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静的生活》是一本让人深思的小说,通过讲述主人公在现代社会中追求简单生活的故事,呼吁人们远离物质欲望,追寻内心的平静与真实。小说描绘了主人公在繁忙都市中的种种挫折和困惑,最终通过与自然和谐相处,找到了心灵的平静与宁静。
平静的生活读后感(一)
从一开始就笼罩在阴郁的气氛中,接连意外的死亡在平静的描述中让人不寒而立,本以为结局也会如此,却给出了出乎人意料的温暖。让人有感动落泪的感觉。
看了结局,幻想作者是一个年轻的女性,她虽然知道生活本身的苦难,却仍是持有一份小女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情怀虽然幼稚,却能温暖人心,也不错。
有的时候,何必太较真
1/15页平静的生活读后感(二)
当事情做完,无需再做的时候,人们望着自己的手,内心忧伤。我们不再去争取自由,我们爱做梦,有恶癖,我们渴望幸福,但真正的幸福会把我们压垮。面对厌倦,我们无能为力。我厌倦了,但有一天我将不再感到厌倦。这一天很快会到来。我将拥有平静的生活。
我的生活像一只果子,我漫不经心地咬了几口,但没有品尝味道,也没有注意自己在吃。
2/15页平静的生活读后感(三)
昨天在图书馆一口气看完了这本书,很舒服,很享受!图书馆那向阳的大大的窗户很喜欢,暖暖的动人阳光,静静地文字流淌,和着我内心的思绪涌动。书直到后面50多页的样子才提到平静的生活这个词,其实在此前我也是没有很弄懂前面的意思和安排,直到后来女主角去了T城,10多天的海边的独白,讲内心的挣扎清晰的表现出来。第一次看到这种大手笔的描写人物心理的书,很细腻,笔触很特别,很有爱!
3/15页平静的生活读后感(四)
这些元素散见于杜拉斯的作品中,在小说《平静的生活》中更是一个也不缺。从这一意义上讲,《平静的生活》算是《情人》的姊妹篇。由于浪荡舅舅给家庭造成的经济灾难,女主人公弗朗苏老大年纪仍待字家中,弟弟尼古拉的婚事也被耽误,只得娶了自己并不喜欢的姑娘克莱芒丝。弗朗苏向弟弟告发了舅舅和克莱芒丝的私情,挑起二人的打斗,舅舅伤后不治而亡。克莱芒丝离开,弟弟的老相好露丝走近弗朗苏家,却意外地爱上了寄宿家中的青年蒂耶纳,而他正是弗朗苏心仪的对象。
4/15页平静的生活读后感(五)
在飞机上终于把这本书看完,小说通过三段死亡来呈现“我”的生活和心理状态,从舅舅的死,到弟弟的自杀,再到海岸边陌生男人的溺水身亡,每一次近距离接触死亡,“我”的自我抽离就更深一步,从一开始的自责,到之后的逃避,再到最后的视而不见,三次死亡带来的是信仰缺失和意识游移,小说最后呈现出一种近似梦幻的美好结局,但观者自知事实并非如此。“我”最终被另一个世界驱遣,不得不重新回到现世,回到家庭,回到一切社会秩序的完整之中,而你我,终将拥有平静的生活。
5/15页平静的生活读后感(六)
还是那些让我心有颤动的句子。
用很大的篇幅去呈现女主角的心里活动。视觉。感觉。
她对蒂耶那的爱充斥着整个世界。
也还是杜拉斯一贯喜欢的元素。
沉默的男人。性格有点古怪的女人。各种绝望的爱。疏离的亲情……
用“平静”而不是其他任何词来形容最终的生活,也许是因为杜拉斯不想让女主角再承受苦难,但也不会让她得到巨大的幸福。
她曾经经历而留下的心里的洞,只能适于那个波澜不惊的状态。平静。
虽然其实我也看不懂最后,为什么他们会在一起。
6/15页平静的生活读后感(七)
沉溺于自己的想象
想象中的恨意,想象中的怜惜
想象中的嫉妒,想象中的爱情
想象中的生活
于是作出一个决定
利用别人
改变现在的生活
只是没有想到
这样的改变是以失去为基础的
失去了弟弟,失去了舅舅,失去了爱人
甚至父母也要失去了
因为没有拥有,所以可以轻装上路
因为没有责任,生活终于归于平静
其实,如果一个人明确知道自己做的每一件事的原因,知道每一件事的对错,那你的一生又有什么乐趣呢。
7/15页平静的生活读后感(八)
买书是在卓越,与杜拉斯另一著作《情人》一起购买,阅读完毕后却发现《情人》带给读者的震撼远不如《平静的生活》。
她似乎有一种孤勇,敢于陈述世间任何一种悲伤与喜悦,她本身不完美,但在她朴实高华的描摹下,任何一个女人都成为了最令人陶醉的香花树。
好像每一本书中她讲述的世界都那么迥异却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书中蒂耶那如同大海般深邃而乡土气息浓郁,“我”就像小溪一般潺潺流淌,坚强又柔弱,父母的无奈而坚毅...
