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脑”探秘》一文深入探讨了数学思维的重要性及其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文章指出,数学思维不仅仅是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更是一种综合思维能力,能够帮助人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通过引用实例和研究成果,文章强调数学思维的培养对个体的认知、创造力和逻辑思维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读完文章,我深刻认识到数学思维的重要性,也对如何培养和运用数学思维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数学脑”探秘》读后感(篇一)
数学可以说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数学也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如果问数学难吗?相信大家会给出不同的答案…
数学注重思维的培养,如果找对方法,找出学数学的根源,相信大家都会觉得数学不难而且很好玩! 《数学脑探秘》这本书的作者陈永明教授我要特别介绍一下,他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数学系,曾任职于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学院。陈永明教授有丰富的教学和写作经验,1997年荣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颁发的“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奖”,2015年被授予“上海市科普作家”称号。看完作者介绍是不是对本书很期待也很好奇,那就和我一起走进《数学脑探秘》吧! 数学难点到底在哪里?
想不通、想不到还是理不清......陈永明教授用自己毕生教学经验为我们归纳总结出数学的问题点,可以说手把手带着我们找到切入点,剖析举例,让我们读后可以豁然开朗。 趣味学数学,这本书不仅有专门的方法还有故事,让我们在阅读过程中更加轻松愉悦。 38个方法大罗列,这38个方法和解题思路是中小学孩子学习中都会遇到的,这些方法我觉得不仅适合孩子找到方法和思路也适合老师家长一起读,我觉得我们也需要和孩子同频道的学习数学思维解题方法! 《数学脑探秘》点亮我们“数学脑”,你也想轻松学数学吗?那就一起来看这本书!
《“数学脑”探秘》读后感(篇二)
为陈永明老师的著作写序,已经是第二次了。第一次是在2010年,他带领一批青年教师写了一本《数学习题教学研究》。这次我读了陈老师的新作《“数学脑”探秘:一通百通的数学思考法》,乐于写上几句自己的体会。
这本书的宗旨是教你怎样学好数学。陈老师在数学教师的岗位上摸爬滚打了一辈子,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对很多问题也有自己独到的看法。
他认为数学大致上有三种不同的难。有句名言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思维无非是想。“想不到”怎么办?“想不通”或者“理不清”又该怎么办?本书里没有高谈阔论,只有平实的“大白话”,把对付这三种难的要点一一道来,直达要害。
