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世界寻找敦煌》是一部描写敦煌文化的纪实性作品,作者用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研究展现了敦煌文化的辉煌与悲壮。通过寻访全球各地的敦煌文物,让读者感受到敦煌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其对世界文明的影响。这本书让人对敦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尊重。
满世界寻找敦煌读后感篇一
《满世界找敦煌》让我深刻感受到敦煌学的魅力和荣新江教授的学术热忱。阅读这本书,就像是跟随作者一起踏上了一段跨越国界的文化探险之旅。书中的故事生动、感人,让我对敦煌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荣教授对每一件文献的珍视和对学术研究的执着追求,让我深受启发。这本书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视野,更激发了我对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的兴趣。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被书中的真诚和热情所打动,强烈推荐给对历史和文化感兴趣的朋友们。
1/3页满世界寻找敦煌读后感篇二
这些年对20世纪前后到中亚探险的地理学家、考古学家、人类学家、盗匪、骗子很感兴趣。看《满世界寻找敦煌》,读着读着,思想就开小差了,这本书就是我这兴趣的一个目录啊。
这些探险家的来历也正是本书作者荣新江寻找敦煌的线索:他们把宝贝带回自己的国家,那就去他们的国家去找资料。斯文赫定的瑞典、斯坦因的英国、勒柯克的德国、大光谷瑞的日本、伯希和的法国、华尔纳的美国、奥尔登堡的俄国、马达汉的芬兰……
著有《新疆地下文化宝藏》的德国人勒柯克,1905年在新疆疯狂揭壁画,揭完一处又一处。他用投掷铜币正反面的方式来决定下一个目的地是去敦煌还是喀什,结果去了喀什。可以说这枚硬币拯救了敦煌。他得知斯坦因在敦煌的成果后气惨了。勒柯克是一个富有的啤酒厂老板,有钱有闲爱好上了考古,从他野蛮的切割壁画的方式就知道他没什么文化。
同样是德国的特灵克勒就比较人文。1927年他到新疆探险,在一个地方他不挖太多,知道还会有探险队来挖,至少要给后来者留点东西。他还在现场留下字条埋起来:向在孤独的时光里相信在此会找到东西的那些可怜人,致以最良好的祝愿!特灵克勒算是一个有趣的文明人,1931年因车祸去世时年仅35岁,可惜了。
下面是我做的一个小作业:这些探险家的样子,以及他们的代表作。以后找他们就方便了。
2/3页满世界寻找敦煌读后感篇三
原创 林泉山人 杭州湖上 2024年07月09日 17:32 浙江
收到榮老師寄來的新書《滿世界尋找敦煌》是17號,出差回來打開榮老師這本書是23號。接下來每天都要翻看幾頁,竟然一發不可收拾,越看越喜歡,好想一口氣讀完。每一次擱下書,有所思,有感慨,有愉悦,有羨慕,看到興起,我會給女兒留一段語音,分享給她,説我看完就給她看,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
6月14號榮老師寄來新書《滿世界尋找敦煌》
榮老師把自己的求學問道之路寫得是那麼地迷人,時空穿越,跟着他漫步在敦煌、吐魯番、于闐的千年世界;英國、法國、德國、荷蘭、丹麥、瑞典、前蘇聯、日本、美國;倫敦、巴黎、萊頓、哥本哈根、柏林、京都、大阪、東京,太多太多的國家与城市留下他的身影;許理和、貝利、哈密顿、藤枝晃、池田溫諸位都是這個星球上比“大熊貓”還“大熊貓”的專家學者,印象深刻的還有德國那個小站贈書的格羅普教授;讀到張廣達,周一良先生借書的大氣,宿白,季羨林先生的惜書;留學生之間爲了節約住宿費的對開和歐洲學生月票;吴思芳女士無微不至的關懷,許理和先生爲其查找資料的鋪墊,字裏行間看到了學者之間的友誼,看到了前沿陣地的互幫互助,討論,分歧,竟然還有巴黎“鴻門宴”;還有榮老師“獨步武林”的自信與文物求之不得見的遺憾。
貝利先生贈給榮新江的書
榮新江在日本龍穀大學圖書館書庫中找材料(1990年)