写到如今已了无生趣,到底杜深渊万丈,而我太过浅薄。
8/15页平静的生活读后感(九)
就这样,看了一遍,感觉像看电影一样漫长,“我”在剧中讲到如何杀死自己的舅舅,因为这个舅舅总是给家里带来好多的麻烦。但把他杀掉后,家里不但没有增加欢乐,却倍加一种责怪的声音,责怪“我”没有拄止“我”的弟弟去杀舅舅,“我”原本以为这是给大家带来一种省掉麻烦地快来,却没想到大家责怪“我”,使“我”很郁闷,后来就变的很伤心。
“我”没有弄明白到底是不是“我”的错,“我”一直很爱我的弟弟,就算他责怪“我”,“我”没有怨言,“我”非常溺爱“我”的弟弟。“我”知道弟弟喜欢的是露丝(女),所以我才决定要杀掉舅舅,弟弟很高兴能和露丝在一起,但这终将是梦,因为,弟弟爱的是露丝,但却无法放弃他的旧爱(克莱芒丝),所以露丝很生气,“我”原本以为她是为了勾引“我”喜爱的男人“蒂耶纳”,后来“我”把她赶走后才知道,她爱的是我的弟弟,并没有一丝的爱喜欢上别的男人,至此,“我”没有告诉弟弟露丝为什么走了,弟弟很伤心,最后选择了卧轨,这是“我”的错,错在我一开始就不应该这样做。
9/15页平静的生活读后感(十)
第一次读杜拉斯的作品,最大的阅读感受是沉闷压抑,像是闷在一个玻璃瓶里一样,那些文字像一个个自顾自游走的幽魂,假装一切都平静而无所谓,实则处处都潜溢着矛盾、忧愁、阴暗和罪恶。
文本用第一人称叙述,带着平静、事不关己、无所谓对错的态度述说发生的一切。这种叙述方式让我觉得难受,因为明明事由己生,但是“我”的灵魂总游离于自己所造成的已成现实之外,不肯承认、害怕承认那是自己的“杰作”,自己亲手所造成的过错,明明白白的罪。但是这还不是我真正难受的原因,因为如果仅是这样,如果它只是暂时的、可改变的、非真的存在,那么我们正视并改正它就好了,可问题是,生活中它恰恰却是无比的真实,它不是短暂的假的存在,它是长期(我不知道它是否会是永远)徘徊于心灵的黑暗的东西。我们在生活中常常发现自己有这种不知悔改的倾向,我们也知道它是恶的坏的颓废的消极的,但是我们却清醒地看着自己堕落沉沦,看着自己被恶吞噬而懒得自救。
它让我难受正是因为我们认识到自身沉陷于恶却无力阻挡。
文中的“我”之所以告发热罗姆和克莱芒丝的奸情,并非是像他们家其他人那样“因为恨热罗姆抢走了他们该得的生活”,她并不恨他,她只是因为自己的情欲得不到满足,而刚好那晚她却只能躺在孤独一人的房间里彻夜忍受他们的欢愉,她觉得不公平。
10/15页平静的生活读后感(十一)
毛骨悚然,是我读完的第一感觉。
很奇怪。我读杜拉斯从来没有这种感觉(当然也有可能是我读得太少)。孤独、绝望、厌恶、悲观、爱与死,这本书充斥着。弗朗西娜总是冷眼,但非旁观。一切看似平静,像大海。但当我读到这一段: “如果我有把小刀,有足够的勇气和力气,我真想把他的眼球剜出来,看他在海滩上跌跌撞撞,要他永远记得此时此刻我们头顶上的天空,湛蓝,湛蓝,湛蓝。远远地,几朵云彩徐徐飘过。” 锋利的、尖锐的、阴暗的。也许这才是真实的。那平静外壳之下的内核与真相。 我没想到能看到这样的描写,与前文大相径庭的风格给我的第一感觉是撕裂。本以为不会再有类似的叙述了,结果我又读到: “可是我的肌肤像个密封的袋子,我的头颅坚硬,里面的脑浆和鲜血满得快要爆裂。” 这下是真的没有了。这突兀的两段消失在整本书里犹如小石子溅起水花又归于平静的湖面。细思极恐。