陈老师在数学中的逻辑和语言问题方面也颇有心得,比如,他抓住了同学们容易混淆的“不都”“都不”这两个词进行剖析,并提出了“一致性命题”这一重要概念,帮助读者加深理解。
数学科普书车载斗量,但讲数学学法的书并不多,特别是汇集并介绍很多优秀教师经验的书,更是凤毛麟角。讲如何解题的书也是铺天盖地,但教会大家从解题过程中领悟思想方法的书却很少。本书还特别在中学数学知识的基础上,给读者打开一扇小窗,让读者领略一下迭代、算法等现代数学的思想,开开眼界,活跃思路。
总之,这是一本很有价值的书,我特别推荐给各位中小学生,以及他们的家长和数学老师。
张景中
2022 年 5 月
《“数学脑”探秘》读后感(篇三)
做为一个数学思维不是很优秀的我,却幸运的读到了陈永明教授写作的关于数学思维方法的科普作品,如今有感而发为这部作品写评,但这篇书评是无论如何也配不上原著的,只能算作是我在数学学习道路上所犯失误的自我检讨。我回想起初中数学课有一阶段接触到关于韦达定理的应用题,这个一元二次方程中的根与系数之间的亲密关系,把我搞的狼狈不堪——公式我早已烂熟于心,但遇到应用题时干着急没办法,与公式关联不起来。后来学习到了函数、三角函数,还算勉强跟上,但做题速度越来越慢,知识点过多时,大脑思维反应不过来啊!如今在读完陈永明教授的《“数学脑”探秘——一通百通的数学思考法》后,犹如醍醐灌顶,好多当年为难我的数学“拦路虎”似乎也不是那么恐怖了。
诚如陈教授所言,我当年学习数学时遇到的困惑,就是“数学脑”没有被开发出来,本身虽下过一些功夫,但方式方法有很多欠缺,当时是不明所以,只是一味死学,靠做题硬拼硬抗,所获结局事倍功半。反观自身,缺乏逻辑思维是一大短板,缺乏行之有效的学习归纳总结,是另一大问题。陈教授首先明确将数学之“难”归纳为三种类型,分别为想不通、想不到、理不清。针对每一种“难”,又分别给予分析原因,提出对策,回想起自己储备却将遗忘的储备知识点,我当初遇到的难处,的确如陈教授所言三“难”。读题时都可以读通顺,但题干的主语谓语所要表达的意思,总与定理、法则靠不上边,解题思路从何而来?我很难将新学到的数学概念,转化为数学思维,更是无法形成合理的逻辑链条。我记得老师也强调过“读题”的重要性,但当时仍旧不能体会咬文嚼字、字斟句酌式的“读题”带来的好处,反而是力求解题速度,实在不会,一懵便答。
陈教授提到“学会联想,学会发散思维”。思维方式的灵活性、发散性、甚至创造性都可能会影响你对数学知识点的熟悉程度。知识点虽然繁多,但相互之间都是融会贯通的,这就使得好些题目在出题设计时就非常复杂,这时就要用到平时积累罗列的知识点,进行快速筛选,理清关系、找准方向,以提高思维反应速度。这里,陈教授建议平时要注重尝试一题多解。
除此之外,本书的重点在于陈教授为读者传授了三十多种不同的解题思维方式,如全部认真学习领会,那么我将获益匪浅。从为什么会“难”到如何解决这些“难”题,陈教授给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接下来的,就剩下我去领悟了!
《“数学脑”探秘》读后感(篇四)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我们从小到大离不开数学,有的人上数学课会很头痛,以至于很多人在高考填报志愿上刻意避开与数学相关专业,都说数学难,那么难在哪里呢?在作者看来主要有以下三个“不”:一是想不通,二是想不到,三是理不清。想不到是因为思维发散和灵活多变,尤其是几何问题,代数因式分解等,这就要学会联想,学会发散思维。理不清有很多情况,知识和技能之间的互相干扰,导致产生混淆,就是理不清的原因之一。
作者从多年的实际教学工作中提炼经验,实践出真知,书中包含了作者个人独特的观点和做法,让我们正在学习数学的小朋友们少走一些弯路。作者善于从小处着手,去阐述大道理,书中有很多趣味小故事,通过生动感性的小故事来引导我们。
