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花掉的錢都會自己流回來》講述了一個關於金錢和命運的故事。作者通過自己的經歷告訴讀者,金錢並不是萬能的,但在適當的時候和地方使用,它會帶來好運和幸福。文章深刻地表達了金錢與命運之間微妙的關係,讓人深思。
花掉的錢都會自己流回來读后感篇一
11,如果你将自己点的咖啡,从大小适中的杯子移到另一个巨大杯子里,咖啡的量看起来就会变得很少。如此一来,在你的心里就会有种“不够”的错觉,并因此产生“想要更多”的心态。 12,伊斯特林悖论(Easterlin Paradox):“当人们处于贫穷,收入的增加会带来幸福感。然而当年收入达到某个高度之后,就算收入再增加,幸福感也不会有所改变。” 33,一个人能否受到异性青睐,其关键并非长相、学历和赚钱能力,而是在于有没有自信。如果对自己没有信心,就很难直视对方的双眼,将“我好喜欢你”、“请和我交往”等想法传达给中意的人。 38,周贵银也认为定期存款会造业,存的越多造业也越大,趁着降息就别存着了。储蓄相当于把本来就属于或者终将属于自己的钱(果实)透支(收割)进了仓库,对业种子来说相当于“催熟”。 67,(Adam Grant)亚当·格兰特教授在《反叛,改变世界的力量》(Originals)中提到,“保留正职并以副业方式来创业的人,其破产风险比离职创业的人少33%。”
71,“心流”八条件:明确的目的;集中;自我意识下降;时间感消失;即时回馈;合适的难易度;掌控全局的感觉;活动本身具有价值。
75,无聊的人度日如年,快乐的人光阴似箭。
89,曾仕强认为人要做老天让你做的事,也就是该做的事。本书作者DaiGo认为:“该做的事情”,并非最重要。一件“虽然不喜欢,但不得不做”的事,绝对无法让你进入心流状态。
112,星期一是一周上班的第一天,就算心里郁郁寡欢,嘀咕着:“唉,又要开始一周漫长的工作了。”可是身体经过周末的休养生息,状况还是挺不错的。相反地,星期五的时候,虽然身心已经过了一周的摧残,可是一想到明天就是周末了,反而能让人打起精神来。从以上可推知,每周正中间的日子——星期三,正是上班族不论在精神或肉体上最难熬的一天。
176,除此之外,顶尖给予者还能从对方身上发现可能性,并将它加以活用。一般来说,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上被称为优秀教师或教练的这些人,都具备了顶层给予者的特质。……就算是年轻且充满野心,想在钢琴世界闯出一片天地的钢琴家,也不可能在习琴之初,就知道自己是个天才(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只有具备给予者特质的老师,在一开始就发现这个学生的可能性,认定:“这个孩子挺有天赋的,只要加以琢磨,假以时日必可光芒四射。”并对他充满期待地加以培训,才有可能成就一位天才钢琴家。……如果老师对孩子有所期待,孩子也会注意到老师对自己的器重,于是努力使其才能开花结果。这种情形就称为“毕马龙效应”(Pygmalion Effect)。
178,究竟该怎么做才能成为一名顶层给予者?关键不在于“心”,而是“行动”。对“强连带”和“弱连带”的看重一视同仁,试着为更多人付出。
花掉的錢都會自己流回來读后感篇二
感谢小伙伴@许多钱在群里分享了这本书的电子档,我一下子就被这本书的标题吸引了。 为了完成七天看完这本书的挑战,我硬是忍耐着在手机上看繁体竖排的文档。这本书通俗易懂,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劲。 我觉得整本书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概括: 1.“兴趣” 找到你最喜欢、最有兴趣、最擅长的事情去做,把兴趣和工作连接起来,让“金钱—兴趣—工作—金钱”的金钱螺旋正向转动起来,“兴趣”就会帮你增加收入。 