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沽酌集》读后感精选

《沽酌集》读后感精选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5-04-07 17:10:27
《沽酌集》读后感精选
时间:2025-04-07 17:10:27   小编:

读完《沽酌集》,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书中的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但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通过对各种人物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人性的理解和感悟。读后感受颇深,让人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沽酌集读后感(一)

这书前年借过一次,但只草草看了几个篇章就放弃了。原因一个是其中提到的很多书籍我都不曾读过,所以这书评自然看得云里雾里;另一个是止庵很受赞誉的颇有古风的文笔,我读起来也颇为费劲。今年再次拿到手里,终于是读完了。他提的那些书我依然没读过,但我学着只是体会他的感触或试着从这感触出发去认识那些书。至于他的文笔,我是怀着“难能可贵”的信念去理解的,有种学生时代学白话文的心情,带着点苦恼,却纯粹简单。

1/4页

沽酌集读后感(二)

本书多为作者2000年左右的文章,多为说书(甚至就是书评)文章。因为与作者阅读爱好相去甚远,所以读来有较强的跳出感,只怪自己功力浅薄。此书与谢其章《搜书后记》、杨小洲《夜雨书窗》合为“书话随笔文丛”。

如有书友喜欢,可以豆油我转卖!

2/4页

沽酌集读后感(三)

春凳上读书是别有意味的。肌肉的松弛是精神松弛的绝妙引物,隔世的屏障。读书人皆知止庵是研著知堂翁的大家。如此,捧起《沽酌集》时心里是未敢稍有轻慢之心的。于我,所有研判大家者皆是不可比肩的大家。我读书一向有此“恶习”:总是先读文章再读序——怕被作者循序诱去未知之地,随后读来便没有分寸。书评该比书好解释,这是我与此类文章最根本的评判分寸。破了这一条,便失却阅读之必要了。好在《沽酌集》读起来饶有兴味,中肯又不失原书之实。好比《关于标点符号》这篇,深信是于大多数人有益的,且不失趣味。又如《钱穆的几种小书》,说来惭愧,钱先生的著作,我只读过只言片语,语不成文,何况成书。话说回来,这并不妨碍我赞同止庵的看法。观史立场与史不等,原是寻常之理。我辈读史,不茍处并非历史,写出来了,便没偏见(就算有,又从何而知,只好等时光机器问世了)。真不苟的,实是促成如此评判的因果。好比钱先生,当时的语境、环境、社会风潮与压力皆回左右成文。换句话说,是历史本身左右了对历史的评判。当然不敢讲史学是可以弃之如敝履了,好歹也能成个读史存个心思的由头。

回说《关于标点符号》。之前我写些不成文的片语,仿佛文后不加三个点(省略号)便不足以成文。猜想如此状况怕不只我一人有。其实皆为虚无。文章想传神,要么竭力呻吟(感叹),要么顾做高深状(省略)。细思起来,如此情况也不能全寄于书者自信略乏。实在是自己想呻吟、要高深,文章全是做了傀儡罢了。

书未读毕,未敢读序。于小小一篇读后感,怕是题中应用之意。

3/4页

沽酌集读后感(四)

我是在夜里读到止庵的《沽酌集》,翻开书本读了几篇之后,就放不下手,索性就一气读完了,而且在静的夜里读这样的文章是颇相宜的。《沽酌集》所收文章“大多与书有关,或是书评,或是因读书而起的感想”,分为四卷,既有谈外国书的,也有谈中国书的;既有论证翔实的考证文章,也有见解独到谈阅读感受的文章,总之,作者并不“死死扣住一个题目说话”,往往能生发开去。该书由岳麓书社刊行,之前出过一版,但发行并不理想,印得也不怎么精美,这次对之前的版本有所增删,重新印行。该书的封面设计颇具特色,以张爱玲《小团圆》手稿的部分文字影印在封面上,使得该书更有书卷气。止庵是张爱玲的研究专家,内又收了好几篇谈张爱玲的文章,挺能体现趣味。

作者在原序中谈到为何要叫《沽酌集》,“‘沽’,买酒也;‘酌’,饮酒也。我取这个题目,好像做了酒鬼似的,其实不然。打个比方罢了。平生兴趣甚少,烟酒茶均不沾,也不喜欢什么运动,只买些书来读;但我觉得就中意味,与沽酒自酌约略相近。若说不足与外人道未免夸张,总之是自得其乐。至于偶尔写写文章,到底还是余绪,好比闲记酒账而已。”我欣赏这种读书的意思,只是读书,自得其乐,并不一定要为何。读书之余,有些想法那就提笔记下几笔,并不强求,没有就还只是读。我想这样的文字,是很能见出一个人的情怀来。

我喜欢“读书人”这个称谓,“书生”未免太朽,“学者”又过于严正,只有“读书人”刚刚好。在今天,要称某人为读书人,似乎给人过迂的感觉,可我还是觉得止庵是我所理解的那种读书人。这些文章的背后,正能体现止庵作为读书人的趣味和情怀。他在原序中说:“说句老实话,我压根儿没打算就书论书,不过由此寻个由头,说些自己的话罢了。虽然重要的并不是说什么,而是不说什么。其实对待一本书,如同对待古往今来一切事情一样,我所能做到的只有一点,就是不妄言。”说些自己的话,不妄言,我以为这本集子里的文章是做到了。

作者曾说:“平日买书第一,读书第二,编书第三,写书第四。四者之外,乏善可陈,凑合活着而已。”自然买书买得多了,良莠一眼便能看出,这与那麻将打得熟的一样,只要用手一摸,不必过目,即可知到手的是三饼还是四条。在《记书账》中说:“说来买书至此,已练就一番本事,大概一眼就能看出某书出版,目的在于赚钱,抑或别的。赚钱与不赚钱的书都是好坏参半,所以买时并不偏废;但是对后者总归更多留意。不赚钱而又不好,对之不免太息,真不知图什么也。好的则令人格外欣喜。总觉得这书出版,正为我辈着想,不由暗存感激之心。”遇到这种正为我辈着想的书,而暗存感激之心,我想每个读书人都心领神会。

