说第七章结尾处的描写:
渴望本身便是月亮。
线下读书会
偶然的机会参与了这本书的一次线下读书讨论会。
1. 一个人一次反常的选择,可能是多年生命中某一次很小的事件所影响,被压抑在潜意识的欲望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就会突然爆发开来。
2. 从生物层面上说,人的这种激情更像是多巴胺的一种追逐,欲望达成,获得多巴胺,但很快多巴胺又会跌落在正常水平,于是人就永远被困在这样的追逐中。
3. 小说总是在呈现一种故事的可能性,其中蕴涵的道理和思辨需要读者自己去解读,小说的作者总是存在一种时代的局限性,我们需要从当时的角度去审视它。
4. 调和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那我们就需要从过往的人生轨迹中去认识自己,只有这样才能看清楚现在的自己,接纳现在的自己,并对未来做出更正确的选择。
5. 我们不可预知未来,唯有活在当下,敢于行动,解放自我。
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