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巫师、外星人和星舰的读后感大全

巫师、外星人和星舰的读后感大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1-23 14:55:31
巫师、外星人和星舰的读后感大全
时间:2024-11-23 14:55:31   小编:

巫师、外星人和星舰读后感第一篇

从书中可以看到作家的谦逊的心和缜密的逻辑。在华丽的科幻视角下,作家用大量的数学公式,用数字来进行推论,对于某些结论式科普类书籍,这本更像是一本教科书,只是里面的问题变成了科幻小说里的话题。

对于一个已经从学校毕业很久,一个大学没学过高等数学的妹子来说,想去深入理解这本书是很难的,如果是一个在校大学生,尤其是数学专业或者物理学专业,不妨可以拿这本书当作脚本,详细那些枯燥的公式会增加很多趣味。

从整本书的内容来说,作者都是基于现代数学和物料理论对科幻里面的一些现象做了纠正,似乎是否定了所有的科幻&奇幻中的故事情节。但是这并不会使一个资深的科幻/奇幻小说迷反感,因为看这本书,可以深刻感受到作家对这些小说的热爱,这份热情肯定会让真正的科幻/奇幻小说迷感同身受。作为了一个伪科幻迷,也开始憧憬这个奇妙的世界。。。

巫师、外星人和星舰读后感第二篇

一个小小种族的希望与梦想,对于整个宇宙来说,不过渺小的像一堆豌豆而已。但是就像发过数学家亨利·彭加勒说的那样:

“地质学史告诉我们,生命只是两端漫长死寂之间的短暂插曲,即时在这段时期,理想之光也仅仅持续过、将来也还是之只能持续短短的一瞬间,思想是一道光,刺破这漫漫长夜。

但也是有这道光,才意味着一切。”

致梦想家

儒勒·凡尔纳

乔治·威尔斯

艾萨克·阿西莫夫

罗伯特·海茵莱茵

阿瑟·克拉克

道格拉斯·亚当斯

威廉·吉布森

罗杰·泽拉兹尼

阿尔弗雷德·贝斯特

雷·布拉德伯里

丹·西蒙斯

拉里·尼文

尼尔·盖曼

厄休拉·勒古恩

弗里曼·戴森

乔治·卢卡斯

刘慈欣

你们对于未来的每一个幻想都值得去严肃对待。

巫师、外星人和星舰读后感第三篇

2017.12 奇幻电影中的很多场景在物理学面前是漏斗百出的,如哈利波特。作者用物理公式告诉我们正确的“姿势”是什么! 星际旅行,太空殖民(拉格朗日点是一个天体之间有稳定周期的地点),即使技术可行,成本也是无法承受。(一个10000人的地月系统拉格朗日点居住计划,至少需要1.2万亿美元) 一颗行星需要很多条件才能适合生物居住(与恒星距离,本身体积,大气层保护能力,温室效应)。而发现外星生物首先要求人类建立的文明体系延续1000年以上才行。但是人类生存前景暗淡,核战争,资源特别是石油的枯竭都会导致人类灭绝。 改造火星成了重要选项。 1. 增加火星表面温度 2. 增加大气中的氧气含量 戴森球(距离太阳1AU)更是奇思妙想,需要的材料(拆掉一颗行星)和能量(地球接收太阳能的300倍)无法承受。 文明类型

I型文明 能够控制整个星球资源

II型文明 能够控制行星所环绕的恒星全部能量

III型文明 能够控制所在星系全部能量

巫师、外星人和星舰读后感第四篇

宇宙间空旷的距离和缓慢的速度限制,击碎了人们对田园牧歌和文明史诗的幻想。

一次外星系的科研考察,将要耗费数千年,等到考察队归来时,地球上的社会、语言和文化已经面目全非。因果论表明,信息不可能超过光速传播,纵使人类有机会进行星系移民,分散在宇宙各地的人们在相互通信时,也会有不少于数百年的延迟。在这个漫长的时间尺度下,人类当前的生物学特征、社会和文化形态,无法支撑星系间有组织的探索、迁移和交流活动,科幻小说中辉煌的大统一宇宙文明难以存续。光速这把锁,铐在了所有野心勃勃的文明身上,让语言、文化和知识被切割成碎片,让各个世界变成了一个个孤岛,让不同时代的旅行者成为了每个世界的难民。