榮新江在英國國家圖書館東方部(1991年)
張廣達先生與榮新江在柏林(1996)
貝利先生與榮新江的合影
整本書跌宕起伏,毫不遜色於金庸小説里主人公學到各種武林秘籍的遭遇與驚險。書寫鋪陳看似漫不經心,讀起來却是險象環生,去列寧格勒要不要簽證?落地後的英俄對譯,有趣到生怕榮老師看不到而替他捏把汗。這些年,很多著作讓人看得昏昏欲睡,而這本書,看到真有聽馬三立相聲里“撓撓”的愜意!舒服,暢快。如這炎熱夏天暢飲一杯冰啤。我想榮老師是幸運的,看到所有的文物保護得如此完好,敦煌的世界,世界的敦煌,文化屬於全人類,榮老師又是值得欣慰的。東西德國馬克兌換價的40:1,榮老師咬牙買下那本《彌勒會見記》,可見得之不易,眾里尋她千百度,一朝得見,即使掏盡一身所有也要買下,榮老師那種氣魄,似乎只有大收藏家張伯駒曾有過,都是唯恐寶物再次錯過。
馮其庸、樊錦詩、王炳華、榮新江(2005)
通讀本書,佩服榮老師的電腦式記憶力,駕馭材料得心應手,一小塊的補丁,補的不是看上去的完整,而是學術態度的嚴肅與認真。這種學術素養,今時今日更是尤爲寶貴。老北大人傅斯年先生曾言“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一旦聽説,即時行動,苦中作樂,樂觀曠達,榮先生如是。這幾日幾次刷到這本書的視頻分享,有中華書局的,有北大的,榮老師在講,史睿老師也在講,其實,我也想講。這本書,真情流露,没有半分的故作高深,他把近乎絕學寫得如此生花妙筆,讀來如相聲之可樂,如評書之拍案,時而可以跟着喝杯咖啡,啃兩口麵包;時而又生怕看不到哪件秘不示人的寶貝;時而跟着很想見一下可愛的吴思芳女士;一時又很怕見到嚴格的貝利先生。讀到要去俄羅斯,總會有點不讓看的緊張情緒,恍惚間甚至擔心榮老師的安全,也許此刻的俄烏戰爭影響到我的不安。看到黑水城一整個圖書館被掠走,心裏很是失落,我都想去額濟納旗看看,看看我是否也可穿過酒泉看到發射塔;我也惦記著李盛鐸的432卷精品,以羽田亨爲代表的日本那一撥學者好厲害,真值得我們學習。其實上溯到更早的明治維新時期,日本就開始轉向西方,培養出一大批優秀學者,在亞洲,日本這個國家很值得我們學習。友鄰館我曾去過,真如榮老師所言,一周就一天,還要預約,除非有榮老師這般本領,學問做到這份上,風清揚一般,揮灑自如,太帥了。
榮新江在列寧圖書館善本部(2013年)
段晴與茨默、榮新江(2016年10月20日)
樊錦詩、王旭東、榮新江在蓋提(2016)
榮老師心懷天下,他有接續。在周一良、季羨林等諸位老先生那裏,榮老師知道要哪個博物館找到哪一段敦煌記事。得老先生們親自指點,這是多麼大的福報,榮老師没有辜負老先生們的寄望,他做到了,他的成績足以説明。榮老師還特別提到了2021年被選上英國學術院的通訊院士,陳寅恪,夏鼐之後,榮老師實至名歸,值得驕傲。榮老師有傳承與引領,引領慶昭蓉等進入龜茲這些領域。承前啓後,從于闐到敦煌,從歸義軍到粟特,在對整個古代文明互鑒的歷史研究上,榮老師當之無愧,爲當今學界首座。我對愛人説,與讀一般的書不同,讀《滿世界尋找敦煌》一耗時,值得反復看,好奇害死貓,看到不知道的地方就要停下來查找資料;二耗錢,我先後買了書中提到的好幾部書,有的還買不到;三耗神,容易入戲,會浮想聯翩,恨不得有孫悟空的本領,一個筋斗雲我就到了黑水城,一個筋斗雲我又去了寧樂美術館。掩卷而思,當今好書太少,我想這本書應當是今年最爲暢銷的讀本之一了。整本書,似文化之旅,非但不苦不累,還其樂融融,榮老師筆下偶爾流露出來的俏皮,真得津人幽默之神韻!探索發現,滿世界閃耀着先輩留下的文化光芒,真有: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之感。俯仰之間,縱橫宇宙,在榮老師曠達高闊的視野中,真做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文化自信,我想没有比這本書更能詮釋與表達的了。久不讀好書,夜晚獨坐書齋,有感而發。欣慰自己的幸運,今日之中國,巍巍乎高山就在眼前好,不由感嘆!
2022年榮新江帶老師學生去莫高窟考察
套一句榮老師這本書名,“滿中國,尋找榮新江”。今日之中國,真需要多一些榮老師這樣視野高闊,敦本務實,追求卓越的優秀學者。
林泉山人寫記於七月五日夜
《湖上》編輯部
杭州吴山林泉山房
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