用亲身感受与实践让我们知道“学好数学主要不是靠天赋,而是靠后天的努力,尤其要掌握数学的特点和学习方法。”华罗庚这样的大数学家不是说过“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吗,我们要学会开发我们的“数学脑”。
我们要有一颗“数学脑”首先需要掌握正确的数学学法。其次要了解数学的特点。再次要了解一点儿与数学相关的逻辑。最后要了解一点儿与数学相关的语言问题。
作者给出了三个很好用的方法来理解数学,比如“胸中有图”是从形象的角度帮助我们认识抽象的数学,“胸中有例”“胸中有数”让我们用具体的例子来领会数学抽象、严密的思维方式,“胸中有表”则是破解数学庞杂的内容和复杂的数据。
作者在讲述他和几个朋友等43路公交的经历来引出观察法,在大家都在张望,而“我”岿然不动,然后过一会说,“我们要乘的车来了。”虽然大家都看不清数字但是“我”记住了特征,每辆43路车都贴着“优秀线路”的标记,这就是观察法的一种。当然还有包括观察结构、有序观察、比较差异、排除干扰、“透视”本质、转换角度等等。
想要开发自己“数学脑”的伙伴们不妨看看此书,全书30多个章节囊括了非常多的方法,充分理解运用之后,相信我们的脑袋会慢慢地“数学化”,逐渐拥有数学家的眼光和数学家的思维方式。
《“数学脑”探秘》读后感(篇五)
数学,喜欢它的人为之如痴如醉,怕它的人将它视为魔鬼,避之不及。一直以为学数学靠的是天赋,没想到资深数学老师陈永明教授说,学数学主要还是靠后天的努力。正如大数学家华罗庚所说:“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只要正确培养自己的数学思维,相信每个人学数学都会变得更加容易。
因此,陈永明教授总结了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为大家创作了这本《“数学脑”探秘》。
和各位青少年朋友好好谈一谈怎样学好数学,怎样让自己拥有一颗“数学脑”。
关于数学
首先,要掌握正确的数学学法。
其次,要了解数学的特点。
再次,要了解一点儿与数学相关的逻辑。
最后,要了解一点儿与数学相关的语言问题。
很多人数学学不好,是因为有“三难”:
想不通:觉得数学太抽象;
想不到:因为数学太灵活;
理不清:数学内容太庞杂,数据比较复杂。
当然,书中也是给出了对应的解决方法:
胸中有图:通过画图帮助孩子理解,将抽象的数学具象化;
胸中有例、胸中有数:用具体的例子,来领会数学抽象、严密的思维方式;
胸中有表:破解数学庞杂的内容和复杂的数据,正确划分逻辑,理清数量关系,理清知识体系。
关于这本书
平常也经常看到一些教育博主会说,学好数学第一步就是要先理清定义,知识点,第二是看懂做会书上的例题。这些在陈老师这本书中都一一体现出来了。
书中针对中小学阶段的代数和几何问题,列举了不少例题。坦白说,很多例题因为离开校园太久,我已经看不懂了。
但是这本书并不只是提供解题思路,更多的是引导我们建立自己的“方法库”,开动脑静,锻炼出爱思考、会思考的“数学脑”。
书中也引用了不少历史上的数学故事,或者与数学相关的典故,名人轶事,增添了不少乐趣。
建议想要让孩子爱上数学,稳定提升成绩的家长可以看看这本书,和孩子一起去高效理解数学问题。
《“数学脑”探秘》读后感(篇六)
回望历史、映照现实,不难发现不数文学作家和各行业的名人们,数学普遍不太好,高考数学成绩特别差的也有不少,真是“数学难”之“想不到”!
譬如,朱自清、臧克家、吴晗、罗家伦零分、钱钟书15分、季羡林4分……这些皆因各有所长,名校爱才而被破格录取。
曾经因数学成绩差而高考落榜的王小丫20分,李安和连立体几何和解析几何都分不清的贾樟柯,皆在重考后,步入心仪的目标院校!
