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作品》读后感,通过对鲁迅作品的深入解读,感受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性的无比关怀。作品中的鲁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对人性的揭露,以及对民族精神的呼唤,让人深思并感叹不已。他的作品鼓舞人们勇敢面对现实,坚持真理和正义。
鲁迅作品读后感(一)
钱理群说,人在迷茫彷徨的时候才会读鲁迅,才会以鲁迅为友。 但是我们这代人总将鲁迅视为一个象征、一个考点,很少去阅读课本之外的文章,去体会那些言近旨远的词句。 今年书展上那一套红色裸脊线装的新版鲁迅文库本一直让我恋恋不忘,也许就是现在,与大先生一起向上走。
2024年初,我“组织”自己进行了一个小活动——向朋友们索求「你想让我读什么」书单。当中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我那位已经当了好些年语文老师的好朋友。 她说:“长大后,才发现鲁迅真的很厉害。” 她说:“我读大学的时候真的很讨厌他——因为关于他的考题都很难。“ 但是不妨碍她推荐给我的书单,十本有三本都是鲁迅先生的。
「他把我们要说的话都抢先说光了,连恶搞和无厘头也被他早五十年就注册过了。所以,关于鲁迅,我还有什么好说的呢?不说了。」—江弱水
鲁迅作品读后感(二)
这句话出自鲁迅先生的《野草·希望》。下一句是“纵使寻不到身外的青春,也总得自己来一掷我身中的迟暮。”肉搏是一种躯体的搏斗,不带有任何精神上的希望或绝望,和黑暗捣乱就是了,既不计后果,也不追求意义,而且是由我一人进行,与别人无关。
从先生的这句话中,不难看出他准备独自承担反抗,并意欲将反抗进行到底的勇气和决心。这种勇气令人震撼,也不免让人敬佩!他说到做到,以笔为武器,以文字为战场,向现实中存在的种种弊病发起了猛烈的攻击。
《野草》是鲁迅先生的一部散文诗集。在这部作品中,他以独特的意象和深刻的思想,表达了自己对生命、死亡、希望这些主题的思考。《野草》中的文字张力十足,“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惊呼!这样的描写也太超前了,每一句都能撞击心灵。“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仿佛预示着一种即将喷薄而出的力量,那是被压抑许久的力量。“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这句话更是展现出一种决绝的气势。
所以在读鲁迅先生的《野草》时总会被书中只字间的激情打动。我只是一介弱女子,想不到太多社会变革的问题,只是由我自己所经历过的,碰到的一些钉子很容易就能和鲁迅先生书中的一些心境共情。 他不畏惧孤独,正如“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即便面临着无尽的空虚与未知,他依然坚定地选择肉薄。先生以其深刻的思考和决绝的姿态,为后人照亮了前行的道路,激励着我们在面对生活的困境与挑战时,也能勇敢地挺身而出,去搏击那未知的世界。 《彷徨》收录了鲁迅先生 1924 年至 1925 年间创作的 11 篇小说。在这部作品中,有最富鲁迅气氛的小说《在酒楼上》,还有那篇我们中学课本上就有的名篇《祝福》。可无论是《祝福》里的祥林嫂,还是《在酒楼上》的吕纬甫,都在生活的重压下陷入了深深的彷徨之中。 祥林嫂是一个被封建礼教残酷压迫的农村妇女。她一生坎坷,经历了丧夫、再嫁、丧子等一系列悲惨遭遇。按理,这样的遭遇应该得到大家的同情才是,可事实人性并非如此,虽然祥林嫂又勤快又能干,而且她为人单纯,但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她不断地遭受着周围人的冷眼和歧视,被视为不祥之人。她的痛苦不仅来自生活的苦难,还有周围人对她精神上的压迫。 吕纬甫则是一个曾经充满理想和激情的知识分子,但在现实的打击下,逐渐变得颓废和迷茫。他回到故乡,为了完成母亲的嘱托,去给早逝的弟弟迁坟,给曾经喜欢的姑娘送花。其实,这里让人感动的不仅是人情味,对亲兄弟,对母亲的亲情,更重要的是对已经逝去的生命的追踪和眷恋。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在这部作品中,他以温馨的笔触回忆了自己的童年和少年时光,书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我们小时课本中的经典篇目,至今为止我都还能背出一些当年上学时要求背的段落。百草园是鲁迅先生童年的乐园,那里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在这里,他可以尽情地玩耍、探索自然的奥秘。