也许,向内发展,才是人类的归宿。虚拟现实、生物技术、人工智能,未来还有很多可能。但是,面对这个辽阔而窒息的宇宙,我们可能没有太多希望。

真希望能够换一个宇宙。一个绝对时空观的世界,才能承载对人类文明的更多想象。

巫师、外星人和星舰读后感第五篇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越来越认命。知道许多儿时的幻想终不可能实现,生命越来越看得到结果。一本书,是新鲜事广播,也是在回忆里翻箱倒柜的引子。那些读过一遍又一遍的书名重现在眼前,带着你回头看看,当年的小女孩是有多么天真。

在某一天浇灭理想看到自己的实力终于认命之后,常常问自己,想要的生活是怎么样子的呢。不关心蔬菜和粮食,一心想着远方的诱饵;不关心身边人的付出,经历过的一招一式都要考量自己从中得到什么?生命的有限,一些动画片中创造出来的绝对不可能,越早知道,越是成长。

但当这本书用详尽的公式证明科学逻辑世界的绝对不可能时,那些精彩文学作品反而舍末逐本般的透出了真正吸引之处。就如同我不敢苟同本书最后对于石油即将用尽的断言,巫师、外星人、星舰都是引子,勾引你去了解我们现在无法逃离的地球。这是科普,打破幻想中的绝对不可能;却没有告诉你,什么是可能。

而那些因为光剑的挥舞而兴奋的小朋友,终有一天将发现圣诞老人并不存在而。那时他们已有能力承受这一打击,向新的美好前行。那时候,这支笔就交到了你的手里,你会写下:在很久很久以前,罗马人发现了心理史学……

巫师、外星人和星舰读后感第六篇

霍金在写《时间简史》的时候说,我知道书里加一个公式就损失一半读者,但这个公式太重要了,我宁肯损失一半读者也要写进去。按照这个逻辑,这本书的读者估计得无限制地除以2了。讲真,作为一个文科生,对公式简直有种本能般的厌恶。不管所谓是初中物理知识还是“高中低年级水准的数学”,只要是看到那一个个字符,瞬间就昏昏欲睡。这也是为什么我本来打算一周读完的书,生生拖了三周+小长假才读完。

不过慢慢读完,我觉得最有意思的片段恰恰是曾经被影像化的学说——关于利用虫洞实现超光速旅行。基普索恩曾经发表大量相关言论,也是《星际穿越》的科学指导,因此书中提到“从旁观者视角看,接近黑洞时的时间会变慢。……但是,跌入黑洞,穿过这条线进入奇点的人却不会感到任何异常!”“在广义相对论中,空间存在的某些方式,就像是(在高维度空间)被其中的质量撑变形了的橡皮膜一样。很可能会出现这样两个点,尽管在橡皮膜表面,它们之间的距离非常遥远,但在与橡皮膜垂直的方向上,只隔着很短的距离(从高维视角来看)”,结合画面,非常容易理解。因此也能够进一步理解作者提出的疑问:

利用虫洞实现超光速旅行要求满足两个先决条件:

(1)从高维视角来看,空间的结构必须像是折叠起来的纸。

(2)如果宇宙真的是,或者可以被这样折叠,人们还必须有能力维护这种虫洞。要求我们使用某种“奇异物质”来构建虫洞。这些环状支撑物必须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质量或者能量,其张力需要大于其能量密度。必须找到一种材料,能够使自身的长度至少达到1光年,以对抗地球重力。而我们需要多少奇异物质才能建成虫洞呢?经过计算,一个直径仅有1M的虫洞,需要的质量就已经相当于太阳系全部行星的质量总和。而从中经过的任何武帝可能都会被引力潮汐撕成碎片。

我发现,只有在这种影像化的帮助下,我才能对概念有初步的认识,才能慢慢试图理解作者通过各种计算说明的问题,无论是说明科幻小说的设定与理论不符,还是上述设定实现的困难性。所以,这真的不是科普,也并非译者所讲“这一切都很简单”,完全不简单好吗!!!

