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活着读后感精选

活着读后感精选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5-04-04 20:40:27
活着读后感精选
时间:2025-04-04 20:40:27   小编:

《活着》是余华的一部小说,讲述了农民福贵经历的苦难与坎坷。在家人相继离世后,他依然坚强地活着,面对命运的摧残和社会的冷漠。小说深刻揭示了人性的丑陋和社会的黑暗,却也展现了生命的顽强和对希望的追求。

《活着》读后感(篇一)

是带着沉重的心情看完整本书的,在看的过程中心中一直带着希望,希望富贵一家能够在经历一件件苦难事之后然后变得幸福下去,不过一直都是落空,知道最后只剩富贵孤零零的一个人,不知道哪看到过一句话“生活便是苦难的开始”说不清这句话的感觉,但是在我看完这本书之后心中便有了一个答案,不管怎样,活着即是活着。

1/7页

《活着》读后感(篇二)

读这本书的时候,是在我人生低谷期, 当时我真的很无奈、无助、窘迫,是什么让我对生命产生了厌恶,一度怀疑母亲为什么生我育我,仅仅是因为想要个女孩吗?看完《活着》我明白了责任, 福贵让我相信: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只有自己知道、自己去感受、自己去体会。

2/7页

《活着》读后感(篇三)

高中的时候,在邵伯中学。

图书馆里一次借过这本书。

就是这个最初版本的,让我感动了很久。

故事里面的叙述者,

那个乡村歌曲收集者,

整日游荡乡间

那也是我最初的职业梦想。

后来自己到书店里买了一本南海出版社的版本

再一次细致读过

还是很感动。

中国人的生存韧劲

我觉得是值得感动的。

每一个想,想自杀的人,

都应该好好看一下这本书。

当然,你想活得更好,

这本书只是一本底限。

3/7页

《活着》读后感(篇四)

先看完了电影,老眸子拍的真不错,有喜有悲,将个人的命运交与社会事件中,感觉比较自然。

看到一个评论说小说写的很是惨,就想着找小说看看原作是啥样的。

大致浏览了下小说,感觉很普通,要不是因为电影在,我根本不会把它放在眼里的。

首先是作者的叙述方式,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用一种解脱的言语来回顾自己的人生,平铺直叙,没有渲染,没有感情,社会背景交代的太少。因此当把那么多的悲惨遭遇加到一个人身上,让人感觉有点假。

假如说此书有所价值,其也在于他将说了点社会的残酷,但是我不认为他的艺术性有多高。

就像,让你去看一个满是悲剧的清单,你受的了吗。。

现实是残酷的,艺术不但要残酷,而且更要美。

4/7页

《活着》读后感(篇五)

以前大概看过一个电视剧叫《活着》,是张国立演的。很多情节都忘记了,一直都是很悲伤的基调。

我们都是浮躁的一代,满世界都充斥着商业气息,那么多诱惑,人们变得贪婪,在道德底线上下徘徊。我不知道一个人活在世上究竟的需求有多大,满脑满屋都是物质的东西。是不是有地方存放我们的情感。

看《活着》心底一直都特别沉重。感叹那样的命运,却那么的无能为力。人的力量在那个时候显得那么渺小。为了活着而活着,物质生活匮乏到只能生存。

而清贫的生活却让富贵感受到了责任,有了真实的情感。小家庭在贫穷中挣扎,却一直都不放弃。一家人可以围着一小把米而喜极而泣。

曾经听过贫贱夫妻百事哀,但是这种相濡以沫的感情在黑暗却是那么难能可贵的。

去掉浮躁,细细体会生活中的感动。苦难其实也并不是那么可怕,一路有人陪着。走得再高再远,也不要忘了回头看看那些一直陪在身边的人。因为有你,生命才变得那么有意义。

5/7页

《活着》读后感(篇六)

不知道是因为昨天睡到中午起床(瞌睡睡足了),还是因为知道今天要上班。“激动”得一直到凌晨睡不着,后来干脆不睡了,起来看书(想着催催眠),哪知道,越看越精神,通宵到凌晨4点多,余华的《活着》看完了。

之后沉沉睡去,早上被闹钟吵醒,起床后,浑身不得劲,也不知道是熬夜的缘故,还是因为看了那书,心里一直闷闷的...........总觉得有一口气.......堵得难受.......

“活着”对于有的人来说,真的是太难、太难了.........