而三味书屋则是他接受传统教育的地方,虽然枯燥乏味,但也让他接触到了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阿长是鲁迅先生的保姆,她虽然粗俗、迷信,但却对鲁迅先生疼爱有加。 回忆里也不全是美好,鲁迅先生在《五猖会》中,他描写了父亲在他去看五猖会之前,强迫他背诵《鉴略》的情景。看来,每个孩子在童年时大多都会有同样的遭遇,看到先生也如此,我立马心理平衡了 这部温情满满的《朝花夕拾》让我们看到了鲁迅先生内心深处柔软的一面,也让我们领略到他卓越的文学才华。无论是犀利深刻的杂文,还是优美细腻的散文,他都能信手拈来,写什么都好。 《故事新编》是鲁迅先生的一部历史小说集。用钱理群先生的话讲“它是鲁迅奇思怪想的产物”每个作家写作时都会有一定的灵感,会有所谓神来之笔。而《故事新编》恰是鲁迅的一个灵感,是他的奇特想象。《故事新编》中的小说,既保留了原有的历史框架,又加入了许多现代的元素。例如,在《补天》中,鲁迅先生将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相结合,表达了自己对人性的思考和对社会变革的渴望。在《铸剑》中,他通过对眉间尺为父报仇的故事描写,表现人性中的勇敢和正义。《铸剑》也是《故事新编》里写的最好@表现最完美的一篇《非攻》写的就是一场现代意味的战争,这很有意思。 以前没有仔细认真地看过《故事新编》,入手了广师大的这本小册子之后,趁着看牙等待的间隙,把《故事新编》反复看了两遍,看到有些情节还忍不住哈哈大笑,惹得旁边人直往我这边瞅。没想到鲁迅先生还是一位很幽默的人呢 《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说集,收录了他 1918 年至 1922 年间创作的 14 篇小说。 《狂人日记》是《呐喊》中的第一篇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在这篇小说中,鲁迅先生通过对一个“狂人”的描写,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小说中的狂人,他看到周围的人都在吃人,而自己也在不知不觉中被卷入了这场“吃人”的盛宴。他试图反抗,但却遭到了众人的嘲笑和攻击。最后,他只能在绝望中发出“救救孩子”的呐喊。 《孔乙己》《阿 Q 正传》等篇目,则通过对底层人民的描写,表现社会底层讨生活的不易。是孔乙己还是阿Q都已化身经典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了。脱不掉长衫的孔乙己,自欺欺人的阿 Q ,相信无论在哪种社会环境下,都有这样的人存在吧。鲁迅先生在100多年前就已经看到了现今社会中存在的一些人的现状,不得不说大师就是大师! 年少不知鲁迅好,总是因为要背诵他写的拗口文章而不喜欢他的文字。当我们成年后步入社会,反过头来再看鲁迅的作品,他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简直就是为我们提供了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镜中的自己有多丑陋。
多读鲁迅,反复地读,相信你会变得越来越清醒,越来越睿智
鲁迅作品读后感(三)
鲁迅是中国人绕不开名字,除了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这些著名的头衔,他还是名副其实的一代梗王。
据说鲁迅经常和猪大战三百回合,最后还失败了——“树下念妻,被猪打扰,遂与猪搏斗,败。”(故事出自章衣萍的《谈鲁迅》)。鲁迅还是个零食控,他在《华盖集续编》中写道:
“夜间,又将藏着的柿霜糖吃了一大半,因为我忽而又以为嘴角上生疮的时候究竟不很多,还不如现在趁新鲜吃一点。不料一吃,又吃了一大半。”
据说因为爱吃甜食,鲁迅龋齿严重。他去王府井看完牙医,看完就去稻香村买了一堆点心,愉快地回家了。
最近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鲁迅创作全集(文库本)”,集结了鲁迅的 17 种作品,包括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伪自由书》《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准风月谈》《花边文学》《集外集》等。部分经典作品邀请了钱理群教授撰写导读。该文库本内容丰富,装帧精美,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鲁迅文学世界。
钱理群先生曾说:“鲁迅是一个真的猛士,他敢于直面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的作品是对中国社会和人性的深刻剖析,能够让我们看到历史的真相和人性的复杂。”鲁迅的作品之所以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正是因为能够超越时代的局限,触及人类内心深处的共性问题。
鲁迅一生笔耕不辍,留下了大量作品,“鲁迅创作全集(文库本)”都是经典中的经典。
最为读者熟悉的应该是《朝花夕拾》了,毕竟《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出自这本书。鲁迅以温馨的笔触回忆了自己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情世故。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童趣的世界,那里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还有鸣蝉、黄蜂、叫天子……这些美好的回忆让我们感受到了童年的纯真和快乐。然而,当鲁迅进入三味书屋后,那种枯燥乏味的学习生活却让他感到压抑和束缚。这篇文章不仅展现了鲁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也反映了当时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扼杀。