仿佛弗朗西娜的内心始终不肯向我们敞开,只在这两句偶然流露一点真心。然而她是知晓一切的: “他搂住了我的腰,对我说:‘你必须变得温柔和美丽。’我莞尔一笑,他也笑了。我们很清楚为什么笑。” 她掌控着一切。她操控着生活。她在做每个决定前都预想到了未来的走向和结局。她如此谨慎,以至于大家都觉得这是命运。 有意还是无意其实都不重要了。热罗姆死了,尼古拉死了,她要与蒂耶纳结婚了。在混乱、无序、挣扎、痛苦之后,在惬意的、故意的海边旅行之后,终于是她向往已久的平静的生活。令人毛骨悚然的、压抑的平静。
11/15页平静的生活读后感(十二)
第一次看杜拉斯的作品,以前看过《情人》电影版,那种湿漉漉的阴郁无处不在,压抑,伤感。当年还不懂得对时光的感悟,今天经常看到《情人》中的一段话:“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是要经过多少沧桑,才能说出这样的无奈而坦然的言语。
《平静的生活》一开始就把人带入压抑的死亡气氛,而这个死亡,一直萦绕整部作品,萦绕在主人公“我”的周围,造成这死亡的两个人(“我”与尼古拉),其中一个(尼古拉)也很快死了,而另一个(“我”),一直在与死亡的较量中。在“我”与死亡挣扎的过场中,还目睹了另一场死亡(游客溺水)。篇名为《平静的生活》,而通篇却洋溢着死亡的气息。经历死亡的磨难,最终归于的平静,恰恰给人如上述那段著名的台词一样的,无奈而坦然的心情。
某种意义上,看这本书使我想起余华的《活着》,一样是对生活的拷问,一样是对死亡的逼视,一样是对绝望的和解,一样的是一家人的分崩。“一天早晨,太阳升了起来,照到的却是他们的尸体,没有什么可看的了。房子关上了大门。人们再也见不到他们围炉而坐时投向同一堆火的目光。就这样。”不论是因为什么,命运也罢,性格也罢,机遇也罢,一家人各自有自己的生活轨迹,即便曾经相濡以沫,或者怨憎相加,时光留下的,只不过是过眼烟云,是灰烬,是哀婉的悲歌。
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与翻涌的命运之波相比,平静的结局真的是真义吗?也许,没有命运之波的翻涌,那点平静也都失去了意义。人生的意义,也许就是这一段段不可回头、无法复制、稍纵即逝的过往吧。
12/15页平静的生活读后感(十三)
比格像是一个神秘的小园子。它独立于城市与乡村之外,在那里居住的人如果愿意可以一辈子不走出比格。
弗朗苏是我们的女主人翁,她是一个时刻都在自我剖析自我冷静的女人,在平静的生活下隐藏着的是汹涌的暗流,每一股都有致命的玄机。热罗姆的死,露丝的三心二意引发的尼古拉的卧轨自杀。这些杜拉斯都轻描淡写的过去了,生命并不是无足轻重的,只是在个人的灵魂解剖中它显得轻薄了。
和弗朗苏相关的是热罗姆是她的叔叔,尼古拉是她的亲弟弟,蒂耶那是她心爱的人,这些人在比格这个小世界里构成了她城堡的所有围墙。一块坍塌就面临着隐藏的危机。弗朗苏幻想着当生命回到过去的某一个点会有什么样天翻地覆的改变,人总觉得在一个点前会有分岔路口的可能,但是现实就是走过这个口子那条路也就为你永远的关上了。她的灵魂开始自然的分裂成了两半,与自己交谈,审视自己的过去现状与未来。一个人过多的自省带来的可能不仅仅是改变,可能是死胡同。
