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一个人的盛宴读后感精选

一个人的盛宴读后感精选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5-04-21 12:20:16
一个人的盛宴读后感精选
时间:2025-04-21 12:20:16   小编:

《一个人的盛宴》是一部描写孤独与追求自由的小说。主人公在远离尘嚣的小岛上,享受着独处的快乐。通过烹饪、阅读和探索大自然,他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和满足。小说让人反思孤独的本质,以及在独处中寻找自我的意义。

一个人的盛宴读后感篇一

总觉得在人群里会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看了这本书的开头就发觉我并不是异类,只是需要独处。只有在独处里才清除自己是谁,为什么存在...

1/9页

一个人的盛宴读后感篇二

对大家有所帮助,让人们觉得自己的行为得到了合理的解释,让某人觉得安心,让一大部分人在对待一小部分人的不同给予理解和包容,让大家觉得自己不再孤独,都是它的优点,所以在我眼里是本好书。但是无奈的是翻译的水准实在是有限,有很多地方翻译的很生涩,有点语句不通,前后不一的感觉。

2/9页

一个人的盛宴读后感篇三

这种作品也就相当于个西洋周国平,还停留在受虐美学那种复古的浪漫主义情怀。用后现代的自恋来解释嘴恰当不过了

矫情的人喜欢这种作品并不奇怪,谁叫这年代人人都有隐蔽的恐慌症呢,觉得自己有病,可偏偏觉得这种病还是个贵族病......

我就囧了,精神贵族不是这么当的啊.....

3/9页

一个人的盛宴读后感篇四

比如懒得听废话。比如懒得说话。比如有亲密关系后的莫名压力。

比如分不清楚什么是想做的什么应该做的。

未必完全赞同所谓的孤独者说,因为其实有朋友有心肠,只是怕吵闹和看似很近其实很远的距离。

未必喜欢一个人的人,就会成功。

但是,起码也不是别扭阴暗不像话的怪物。

呼。。。稍微的安心了一点。

4/9页

一个人的盛宴读后感篇五

什么是独处者?其实并无明确的定义。在我的理解里,独处者并不总是离群索居,落落寡欢,性格孤僻,不合群的,但肯定有一颗丰富的内心,有自己独立的精神世界。毫无疑问,世人对于独处者是有各种不理解和偏见的,所以这本书可以说是给独处者辩白、正身,甚至发出赞美。

真正的独处者我想应该是明确知道自己有跟其他人不同的一面,且不为此感到痛苦,不为独处感到孤独与寂寞,反而以此为豪,这种独处者的我行我素是一种积极的、快乐的行为。

不同的独处者,会受到人们不同的对待。有些独处者(比如休斯,美国著名的亿万富翁)受到的是嘲笑,而另外一些(比如艾米莉·迪金森,美国传奇诗人)则被赞颂为英雄。这种对有些人残酷而对另一些则仁慈的现象反映了众人不同的动机与偏见。被赞美或者至少被默默容忍的古怪的独处者是那些被认为有所贡献的独处者,譬如诗人、美术家、音乐家、科学家,甚至探险家。

然而,大多数的独处者其实都是默默无闻无所建树的,所以这本书的意义应该就是写给这样的人,告诉世人这样的人是正常的物种。独处者只要人畜无害地活着,那么就请不要接受世俗的暗示,不要觉得自己有病、不正常,而是尽管心安理得地享受属于自己的那份惬意吧。

对于独处者的形成是天生还是后天的,没有定论,但无可否认有些孩子是天生就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一面。而普遍的家长也都把孩子认为是一张白纸,所以任由自己来填充和塑造。其实把孩子看作白纸,会使大人忘记孩子也是人。家长们都一心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讨人喜欢的孩子,于是给孩子安排各种各样的活动,也不管那些活动是否适合自己的孩子。