而在《阿长与〈山海经〉》中,鲁迅通过对阿长这个普通劳动妇女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善良和温暖。阿长虽然没有文化,却心地善良,她对鲁迅的关爱和照顾让鲁迅感受到了母爱的温暖。同时,鲁迅也通过阿长为他买来《山海经》的故事,表达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文化的热爱。
《呐喊》和《彷徨》是鲁迅的两部小说集,它们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礼教的残酷和人民的麻木不仁,表达了鲁迅对社会变革的渴望。曾经教材中的《阿Q正传》《狂人日记》《药》《一件小事》《社戏》《故乡》《孔乙己》都出自《呐喊》。而著名的《祝福》《伤逝》则是出自《彷徨》。
正如钱理群先生所说的,鲁迅的小说是对中国社会的“呐喊”,是对人民的“彷徨”的关注。《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它通过“狂人”的视角,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狂人”发现周围的人都想要吃他,而他逐渐意识到这是整个社会的病态。他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希望能够唤醒人们的良知,打破封建礼教的束缚。这部小说不仅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也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再如,《孔乙己》中,鲁迅通过对孔乙己这个落魄知识分子的描写,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人民的冷漠。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礼教毒害的人,他善良而迂腐,却无法适应社会的变化。他的悲剧命运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整个社会的悲剧。
《故事新编》也是小说合集,与前面两本不同,《故事新编》是鲁迅以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为题材进行重新创作的一部小说集,它展现了鲁迅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钱理群先生认为,《故事新编》是鲁迅“对历史的重新书写”,它打破了传统的历史观念,赋予了历史故事新的内涵。
《补天》中,鲁迅通过对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的重新演绎,展现了人类的创造力和勇气。女娲为了拯救人类,不惜耗尽自己的力量来修补天空。鲁迅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对人类创造力和勇气的赞美,同时也对社会现实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反思。再如,《铸剑》中,鲁迅通过对眉间尺为父报仇的故事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复仇的悲剧性。眉间尺在复仇的过程中,经历了内心的挣扎和痛苦,最终他与敌人同归于尽。这些作品都表达了鲁迅对传统文化的独特理解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
鲁迅的杂文选入教材的相对少一些,但这些内容是鲁迅思想的集中体现。
《野草》是鲁迅的一部散文诗集,其中的作品以独特的意象和象征手法,表达了鲁迅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思考。钱理群先生认为,《野草》是鲁迅“心灵的诗”,它展现了鲁迅内心深处的矛盾和挣扎。
在《秋夜》中,鲁迅通过描写秋天夜晚的景色,表达了他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光明的渴望。文中的“枣树”象征着坚韧不拔的革命者,他们在黑暗中独自抗争,为了追求光明而不懈努力。而“天空”则象征着黑暗的社会现实,它冷漠而残酷,试图压制一切反抗的力量。那句著名的“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就出自这里。再如,《影的告别》中,鲁迅通过“影”的独白,表达了他对孤独和死亡的思考。“影”不愿意跟随“人”,而是选择独自离开,去寻找自己的归宿。这种对孤独和死亡的坦然面对,展现了鲁迅内心的强大和超脱。
鲁迅的作品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瑰宝,它们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当今社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和问题。应该再读鲁迅的作品,从他的思想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更加勇敢地面对生活的困难,更加坚定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就如鲁迅在《热风》中所说的:
“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