周作人曾被人讥为文抄公,认为他只会抄书。他还曾出过一个集子,干脆就叫《夜读抄》,这类文章当然是见仁见智。至于谈到抄书这一点,我注意到大家更多的是从趣味和眼光来谈,周作人自己也曾辩解:“但是不佞之抄却亦不易,夫天下之书多矣,不能一一抄之,则自然只能选取其一二,又从而录取其一二而已,此乃甚难事也。”(《〈苦竹杂记〉后记》)黄裳也曾说过:“写书话有时不免要抄书,其实抄书也不容易,往往读一部古书,值得抄的就那么几行。为什么抄这段不抄那段,其实是反映了作者的眼光、识见和学养的。”(《书林漫话——与刘绪源对谈录》)这都是从眼光入手谈抄书。而止庵则从文章的角度,谈了他对抄书的看法:“这(抄书)也涉及文章的技巧问题。引文常常不是针对读者,而是针对作者自己的。与人交谈较之自言自语,总归要显得客气一点儿。文章之高下,衡量尺度之一在于作者的态度。而客气之于文章,无论如何也是一种好的态度。如果见识不差,又何必急忙开口,不妨略为克制,听听别人的想法再说。此外还与节奏有关。文章中多几种声音,有所变化,读来似乎舒服一些。一个人从头说到底,文章容易过紧过密,板结凝滞;适当穿插一点引文,也就缓和疏散开来了,此之谓‘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谈抄书》)就这段文字我以为就是极好的文章,见解独到,娓娓道来,赏心悦目。

集子里还有好些观点,我认为也是很好的,当然这些观点的由来,我想都是作者通过切己的经验得来,而我们读起来确实觉得也不坏,就都抄下来。“我说这番话的意思,是写作以自己的天分为根底,读书却不为此所限。天底下好文章多了,说来我都爱读,而不在乎能否从中学到一两手儿。以是否合乎自己惯常写作的路数作为读书取舍的标准,未免太狭隘了;虽然我们不能勉强人家去读他不喜欢的东西。只是说这个喜欢的圈儿不妨尽量画得大一点儿。那么是不是凡文章都爱读呢,倒也不是。天底下坏文章也多了,当然都不爱读。不过坏不坏是我自己定的,或许有人正觉得好也未知,这个就更不能勉强了。我觉得坏文章有个共同特点,就是作态。作者下笔时总想着读者有什么反应,时而鼓动一下,刺激一下,制造一些效果气氛。然而读者不尽是傻瓜,由着你像耍猴儿似的调遣。有人受到鼓动刺激之处,也会有人觉得别扭,甚至反感,将书本子丢到一旁去了。说来这一层最怕看透;看透了就倒了胃口,从此无法忍受。这路文章坏在写假了。”(《谈读书》)读书最好是荤素不忌,五谷杂粮都来一点,这样才不至偏狭,同时读书最忌以己度人,己之所欲,必施于人;而写作则最怕作态作假。这些看法我是认同的。

古人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读止庵的文章就会有这种感觉。在《日本文学与我》一文中,止庵谈到了他所理解的日本文学,“日本文学之所以成立,正在于对瞬间与细微之处近乎极致的感受体会。若是以框架布局等求之,则很难得其要领。”一个读者应该忠于自己的感受,即便这感受并不见得得到认可,也不合乎什么理论依据。在对日本文学进行了整体的感觉后,接下来对日本小说的细部理解,我以为正说到点子上了,这是止庵在“操千曲”“观千剑”之后的感受,不管认同不认同,都可备一家之说。实在分析的好,我抄录于下

譬如小说,我们通常习惯的阅读,总是在情节这一层面进行的;而最具特色的日本小说,并不以情节为基础,却是在细节的层面展开。它们首先是细节的序列而不是情节的序列。我们读来,恐怕一方面觉得缺乏事件,另一方面又过分琐碎。另外我们阅读除想得到情节上的愉悦外,往往还希望有情感的满足,日本小说虽然情感意味极重,却与我们所谓情感是两码事:它不是发生在情节之中,而是先于情节存在的,是作品的一种况味或基调。这些全寄托于细节,却又不强调细节的奇异,而是对本来很普通的东西予以独特地理解。人物之间,作家与读者之间对此的认同,又是彼此有所默契,有所意会,并不需要特别著之字面。我们读来,恐怕一方面觉得过分琐碎,另一方面又平淡乏味。所以虽然都顶着小说名目,却不宜拿寻常看欧美小说的眼光去看它。

这种阅读的感受,在读日本小说上,我们或多或少可能都会有些,可要说出来恐怕又有难度,总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读到止庵这番话,也就心领神会了。虽然“我们读书不是为了重复别人的阅读经验,也不是为了对已经存在着的文学史加以确认,兴趣可能更在于希望读到在别处读不到的东西。”(《闲话法国文学》)可是这种类似的阅读经验,就像他乡遇故知,惊喜之余还来一句“原来你也在这里”。

集子里谈“周氏兄弟”、钱玄同、刘半农、废名、徐志摩、张爱玲等现代文人的文章,也都是我喜读的。读这些文章,我时而颔首,时而掩卷,时而长叹,可无论怎样,心底的那份情味却是久久回荡。止庵是时下喧嚣社会里,很具传统意味的读书人,只为自己那份喜爱与情怀,我喜欢这样的读书人。

2013年1月31日16:38:24

4/4页

还剩1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