从另一个角度,公式也可以成为最有效的说理方式。例如,1960年,弗兰克•德雷克提出的估计银河系中外星生命数量的统计模型:

g=每年新形成的恒星数量*星系中拥有行星的恒星占所有恒星数的比例*每颗恒星周围可能具有的类地行星数量*类地球行星上有生物存在的比例*有生命的行星中进化出智能生物的比例*智能生物中学会向星系外发送信息方法的比例

即使对上述公式的组合有争议,也无法辩驳根据这种方法计算出来的“外星人存在”的可能性会小很多,比起单纯认为“宇宙这么大,总会有某一个角落存在和地球相同的环境从而能够进化出智能生物”这种“朴实”的说法来得更靠谱一些。

巫师、外星人和星舰读后感第七篇

这本书有个副标题:科幻与奇幻中的物理数学。我对科幻的兴趣比奇幻要大,于是跳过第一部分源起于哈利波特中的奇幻解读,直接从第二部分星际旅行开始,一发不可收,连续几周这本书都带在身边,多次抑制自己想在朋友圈推荐的欲望,留着DIAO计划分享。

科幻小说的想象力是为故事和悬念服务的,阅读过程中未必会质疑其合理性。解读科幻中的科学,我读的过程中,就几乎无视了科幻,被科学对“可能性”的解读所吸引。强调这本书作为“科幻爱好者提升知识逼格”的这类推荐特别无趣。有很多超出知识积累的部分,我的读法未必是一定要懂,加深对已知知识的理解之外,发现一些自己从未想过的事情,或获得一些茅塞顿开的认知思路,就已经带来阅读的刺激。

比如,汽车的发展为什么跟不上计算机,为什么上世纪60年代就登上了月球再无人类星际旅行的进展,到今天NASA甚至放弃了航天飞机计划,其根本原因都归结到能量问题。“计算机目前的效率,仅相当于最高效率的十万亿分之一,所以才能实现跳跃性的改进。而汽车发动机的效率,只要提高两倍就已经接近理论极限,所以它们的改善才会那么难。”这是否预示着,地球文明向低能耗发展是一个大趋势,耗能的都会被淘汰,谁耗得多,谁就先被淘汰。不免联想,分配给地球的能量总和,就已经限制了人类太空旅行的极限。

照此言说,科学限制了科幻的想象?未必。“戴森球”的故事,是本书科学与科幻最好的一个链接。科学超乎现实的想象,或许会改变我们的惯性思维,创新我们对未知的研究方法。

1960年6月,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粒子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著名的论文,研究是否可以围绕太阳,建造一个巨大的球,以收集太阳发出的全部能量。

我们知道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能量只是太阳辐射总能量的极小部分,戴森构想的这个大球,将一劳永逸的解决人类的能源需求,而建造这个巨无霸需要的材料将来自整个木星。

这篇论文令科学界哗然,戴森是科学家,又不是科幻小说作家,如此“痴人说梦”,人们不免疑问,意义何在,价值几何?

戴森回复质疑之声的原话是这样写的:

“当谈到规模如此巨大的工程时,我们一方面可以想象未来的人类将如何去做;另一方面,也可猜测外星人,假如他们存在并且足够先进的话,可能会以怎样的方式完成这类设想。现在就要给人类规划无比灿烂辉煌的未来……可以算作是痴人说梦……但是,通过严格论证此类设想,而启发进行科学研究与天文观测的方式,却是严肃而且合理的科学研究。”

有意思的是,写这段文字的上午,一则科学新闻发布了开普勒太空望远镜的新发现:距离我们1480光年的KIC8462852恒星系统,被观测到奇异的光波现象,暗示一个巨大的物体通过了恒星盘面,有可能是轨道上吸取光能的构筑物……

