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我有着青春的时候》的读后感大全

《我有着青春的时候》的读后感大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5-01-26 21:15:51
《我有着青春的时候》的读后感大全
时间:2025-01-26 21:15:51   小编:

《我有着青春的时候》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小说,讲述了一个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挫折、磨难和成长。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展现了青春期的独特魅力和困惑。读后让人感悟到青春的宝贵和脆弱,引人深思。

《我有着青春的时候》读后感(篇一)

很冷,很饿。

我看到了萧红蜷缩在那个狭窄的欧罗巴旅馆,一动不动,我希望她是一直在那里的。起码,这个狭窄的空间只是她悲剧的中端。她可能是饿死的冷死的,也可能不是。说不定,是她的放荡不羁不足以与现实对抗,这种以卵击石的激烈让她丧了命。甚至没有一个黑“列巴”和一小把白盐。

很青春,很沧桑。

她逃家,被诱骗,被遗弃。在她以为是最绝望的时候,遇到萧军,热恋,随即同居也随即家庭暴力,背叛。可遭遇巨大创伤,萧红心随依旧,心碎依旧。她是犯贱,她是不怨不悔的犯贱,她的青春让男人们一滴滴消耗,她的青春让她自己狠狠戳了一个洞,又一个洞,很多个洞。

很宁静,很孤寂。

没有汪恩甲,没有萧军,没有端木蕻良,只有萧红,只有病痛,还有些文字。她的文字和人生一起脱轨。脱轨去找自由,“自由是多么绚丽的字眼啊,但它的光焰,有时也能射伤缺乏防护的眼睛。”萧红被射伤的不只是眼睛,当然,她的眼睛是最先被射伤的,她看不清男人,也看不透。

成也萧军败也萧军

我坚信萧军对于萧红是没有人可以代替的,可是这个被社会逼迫得暴力的男人,把萧红带到最痛苦的边缘,甚于寒冷甚于饥饿。

《苦杯》之四、五写道:

已经不爱我了吧!

尚与我日日争吵,

我的心潮破碎了,

他分明知道,

他又在我浸着毒一般痛苦的心上

时时踢打。

往日的爱人,

为我遮蔽暴风雨,

而今他变成暴风雨了!

让我怎来抵抗?

敌人的攻击,

爱人的伤悼。

如同萧红幼时暴虐的父亲一样,萧军步了后尘。《苦杯》结尾,爱情破灭,梦冷心灰,欲哭而“没有适当的地方”,“人间对我都是无情了”。

是的,即使后来依然有端木蕻良的故事,可我觉得不重要了。如果可以,我希望萧红回到欧罗巴旅馆,那时候很饿很冷很青春。

1/3页

《我有着青春的时候》读后感(篇二)

有人形容萧红,她不是烟花,却比烟花更寂寞,她不是海棠,却比海棠花更为苦恋断肠。

萧红,这个东北女子,犹如一朵生长在冰天雪地里的海棠花,孤傲冰洁在那个零落纷扰的三十年代,是一抹凄艳亮丽的红。

萧红的一生是从异乡到异乡孤单旅程。她说:“我总是一个人走路,从前在东北,到了上海后去日本,从日本回来,现在的到重庆,都是我自己一个人走路。我好像命定要一个人走路似的……”这么孤单的旅途,不是没有人陪,但她身边最亲的人往往是带给她最深伤害的人。

她短促苍凉的生命是和男人紧紧连在一起的,童年受尽家庭冷落,唯一带给他温暖的是祖父。可祖父老得那么快,他只陪伴萧红到她18岁。祖父去世后,她对家庭已没有任何留恋,为反抗父亲封建专制的包办婚姻,从家里出走。从呼兰逃至哈尔滨,再逃到北京,到上海,到香港,不停地迁徙,每一步都惊心动魄,异常艰险。

逃出家后的萧红,先是被未婚夫汪恩甲诱骗,即将临盘遭其无情遗弃。在她此时人生中的最黑暗的时期,遇到了英雄一般的萧军,两人陷入热恋,随即同居。这个勇敢刚毅的男人本来是她心中一生的依靠,却对她实施家庭暴力并且背叛她。在身心都受到巨大创伤后,虽然依然爱着萧军,萧红依然选择和他决绝的分离,彼时,她还怀着萧军的孩子。

