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未来地球的读后感大全

未来地球的读后感大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4-28 09:20:20
未来地球的读后感大全
时间:2024-04-28 09:20:20   小编:

《未来地球》是一篇令人深思的文章,通过描述未来地球的景象,引发了我对环境保护的思考。文章揭示了人类对地球环境不负责任的行为所导致的后果,警示我们必须采取行动来拯救地球。同时,文章也给予了我希望,提醒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保护地球,为未来创造一个更美好的家园。

未来地球读后感篇一

书名:未来地球 作者:肯·希尔特纳 毋庸置疑,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今的我们面对着巨大的环境压力。 古人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离我们远去。 物欲膨胀,与之相伴而来的是动植物相继灭绝,家园被糟蹋无法修复,这样的环境,以后我们还有何脸面去面对老祖宗?子孙后代又去哪里安身? 本书的作者,原本是一个木匠,由于失去家族农场,狂飙突进的工业突进和城市扩张,让他遭遇了人生的巨大困境。虽然上帝给他关上了木匠这座大门,但通过坚韧不拔的努力,他为自己打开了大学教授这扇窗。 很难想象,在40岁的时候,他克服年龄大,学历低,读书苦难症等劣势,成功考取哈佛大学攻读博士,获得博士学位后又受聘于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并且很快成为教授。 家族农场的丧失,使他思索环境,在教学和科研中,他融入浓浓乡愁,开设“文学与环境导论”“文学与环境理论”等课程,出版了相关著作,引发了大家对环境问题的思考。 本书原书名是《谱写环境新时代:迈步走向自然》,体现了作者的思想精华。 他不仅提出人文领域学者能够帮助解决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的大胆想法,还身体力行去做。 阅读本书,你不仅能体会到学者的严谨,还能依稀辨别到老木匠对改善环境问题的深切迫切期盼。 学术性的名词很多,非科班的读者可以自觉跳过,不影响阅读。 作为地球上的一份子,只“全球意识”还不够,我们还应该有“星球意识”,让全人类都能从更高的视点看到,我们都是居住在同一颗星球上的。我们只有一个家园,让我们一起来救救“唯一的星球”吧! 梭罗的瓦尔登湖之所以引得无数人向往,这正是因为现在熙熙攘攘缺少那种宁静和悠闲。 最后,引用书中的一句话“来吧,朋友们,去分享新世界为时不晚。”让我们一起做个创造奇迹的人,不管人生从何处开始,去发现新的世界,抵达自己的理想之地吧。 小学生都知道的: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不要让地球上最后一滴水,成为我们后悔的眼泪,不要让地球上最后一棵树,成为我们葬身的坟墓。

未来地球读后感篇二

一直到40岁以前,肯·希尔特纳都在母亲的娘家留给自己的家族农场上工作,他的父亲是一个木匠,希尔特纳从父亲那里学来了手艺,也成了一个木匠。 手工制作家具曾经一度给希尔特纳带来了很大乐趣,因为这是一项富有创意性的工作,然而日复一日的操劳渐渐变得单调乏味,希尔特纳开始进行大量的阅读,并且在当地的走读大学攻读了一个本科学位。 梭罗的《瓦尔登湖》是希尔特纳最早接触的关于生态方面的著作,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40岁的希尔特纳人生面临了一次重大的改变,他家的房子和木匠作坊所在的土地被房地产开发商买走,被推平后建了一个老年人社区。 失去了家庭农场,希尔特纳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被迫发生改变,这促使他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希尔特纳认为,表面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家庭农场的消失,不仅标志着农田的丧失,还暗示着更大、更有影响的东西的缺失。 尽管人微言轻,希尔特纳还是想做点什么来影响现代人的环境思维,他选择首先重回学校,接受更高级的教育。 在学校中,希尔特纳遇到了戴安娜·麦考利教授,她慧眼识珠,帮助希尔特纳完成了关于对诗人约翰·弥尔顿的生态批评研究的论文,并鼓励他将其出版。这本名为《弥尔顿和生态》的书成了希尔特纳的第一本著作,这本书帮助希尔特纳获得了到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 希尔特纳目前就职于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任英语系教授、环境研究系教授、文学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早期现代研究中心主任、研究生教育主任,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文学与环境。 希尔特纳的学术著作非常多,出版了《生态批评读本》、《真正的牧歌田园是什么: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和环境》、《21世纪的环境批评》、《文艺复兴时期的生态:想象英国弥尔顿时期的伊甸园》、《弥尔顿和生态》等作品。 《未来地球》是希尔特纳最新的一本著作,原书名是《Writing a New Environmental Era:Moving Forward to Nature》(《谱写环境新时代:迈步走向自然》),这是一部面向普通读者的科普读本,而不是一部严肃的学术专著论文,这使得普通大众都能够通过这本书了解到希尔特纳的思想。 希尔特纳主要研究对象是梭罗的《瓦尔登湖》和约翰·弥尔顿的《失乐园》,他认为这些文学作品提出了一种回归自然的论点,之后的很多学者都受其影响,认为应该远离工业化的城市,回到乡村,过一种从前的、想象中的简朴生活。 希尔特纳认为这种做法是不对的,一直以来的文学作品都宣称人类在历史上曾经与地球和谐相处,我们应该试图努力去回到那样的状态,希尔特纳则认为人类与自然从来都未曾和平相处过,而且回归自然非但不会带来美好的结果,反而有可能会带来更加灾难性的后果。 希尔特纳认为恰当的做法应该是走向技术、走向城市化、走向未来,而不是远离他们。 在对早期的环保主义者的回归自然的思想进行分析和梳理之后,希尔特纳提出人文不像科学将会帮助我们谱写未来。 希尔特纳告诉我们,与自然科学相比,人文科学同样大有作为,通过引导人们进行正确的生活方式,它将为这个世界贡献巨大的力量。 举例来说,可以采用人文科学的方法研究公共交通为什么不像小汽车那样受人欢迎,可以通过促进公共交通的方式来减少碳排放量。 在本书的最后,希尔特纳提出了一种新型学术会议模式,采取数字化处理方式,在网上召开,避免了与会者的车马劳顿,这样整个会议的温室气体排放最多只有传统会议的百分之一,希尔特纳将其成为“近乎碳中和”会议方式。 不试图逃离现代技术,不退回到乡村环境中,而是积极利用科学,主动走向自然,在城市中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模式,是本书的主要思想。 阅读《未来地球》这本书,相信每一位读者都能找到一种绿色生活的方式,为人类与地球的和谐相处贡献一份力量。