怎样找到自己的“兴趣”呢?答案就是留心你的“心流体验”,那些你专注的、感觉时间过得很快的、沉浸其中、感受到乐趣的瞬间便是“心流体验”。 在自己的兴趣上持续精进,让自己独一无二,就不怕竞价。正如《纳瓦尔宝典》所说的“把自己产品化,创造自己独特的价值。” 2.“勤勉” 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花最宝贵的时间。 “时间比金钱更重要”,要有时间成本意识,必要时,要花钱买时间,珍惜自己的时间。如果每天能够花20%的时间,大概3小时,在自己的兴趣上,将会事半功倍。 书中介绍了这些致富方法: 1.敢于向别人说出自己“喜欢的事”和“擅长的事”,别人知道了才有可能向你链接讯息和资源。 同时要有“奉献”意识,运用自己的能力帮别人处理难题会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知名度。 2.坚持“互惠原则”,善于给予,广积人脉,“谁认得你”(你所具有的独特价值)比“你认得谁”更重要,“强连带”(亲戚、朋友、同事)可靠,而“弱连带”(活动上偶然认识的人、朋友圈的点赞之交)也有优势。 书中也介绍了将兴趣所得收入再投资的七个原则: 1.买经验比买东西更重要 2.购买价值大于价格的东西 3.把钱花在买书上 4.把钱用在别人身上 5.把钱拿来打造一个值得信赖的团队 6.为了减少麻烦事,花钱买时间 7.把钱投入到让力量最大化的组合 3.“节俭”(如何花钱、怎样储蓄) 把钱花在刀口上,花钱要花在让自己或他人开心的地方。 所谓“节俭”不是不花钱,而是知道怎样把钱花在刀刃上。书中讲到花钱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为了一时爽或者为了解压,用钱去获得短暂的愉悦的“浪费”模式;另一种是把钱和未来的可能性连接起来,花在自己感兴趣的有热忱的事物上,增值自己,让花出去的钱最后回到自己身上的“投资”模式。 这不是“囤课”,而是明确自己的兴趣后,把金钱和资源选择性地集中在自己的兴趣上,持续不断地精进自己的能力,让自己在未来有可能把“兴趣”或“能力”变现。 我想到今年我花了1800元报名两期生命叙说的心理学工作坊,又花钱又要写自己的生命文本,在别人看来吃力不讨好,像冤枉钱,而我知道这是我很有动力去做的事情,我通过花钱认识了不同领域的人,促使我更靠近自己的生命经验,也慢慢练习一种倾听和回应别人生命的能力,我也相信这些花出去的钱有一天会回流到我自己身上。 书中也提到“不要为了储蓄而储蓄”,因为一毛不拔的守财奴守住的只有账户上的数字。要为了明确目标而储蓄,为了自我成长而花钱。改储蓄的不是钱,而是努力和将来能够变现的能力。 这本书也让我想到小宇宙三五环刘飞播客《建立工作之外的第二叙事》的相似表述: 1.真正意义上的投入度是个人愿景和业务愿景的无限趋同,是你特别认可自己在做的事情。 2.如果你只是想逃避,其实没有哪条路是真的很好走的,你应该去寻找那条自己热爱的路。
花掉的錢都會自己流回來读后感篇三
why高收入也会债台高筑?
Easterlin Paradox:低收入,高收入会带来幸福感;而高收入,收入再高则不会。于是花钱买用不上或不需要的奢侈品。
第1章
1.消费
花钱有2种: 1⃣️单纯消费型:获得短暂欢娱的单纯消费;2⃣️投资型:能影响未来可能与收入
你是浪费,还是投资?!掏钱前,想想这个钱有没有回报。
[意志力]有限:一些有钱人,工作把意志力消耗光,下班后对诱惑没抵抗力。
[奖励消费]没有未来回报。但人抗压能力很差,压力到了临界点,就控制不住花钱。例如,忙了一阵子,购物买贵东西犒劳自己;忙了一天,疯狂磕蛋糕。
[让消费变投资] 如健身房锻炼。投资到感兴趣、自己喜欢、或擅长、打心底想去做的事物上。
2.存钱
[有目的的存钱] 存这笔钱要干什么用?
