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浮萍》是一部揭示封建社会悲惨命运的现实主义小说。通过女主人公红梅的遭遇,展现了封建伦理对人性的扭曲和压迫。小说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和残酷现实,引发人们对社会现实的深思和反思。阅读后,让人深感悲愤和唏嘘。
红浮萍读后感篇一
那是一个人性扭曲 人情冷漠 黑白颠倒的年代 深深地被故事吸引 写的很真实 很久没有这么快把一本小说看完了 那是一段艺术作品不敢触及或者不愿触及的年代 很多文学作品以及电影都是一笔带过那段历史 这是我第一次读到详细描述那段历史的作品
作者平静地娓娓道来 无情地揭露了人性中的丑恶 但又不乏宽容与反思 为了自保 善良的童老师也揭发了姬老师 为了进 “我”也昧着良心揭发了童老师 谁的一生不会犯错 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过分地指责他人 犯错后的反思也许是最好的选择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将是我终身信奉的准则 好人不一定有好报 但我相信坏人一定会受到报应 但好与坏的界限又在哪里 往往就在一念之间 也许那一念会使我们后悔终身 及时地悔改与反思也许还来得及 把真善美作为出发点也许可以避免一些错误
楠的痴情令我感动 在无数个绝望的日夜 再次见到爱人与女儿成了他活下去的理由 即使见到的是冤枉自己的爱人与素不相识的女儿 “生活,只因为它充满了无法预料的未知,才显得魅力无穷” 楠活下去也许也因为那份未知 我不禁想起高中学过的食指的《相信未来》人无论在任何环境下都得有相信未来的勇气 人生哪有过不去的坎
静山叔告诉我要有做人的尊严 雯告诉我要有信念与信仰⋯⋯
造成雯与楠的悲剧因为不信任 造成雯与诚的分离也是因为不信任 人与人之间多一份信任将是多么美好 但这信任与不信任的距离有时又是难以逾越的鸿沟 但我相信 只要坚持以真善美为尺度 那距离就不会那么遥远
1/3页红浮萍读后感篇二
《红浮萍》李彦
古诗“浮萍本无根,非水将何依”,寓意为摇摆人生。于我,终日蛰居闹市钢筋水泥室内,四体不勤,浮萍却似一幅印象派油画,难得一见。
那日黄昏,初夏细雨后,浅金色夕阳洒在潮白河上,为水面涂抹了层琼脂,蔷薇杂花间,一片片,轻轻晃晃,青黄色的,似草似花似叶,随着涟漪,变幻身形。近观,一帧帧,斑驳如油画棒涂抹出的青绿色块,其间,夹杂着时隐时现的,红色,时而游离出群体,时而聚拢,漂移出水涡,流向远方,光影交错间,完全是一副莫奈的《日落》。
当看到《红浮萍》这本书的题目时,我眼前现出那一泓水上漂浮的一朵如野蔷薇般的红色浮萍。也许,那不过是一朵野花,也许,那是夕阳倒映在河水中,闪现的视觉幻象。
《红浮萍》,讲了那个历史年代普通人的故事,是以加拿大豪宅里的女佣为视角。因为是女佣,而不是学院里高高在上的学者,低如尘埃,好似湖泊里漂浮的浮萍,于读者而言,读起来,是亲切入心的。
不同于青绿色的浮萍,这一株,是赤红色,也许,是来自祖脉里的赤诚,铸就了她勇敢健硕的身心基因,令她游离出这片水域后,依然保有生命力。
阅读这本书,会有贯穿始终的文辞美感体验,包括目录的编纂,“回惶、故园、芦絮、易帜、危巢……”齐整的词汇,起承转合包含其中。也许,是作者学贯中西,在异国生活工作多年,她格外理性地审视那段历史,不偏执、不激愤、不伤感的笔调,令我们走近父辈的人生,读懂他们的真诚信念。
对作家而言,没有不值得过的生活,没有不值得交往的人。于读者而言,体验作家构筑的生活,与她笔下的人物匆匆交往,挥手致谢,感谢她给予读者更多维度地回望历史,从而静享平实的生活。