未来地球读后感篇三

你有多久没读到过心灵为之一震的书?这是今年我读过的、无数次被震撼到的一本书——来自人文的叩问的震撼与颠覆。

首先,写这本书的作者肯·希尔特纳本人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从无名小镇的子承父业籍籍无名的木匠到知名大学的教授,40岁时因家庭小农场不得不被卖给房地产开发商,努力考取了哈佛大学的博士,之后称为知名大学教授。他在导论中提到他的经历中的3个认识,我认为第三个认识非常鼓舞人心:

他的另外两个认识同样鼓舞人心,特摘抄如下,以飨阅者:

是的,他就是这样从这儿抵达那儿的,从木匠的经历、从梭罗等大咖学者关于环境的思考之中获得了关乎自然、关于人与地球的和谐、可持续相处的构想,也就是他书中提到的“未来地球”。

关于“未来地球”的可能性,希尔特纳始于对梭罗的传统环境思想的质疑:人类曾经真的与地球和谐相处了吗?毕竟有且仅当“曾经真的存在”,才能像梭罗以及一大批西方思想家说的那样回归自然。如果不曾存在,又何谈回到?

其实他所质疑的部分,也曾是我在阅读《瓦尔登湖》时的迷惑。梭罗为了回归自然,他回到瓦尔登湖生活两年,并声名大噪,如果是真的隐士,又怎么会让人知道他的行踪?此外就是关于那种独居丛林却丝毫不提及衣食住行的“雅致”,一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清雅致远(毕竟陶渊明先生是有佣人帮忙种地的。)

梭罗没提及距离瓦尔登湖15英里的马萨诸塞州的洛厄尔——1854年《瓦尔登湖》出版时,洛厄尔已经成为美国最大的工业中心,与英国大工业城市曼彻斯特比肩。

关于这种质疑,他引用了存在主义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的话:我们在出生的时候就被“抛入”了历史上的某个特定时刻的特定文化里,这既影响我们称为什么样的人,也影响我们持有的很多信仰。我们出生时所在的文化及时代,完全是随机的,不是由我们决定的,因而这也决定了我们对地球、对环境保护的认知,各个时代各个时期、不同文明之下的理解和认知是不一样的。

所以他认为梭罗的行为是一种逃避,毕竟人类社会走向技术、走向城市是必然选择。更认为梭罗的道路根本不能将我们领向自然,而是会对环境造成破坏。

基于此,他提出了一个很具有前瞻性的观点:梭罗的以非常文学的方式去尝试实现回归自然的环保理念,确认了过去很好,现在依然很好。但梭罗的观点无法解决人类持续不断的诉求所造成的广泛的环境破坏,但另一方面人类又必须走向自然,与地球和谐相处、持续发展。所以作者提出了“走向自然”的概念,其真正含义是从注重过去调整到注重未来,摒弃以某种方式回到自然的虚假希望。

为此,作者毫不客气地指出“人类在过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说法,只不过是一个神话,是一个经常反复被述说的故事,以致我们都信以为真了”,直接指出人和地球的和谐关系只有在未来存在。

如何构建这种存在呢?他认为当下大家应该转向人文学科,通过人文学科对科学技术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中进行一定的干预,采用人文学科的措施,并强调人文学科在创建美好的环境未来可期,其作为至少不亚于自然科学。

