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和巧克力工厂》是一部富有想象力和奇幻色彩的童话故事,讲述了一个贫困小男孩查理在神秘巧克力工厂的冒险经历。作者罗尔德·达尔用幽默幻想的笔法描绘了五个性格各异的孩子在工厂主人威利·旺卡的引导下的奇幻旅程,展现了聪明、勇敢和诚实的重要性。整个故事充满了欢乐和温暖,让人流连忘返。
《查理和巧克力工厂》读后感(篇一)
插图很赞,第一次意识到插图的有趣,各种憨态可掬或栩栩如生,关于巧克力工厂的各种奇思妙想也很有意思,偶尔看看童话感觉不错。其实小说没有电影添加的各种拒绝继承工厂或者旺卡先生父亲的故事,不过电影确实更丰满,有机会再看一次电影
1/15页《查理和巧克力工厂》读后感(篇二)
一直都觉得读这本书时真的会感到很幸福很幸福,比书中的查理还幸福。
是我小时候看的书中,为数不多的,而且我还很喜欢的冒险类丛书。小时候看总想要去旺卡先生的工厂看看,各种各样的巧克力车间,奇奇怪怪的工作人员,我真的觉得太有意思了。甚至因为这个去看了电影。
电影的叙事没有书这么清晰,但是把旺卡先生的那个形象塑造的更好一些了。
其实这个故事是有续集的,应该是叫《查理与大玻璃升降机》,这就和巧克力工厂没什么关系了,我觉得没有这本有意思。
当然,这位作家的同系列书也很好看,真的是我的童年回忆。
2/15页《查理和巧克力工厂》读后感(篇三)
威利.旺卡先生是一个很有钱的发明家和巧克力制造商。他发明了很多奇妙的东西:比如说一条巧克力大河、粉红色的硬糖大船、比如说能量极高的魔术口香糖、有着两只圆滚滚的眼睛的方糖、电视巧克力糖、超级维生素巧克力让来参观的小朋友们大开眼界。后来因为工厂里混入了很多来自其他工厂的间谍,旺卡先生不得不辞退所有工人,取而代之的是来自伦帕地区的小人为他工作。同时旺卡先生又很慷慨:看到饿得不行的查理和乔爷爷,他给了他们一人一杯热巧克力。
我认为旺卡先生有丰富的想象力,顽强的毅力、灵活的应变力,所以才会有如此庞大的巧克力工厂的诞生、延续和辉煌。
3/15页《查理和巧克力工厂》读后感(篇四)
查理家经济条件并不好,想不到的是他去了巧克力工厂,最后旺卡先生决定把巧克力工厂送给查理。
在参观工厂的过程是一次奇特的经历。每个参观者都感到了,无限着迷、狂喜、好奇、惊讶和迷惑不解。其中四个孩子都因为迷恋上工厂里的物品,而去干出一些让人讨厌的事情,而失去了竞选资格。
最不可思议的是小查理竟然留到了最后,因此,旺卡先生觉得查理是一个合格的巧克力工厂候选人,就把巧克力工厂送给了查理。
这个故事让我明白欲望和梦想似乎是一回事,可又会产生截然相反的结果。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所以手持灯光的引领我们走向梦想的隐者才是我们真正的朋友。引诱我们的放任逍遥也许是我们最该提防的魔鬼。
4/15页《查理和巧克力工厂》读后感(篇五)
和女儿共读的第四本书,她非常喜欢,每天放学都要和我一起读。
她读得兴致盎然,主要是折服于各种巧克力的想象,我读得津津有味——说教的味。
我们俩讨论的时候,我会拿出来那些失败的孩子毛病往她身上套,你看你是不是像麦克蒂维一样爱看电视,你是不是像奥古斯塔斯格鲁普一样贪婪好吃,你是不是像维奥莉特博雷加德一样有让人“恶心”的习惯,是不是像维露卡索尔特一样什么都要。
甚至查理捡了钱去买东西吃,而不是等失主回来(我小时候读的故事都是这样的),这个行为对不对,我们俩还讨论了一番。抟抟的结论是,他做得不对,但是查理太饿了,没有办法。我说很好,道德重要,但是生存更重要,不要被别人的道德绑架,更不要被自己的道德绑架——也不知道她听懂了没有。
总之这本书让我读得爹味满满地,还好她是个一年级的小姑娘,如果上了初中,估计转脸就会走开了。
这本书读完了,我也给她上了一堂德育课。
就我个人来说,一面读,我一面想,这是童话版的《十宗罪》吗?
