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阅读《没有你的故事,你是谁?》,我深刻感受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故事,而这些故事构成了我们的身份和个性。文章让我思考自己的故事和身份是如何被他人影响和塑造的,也让我更加珍惜每个人身上独一无二的故事。
没有你的故事,你是谁?读后感篇一
买了挺久的一本书只是一直没有好好的去读.每次读几页就读不下去啦.总是觉得翻译不够流畅,体会不到心灵的感动!只是略微的觉得自己内心那些常有的痛苦转念想想便觉得无足轻重.也许以后某个时刻再来翻阅会有不同的感悟吧.
1/6页没有你的故事,你是谁?读后感篇二
在当当上看评论不错才买的,买回来跟自己想的完全不一样,是以对话的形式记录的,而且一点都没法深受启发,没法因为里面人物的话对自己同样的问题有深刻的理解,而且有些对话不是很理解,不知道是不是中文译的不好,把英文的感觉都弄丢了。
2/6页没有你的故事,你是谁?读后感篇三
在当当看到这书的封面和书名时,我二话没说就买了,可是翻开书一看,原来内容全是作者与病人之间的对话,这倒还可以接受,可是翻译得非常晦涩难懂,各种长句,让我理解它们比体会病人的心理来得更难……无奈我有强迫症,愣是硬着头皮看了1/5后,实在无力继续翻页,上来看看各位豆友对此书的评价,呵呵,原来大家都一样。翻译,你真行!
3/6页没有你的故事,你是谁?读后感篇四
此书读到一半,实在是读不下去了。不过很欣赏作者在公众前的演说能力。作者为何不用自述的方式去描述曾经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像这种以对话形式给出的文章有些杂乱。最重要的一点,此书经常读着读着就感到莫名其妙,上下句缺少衔接,修饰词也不恰当(稀里糊涂、稀里糊涂、稀里糊涂。。。),完全不知所云。
总之,翻译的水准也忒。。。。。。。。。。
4/6页没有你的故事,你是谁?读后感篇五
其实真的很神奇。
看凯蒂的书、了解凯蒂的观点,大概是2011年的事情了。但是直到最近,才真正开始做作业,是在看了《没有你的故事你是谁?》之后,才真正、深刻的了解了功课的含义。(当然,不可能完全了解,因为尚未。)
了解到、也破除了之前的一个迷思:我们质疑思想,总是在我们的“故事”中质疑,但其实,正是故事本身、念头本身,使我们相信念头,无法放弃。所以这在一定程度上,不是个真不真实的问题,而是你决定相信、还是不相信,因为你放下念头,才能看到“不是念头”的一面。
这几年都一直在理解功课,不断的有更多的理解、更深入的理解。
奇怪,虽然知道了这么久,但其实那些道理,只是理性的知道,浮在理智的表面,直到现在,才稍稍深入一点内心。
做功课吧。不要只是看道理,说道理。从自己的内心,真正的去体会,是否真实。这是个挑战,更是个冒险,确实。
5/6页没有你的故事,你是谁?读后感篇六
被“心灵工作坊”和封皮的一句话唬住了,买了实体书。
当不停的看到“甜心”的时候,我就在想这个翻译到底是有多不给力。
接下来更加不连贯不清晰不知所云的句子彻底让我读不下去了。
作者说“很好,我会去掉‘我想’“这样的句子的时候我想起了《秘密》。作者把这称为反躬自问。但也未免不是心理暗示。通过强大的心理暗示来获得好的结果一定是可能的。但过于任何事情都依靠这种方法总觉得不可靠。
我决定参考倪匡老爷子的方法,看了开头就看不下去的书就彻底放下了~
6/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