“痴人说梦”被验证为理性的现实?谁知道。

巫师、外星人和星舰读后感第八篇

本书读完于2015年12月27日。

先做概括:

第一印象:这本书是个骗子,它基本上没写巫师,21章的内容,就写了3章是关于奇幻类的,而且还比较粗略的写的。所以给我的感觉,是这本书借“哈利波特”的宣传噱头;

第二印象:这本书是一本很棒的书,但不是巫师部分,而是对关于硬科幻,特别是星际类和科技类的科幻(而非生物类的或奇幻类的),有着非常深刻的展开、非常清晰——注意这里没用“简洁”——明了的说明、非常非常宽泛的技术应用讲解、非常简单的理论讲解和计算过程(正如介绍所言,简单到初中生就可以自行计算这本书中的所有公式啦!)。

理论上来说,只要你有任何关于硬科幻、科技类的科幻构想,恭喜你,你已经有一个现成的科技顾问了,它可以让你挥洒自如的发挥着你的想象力,而不用担心被人指责成完全没有任何科学根据了!

话说回来,正如同我的标题一样,如果你是一个想动笔的科幻迷,这本书绝对是你最佳搭档,没有其它!

但如果说你只是对科幻片又或好莱坞大片中的东西有那么一丢丢的兴趣,只想知道这背后有着哪些高大上的黑科技,那这本书可以得80分,却得不了100。

为什么呢?

因为他太专注于太空方向的科技细节的普及了,对于涉及到生物、人文又或思想方法的科普相对较少,而且就算是太空方向的科普,运用的公式虽然并不难,但是却非常多,可以说,这本书如果做为初中物理的一本兴趣题集,让孩子们动手做上那么1-2周,是一点问题也没有的,那么:

做为纯科普类书籍,做为绝大部分只动眼不动手甚至连及也不太想动的读者而言,本书中的公式有点太多,而且罗列方式太过课堂化,很多表示方式不太适用于多年不破书面工作的“大人”们呢。从这一点来讲,本书确实要丢上那么20分了。

但瑕不掩瑜,不管是深入浅出的叙述思路、还是尊重前人的旁征博引,这本书在科技类科幻方向上的科普、甚至是未来的展望,已经做到了近乎完美,5分!!!

巫师、外星人和星舰读后感第九篇

高亮说明:本文已发表于新华书目报9.14日书评版面,版权归作者赵洋老师,转载请与作者联系。

文/赵洋

《三体》英文版获得雨果奖后,一部三体同人漫画在网上再度流传,并被重命名为“五分钟,看懂《三体》全集”。没看过三体的朋友问我,真能五分钟看懂吗?我反问他,什么算“懂”呢?

科幻小说是一种类型文学,读者要进入它需要大量同类文本的阅读积累。特别是像《三体3:死神永生》这样的科幻创意、科技概念密集的文本,必须诉诸以往的阅读经验。这种阅读经验,不仅包括与《三体》主题类似的太空探索、外星人、灾变、机器人等科幻作品,也包括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方面的知识积累。

身为物理学教授的查尔斯•阿德勒同时也是资深科幻爱好者,他创作的《巫师、外星人和星舰:科幻与奇幻中的物理数学》一书可以让读者快速获得科幻阅读经验。读过它,虽不敢保证可以“五分钟,看懂《三体》”,但至少可以增加多年的科幻“功力”。

科幻小说中蕴含了哪些“功力”呢?首先是“科学”。尽管科幻小说的描写是建立在幻想的基础上,但是这种幻想并非任意妄为,而是隐隐约约遵循一定的科学事实或科学逻辑,也就是说,作者要表现的是一种与科学有关的幻想奇迹。[i]

再进一步,这些科学事实或科学逻辑,就是科幻小说的“游戏规则”。最基本的规则,是作者所营造世界的自然规律。用著名科幻作家奥森·卡德(《安德的游戏》作者)的话说,“了解了规则,规则就会让你自由。每种规则都展现了一类新的可能性。你所讲的故事,你所创造的世界,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你制订的规则。”[ii]