后记中,作者写她父亲的情况,让我想起了我的父亲。父亲生命中最后的一段时光也是失去了语言能力,插着胃管度过,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跟作者一样,我也从父亲的眼神中知道其实许多事他是知道的,只是已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这也是我当时最为父亲感到悲伤和屈辱的一点。只是作者了解自己的父亲终其一生都是个喜欢孤独的人,而我其实并不真正了解父亲的内心,只是客观上父亲的一生大多时间都与孤独相伴,而他的这种孤独并非自我选择而是命运给予。

5/9页

一个人的盛宴读后感篇六

喜欢独处的人多有些古怪,我就是这样。还记得小的时候,一到假期,妈妈总带我去亲戚家玩,在那里住上几天,而我总会闹腾一阵,那时候心里有些莫名的抗拒的因素,许是念着别人家的环境终究不如自己家里舒服舒适,许是想着那边的环境略为生疏亦难找的着合适的人玩耍,更多的,便是乐于呆在一个人的世界.

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搬了新家,有了属于自己的屋子,关上房门,门窗墙包围的20余平方便是自己的小小王国.有的时候,自己在屋子里能呆上一整天,怎么都不觉得烦.不去找朋友们跳皮筋跳房子,不看煽情的电视剧和"万能"的动画片,偏是独自待在小屋里,静静的做着自己的事情.对着镜子剪刘海,给布娃娃做小衣裳,画上油画蜡笔画,吹口琴,拉二胡,记日记,或是从爸爸的书架上捧下一本<<厚黑学>>躲着房里翻看.

一个人的时光总是这样的美好.

后来,渐渐大了,生活中不免要与别人接触,与之一同上学,一同游玩.独处的时间慢慢被琐事占据.有时候感觉到哪里都摆脱不了别人注视的目光,躲不及就会从角落里冒出一个人对你打招呼..还好,我还有我的小屋.

它给了我最大的安全感.那场无疾而终的暗恋,中学时期那些纷纷扰扰的小事,那三抽屉的信件,无一不是和它有关.正因它的庇护,正因它这个安心的场所使我能静心思考,才免除我可能招致青春期不良情绪的困扰.

再后来,离家上了大学,住在四人间的宿舍,空间略为拥挤,大家都颇为不适应.两周之内,陆续挂上床帘.虽谓"国中之国",但终究也是个"小世界".

大二夏天,诗社的一个师兄很神秘的说要带我去一个神奇的地方.他说那是他最喜欢独自去的地方.我很为好奇.

随着他从校西门向西南走,穿过扬尘的马路,拥挤的楼群,踏过一片草地,突然间,眼前出现一段平镜般的河段,微波连连,甚是好看.走近,扶着河沿白玉石栏杆,左望右望,这河似乎望不见尽头.师兄说:"这就是昆玉河".

自那以后,昆玉河是我常去的地方.

每每到了忧愁的时候,烦躁的时候,孤独的时候,都要来这边走一走.看这恬静的河,赏这怡人的景.看这河水就像时间一样无声息的流淌,一秒,一分,带走了多少年华,多少青春.

时间可以改变软弱的东西,诸如青春,诸如容颜.而精神的力量不朽,诸如孤独.

现今社会,依托网络,信息量大而杂,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多而浅,易将"孤独"与"空虚"混淆.

孤独远非空虚那么虚弱无力.它是一种清雅的选择,一种智慧的力量,是一个人净化内心的征途.

6/9页

一个人的盛宴读后感篇七

最近相应当当网的诱惑囤了不少书,在忙碌生活的零星闲暇里,静静看书真的是极致的享受,这本书是刻意为自己挑选的,因为我就是那个周围人看来不可理解,让人嗟叹的独处者。

其实,独处者这个名词是从这本书里才渐渐熟悉亲切起来,因为以前我这样的宅男宅女大都被称为,孤独者,或者孤僻者,古怪者,自闭者……等等不一而足,但一眼望去大都是贬义词,似乎与周围人不同,那么不合群的独处者破坏了什么,似乎总是在辜负别人的苦口婆心,善意援手,总是那么浑浑噩噩,无所事事,自甘堕落般令人不喜。