后来孩子不保,再嫁端木蕻良,仍难逃疾病疼痛的折磨,31岁时便在香港孤寂的早逝。

她的一生凄楚坎坷,像是风雪中那枝凄婉的红海棠,红颜易逝,只留刹那芳华。

因为有如此不幸的遭遇,所以她的文字不似冰心般清秀纤丽,也不似张爱玲般华丽苍凉,却有别样的情致。

她没有受过系统的文字的训练,可文字天然的灵秀,是熹微般柔和的光线,晕染着每个灰暗的晨昏。带着原野和丛林里幽谧的青草香,有着史诗般的辽阔旷远和心照不宣的幽微心绪。就像悲剧,流露着令人鼻酸的伟大与感动。

这个寂寞忧郁的女子,敏感脆弱却又不乏男子的英气,专注于自身写作的她,不受当时社会主流写作风向标的影响,是文坛里难得的一泓清泉,涤荡纷乱世情。

但也因为如此,萧红在世时,她的作品并没有受到大众的推崇。若没有鲁迅的认可,或许她的作品早已湮没在浩瀚的民国文坛里。鲁迅看中她,就是嗅到她文字里的泥土气息诗情画意地游走。在荒蛮的东北土地上,幼时的后花园,充沛的日光,愚昧而质朴的家乡人民是她文字中眷恋的记忆。

而她,就是呼兰河流动的诗篇,鲜活地存在于广袤天地间。

戴望舒悼念她: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卧听着海涛声音的她,短暂生命里是如何承受这寂寞长途的呢?从她的文字里,或许可以找到零星解答。

2/3页

《我有着青春的时候》读后感(篇三)

今晚想吃什么”几乎是我听过的最动听的情话,仅次于认真的一句“吃饱了没”。扔下手中的活兴高采烈地一起出去大快朵颐比任何约会都来得浪漫,透着寻常日子里的甜蜜,像是个在学校埋头苦读一个星期后被接出去吃香草冰淇淋的孩子。即使是在没有人问我晚上想吃什么的日子里,我也依然勤勤恳恳地不曾缺席过这项工作,那天才下午四点多钟的时候我就边从厕所走出去边专注地想着晚上吃什么,然后扑通一声摔在了厕所里还擦破了皮隐隐作痛。于是一下班我就果断地先买了一个烤乳酪和芒果流沙再去吃晚餐,等吃完后才发现手好像也不那么疼了。

在出差的日子里给自己计划晚餐是幸福的事,在焦头烂额的时候想想下班的时候可以去吃一碗热量爆表的芝士饭,就像扎扎实实的土豆和芝士已经滑到了胃里一样,自己也像只土豆窝在了松软的泥土里,疲惫被抚平。或者度过了被焦虑和失落击中的一天之后,计划着来一碗车仔面再加四颗鱼蛋再蘸一点标配的番茄酱和酸甜酱,好像就真的来到了有鱼丸,也有粗面的世界。在刚过完各种饕餮的周末,不忍心看自己再胖下去的时候,会给自己计划简餐,但也绝不马虎,有蔬菜沙拉、各种水果、酸奶,在这之前还不忘去面包店带上一个胖胖的烤乳酪,好像这样想着想着,美味就真的渗进了每一个忙碌的缝隙里,多了好多期盼,晚餐时间也就不远了。

在看《黄金时代》前我请人吃了寿司,捧着爆米花看完电影之后我们去吃了凉皮和酱骨架,第二天我们又去吃了牛排,当时特别感慨有牛排水果吃,饭后还有甜品咖啡的日子太舒畅。后来每每在被很多事情砸中喘不过气来的时候,我总会想起电影里那个情节,在饿了很长一段时间后,冬夜里萧红和萧军到电灯照耀着的熙熙攘攘的小酒馆里吃饭,萧军兴高采烈地跑去叫人切了半角钱猪头肉,萧红忍不住一直看着身旁冒着热气的肉丸子汤,说着都这么多菜了就不要肉丸子了吧,目光却始终没有离开过它,最后他们还是乐呵呵地要了碗热腾腾的肉丸子汤和一人一碗就猪头肉的烧酒。吃完后饱足又暖和,臃肿的两只粽子晃荡着出了饭馆走在大街上,萧军问着萧红,吃饱了没有。远处有灯火,天好像也不那么冷了。“电灯照耀着满城市的人家。钞票带在我的衣袋里,就这样,两个人理直气壮地走在街上,穿过电车道,穿过扰攘的那条破街。”到现在我依然念念不忘着那半角钱的猪头肉和我们那一百多大洋的嫩牛排,还有那些有人一起吃饭的时光。