就即便那样,努力的活着,到头来却..........说到这里不免有些唏嘘,随之而来的,心口被堵得难受的那种沉闷感,又加重了几分。

其实,看这本书开头的时候,给我的感觉就很不好。

一度觉得书“三观不正”,这样的“男主角”简直混蛋,几辈攒下来的家底就被他败了,气死老爹、倾家荡产,妻离子散,真是活该!!!!!!!!

虽然他后来所谓“浪子回头”,对家人付出再多,我也觉得这是他“该”的,我仍对他没好感。

说句不好听的,支撑我我把这本书看完的动力,我就是想知道这样一个“烂人”,最后到底是什么下场?

谁能想到,最后全家就唯独剩他一人,就他一人,一直“苟活”到最后。

这样的结局,坦白说,我心里仍是不痛快的,但现在再讲起这些来,回想起他的一生,心底的那口气,莫名的、逐渐的.......平复了........

不值得。

他“该”。

我不知道作者写这本书的初心是怎样的?.是不是就如大多数读者所感受到的那样,作者极力想在“男主角”他身上找些闪光点让读者共鸣,歌颂“他的坚韧与顽强。每一次看似绝望的打击,都未能将他击垮。在命运的摧残下一次次挺立起来,尽管命运无情地一次次扫过他的生活,他依然屹立不倒,展现出令人震撼的生命力。”

可,我还是不喜欢他。

在那个年代、那个背景下,像他一样顽强生活的人太多了.......

我相信更多还有那些,不为人知的、比他更高尚、更顽强的那些人,他们更应该被世人敬仰!

6/7页

《活着》读后感(篇七)

初识《活着》的时候不是在书上,是在电视的荧屏上。那时我还在农村的老家,八九岁的样子。电视上的一个片断觉得有趣:叫富贵的老头有一头几乎更不动土地的也叫富贵的老牛。我给妈妈说“妈妈,哪有牛和人一个名儿的呢,那老头真有意思,像俺四爷....”母亲没回我的话,只是笑。

多年之后,我去了镇外的中学。家里发生了一系列的变迁,房子变卖了,邻居们已去了新疆,曾经的小院落空空的像每一个秋天最后一片叶子落进水里所给我的感觉。从邻桌的课外书里读到了一句白描很厉害的句子“白的像盐....”。当时的书都是翻着毛角的,很少有孩子爱书的,脱了皮的书的封面上写了两个很不友好的“活着”,给人很拉臜的感觉。书终久是看了两眼,但也只看了两眼。

很多时候读一本书像是偶然碰到一位朋友。书里所叙的我只能放在自己所能感觉到的背景下去营造一个活脱脱的流动的场景,每一页书里的文字像流水一样幻化出一桢桢图片随着阅读速度和感情的投入自动放映着走向结局。

下一个日子,太阳还会升起。在张艺谋的世界里《活着》给我更多地感动。电影里所构出的虽然成了流动的静止,但静止所带来的是更多的震撼。文字真切的跳动成血肉清晰的人物出现又消失,声音和画面一记记刻在脑里。毕竟太年轻对和解放前只能停留在模糊的历史教材的圈子里,清晰或许对文学来说不是一件好事,这样写下后又断然否决,不是好事可能因为它不是真的清晰。

读一本活着,活着的感受着死去(人)的痛,也体验着活着所带来的一些小小的变化,死去的不愿再活着。突然记起了父亲的一句话,父亲应该是一个悲观主义(我知道这里用主义极其不合适)者“x啊,人活着就是来受罪的,活着的目的就是减少你可能受到的苦和难”,而我的被我称为富贵的四爷也有他的话要说给我听“我是很怕死的,也怕火葬,我就想天天能做点小事情动动身子”四爷尝试着去工厂做工,尝试着做豆腐,尝试着做冰糖葫芦,尝试着做凉粉,尝试着做蜡烛,尝试着做面包,尝试着做对联,尝试着去给人看们...世界在小村子里的变化在一月里你感觉不出,生活在小村里的人也不会感觉出,让时间拓展的话,一年,两年,十年,,才发现每一个人的记忆里都塞了岁月的压痕。用父亲的话说,头上的每一道皱纹都是尝试挣脱生活固有苦难的束缚而勒下的痕。

活着,对那些先我而去的深埋在故园的土里的他们来说,活着是他们的延续,纪念是烧给他们的眼睛。这个时节,我游离在千里之外,故园的土地又多了一两个隆起的小丘:好好活着。他们只有守望了,是永远的守望,我是他们放出去的风筝。

2010---12--12 姑苏

ASAR

7/7页

还剩4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