不仅是别人是这么看的,作为独处者的人往往也是如此认为,因为明显势单力薄的独处者,在周围喧嚣的成群的外向型环境中是绝对的弱势,或者看起来就像个失败者。所以,独处者往往除了应对别人的异样眼光外,还要面对自己对自己的审判,愧疚于自己的不知好歹,或者羞愧于自己的不善言谈……

而终于,这本书让我们知道,独处者也是可以骄傲可以自恋的,喜欢一个人静静呆着,或者一个人做各种事情,不是畸形的可耻的,这让我这样的独处者真的深深的松了口气,原来,我,很正常,喜欢独处,与喜欢群聚,都只是个选择而已,没有对错之分。

其实独处者与孤独者真的不同,一个主动选择一个人享受一个人的状态,一个是被动感觉一个人,即使是这个人在一大群朋友中也会觉得孤独。独处者不意味着没有朋友,恰恰相反,正因为独处者的挑剔与龟毛,能成为朋友的必然是最随心最顺心的也最长久的朋友,可能并不常见面常联系,但是不会有许久不见后的尴尬,很是水到渠成,仿佛它就在那里流淌着,即使你不天天趟过这条河。

其实我的朋友中,大都不是独处者,就像我一个朋友问我,干嘛一个人回那个小屋?整天对着墙壁不闷吗?没人陪着说话不难受吗?一个人做饭吃,怎么会吃得香?

我……往往很难回答,回答什么?这些问题对我来说从来没想过,我一个人的时候比一群人的时候做的事情要多得多,或者说,即使什么也不做,心里也是满满的幸福与满足,一个人的时间,对我来说是必须的,尤其是在面对人群一整天后,那是我的充电时间。记得看过一本书说过,外向型的人是在与人的交往中积聚精力与能量,而内向型的人则相反,与人交往是在消耗能量,会在耗尽能量后,必须独处来充电来恢复。

当然,并不是说独处者要离群索居,不与任何人接触,这样太任性也太不现实,就像是充满的电量总是需要释放出来,对充电电池才好一样,独处者也要不断经历充电与放电的过程,虽然看起来比外向型的人更辛苦些,但是内心的丰富是独处者的奖品,也许偶尔也会羡慕外向型人的左右逢源,外在的丰足,但是内心的丰足也是值得独处者骄傲的,不是吗?

这本书已经看了大半,有着翻译书籍通有的干涩,但是不妨碍独处者从中汲取能量与安慰,就像有人说的,外向人不理解这本书不意外,但也不必继续上纲上线的讨伐,毕竟市面上满眼大都是赞誉或教导人们多多人际交往的书,而偶尔有一本独处者自我赞扬,自我娱乐,或者只是与其他独处者say hello 的书,也并不为过吧?我们独处者可从没对强迫我们多多交际的书,或者论调横眉怒喝,往往也只是百口莫辩,沉默是金而已。

允许别人与自己不同,是最大的宽容,不是吗?

7/9页

一个人的盛宴读后感篇八

最近相应当当网的诱惑囤了不少书,在忙碌生活的零星闲暇里,静静看书真的是极致的享受,这本书是刻意为自己挑选的,因为我就是那个周围人看来不可理解,让人嗟叹的独处者。

其实,独处者这个名词是从这本书里才渐渐熟悉亲切起来,因为以前我这样的宅男宅女大都被称为,孤独者,或者孤僻者,古怪者,自闭者……等等不一而足,但一眼望去大都是贬义词,似乎与周围人不同,那么不合群的独处者破坏了什么,似乎总是在辜负别人的苦口婆心,善意援手,总是那么浑浑噩噩,无所事事,自甘堕落般令人不喜。

不仅是别人是这么看的,作为独处者的人往往也是如此认为,因为明显势单力薄的独处者,在周围喧嚣的成群的外向型环境中是绝对的弱势,或者看起来就像个失败者。所以,独处者往往除了应对别人的异样眼光外,还要面对自己对自己的审判,愧疚于自己的不知好歹,或者羞愧于自己的不善言谈……