在海边遇见的那个溺水身亡的男子像给了她生活一个新的契机。她看着那个爱慕自己的男子在海浪下消失了踪影,有那么一瞬间她是想呼喊的,我想或许只是她失去了喊叫的力气。这就像是在尝一个果子的味道,开始嚼的几口或许是因为饥饿或者渴望,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吃,等到咽下去后突然再回想刚才的味道,发现只剩下微酸或者甜了。在我们吃掉几个果子的时间也就过完了一大部分的生命。她在旅馆里与自己的灵魂形影相吊,决定回去比格。
在和蒂耶那见面的那一瞬间也没有我们所想象的火花四射,风雨过后的平静总来得有些轻松婉转,终于他们还是走在了一起,“我要的是你”这话从蒂耶那嘴里说出并没有煽情的气氛,我感受到了一种匆忙回归平静生活的意图。
天黑了,十月的夜晚,雷阵雨后一片清凉。这是杜拉斯的结尾。
天亮了,八月的清晨,同样是雷阵雨后一片清凉。这是成都的心情。
13/15页平静的生活读后感(十四)
对杜拉斯来说,“平静的生活”这个短语本身就是一个悖论。用平静来修饰生活,也许她想要提供给我们的仅仅是一种理想的可能。
《平静的生活》这部小说,整体来说,情节明了。三段式结构,第一、三部分于传统的叙述形式勾画了情节,中间部分是女主人公弗朗索的漫思,最显作家功力,大胆,哲思,不落窠臼。
舅舅热罗姆的浪荡成性,使弗朗索的父亲——比利时R城的市长,卷入了股票买卖,为了替热罗姆还债,父亲挪用了市政府的社会救济金,在省长来视察之前,他没能还上这笔钱。R城呆不下去了,他们一家不得不去了远方——布格,一个贫穷封闭的农庄,在这里,弗朗索度过童年及其以后的时光。单调平静的生活对于二十五岁的她来说是孤寂的。年轻的生命渴望改变,渴望爱情,渴望打破平静。所以,弗朗索向弟弟尼古拉戳穿了舅舅和弟媳克莱芒丝的私通。结果呢?尼古拉和热罗姆之间发生了一场搏斗,之后10天,舅舅死了。克莱芒丝离开。弟弟的情人吕丝恋上了自己的爱人——蒂耶纳。尼古拉卧轨,死相惨烈。
渴望带来什么?面对一系列的变故,弗朗索选择了逃离,去了T城,那是大西洋边的一个海边浴场。
风平浪静时,期待改变;连绵起伏时,使人逃离,渴望回归。碧海蓝天下,弗朗索思绪蔓延,跨越时空的界限,回忆、反思、想象、面对。最终,她认识到了什么?“为他人的历史而心动而痛苦并不意味着什么,这种做法缺乏慎重,我以前不知道。现在,我明白了。更真诚的方式是袖手旁观,让他们独自面对。”面对自己,T城是一个不错的场所。然而,生活惟其波澜不惊,不久弗朗索又目睹了一个陌生男人永沉海底的命运。死亡总是不失时机地降临。她迷惑了了,厌倦了。在镜子前,望着那个既陌生又熟悉的女人,刚刚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却厌恶了生。“每天我都可能死去,可是我从来都不死。”
显然,杜拉斯十分清楚,与“平静的生活”相对应的是死亡。死亡之后,一切归于平静,化为永恒。为什么在拥抱大海的那一刻,弗朗索(杜拉斯)说:“思想害怕自己进入的是一个死去的头脑。”而对“平静生活”的渴望,是不是一种悖谬的存在呢?先看看卡夫卡是如何论断幸福的:“理论上存在一种完美的幸福的可能性:相信心中的不可摧毁性,但不去追求它。”或许,人类的窘境正存在于平静和死亡、幸福和不可能之间的这种极其暧昧的关系。而让人陷入困境的只能是其本身,人总是追求幸福,渴望平静。清醒地意识到它们只是存在于理论上,在我们面对任何一种结局时,失望会小一些,因而坦然处之。