通过阅读陈永明老师这一本《“数学脑”探秘:一通百通的数学思考法》,我们可以发现要想学好数学,务必要掌握正确的数学方法,了解数学的特点,了解一点儿与数学相关的逻辑和数学语言问题。
想不通、想不到、理不清是数学难的直观原因。
作者认为,在初次接触一个知识点时,要透过表面领会本质,力求想通,并在以后的学习中加深领会。
就像数学教育家赵宪初先生所说的,“学数学有时就是要咬文嚼字。”
当我们在理解一个数学概念或定理时,就要弄懂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而字斟句酌。
数学里的问题,有的有程序性,如大多数代数问题,基本上有章可循,多项式的乘法、解方程就属于这种情形。而“想不到”的问题,一般都涉及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几何问题和代数中的因式分解问题,往往没有固定程序,同学们常常会遇到“想不到”的困难。
因此要学会联想,学会灵活性和发散性的逻辑思维,把上下、游命题联想条理化,提高联想能力,从而找到规律。
这是一本写给小学高年级学生和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手册,帮助学生摆脱低效刷题的困境的数学思考法“小宝典”,总结了多种思路和常见“技巧”。
本书很鲜明的特点在于,其从阐述思路入手,结合例题全面总结解题思 路和常见“技巧”,让我们打开数学世界,告别无效刷题,锻炼爱思考、会思考的数学脑。
17世纪法国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勒内·笛卡尔写于1637年的《谈谈方法》中,研究问题的四个具体原则,我觉得也蛮适用于锻炼数学脑的,在此一并献上:
《“数学脑”探秘》读后感(篇七)
我平时都会跟我的学生说,做数学题的时候可以把自己当作一个侦探,利用现有的线索一点点去推理,找证据,最后破案,这个过程是很有趣的。其实这是我的一点点拙劣的理解。
看这此书之后我觉得我以后会有更多的教学方法了。
《“数学脑”探秘》的作者陈永明老师是一位在数学教师的岗位上摸爬滚打了一辈子的老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这本书的实用之处就是因为这是一位和学生打交道了一辈子的老师写的,而并不是只是一位数学专家写的。只有接触学生,才会了解学生,才明白孩子们之所以学不好数学的根本原因在哪里。
“数学难”之“想不通”、“想不到”、“理不清”这三节的内容完美的概括了我们认为数学难的原因。
老一辈教育家赵宪初先生说:“学数学有时候就是要咬文嚼字。”例如:“在同一平面内,两条不相交的直线叫不着急行线。”句子中的“在同一平内”不可略去,“两条”不可改为一条,“直线”不可改为“线段”或“线”,“不相交”更不可以抽去或更换。从中我们也看出了数学的严谨。
上学的时候我就是代数学的比较好,一开始学几何数学成绩就一落千丈了,看了此书才知道原来是自己“想不到”,也就是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不够。更没有做到胸中有图,这就更求数形结合。
在数学学习中还会遇到一些常见的问题:
1、 两个概念既有相似的地方,又有不同的地方,是最容易混淆的。例如:极大值和最大值,质数、质因数和互质数,两数和的平方与两数平方的和等。
2、 知道和技能之间的互相干扰,导致产生混淆。当在复习阶段回头再做有理数加减法的题目时,有的同学竟然把乘法的符号法则“负负得正”这咱后面学到的知识,用到了加减法上。
以上两种情况在我的学生中是常见的,看到陈老师的这些总结我真的感同身受。
读了陈老师的这本书,学习了老师讲的胸中有图、胸中有例、胸中有数、举三反一、观察、定义、划分、咬文嚼字、比较、化归、割补、整体思想、实验、合情推理、尝试和蒙特卡罗方法这些数学方法。书中老师还根据这些方法举了很多的例子和解题方案,可以给教师、家长和学生们更具体的提供了参考。不管你是什么身份你都能在此书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数学思考法和解题思路。
即便我们不是天才,但我们的思维都有一定的灵活性、发散性,甚至创造性,通过后天的锻炼和培养,我们也可以拥有“数学脑”。
《“数学脑”探秘》读后感(篇八)
数学,是一门奇怪的学科。怕它、恨它的人,把它视为魔鬼;爱它、喜欢它的人,却对它迷恋得如痴如醉。怕它、恨它的人觉得 自己不是学数学的料,羡慕别的同学有颗“数学脑”。其实,学好数学主要不是靠天赋,而是靠后天的努力,尤其要掌握数学的特点和学习方法。你的“数学脑”只是没有被开发出来而已!