一般说来,有极少数作者能够不顾这些规则而创作出生动精彩的小说来,范·沃格特是罕见的反例。他时常会冷不丁地引入“一条鲜为人知的(虚构的)物理定律”,以便使笔下的英雄能够绝处逢生。[iii]

为了增加科幻作品的可信性,作者通常都会积极地论证笔下幻想的可行性。为此他们调动知识储备,甚至进行计算。发表于1880年的小说《穿越黄道带》,是较早设想用宇宙飞船进行星际航行的科幻小说。为了使宇宙飞船具有可信性,作者柏西-格雷格提供了详尽细致的事实和数据,就和凡尔纳曾经在科幻小说里做的一样。[iv]科幻大师阿瑟-克拉克对自己作品中出现科学硬伤的容忍度是零。他通常是不动声色地实现对笔下虚构世界进行罗素式的科学论证。他曾在短篇小说《土卫五》中花费了整整二三十页来交待轨道计算,以使得小说中的一切都符合经典力学。[v]

亚里士多德曾提出过著名的“第一性原理”——“在每一系统的探索中,存在第一原理,是一个最基本的命题或假设,不能被省略或删除,也不能被违反。”《巫师、外星人和星舰》就是一本从第一性原理出发,以物理和数学作为标尺,衡量科幻作者制定的规则是否经得起检验的书。书中有大量有趣的案例分析:飞行车的能耗;太空殖民地的生态与能源问题;太空电梯的工程可行性;太阳系外存在生命的可能;人类在未来存续的可能性等等。查尔斯•阿德勒的工作督促科幻作者,在构思科幻创意时,要在物理学基本原理和成本-效益核算上多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构建令读者信服的奇异世界。

科幻本来就是关于“如果……那么会……”(what if)的文学,从一个假设出发,根据第一性原理外推出精彩的故事。科幻往往是从某假设发散出去,本书则是从科幻假设收敛回来,回到最基本的科学原理和经济法则。用作者的话说,就是考察“科幻作品中哪些成分来自现实中的科学,因而有着一定的真实性;哪些完全脱离现实,因而不可能实现”。

鉴于我国高中文理分科的惨痛事实,对那些文科科幻爱好者的好消息是,只要你具备初中物理的常识,就可以毫无障碍地跟着作者神游八荒了。因为,作者说,这本书是写给十五岁时的自己,那个对未知充满好奇,对未来满怀憧憬的自己。

[i] 黄禄善:美国通俗小说史. 译林出版社.2003:226

[ii]奥森·斯科特·卡德. 第二章 世界构建 2、为你的世界制订规则.《如何写作科幻奇幻小说》

[iii]托马斯_斯科提亚.作为思想实验的科幻小说. 科学文化评论.2008(4):73

[iv] (英) 奥尔迪思 (英) 温格罗夫 / 舒伟、孙法理、孙丹丁.亿万年大狂欢:西方科幻小说史.安徽文艺出版社. 2011:185

[v][英]亚当・罗伯茨著,马小悟译,科幻小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29

巫师、外星人和星舰读后感第十篇

给吃瓜群众的短评:不管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都可以读读,尤其推荐文科生读读,抛去复杂的公式,更重要的是要培养理性思辨务实的思维方式。我们需要仰望星空,展开自己无限的幻想,但也不能忘记脚踏实地啊!

小时候去江北过年,乡下地方光污染不严重,第一次见到天上那么多的星星,多且亮。当时突然想,这些星星不知道离我有多远,那星光不知进行了多么孤单的旅程,途径了多少陌生的星球,可能走了好几年甚至上万年,又穿过厚厚的大气层,最后射到我的视网膜上。也许我大脑成像的那一刻,原本的星星都已经不存在了。

当时我还很小,但是想到这里突然心里就一阵悸动。繁星之下,人愈发感觉到自己的渺小,但那一束束星光就像是一根根丝线将那神秘无垠的宇宙与我这沧海中的一粟联系在一起,整个宇宙仿佛在为我闪耀,这一刻超越了时间和空间。