有一个问题,我一直在思考:弗朗索和蒂耶纳结婚了。这个结局出奇得圆满,并恰到好处于平静处结束。这似乎有悖于杜拉斯处理问题的方式。为什么呢?是证明悖论的一种方式?一个例子?抑或是其他的原因?这些我无从得知,这是她的第二部小说,或许,年轻的杜拉斯对生活充满希望。
14/15页平静的生活读后感(十五)
“这个男人,我属于他;当他拥我入怀;低声对我说话;我看见玫瑰色的人生……”可惜,La vie tranquille不比La vie en rose,这样玫瑰色的幸福生活从来不属于那水蓝色封面下的弗朗苏。——对,他有的只是与常人迥异的那份“平静”。
一切都始于女主人公弗朗苏放荡的舅舅热罗姆——挪用公款使得父亲丢了市长一职,使得弗朗苏成了“老姑娘”,使得外甥尼古拉无奈之下与女佣克莱芒丝结婚,甚至与克莱芒丝勾搭……这一切点燃弗朗苏与尼古拉多年的积怨。一怒之下,尼古拉打死了舅舅。这一切撼动了一家人在比格多年来一成不变的生活。满以为可以重获新生的尼古拉却发现自己的女人露丝另有所爱,加之打死舅舅的愧疚感,于是选择了卧轨自杀。而更不幸的是,露丝爱上的正是弗朗苏深爱的蒂耶纳。这些给性格平静如水的弗朗苏淡淡如水的生活投下了一颗又一颗的卵石。一圈圈涟漪,一片片浑浊让她选择了独自出行以舒缓身心,换回的却是失意。但最终,等待着她的却是一个好消息:蒂耶纳始终爱着她。她的生活终归平静……
弗朗苏的一生注定与水结缘。她与一家人在秋日去河里游泳。在水边。她看到了露丝对自己爱人蒂耶纳的爱慕和蒂耶纳在她与露丝之间的选择。尼古拉死后,她来到从未看见过的海边。在那里,她在暴风雨中走向深海,海的力量和恐怖让她想清楚了热罗姆的功过、尼古拉的了断、蒂耶纳的心意,以及她自己的决断:生命是渺小而脆弱的,死亡只是必然的尽头,不是合理的出口。她的心正如那被暴风雨搅浑的海湾,几天后又云淡风轻。尽管,她与一个路人的遇难擦肩而过,她也并被人们的谴责打垮;回家发现露丝对蒂耶纳的殷勤,她也平和面对,她拿出了一份出人意料的女性的超然:她尊重了蒂耶纳的选择。即使最终得到幸福之后,她仍然选择了平静。
她时常描述着她在亲近的人身上体会到的气息:诺埃尔身上的干草味,母亲身上的花香,蒂耶纳身上阳光的味道……但她从来没描述过自己的气息。我想,那一定是水般的气息:从山里流来,无欲无求,不带一点杂质,是清新的水;流过荒漠、险滩、泥沼,染上一身的污浊,曾一度散发着腐朽的气息;然而,她只是流着,直到流入了大海,在那沉淀污垢、包罗万物的空间,他也有了整个海洋一样宽广、平静的心。——玛格丽特正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无奇却曲折,平凡而深刻的故事。
这本书是一位深深喜爱杜拉斯作品的朋友送给我的,我兴高采烈地拿回家。然而,对着那枯燥的蓝色封皮,一股失望涌上心头。任何一位青年体内涌动的都是热血,我实在无法从这位 内心沧桑的法国女作家笔下读出些味道,囫囵翻了几页,便将其束之高阁了。
如今,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我无意中翻出了它。勉强将其读完,心中却顿生一种奇妙的感觉。——正如弗朗苏所经历的,我们的生活应当有一股水般的气息——即使她还是那个比格的农家女,我是一个忙碌的现代人。
15/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