而终于,这本书让我们知道,独处者也是可以骄傲可以自恋的,喜欢一个人静静呆着,或者一个人做各种事情,不是畸形的可耻的,这让我这样的独处者真的深深的松了口气,原来,我,很正常,喜欢独处,与喜欢群聚,都只是个选择而已,没有对错之分。

其实独处者与孤独者真的不同,一个主动选择一个人享受一个人的状态,一个是被动感觉一个人,即使是这个人在一大群朋友中也会觉得孤独。独处者不意味着没有朋友,恰恰相反,正因为独处者的挑剔与龟毛,能成为朋友的必然是最随心最顺心的也最长久的朋友,可能并不常见面常联系,但是不会有许久不见后的尴尬,很是水到渠成,仿佛它就在那里流淌着,即使你不天天趟过这条河。

其实我的朋友中,大都不是独处者,就像我一个朋友问我,干嘛一个人回那个小屋?整天对着墙壁不闷吗?没人陪着说话不难受吗?一个人做饭吃,怎么会吃得香?

我……往往很难回答,回答什么?这些问题对我来说从来没想过,我一个人的时候比一群人的时候做的事情要多得多,或者说,即使什么也不做,心里也是满满的幸福与满足,一个人的时间,对我来说是必须的,尤其是在面对人群一整天后,那是我的充电时间。记得看过一本书说过,外向型的人是在与人的交往中积聚精力与能量,而内向型的人则相反,与人交往是在消耗能量,会在耗尽能量后,必须独处来充电来恢复。

当然,并不是说独处者要离群索居,不与任何人接触,这样太任性也太不现实,就像是充满的电量总是需要释放出来,对充电电池才好一样,独处者也要不断经历充电与放电的过程,虽然看起来比外向型的人更辛苦些,但是内心的丰富是独处者的奖品,也许偶尔也会羡慕外向型人的左右逢源,外在的丰足,但是内心的丰足也是值得独处者骄傲的,不是吗?

这本书已经看了大半,有着翻译书籍通有的干涩,但是不妨碍独处者从中汲取能量与安慰,就像有人说的,外向人不理解这本书不意外,但也不必继续上纲上线的讨伐,毕竟市面上满眼大都是赞誉或教导人们多多人际交往的书,而偶尔有一本独处者自我赞扬,自我娱乐,或者只是与其他独处者say hello 的书,也并不为过吧?我们独处者可从没对强迫我们多多交际的书,或者论调横眉怒喝,往往也只是百口莫辩,沉默是金而已。

允许别人与自己不同,是最大的宽容,不是吗?

8/9页

一个人的盛宴读后感篇九

我怀着我的孤独来到郊外。我的孤独带着如此浓烈的爱意,

爱着田野里的花朵、小草、树木和河流。

原来,孤独也是一种爱。

爱和孤独是人生最美丽的两支曲子。

——周国平

 根据天性,人可以分为独处者和非独处者吗?

先弄明白两个概念:

“内向/外向”:是指一个人向外人敞开自己思想情感的程度。绝大多数人都处于内外向的中间地带,只是有些人偏外向,另一些人偏内向罢了。

“独处者”:指喜欢独处的人。喜欢独处通常是一种天性,独处者在人群总的占比较小,其显著特征就是不合群,常常需要一个人待着。

独处者通常都较敏感,当有外部刺激时,独处者会感受到比非独处者更迅速更强烈的扰动和冲击,因此独处者本能地倾向于避开芜杂的环境,而长时间的社交生活会让他们感到能量耗竭。但是,独处者非常善于从自身内部世界获得能量,因此独处正是让我们最感舒适的充电方式。独处是我们最自然的状态。与独处者相对的就是非独处者,非独处者的唤醒水平较低,容易感到无聊,因此更倾向于向外部世界求刺激,外部世界是他们主要的能量来源。