刚过完又是香锅榴莲芝士蛋糕又是寿司砂窝土鸡的周末,负罪感深重的我忧心忡忡地看着自己越来越大的脸,决定晚餐只吃水果。边提着一袋子提子冬枣在吃着边闲闲散散地读着萧红,她写茶房托盘上的肉饼、炸黄的番薯、大片有弹力的面包,写一斤饼、一分钱辣椒八次、二分钱豆芽菜,读着读着,我嘎吱嘎吱啃提子和冬枣啃得更卖力更大声了,只恨为什么人说“花生米和豆腐干同嚼,有火腿味”,而我提子和冬枣同啃确没有丝毫的肉味。袋子很快就空了,连提子和冬枣也没有了。萧红笔下的哈尔滨是灰色的,因为饥饿和寒冷,“我的小室,没有光线,连灰尘都看不见飞扬”,“茶房走出门,门又严肃地关起来。一切别的房中的笑声,饭菜的香气都断绝了,这样用一道门,我与人间隔着”。可哈尔滨温暖热闹的印象在我心里却越发根深蒂固,有着烟囱、路灯、小贩、乞丐,“繁繁忙忙的市街发着响”。我找来纪录片《一个人和一座城市》中讲哈尔滨的那集来看,尝过了一个城市的食物,大概也就知道了这座城市的味道,“大列巴、列巴圈、古利斯蛋糕、力道斯红肠、猪肉炖粉条、小鸡炖蘑菇”,光是听着那些美食的名字,我的肚子就不自觉地叫了起来。阿成解说道:风习,有时候像饥饿一样是不可抗拒的。感觉胃快要抽筋的我听得用力点头,是啊,饥饿跟美食一样不可抗拒。因为网速太慢,缓冲的时候我继续读萧红,同一个飘扬着俄罗斯手风琴声的哈尔滨,同一个有着华梅西餐厅的哈尔滨,她饿得直问,桌子可以吃吗?草褥子可以吃吗?我的肚子不敢叫了,因为怕她笑话我,小姑娘只懂得美,哪里懂得人生?

我时常想,计划着吃已这样让人兴奋,自己亲手准备着食物一定是幸福的。买好看的碟子碗筷,一点一滴自己配置,放上音乐,认真洗菜、切菜,仔细地做每一道菜,想象着最后端上桌后颜色丰盛的模样,身旁有人,两双筷子,两碗饭。可不断辗转的生活没有让我拥有自己挑选的好看的碟子碗筷,更没有给我一个属于自己的厨房,在每一个呆在酒店里的夜晚我越来越爱看微博微信里大家晒的美食,无论是精致的甜点配上好看的餐布和鲜花,是一杯在家里泡的茶,还是一碗自己煮的看起来并不够上镜的面。这时候我会起身把洗干净的提子一颗一颗装在杯子里,用自己带来的茶叶泡一杯茶,然后再读上一段萧红:

“我在准备早饭,同时打开了窗子,春朝特有的气息充满了屋子。在大炉台上摆着已经去了皮的地豆,小洋刀在手中仍是不断地转着……浅黄色带着面性似的地豆,个个在炉台上摆好,稀饭在旁边冒着泡。

“木格上的盐罐装着满满的白盐,盐罐旁边摆着一包大海米,酱油瓶、醋瓶、香油瓶,还有一罐炸好的肉酱。墙角有米袋,面袋,柈子房堆满着木料……”

在流亡者的城市哈尔滨,那个衣着破烂的俄罗斯人依然会去华梅西餐厅,用大面包蘸着红菜汤吃。要离开哈尔滨的时候,萧红伤心地与她每日用来煮稀饭、盛开水的小锅告别,他们吃了面包和肠子作为最后的早餐。我拉起箱杆走在路上的时候,回味着早晨在家吃的甜玉米的味道,明白即使颠沛流离也依然有人愿意为我煮一根甜玉米下一碗面。我也相信总有那么一天,我会愿意早早醒来在厨房里倒腾,只为一顿饭,一个人,又或者在每一个黄昏时刻,我光脚盘腿坐在沙发上读书,有人低声问着我今晚想吃什么。

3/3页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