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得盛世真风流》是一部描写盛世风华的小说,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繁荣和人们的真情实感。小说中充满了浓厚的历史氛围和人文情怀,让人感受到了中国古代盛世的美好和风流的情调。整部小说充满了乐观向上的精神,让人感到无比振奋和鼓舞。
《安得盛世真风流》读后感(一)
准确来讲很失望。安意如写的那本南北朝的诗词赏析过于惊艳,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于是在书店看到她的这本书,在封着塑封的情况下就买了回来。记得她说过最喜欢盛唐了,想必写自己最喜欢的一定很拿手。然而我却失望了,翻了几页就没法再读下去。
《安得盛世真风流》读后感(二)
安意如,以古典诗词评析独树一帜而闻名。(当然,也有言论说她的文章大量抄袭。此事暂且不论)而《安得盛世真风流》是她的最新诗词赏析作品。《安得盛世真风流》一书记载了从初唐到晚唐时期的诗人的人生轶事,揭露了我们眼中如同天骄般的诗人们背后的辛酸苦辣。现在我就《安得盛世真风流》一书,谈谈自己对此书的几分拙见。
一、行文细腻,字句凝炼
安意如的诗歌鉴赏作品,一贯秉承“行文细腻,字句凝炼”的风格。篇篇单独的章节拎出来,都是一篇散文精品。乍一看,你就会有种视觉的冲击感。然而,精美绝伦的字句,并不是一般人的堆积华丽的辞藻的文章,空有其表,而多少情感在内,久读之后给人一种味同嚼蜡的感觉。《安得盛世真风流》全书行文细腻,字句凝炼。一词一句,看来好像颗颗剔透玲珑的珍珠,不由得心生欣喜之意。一字一词,拿捏的都极为到位,准确地表达了自我的情感,同时又不失文字的美妙。但是,字句又不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而是内含细腻的情感。
二、诗事结合,以事读诗
从初唐到晚唐,从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初唐四杰”、“文章四友”、“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狂”贺知章、“诗魔”白居易、“诗佛”王维、“诗鬼”李贺等赫赫有名的诗人一一入册,一一扒拉他们的生平轶事。确实,对于诗的解读,不能够脱离作者的生平事迹。白居易曾说,“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作”。文字是感情的结晶,是经历人生后的思考和感悟。而只有经历过,才能有所感,有所思。常听人说,“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文章也是如此,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而从人生经历中脱胎出来的文字,才有生命力。如果没有经历过,纯粹幻想,这种文字如果想象丰富,还有几分可读性。但是纯粹幻想的文章,大多数是不深入人心的,内容比较空洞,很难引起读者感情的共鸣。而安意如从那些大唐世人的生平轶事入手,将他们的诗与生平轶事结合起来,从而进行自己的解读。这是一种解读诗歌的很正确的做法。如果对诗歌的解读离开诗人创作事的背景,那么这种解读纯属个人主观臆断,很难深入诗歌的内在,体会诗歌背后的东西。
三、字句有灵,暗含哲思
安意如的文字乍一看,你觉得那些文字是璀璨的珍珠,不免有些怀疑其华而不实。但是,当你静静品读,你会发现那些文字是有感情、有灵性、有温度的。而《安得盛世真风流》书中的文字也是如此。那文字读来,你能够感受到一种淡淡的情感,感受到那些大唐诗人的悲与喜、哀与怨等。然而,不只是有灵性而已,同时某些字句还暗藏着哲思,暗含对人生的体悟。“要担当,要坚持,要取得取舍,没有理所当然的成功,没有不劳而获的人生,还是那八个字说得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大抵有些经历,是不能取代的回忆;有些人,生来是要行走在路上的。”诸如此类的句子,书中还有还有很多。这些字句间都泛着一层对人生的思考,一种淡淡的哲思。
《安得盛世真风流》读后感(三)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首《回乡偶书》,相信大家从儿时就能倒背如流,其作者贺知章也是我们所熟知的一位唐代诗人。但是,你知道贺知章还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你知道他还是诗仙李白生命中的“贵人”?你知道他在唐朝的各种排行榜上——“饮中八仙”、“仙宗十友”都榜上有名……?