独处者在人群中的占比处于劣势,大多数人都是比较合群的,合群者通常要有人陪伴才会感觉更加地愉悦、踏实。他们需要通过模仿和归属感来树立自尊心,而一个开朗活泼的合群者也更受众人的欢迎。或许在很多人的脑袋里早已根深蒂固地有这样一个观念——一个人待着是不对的,是有问题的。对他们来说,“独自”就是“不完整”的代名词。大多数人喜欢把自己当成某个圈子中的一员,好像只有这样才有归属感和安全感。但独处者却并不介意不属于任何圈子——“我只要是我就可以了。” 或许,喜欢独处的人要比我们通常见到的多,只不过其中有些人自己没有意识到或不愿承认罢了,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人一直过着一种并不真实的生活。英国著名精神分析家Anthony Storr在著作《孤独:自我的回归》中写道:“很多人都在强调关系,强调联结,是的,关系很重要。但很多时候,人类最深刻、最基本的精神体验,都是发生在内部的,是需要借助孤独与独处的”。独处是灵魂生长的需要,是灵魂的盛宴。

对于独处者,独处是自愿、积极的选择。我们喜欢一个人,是因为我们需要时间静静地思考,整理思绪和恢复能量。但独处者也并非完全不需要别人,我们仅仅是希望有比较多的时间独自待着(非独处者一定也会有时间想独自待着,但独处者对“独自待着”这件事的需求剂量比较大)。独处者和非独处者,没有优劣之分,只是不同天性罢了。由于是天性,因此没有原因或道理可讲,也没有办法改变——喜欢独处不需要矫正,也矫正不了。独处者喜欢安静放松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里独处一段时间后,一个人只能恢复自己最真实的面目。因此独处者通常都有一颗赤子之心,是自然而本真的人。当独处者能够积极地利用一个人的时光,此种表现就是精神健康最好的证明。

 认识独处者:

作为大多数人的非独处者其实并没有正确认识独处者,非独处者往往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我们,而许多独处者也不理解自己的天性。如此多的人伴随着关于自身天性的错误观念长大,认为自己这样是不好的、不对的。

下面让我们看看独处者天性倾向什么以及对什么的忍耐度比较低?

独处者不能忍受总是集体行动的成堆的人,我们更倾向于一个人独自行动。我们并不像非独处者那样渴求与他人有关的那些东西——来自别人的认可,对别人的影响和控制。我们最关注的是自己的感觉或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我们对他人的要求极少,惟愿别人不来干涉我们。对心智健康的独处者来说,独自行动是积极而快乐的。

或许对非独处者说,茕茕孑立能让人发疯。但对独处者来说,得不到足够的独处时间,才会发疯。学校、嘈杂的办公室以及聚会那样挤满了人的环境,是最令独处者压抑生厌的。在那些地方我们常常感到极其孤单不适。我们对集体活动有一种天生的反感,我们逃避社会活动。作为深海里的鱼,独处者就必须呆在深海里,换到浅水池中就活不成。让独处者自行其是,而不是任意摆布他,我们才会神智清晰。

喜欢独处既然是一种天性,那么独处者对此的忍耐力也就远远超越了一般人的标准。而善于运用孤独时光的独处者们常常能做出一些出色的事情,许多(或者说绝大多数)作家,大学者,艺术家,科学家……都是独处者,他们的成就或许可以说是孤独的馈赠。如果说灵感是一道闪电,那么将要接受灵感的人若陷入闲聊,灵感会非常容易地消失于无形。

对独处者来说过多的“关注”是非常令人不快的,我们只想坐在角落里保持低调,从不想引人注目。每当我们混迹于人群中一段时间后,我们总是迫切需要独处的时间以便把自己重新收拾起来,再一次做回完整的自己——我们需要通过独处来充电。不过,独处者同所有人一样有正常的情绪和感受(或许是更敏锐的感受),比如见到欢乐的场面,我们会退在一边看——我们也很开心,但是独自开心。

和独处者交朋友需要耐心,懂得距离。我们不喜欢客套,讲话通常直击要点,我们很少有精力跟人长时间聊天。即使在心情最灰暗,最忧伤的时刻,找人倾诉也不是我们的本性——倾诉一点都不会使我们的感觉变好,我们需要独自疗愈!