我想人之别于动物也就在这一刻的悸动了,不出于生理需求,而是一种纯粹的对未知的好奇和思考。王小波书中有讲一个老教授,老教授教高数,上课的时候就和他的学生讲:我教你们的东西对你们来说大抵无用,但是数学是美的,所以希望大家都能好好感受这种美。前段时间北大数学教授安教授也说:之所以学习数学,并不是因为穷,而是源于发自内心的兴趣。虽说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但无论身处何种境遇,晚上抬头仰望满天星空,或多或少,宽慰也好,兴奋也好,我觉得这就是人类文明能发展至今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我们是谁?我们从哪儿来?我们将要去向何方?这三个问题像是我们灵魂中的原罪一样,要真有潘多拉的魔盒的话,我觉得这三句话一定是刻在盒子里的。这三句话鞭策着我们不断向前,也给我们带来无限的苦恼。

人是浪漫的,当眼前的知识无法很好的帮助解答哲学三问时,人们就会展开幻想,于是就有了科幻小说,科幻电影。保持好奇心,相信一切皆有可能,或用文字,或用剧情,大家试图用各自的方式去解答着终极问题。

这本是好事,但是毕竟星空人人都可以仰望,但是真正脚踏实地去追求知识之美的确实少数。相比枯燥的教科书和公式,当然小说和电影更好看点,小说和电影也都起到了很大的科普的作用。但是当人们只了解到科幻小说里的内容,甚至很粗浅地将小说中的内容奉为圭臬的时候,事情就变质了。

这也是我为什么推荐这本书,喜欢这本书的原因。本书依次从奇幻小说讲起,星际旅行,外星人,到最后人类的灭绝或是进化,以现有的物理知识为依据,告诉我们哪些是合理可能发生的,哪些只是幻想,也告诉我们我们如果想要达到科幻小说中所说的样子,我们的科学技术还有多大的差距。有人可能会说,科幻小说而已,何必那么当真呢?问题是,现在很多人拿着科幻和奇幻当教科书看,不当真不行啊。

我高中读的文科,本科选的心理,虽然是自愿选择的专业,但是进来发现心理学竟然是个理科专业。心理学实验,心理统计学,spss,amos,这些东西对于看着精分入门心理的我来说仿佛天书。但是毕业的时候,拿着amos做出自己想要的中介模型的时候,心里那种满足感无法言喻。我现在很庆幸我选择了一个理科专业,让我知道实证的重要和数据的重要,这些东西只要不作假就不会说谎。这是科学之美。

初中的时候和同学聊天,他说你信不信世界上有一种水螨,吃了以后会把人的水分都抽干,人就枯萎而死。当时我初一,我不知道,但我说我信。因为觉得世界之大无奇不有,而且要说不知道不是显得太无知了吗?后来我看了成龙的电影《燕尾服》,想抽自己两巴掌。我已经比当初那个傻逼大了十岁了,我现在会说我不信,给我图片,给我标本,给我实验演示图,给我数据分析表。但很多人依然还和十年前的我一样。我前两天还在微博上看到有人质疑达尔文的进化论,几年前还和一帮宣扬所谓玄学的人吵过架,说心理学是伪科学,甚至科学都只是科学迷信,道理一套一套的。而且在相关“叫兽”新闻的影响下,人们认为大学教授就是尸位素餐,占着研究经费潜规则女大学生,实际作用还不如民科,民众总有一种扫地僧的梦想,因为这可以让他们拉进与他们心目中的上层阶级的心理差距。

说科学迷信,说进化论是错的,那就拿出证据,现在出门环游世界,收集可以验证你假设的数据,拿出你的进化论,演化论,赵化论,名字随便你取,明年诺贝尔奖肯定是你的。看到有人说:你难道真的觉得你不如动物高贵吗?我都想去翻翻日历看看今年是几几年了,这不是单独的个例,还不少!拿着科学允许幻想,允许创新的幌子行嘴炮之实。

前两天看我学长转发了一条朋友圈,大意是讲研究人员那么多,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爱因斯坦,那那些大多数有什么意义吗?他马上研究生毕业,准备读博。我目前也是想读研读博,我舍友明年四月份去日本筑波读心理,我们想以研究为生,学长发的问题我想是大多数想做科研的人都在焦虑的。一边毫无根据的嘴炮,一边是辛辛苦苦的实验室设计实验,数据分析,舒服的更多是前者。

所以我建议不管是文科还是理科都可以读读这本书,我们既要仰望星空,去放开自己的想象,但也不能忘了要脚踏实地啊!