未来地球读后感篇四

什么是自然?自然是指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切未经人工干预的事物和现象,包括山川、河流、森林、动植物等等。自然是存在在这个地球上最古老、最原始的事物,它不仅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文明和文化的源泉。 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自然环境的不断破坏和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在这个背景下,《未来地球》这本从环境人文视角探讨和反思环境保护问题的书籍诞生了,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让我们重新审视自然与人类的关系,以及我们的未来地球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未来地球》是江苏人民出版社于2023年8月推出的一本发人深省、引人深思的著作,作者是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的英语系教授、环境研究系教授,同时也是文学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的肯·希尔特纳(Ken Hiltner),一位从木匠变成研究环境人文的教授。所以从某些方面来说,这本书也描述了作者本人对以消失的家庭庄园的怀念,以及对环境保护问题的迫切和关心。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地球未来的科学预测,更是一部融合了文学、环境研究和人文思考的综合性著作。但是希尔特纳没有将其写成学术专著,而是写成了通俗读物,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从这本书开始,意识到环境保护问题不仅仅是自然科学需要关注的问题,更是一个需要从思想和意识上进行观念转变的问题,而就这一点来说,文化的力量是巨大的。 在这本书中,作者希尔特纳主要探讨了两个内容:一是作者认为,为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灵,我们应该迈向自然而不是期待退回自然;二是关于人类自己谱写自己未来的现实问题,人文科学如何提供帮助。乍一看这两点其实都很令人匪夷所思,这和我们平时接触到的自然环境保护知识是有所相悖的。但通读全书会发现,作者确实在以发展和向前的眼光来看待全球的环境问题,而他在书中提到的一些观点,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 关于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希尔特纳认为,人类在过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说法只是个神话,因为经常被反复诉说,所以我们都信了。然而相处和谐的人类与自然却在逐年逐月的发展中彼此“伤害”着,环境越来越恶劣,人类亦不断在遭受着“反噬”。所以在这本书中,希尔特纳深入剖析了这个“神话”给现代社会带来的威胁,并提出我们应当努力前行,在未来与地球形成更加和谐的关系的观点。

关于环境保护类的人文著作,最早可以追溯到梭罗的《瓦尔登湖》。《瓦尔登湖》真的影响了很多人,比如约翰·缪尔、奥尔多·利奥波德、叶芝、海明威、赖特、萧伯纳等等。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一场回归田园运动更是声势浩大。 梭罗是早期的环保主义者,现代环境思想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可以追溯到他那儿。梭罗生活的时代是工业化飞速发展的时代,工业化的进程很大程度上冲击了农业社会,破坏了自然环境,他的《瓦尔登湖》因工业化而生,但他对于城市工业化的反应却是“远离工业化,去到静谧的瓦尔登湖畔,过一种从前的、想象中的简朴生活”。 希尔特纳认为梭罗的行为是一种逃避,他的道路不仅不能将我们领向自然,还会对环境造成破坏。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走向技术、走向城市化、走向未来,而非远离这些东西。在作者看来,为了构建更加绿色的未来,人们需要利用技术,这是我们走进自然的必然。

那么人类如何才能谱写一个环境新时代呢?希尔特纳在剖析了大量的现实中遇到的环境问题,以及这些问题横亘在我们和未来之间的原因以后,提出了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构想,那就是利用人文科学的措施而非自然科学的知识。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因为希尔特纳发现,现代环境主义运动忽视了某些必要的东西,我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理解以及我们对自然的理解,似乎是是混乱的,矛盾的。 在大多数人的观念里自然等同于荒野,并对荒野怀有深度的敬畏。大抵因为如此,所以保护荒野一直是一个多世纪以来环境保护主义者格外关注的急迫问题。而作为人类耕作过的土地,比如农场,城市,乡镇,工业中心的很多其他的建筑区域,在很少有人关心。这种理解自然的模式其实是一种二元对立的模式,很多人被其影响,忽略了农田和村庄,这些也属于自然资源,但却少有环保主义者关心它们的消失和消失的原因? 但文学不同,文学可以为人们洞察过去文化中的思想和价值观,甚至我们自己的信仰提供独一无二的视角。就拿梭罗的《瓦尔登湖》来说,即便是到了21世纪,梭罗在这本书中所传达的思想依然会对我们产生影响,并于繁忙、枯燥、乏味的生活中带给我们慰藉。这便是文学的魅力。

希尔特纳教授在书中还提到了许多与地球未来息息相关的主题,如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这些主题不仅仅是当下社会关注的热点,更是关系到地球未来和人类生存的重要问题。通过对这些主题的探讨,希尔特纳教授试图唤起人们对地球未来的关注和思考,同时也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的建议。 总的来说,《未来地球》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具有前瞻性的作品,融合了科学、文学和人文思考的综合体,它不仅仅是对地球未来的深邃探索,更是一部能够唤起人们思考和行动的好书。无论你是从事环境研究、文学研究还是其他领域的学者,都可以从中获得启发和思考。同时,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这本书也是一本能够拓宽视野、增长见识的好书。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