作为独处者,我们还能制定出神智不正常的标准:整天跟别人东拉西扯,害怕一个人静静地思考,不能自得其乐……这些在我们看来都是有病的确证。我们把能够单独地自行其是作为身心健康,人格完整的标志。

 独处者的优点:

 我们是自得其乐的一族。

 我们好奇心强,有自学的才能。善于独立思考,做事全神贯注。

 我们独立自主,自强自立

 我们有很好的洞察力,思想深刻。

 我们与世无争,内心纯净,心态平和。

 我们按自己的方式行事,不过度依赖。

 我们不赶时髦,也不会轻易随大流。

 我们非常善于倾听。

如果说,人的个体意识是人类安全、自信、自由时间和自由选择的产物,即人类文明的产物,那么根据这个逻辑,正是我们这些从内在和自我获得认同感的人,而不是从团体和社会习俗里获得认同感的人,沐浴在人类先进文明的荣光中。

 世界需要有人与众不同

由于独处者有从自我内在世界获得动力和精力的习惯,于是我们便有了更强大的自我驱动机制,从而更容易成就自己。在独处者的先辈中,鼎鼎大名者有——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牛顿,康德,笛卡尔,爱因斯坦,亨利.梭罗, 艾米莉.迪金森,黑塞,里尔克,卡夫卡……。

达芬奇:“孤独是通向智慧和艺术的道路,而在群体中只有一半的你属于你自己。”

爱因斯坦:“在日常生活中,虽然我是一个典型的喜欢孤独的人,但是在内心深处却觉得自己属于那个默默地为真理,为美善和正义而奋斗的群体,这种意识使我感到并不孤单。”

里尔克:“作为作家,你必须做到能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漫步。你内心所呈现的东西才值得你拼命去爱,你一定要找到方法去透彻地研究它。”“我们工作,然后休息。我们享受宁静,享受孤独中的小小的快乐,享受所做出的每一样成绩,即使没有人跑来与我们同行。”

托尔斯泰:“在交往中,人面对的是部分和人群;而在独处时,人面对的是整体和万物之源。”这种面对整体和万物之源的体验,便是一种广义的宗教体验。

卡夫卡一生都是一个喜欢独处的孤独者,但他认为作家的文字使作家与陌生读者结下了牢固的关系。

 幸好,世界对于独处者越来越友善了!

互联网的普及使独处的行为更容易被接受了,但最根本的是它改变了学习和工作的概念。世界上的许多工作已经不需要大伙挤在一间屋子里一起完成了,而是不管在哪儿,只要有一台电脑就可以了。这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次大飞跃,对于独处者来说,它无异于一份“解放宣言”。另外,在仅仅一百年前的人类社会,妇女想要独处几乎是做白日梦,普通女性的生活程序就是二十岁不到就嫁人,结婚后不断地怀孕,照顾孩子,料理家务……直到走进坟墓。而在现代社会,因为有各种便捷的商业服务,让女性即使没有男性同伴的协助,也可以方便地独自生活。今天,世界上的每条航线,铁路,每个旅社都在接待川流不息的独行游客。

 关于朋友和伴侣

独处者当然也需要亲人,朋友和爱人。我们并非不会交朋友,只是比较挑剔。我们不会讲客套话,对自己不感性兴趣的话题没有参与的兴趣,也不喜欢为了迎合某人而特意去说或做些什么。不过大多数情况是,我们一个人就有忙不完的事,而结识朋友、与人交往并不排在我们事务列表的前列。但是当我们真的遇到气味相投的人,凭借我们专注、投入的个性,我们必能交到出色的朋友——可能只有一个,但这一个是真正的朋友。

“……但是,我不能每晚见你——我要自由!”一位歌手承认他对恋人的爱,然而却一遍遍地重复着宣称他需要独自的时间和空间。这是否是许多独处者迟迟不愿结婚的原因之一呢?如果独处者想要找一个合意的伴侣,那么或许应该是另一个独处者。因为只有我们能真正了解彼此,并给予彼此的需求足够的尊重。

是的,请尊重我们本来的样子,让我们活得更像自己。

9/9页

还剩6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