这,就是安意如的“《安得盛世真风流》——品味唐诗极致之美”,这本书所带给我们的——“读史早知今日事,看花还忆去年人(陈寅恪)”。
安意如,相信大家对这个名字并不陌生。我知道她,还是从她的处女作《人生若只如初见》,那部书,一度被网络炒的沸沸扬扬,褒贬不一。多年后,我偶然在图书馆的书架上看到这本《安得盛世真风流》,细细读来,想必是随着她年龄的增加、阅历的增长,书读得更多,认识也更深刻了,从文字中感觉她更多的成熟与深刻。
这本书不同于我们以往读到的其他唐诗赏析,读这本书如在一个闲散的午后,和闺蜜的下午茶时间,闲聊唐诗,闲话八卦……“闲聊”这些唐诗的同时,作者以历史为主线,从初唐的大唐雄风到盛唐的天朝上国,从“贞观之治”、“永徽之治”写到“开元盛世”,这其中我们或熟知或不熟知的诗人,作者都为我们做了一一的介绍:介绍诗人性格特征、诗人的一生经历;解读他们的诗作、做诗的背景,甚至他们的身世、朋友圈。
作者介绍这套书是十分上下两册出版的,而上册,就是这本书了,只写到诗圣杜甫。
读这本书,如看一部历史穿越剧,不论是皇帝、重臣还是这些诗人,一一与我们擦肩而过。
作者首先请出“贞观之治”的主角:唐太宗李世民和他的《帝京篇》,作为《全唐诗》的开篇,也作为本书的篇首。其后出场的就是主演系列:首先是盛世名臣魏徵、然后就开始了“扒一扒”:魏徵的身世——其师,隋末大儒:王通,治“河汾之学”。王通,是我们熟知的天才诗人王勃的祖父,而王通的弟弟王绩,我们既陌生又不陌生,文学史家一般把他列为最早的唐代诗人。王通、王绩、王勃有着怎样的家学传承、历史功绩,有写过哪些诗作,这些诗作的背景如何?通过写王勃又引出了“初唐四杰”,“初唐四杰”又是谁?他们有着怎样的追求和抱负,又有着怎样的命运,历史的画卷就这样层层展现在我们眼前。
第二部分写到了“永徽之治”。这一部分仍是以点带面地层层展开,在介绍武周时期诗人、诗作的同时,还是先介绍这一部分携手出演的主角——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就这样,在历史背景下看诗人,我们才能更了解诗人,理解他们的作品。这一部分从武后险些被废的故事说起:上官仪,高宗的替罪羊,但他却有精妙雅致的诗歌风格,是“上官体”诗风的开创者。由上官仪,引出了他的孙女——上官婉儿;由上官仪,又引出了和他同朝为官的“文章四友”,这文章四友中,有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有苏东坡的祖先苏味道……;这文章四友,有谁,“一生苦为名利趋”,又有谁,诗文不错,却节操极低?让我们一同回到书中寻找答案吧!
第三部分从“开元盛世”写起,这一部分我们不仅看到了此时唐朝的盛世模样,看到了唐朝的开放,也看到了此时诗人如百花齐放,百鸟争鸣。其中有我们耳熟能详的“吴中四士”、“饮中八仙”,有“诗仙”李白、“诗圣”杜甫、有“时尚先生”王维……以及在这些如群星璀璨般的明星们,他们之间谁和谁是同榜进士,相交甚深?谁和谁成为“终身好友”?哪些人最擅“七绝”,哪些人最擅“边塞诗”,读这段文字,我们如同一个访客,来到盛唐,看这些我们仰望的诗人们是如何过活,为何写诗。
读这本书,有轻松惬意之感,仿佛在听一个闺蜜侃侃而谈。在读这本书时,我更建议大家可以结合着《蒋勋读唐诗》一起共度,前者闲适、随意,调性十足;后者学术、严谨,相信作者安意如也是借鉴了《蒋勋读唐诗》这本书的,从中能看到某些观点如出一辙,恰好,我们也能为安意如的这本书找到理论依据与出处,找到佐证。知其然,也能其所以然。
另外我也觉得这是一本老幼咸宜的书。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中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是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中老年读这本书自不必说,建议中小学生能利用闲暇读一下这本书。
我们从小到大背过的很多唐诗,但其中,有很多,我们是不知道其写作背景的,有些虽知道作者是谁,但其实对作者也不甚了解,像我们文中提到的“文章四友”,这“四友”中,虽然有些人诗作写得很好,但是人品却是为我们所不齿的,“人品”在我们读诗中是读不到的。我们只有更多地了解诗作的背景、了解诗人,从而会更了解诗作,加深我们的记忆模式,反而比“死记硬背”来的轻松,印象深刻。
这部书,用最通俗易懂、最浅显的语言为我们做了呈现,所以我说它老少咸宜。如果能结合《蒋勋读唐诗》一起来读,一定会收获颇丰。
前已述及,书中不仅讲了诗人,也讲到了当时的一些历史文化、一些历史典故的由来,闲暇时,读一读这本书,“从对历史文化的追索中找到人存在的真正价值——在不自由中寻找自由,在不正确中辨别正确。”我想,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