外在物质带来的自信,充其量只是狐假虎威而已。
[一毛不拔] 钱要花在正确的时间点,而不是违背心意只为存钱。
与其存钱,更要存努力。唯有投资自己或他人才能获利。
3.生财手段:金钱-兴趣-工作循环
选择和集中:钱投在喜欢的兴趣上,提高能力和技能。
所谓自由,就是遵循自己的法则采取行动。
全身心的投入自己的兴趣,工作报酬,会持续促进兴趣,持续成功下去。
escompte hyperbolique = hyperbolic discounting 双曲贴现:人优先处理较近未来的事,而非较远的事。认为较近的是比较远的更有价值。例,减肥的人,抗拒不了甜点,觉得面前的蛋糕,比三个月后的体态更有价值;今天给你一百万,五天后给你五百万,选哪个?
[长期的视野] 把钱花在喜欢的事物上,不是马上见效,有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可能要等一两年。
4.兴趣:心流体验
为什么知名CEO喜欢晨间时光?宁静的时光,促使思考和自我认同。不被打扰的做自己喜欢的事。某件事有越多心流体验,就越喜欢做这件事。
[游戏] 不能让你有心流体验,只能得一时欢愉。
有事为了自己的兴趣,甚至要从不太感兴趣的事入手。➡️设置小目标,获得[即时回馈]。
[不喜欢,但不得不做的事] 不可能让你进入心流体验。该做的事,并非最重要。
5.[补偿心理],让你难挡购物欲
[道德许可] hypocrisie morale = effet de compensation morale = crédit moral, self-effect:做完“正确”的事,干点坏事也没关系。例,在健身房燃烧脂肪了,吃一点甜食没事不过分。新闻后播民生广告,看完杀人案观众产生“难过”“正确”的感受,买点日用品/化妆品改善心情不过分。
打造一个阅读空间
花掉的錢都會自己流回來读后感篇四
拥有多少钱,最幸福?
在前言中,作者通过举例子的方式,向读者说明一个道理:「钱,并非是越多越好」。就好比你去星巴克点一杯咖啡,一定是你先选择容量的大小,店员才会用合适的杯子给你装咖啡。钱和咖啡一样,你得先弄明白自己需要多少钱,才能找到适合的方法去达成目标。
许多人在生活中都能明白这个道理,但把咖啡换成金钱之后,一时间就迷失了方向,只觉得钱越多越好。但是真的是这样吗?钱越多,幸福指数就越高吗?当然不是。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伊斯特林提出过「伊斯特林悖论」,内容是:「通常在一个国家内,富人报告的平均幸福和快乐水平高于穷人,但如果进行跨国比较,穷国的幸福水平与富国几乎一样高。」根据这个悖论,另一位美国教授丹尼尔·康纳曼做了一个调查,结果就是「一个人的年收入超过七万五千美元(约等于53万元人民币)后,伴随收入上涨带来的幸福感便不会再增加」。
所以说,钱不是越多越好。而是需要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目标,计算出所需的金钱,拥有这个数目的钱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就可以算是很幸福了。
作者认为,毫无目的的存钱,也是一种不可取的方法。许多人在读书时期尚未学习过关于金钱的知识,毕业后就匆匆走上社会,这个时候有钱了,却没办法正确对待金钱,要么花钱大手大脚,要么觉得「花钱是坏事」。中国人的储蓄率在世界上是非常高的,达到了43%。日本人也是,在大前研一的「低欲望社会」中也有提到,日本人手里有1700万亿日元的存款,这些存款在银行里没有利息,但是日本人就是不拿去消费或者投资,觉得放在银行里最有保障。