合上书,我好似看到梦里的平“紧抱着在水中漂浮的雪爬犁,顺流而下。在深不见底的海水里, 绝望地放弃努力,上下浮沉。”
“泛泛江汉萍,飘荡用无垠”。看似无根漂泊,其实,人生,在哪,都是萍水相聚。放手,浮沉也是一种释然。
2/3页红浮萍读后感篇三
那时才上初中啊,阅读文章感受不深(那时书读的也不算太少,估计年龄不到阅事太少的原因),对文章、文学作品的评价多流于技法(现在依旧)。
对这本书的印象到现在还是有点点,大概记得貌似是抄家那个时期,乡下人跑到大户人家拿东西,都爱那些金银之物,后来主人公说家中那几个花瓶(或者是落地大瓷瓶)才是最贵重最值钱的物品。现在回想起那段,还是有淡淡悲凉之感。
也是在小学初中时在外补习英语,英语老师乃是社会老油条型,最终“折腾”失败回家教英语,课堂之余除了吹牛打屁外就讲讲过去的故事。讲到他一朋友家祖上殷实,风头到了,家里把所有金条藏在一个破旧板凳下面,抄家那天,家中最虚若最年长的老奶奶去开的门,开完门后就返回做到那破旧的板凳上,坐在客厅,眼睁睁看着自己家的所有一切被搬走、砸毁。家里就靠着藏起来的金条,最终扛过了那段时光。
(以下为初中时所写,见笑)
经好友强烈推荐,我读了这本书。
抚摸着书的厚实感,无限感慨。
这本书,讲的大概是奶奶那个年代的故事。土改、抗美援朝、反右斗争、、改革开放。除了“改革开放”这四个字眼离我的生活很近,其它的,都是在历史书、电影、电视剧、爸爸的故事、奶奶的诉说里了解到的。读了这本书,和我陌生的世界像云朵下雨一样透过了心。读着读着,有种已融入书里的感觉。
看到书里的“外婆”想到妈妈说外公家原来地主式的繁华,不过财产不是充公,而是瓜分。大概是没有书中的“雯”那样的强悍角色吧。看到“雯”,看到她的才华,想到自己的奶奶。奶奶是49年以前工作的,当过语文老师,在报社工作过,是那个年代为数不多的知识型女性,不过据爸爸回忆,奶奶爷爷好像没有遭过“反右”“大革命”这类的苦。还是有些区别的。
这个故事是过去与现在,国内与国外的穿插,叙事者“平”在国外,她的房东,一个爱酗酒,守着一条狗一座大房子,过着空虚的生活。就像作序的刘再复所说,她和东方的叙述这的母亲(雯)一样,同样没有真的爱情,没有真的生活。看起来凄惨,潸然泪下。不过我不像他们读的那么透彻,“这一‘轻'一‘重’形成一种对照,一种张力一种人类社会的巨大矛盾场。”光情节就已经够现实够透彻够凄惨了,我辈哪还估计这些?呵呵,说来惭愧,看的是有些粗糙,走马观花。
文中的主人公是叙述者的母亲“雯”,可以说是受尽折磨的一个角色,地主家的女儿,被当成右派,就因为不经意的一句话。又因为和误被认为成的“特务”结过婚,她的人生再也没有过去的色彩,而是被沾上了“历史的污点”。
而“外婆”,那个有过特殊经历的外婆,主动将偌大财产充公,看昔日仆人对这自己的细软指指点点,不知当时是何种心情?后来还是生活凄惨。心波澜。
而叙事者“平”同样有着起伏的人生,和外婆待过,和母亲继父在北京待过,到过北大荒和叔叔婶婶生活过,和继父在西安生活过,最后又到了这村,那岭。辗转的生活,铸就她坚毅的性格。一心希望加入共青团,却因为出生,未能如愿。被妈妈左右着,自己妈妈为了平反,一直鼓励她当“”,可惜同样的原因,未能如愿。虽说童年经历困苦、饱受磨难,不过她也是幸运的,参加了十年恢复的高考,沐浴了改革开放的春风。
我又犯了我猜疑的坏毛病,我读完后在猜测作者是不是就是“平”呢,不过想了想,应该不会是吧。这有点像鲁迅有些作品的文章“我”不是“我”,而是笔下的“我”。
来之不易的生活,希望自己珍惜。有时候读书,读完一本,就会觉得自己的心智长了“一岁”,可这次,足足长了“三岁”。
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