这本书就想和青少年朋友谈谈怎样学好数学的问题,怎样使自己也有一颗“数学脑”。
首先,要掌握正确的数学学法。我小时候就不“聪明”,还留过级,长大懂事以后,却一下子考进了名校——上海中学,而且还得过“全五分”的成绩,被评为校级优秀学生。可以这样说,我对学习有着正、反两方面的体会。
我最初曾在中学从教 12 年,之后的 37 年里一直做教师培训 工作。接受过我培训的老师之中有多位已成为特级教师或校长。我认识到,为了做好“老师的老师”,自己首先应该做好一名学生。 于是,我认真学习了许许多多优秀教师学习数学的经验,比如赵宪初老师的“学数学有时就是要咬文嚼字”“要先举三反一,才能举一反三”的观点;孙维刚老师的“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多题归一”的观点;傅学顺教授的“反应块”理论;张景中院士的“中巧说”,等等。我也总结过自己的一些经验,如停留性错误、解题模块、命题联想、数学学习的“三难”等。记得当初,我发表了《数学难》这篇文章之后,读者们纷纷“点赞”,说这篇文章用“大白话”点破了学数学的三种不同的难。
如今我已是耄耋之年,本书中的学习方法也是我多年逐渐认识、体会,并最后总结出来的。对于同学们来说,这些经验或许 可以让大家少走不少弯路。
其次,要了解数学的特点。任何学科都有自己的特点,要学 好数学当然应该了解数学的特点。譬如,数学家看问题特别强调 基本量和确定性;又譬如,解决数学问题会运用抽屉原则、特殊值 法、平均值原理、正难则反、反客为主、举三反一等方法。这些 思想和方法充满了辩证观点,因此也可以指导我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
过去,由于应试的压力,有些中小学生的知识面或许比较狭窄。我们在课堂上几乎没有接触过飞速发展的现代数学。特别是,由于计算机的兴起,数学学习已经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产生了好多新思想、新原理和新方法。比如,大家在中学阶段遇到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韦达定理,这些东西或许已经被你们用得很熟了,难题你们也做了不少吧?但是,今天的数学家几乎已经 不再用它们了,而是用迭代等方法来求根。所以,大家应该扩大知识面,开阔眼界。
本书除了介绍中学数学学习中的一些常见思想和方法之外,还特意针对中小学生,对现代数学的一些新思维和新方法,如算法 和迭代等做了适当介绍。尽管这些内容未必对中考和高考提分起 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我坚信,掌握这些知识对青少年朋友来说将是终生有益的。
再次,要了解一点儿与数学相关的逻辑。已故的著名数学家谷 超豪院士曾因平面几何在教学中的分量被削弱,导致孩子们逻辑 思维能力培养得不够而表示担忧,大家称之为“谷超豪之忧”。我觉得谷院士的担忧不无道理。我也认为,我们对逻辑相关知识的教育还很薄弱。过去,大家知道的只有命题的四种形式、反证法等,这些都属于传统逻辑的范畴。其实,中小学数学学习已经用到了数理逻辑的一些基本知识,如“与或非”“每一个”和“有一个”,等等。这些基本知识在中学数学学习中有着重要的应用,比如存在问题、定值问题、恒成立问题等。所以,本书还特别介绍 了与此相关的逻辑知识——“一致性命题”。知道了它,你或许可 以想通好多问题,一下子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我自己把它誉为数 学中的瑰宝。
我虽然不是逻辑专家,但在数学教学中的逻辑问题方面是下了一点儿功夫的,比如“一致性命题”就是我在 20 世纪 90 年代提出的一种说法。
最后,要了解一点儿与数学相关的语言问题。前辈数学教育家赵宪初先生说过:“数学里的语文知识,语文老师教不了,应该由数学老师来承担。”我作为数学教师中的一员,理应承担这个教学责任。 我对数学教学中的语言问题也做了很多研究,还曾和青年教师们合作开展过千人调查,并撰写了《数学教学中的语言问题》一书——这可能是我国第一本系统讨论该问题的专著吧。如果不好好掌握逻辑和语言,它们都将变成数学学习道路上的“拦路虎”。本书对数学学习所涉及的逻辑和语言问题做了适当的介绍,希望能帮助大家借此学好数学。
我个人十分喜欢从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提炼经验,因此,这本书有我自己独特的观点和做法。可以这样说:这本小册子凝聚了我毕生的经验和心血。我很有信心说:这本书对青少年朋友会大有帮助。
为了让青少年朋友有兴趣来看这本书,我在写法上避免了枯燥的说教,而往往从小处着手,然后阐述一个大道理。有时,我还引用了一些趣味故事。本书的例题大多也不难。我更不搞“刷题战术”,而把重点放在让大家掌握数学的正确学法上,帮助大家自 己慢慢体会数学的特点,扩展思路,从而融会贯通。
在写作过程中,我得到了黄喆老师、傅琳老师和郑熠晟老师的 帮助,在此对他们表示感谢。
本书取名为《“数学脑”探秘:一通百通的数学思考法》。我相信大家在读了本书以后,脑袋会慢慢地“数学化”,逐渐拥有数学家的眼光和数学家的思维方式。最后,祝青少年朋友们将来为祖国效力,对社会有所贡献!