钱其实是一种工具,工具没有好坏之分,使用有效与否取决于使用的人。近几年,通过余额宝的带动,许多人才认识了货币基金,当时的收益率有4.5%,大家就纷纷把钱转入余额宝,每天都有收益。这就是让钱生钱的功能,与其让钱躺在银行里贬值,不如拿出来发挥作用。
作者认为,花钱分为「投资」和「浪费」两种,投资就是你花掉的钱,会通过别的方式再留回到你手上;而浪费,就是你把钱花掉了,却没有得到应有的价值。通过投资自己,增加自己的能力,你投资在学习上的钱日后会以更高的回报回到你手上,钱就是要花在这种投资行为上。而为了释放压力,疯狂地购物,虽然获得了短暂的快乐,但要面对的是日后的还款,这样的行为就是浪费。
对于自己的兴趣,要舍得使劲花钱,这才是让花掉的钱自己流回来的秘密。
在本章中,作者提出我们要让身边的人知道自己擅长什么。通过「宣传与奉献」,让身边的人都知道关于你的事情。宣传,就是告诉别人你擅长什么,而奉献,就是你主动向身边的人提供帮助。通过口口相传,大家在某个特定的时刻,就会想起来身边有人很擅长这个,这就是致富的机会。
同时,还要成为一个「给予者」。那些得到过你帮助的人,反过来也会更愿意帮助你。给予,并不是要你做一些什么很难的事情,即使是平时过生日,给朋友的礼物上加上自己的手写祝福,他们也会感激你。
最后,则要来谈谈「人脉」。许多人对于人脉存在错误的理解,觉得认识多少厉害人物就是人脉。作者在这里提出了相反的观点:「比起认识谁,谁认识你才是人脉」。在有需要的时候,通过自己擅长的事帮助别人,别人就会记得你,还会帮你宣传。当你有口皆碑的时候,自然源源不断的有人来找你,这也是致富的机会。
作者提出的金钱螺旋有四个步骤:「寻找真正的兴趣;彻底投入其中;将兴趣与收入连结;从兴趣中得到收入,再投资。」
在本章中,作者分享了再投资的七个原则:
1. 买经验比买东西更重要
2. 购买「价值大于价格」的东西
3. 把钱花在买书上
4. 把钱用在别人身上
5. 把钱拿来打造一个值得信赖的团队
6. 为了减少麻烦事,花钱买时间
7. 把钱投入能让力量最大化的组合
本书的核心思想就是寻找金钱与幸福的平衡,通过投资自己的兴趣,并将它与收入连结,最后将所得再投入到兴趣中。这就是花掉的钱自己会流回来的秘诀。
通过投资自己,表面上看是把钱花掉了,但实际上你通过花钱增强了自己的能力,而通过能力提升,你又能赚到更多的钱。通过一个这样上升的金钱螺旋,你便不再需要追着钱跑,可以把时间和金钱都花在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上了。
花掉的錢都會自己流回來
评价人数不足
Mentalist DaiGo / 2019 / 方言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花掉的錢都會自己流回來读后感篇五
如何正确地花钱?很多人都会说,要投资在自己身上!
那么,具体要投资什么?你是要买一件联名款为信仰充值?买海蓝之谜精粹水?买万国表让自己看起来很文艺很有气质?买一门某某老师开设的PPT课程?办健身卡让自己看起来很有吸引力?扫地机器人省下打扫时间?
《花掉的钱都会自己流回来》一书给出了如何投资自己的见解。
本书介绍了“金钱螺旋”的概念——选出自己喜欢的事物,把钱集中投入到这件事情上,以此磨炼谋生技能与赚钱技术,然后使其反映在收入增长上。
为什么要投资在兴趣上?
赚钱不是为了委屈自己,而是让它来帮助自己过上想过的生活,无悔地过这一生。
现在假设你已经找到这一生的兴趣,并且已经开始以此获得收入,接着如何进行再投资获得更多的收入呢?