巫师、外星人和星舰读后感第十一篇

2021年的第11本书。

这是一本奇书。很早以前读过两本类似的书,《和物理学家一起看电影》和《科学音乐会》,都是科学家下凡来大众娱乐作品里面找茬儿,只不过这次找茬的对象换成了各种科幻作品。其实科幻作品本质上就是“如何貌似科学地扯淡”,而作者阿德勒的这本书更是把“貌似”两字去掉,变成了“如何科学地扯淡”。阿德勒从哈利波特里面的各种魔法,讲到了巨人与美人鱼,又讲到了太空旅行与地外生命,“一本正经”地探讨了科幻作品里各种点子在科学上的可行性。尽管有很多公式看不大懂,但这个论证过程本身就富有强烈的极客精神与浪漫主义色彩,脑洞开得往往比原作还要大,读来让人心潮澎湃,叹为观止。

在我看来,这本书简直可以作为“第一性原理”的教材。Elon Musk在提到第一性原理的时候提到,”rather than reasoning by analogy, you boil things down to the most fundamental truths you can imagine and you reason up from there.” 阿德勒生动地展现了什么叫做”reason up”,他从一些最为基础的物理学假设出发,通过推导得到了很多非常有趣的结论。印象比较深的包括他推导为什么龙和飞马不可能存在 - 基于升力的计算方法以及牛顿第三定律,如果真的有飞行神兽,其飞行速度与身体长度的平方根成正比,体型较大的动物必须保持较快的飞行速度,这就需要较大的功率。另一方面,根据克莱伯定律,动物的新陈代谢与其质量M3/4成正比,这也就意味着随着动物体重的上升,其代谢率上升的速度赶不上其飞行所需要的功率的上升速度。经过计算,飞行动物的体重上限在15-20kg之间,所以巨龙和飞马等生物是无法存在的;另一个有趣的案例是他去推演如何建立一个有10000人口的星际太空站,从如何选址(拉格朗日点)、如何产生重力(自传)、如何获取食物(通过人均能量消耗、光合作用效率等进行计算)、如何制造合适的大气(通过植物制氧的能量和效率等),最终得到了太空站的体积、质量、位置,再去计算成本和收益。整个计算过程酣畅淋漓,一气呵成,又充满理性,读起来十分痛快。

从书中的大量例子中可以看到,阿德勒的“第一性原理”大都是物理学的各种定律和常数,包括但不限于:

有趣的是,在谈到星际旅行的时候,作者阿德勒在计算载货成本的时候,采用的还是传统方法,并未考虑Elon Musk的SpaceX的可回收并且可重复发射火箭的思路。这导致他计算出来的将1千克物质送入太空的成本约为2万美元,远高于SpaceX的成本。可见,即便是物理学家,也不能做到凡事都能跳出传统惯性。

读这本书的时候,尤其是看作者兴致勃勃地探讨“与外星人对话的数学原理”、“在太阳升温的时候如何将地球搬走”、“怎样通过每秒钟往后面扔一个核弹的方法来让飞船突破速度极限” 、“外星人与地球人的交配可能”这些话题的时候,脑中不断闪回的是The Big Bang Theory里各位怪咖的画面,感觉相当亲切。正是因为有这些可爱而单纯的人们存在,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与智慧,人类文明才能滚滚向前。

让我用本书最后的句子来结束这篇书评,谨以此表达对作者的尊敬:

附:本书中各种有趣的概念总结: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