陈永明 时年八十又二
2022 年 5 月
《“数学脑”探秘》读后感(篇九)
数学解题重要文献,古旧的不提,较经典的如波利亚《怎样解题》,而此本我们如下展开论述。
季羡林是陈寅恪弟子,陈寅恪本人却颇喜数学,陈作为史学家在柏林留学时竟学过微积分。
比较复杂且带有根号分式之数,利用中介数来加以比较,从而达到简便目的。
老调重温
这里涉及到数学中种种思维方法,对考试而言,还是有一定作用,但我觉得往往在压轴题当中,对思维的考察与本书中175页以后的内容很对得上号。
在此,我还想强调一下:这本书仅是一块敲门砖,书中之内容,读者诸君最好与所学知识结合推广以融会贯通。不妨边读边思考,不限于文字上的材料,就地取材,就近来考试及习题加以分析,写上一本子。这看来是笨拙的,其实诚如华罗庚所言,数学学习正由于积累,你之天分方得以施展。
其实此书,早有初步成书(1993),比对后内容明显有所扩充。
另外,笔者不禁多提一下,函数定义历史之扩充。其中探索之所得,实乃数学精神之体现,学生应有所了解。如下图中所示。
基本概念及第一二次扩张
傅里叶之于函数
第三四次扩张
狄利克雷及第五六次扩张
第七次扩张及结论
来自米山国藏之著作《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此书详细描述了数学精神之演变,并有不少例子。惜乎其未涉及20世纪以来高深之数学,欧高后三之黎嘉陈现代数学(来自杨振宁之诗)。有学生做道函数题大感困惑,我一看关键点在于其中自变量x是可以取为一函数解析式的,他不解便想不到亦想不通彻,我试着给他普及上述历程,他便恍然大悟。其实,中学数学有许多不甚云云之处,多由于此。逻辑之严谨甚为重要,笔到至此再多提一嘴,遇到学生不理解题意,许多数学教师把题目中之叙述文字咎于语文,其实应该归于逻辑,归于逻辑管辖!鉴于此,看一看17世纪和18世纪那些数学家,都用文法严密的拉丁语撰写著作,也不无道理。
有许多题目教师亦未能真解透,还大言不惭,大行其道“读透,刷透,吃透”。如化学中之工业流程或提取物质之实验,简直是为解题而解题,一点也不普及一下,现在看来和教师水平有重大关系。不足之处,必定有许多,挂一漏万,不足为训,望来者多发现教育中之问题,多批评。
教师的职责在于发掘学生的闪光点,防止其为世流所埋没。
习题:古人云:“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又云:“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今人语:“今日读之,备尝感慨,师道可谓传邪?亦不复鉴之矣,悲哉!”
上述今人语,试用陈寅恪古典今典说证明之。(提示:了解《哀江南赋》并结合自身及周遭人之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