《花掉的钱都会自己流回来》提出了七个再投资的原则:
这个原则,我觉得是适合一笔钱你要做选择题目的时候还用。
经济学中有个理论叫边际效用递减理论,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比如你很喜欢一件羊绒衫,可是很纠结要不要买时(当你很犹豫的时候,价格肯定是心理承受范围之外的),可能开心只是穿上的几天之内,但是当你把钱花在延展和精进你的技术与专长上,快乐会更加长久,而这样的体验是别人拿不走的。
许多人以为买贵的物品是买“尊重”,有些公司的老总要求用最好最贵的纸印名片,以为厚厚的名片可以让客户不敢小看自己,但就算如此,客户看的还是产品价值,而不是你用的好名片。如果老总把印名片的钱投资在提高产品的性能上,业绩长虹不在话下。
如果这件羊绒衫,刚好是你”喜欢且擅长”的事物,比如写一篇关于羊毛与羊绒的测评,然后获利,那么就去买吧。
巴菲特曾说:“价格是购买商品时所支付的钱;价值则是买了某样商品所获得的东西。”
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利用自己喜欢的事物,打造出能够持续获利的金钱螺旋,把钱花在撑场面或者一时欢愉的事情上一点意义都没有。
要让自己养成这样的观念:“只要花了钱,就要获得付出金额以上的回报。”
把回报和兴趣挂钩,会亵渎兴趣吗?我想说,只是你没有找到把兴趣收益化的方式,把兴趣推向市场,可以推动你所喜欢的东西更好地发展。
吉本芭娜娜去了一趟阿根廷,用旅行的体悟写出了小说集《不伦与南美》;喜欢某对CP,把自己的感受和感悟写进同人文,不仅收获了打赏,还能吸引更多人来嗑CP;许多美妆博主,也是因为对美的追逐,才开始写文章和录视频的,有人花钱了找了毛戈平来化妆,收获了关注度,从而吸金。
为什么有人会花几万在写作课程上?把钱花在买书上?甚至花钱去旅行?因为他们深信这些体验的价值大于价格。
如何才能知道“价值大于价格”呢?这需要判断力,而你要把钱花在获得这种判断力上,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买书了,书中有各种关于判断的经验。
这种锻炼出来的判断力也可以成为获利的方式,比如有人就会花钱去辨认某护肤品的真假,以及影评、书评、护肤品测评等等。
每次买东西先不看价格,问问自己愿意花多少钱买这个东西?
付出不吃亏,“拷赏”系统让你更快乐。
银行螺丝钉曾举例过,也许某份工作完全由自己去做,能做的更好,各方面都是100分。拆分之后由团队的人做,做出来的效果可能差一些。
但毫无疑问的是,团队的整体效率是更高的。比如一个人一天能完成一份质量100分的PPT,而团队一天则可以完成3-5份质量70分的PPT。
我们也可以把自己看成是一个小的企业,把自己从执行者变成管理者,看看哪些工作可以「外包」出去,调动团队的力量,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
根据帕累托的80:20法则,一间企业里,工作能力强的人的前20%员工,能创造企业整体利益中的80%,这个原理也可以应用在个人工作上,最重要性排在前20%的工作占据了我们80%的时间。
因此,如果我们能用时间之外可支配的20%时间对兴趣进行再投资,那么可以期待一个丰盛的成果,当然这并不简单。
我们除了工作,还要吃饭、洗澡、打扫卫生等等事情,要怎么削减这些兴趣以外的事情呢?
我们可以把事情分成三种——“不做也可以的事”、“虽然必须做,但不想做的事”以及“想做的事”。
最先削减“不做也可以的事”。
对于“虽然必须做,但不想做的事”,找出“该如何尽早解决”是关键,能花钱就果断花钱,让他们变成”不做也可以的事”。
衩姐曾说,生活变得容易,你才有兴致去做那些跟生存无关,但是有趣的事。
运用3C原则,分析个人能力、市场状况和竞争对手状况,得出最优组合。
不花钱并不能创造财富,而是要深知节俭的必要,思考在花钱的过程中获得了什么,在生活彻底地实践“选择与集中”。
看完这本书,一直很纠结,作者说的很有道理,可是我好想买LA MER啊,该不该买呢?买书和写作的费用其实不高,但是买护肤品还是要犹豫一下,直到我看到了连岳先生的话:
“口红也买,书也买。这两件事都是投资自己。一个女人,把自己打扮得漂亮一点,取悦自己,心情好,自信足,难道不是投资自己?化妆的地位一点也不比书低。”
我马上舒服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标准,我觉得买使用护肤品让自己更加容光焕发,让我更自信。一个人不必穿金戴银,但外表上至少要得体清洁,这是尊重自己,也是尊重别人。那么我就应该买,这也是我想过的生活。
提升生活质量和投资自己的兴趣并不冲突。
参考资料:
《最励志的单身女也结婚了 | 一个人过好了,才会遇到另一个人》/作者: 反裤衩阵地 来源: 反裤衩阵地
《投资自己,是最好的投资》/作者:银行螺丝钉 公众号:定投十年赚十倍
《什么才是投资自己?》/作者:连岳 公众号:连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