或许不是,罗尔德达尔先生只想讲一个好故事吧(可以从他另一本《了不起的狐狸爸爸》读出来这一点),根本就没想那么多吧,但故事也要符合主旋律,那就让最贫穷最懂事的孩子赢了一切吧。
读完了这本书,我无意间在网上看见当年我在《故事大王》发表过的儿童故事《堂堂的筋斗云》,给抟抟读了,她说爸爸你写的比《查理和巧克力工厂》还要好,哈哈哈,这是我最棒的读者给我的最高荣誉。
5/15页《查理和巧克力工厂》读后感(篇六)
这本书是所有人的童年 ,我相信哪怕是成年人都不能拒绝这一座巧克力工厂。可一定程度上,这本书也是一本有关家庭教育的寓言故事。我认为作者是想传递正确的教育理念,那几个没有入选的孩子,代表了现代家庭教育普遍出现的四种问题。
奥古塔斯很贪婪,而父母对他放任不管,导致他被吸入大管子第一个出局。维奥丽塔骄傲自负,她的父母还鼓励她去争强好胜,导致她变成了一个大蓝莓。维鲁卡任性骄纵,她的父母对她无原则溺爱,导致她沾满垃圾。迈乐相对来说成熟一些,可是毫无想象力,这是他父母不知道怎么教育,只是把他丢在电视机前的缘故,导致他被电视传输系统缩小。查理的家庭虽然贫困,但是给了他很好的教育,让他精神富足。他是一个温暖、善良、有童心的孩子,他得到巧克力工厂不仅仅因为乖。虽然不排除有《坏种》里那种孩子,但大多数孩子就是一张纯洁无瑕的白纸,你给了他什么样的教育,他就会变成什么样子。 电影中的威利•旺卡有些神经质,我以为是演员风格的问的扮相题。可是看了原著我发现约翰尼·德普的扮相也就比我想象中的威利年轻了一些,他演出来的感觉没问题,旺卡先生不同寻常的思维让他的确有点神经质。我认为旺卡先生这个古怪的、孤僻的、敏感又带着孩子气的天才,心里一定有什么缺失需要填满,他应该是需要家人与爱的。而小说里完全没交代他的故事,导致他仅仅是一个怪人,完全不知道他为何如此,甚至有点莫名其妙。 我没有去了解作者的生平,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在我看这部作品时,我一直感觉作者的童年似乎有什么阴影。他这部作品很有趣,不论对什么年龄段的人来说都是如此,只是里面有些细节有点“暴力”。我认为他不是故意为之,这些细节就是他想象中的一部分,是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似乎在潜意识里,他用这种方式在宣泄和处理他自己的某种情绪。
6/15页《查理和巧克力工厂》读后感(篇七)
《查理和巧克力工厂》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叫查理的小男孩,他出身贫寒,与自己的六位家人住在一个破旧的小屋子里。在他所居住的小镇上,有着全世界最大的巧克力工厂,工厂非常神秘,大门紧锁,从来没有人进出。有一天,工厂的主人威利·旺卡发出告示,他将邀请五位幸运的孩子参观巧克力工厂,全世界购买旺卡巧克力得到包装纸里金奖券的孩子都有机会,还能有一辈子都吃不完的糖果。贫穷的查理通过三次尝试,最终发现了金奖券,成为了最后一名幸运儿。在参观工厂的过程中,其他四位孩子在工厂里新鲜事物的诱惑下,都惹上了麻烦,退出了参观。而查理留到了最后,得到了威利·旺卡的喜爱,成为了巧克力工厂的新主人。
这是我在小学时候看过的一本书,直到现在我上大学,也会经常翻阅。每当我重新看这本书时,我都会被里面的内容吸引。在小时候,一直想要有像威利·旺卡一样的巧克力工厂,住在巧克力做的房子里,屋旁有巧克力做的河流,伸手就能摘到糖果的大树,无忧无虑,自由自在。但是这终究是我的幻想,永远是我寄予在小说里的乌托邦。
在《查理和巧克力工厂》里,我们能看到亲情的美好,查理的家人们虽然都知道自家家境贫困,但是还会满足查理想去工厂的心愿,在查理生日的时候送一块旺卡巧克力,善良的查理将巧克力都分给了自己的家人。同样,我们也能看到暴食的奥古斯塔斯,强硬固执的迈克学,娇气霸道的维鲁卡,爱炫耀的维奥莉特,他们都为自己不听威利·旺卡的行为付出了代价。他们都是现实中自私自利人们的缩影,而查理的纯真和善良与他们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只有他才获得了威利·旺卡的大奖。
纵使贫穷,也有属于自己的幸福,也会得到人生给他的回馈。不管命运如何坎坷,我们都要像查理一样保持纯真和善良。
7/15页《查理和巧克力工厂》读后感(篇八)
提示:
·本书看完,不妨看一看同名电影。
·第12章有一段文字,写了约瑟夫爷爷知道查理得到金奖券时的神态、动作和话语,写得十分精彩。
分章
1. 【选做】巴克特一家非常穷,以致于小查理经常忍饥挨饿。你有过这样忍饥挨饿的时候吗?饿了多长时间?说说那时的感受。感受写40-100字。(第1章)
2. 威利·旺卡先生为什么让奥帕-伦帕人来他的巧克力工厂打工?(第4章)
3. 前四个金奖券得主各自有什么缺点?你觉得哪个孩子最讨厌?(第6-8章)
4. 旺卡先生为什么把准备把巧克力工厂送给查理?请说三个原因。(第30章)
整本书
5. 作家们都非常擅长写一个吸引人的结尾,以便让人接着看下去。本书共分30章,哪两章的结尾让你忍不住读下一章?
6. 这本书有哪三个地方让你惊叹:真是太有想象力了!
7. 奥帕-伦帕人分别在哪四章唱了四首歌来讽刺 四个习惯不好的小孩?请写下章数。
8. 写一段50字以上的图书推荐稿,把这本书推荐给同龄人。(也就是说,三个空格要写50字以上。)
大家好,我把《查理和巧克力工厂》推荐给大家,因为:1._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
9. 有的书故事很精彩,有的书插画很精彩。这本书的故事和插画都很精彩。我最喜欢的插画是“维奥莉特胀成气球”(第21章)和“瞪眼睛的方糖”(第23章)。当然,引号里面的文字是我给插画起的名字。找一幅你最喜欢的插画,并为它取个恰当的名字。
8/15页《查理和巧克力工厂》读后感(篇九)
我记得,一开始是小时候在电影频道上看到的电影。那个时候,家长觉得看电视影响学习,而且电影播放的时间接近规定的上床时间,所以片子看了一半。心里想了好久,记了好久。长大了,终于在网上看完了,算是圆了童年的一场遗憾。
电影是个好电影,画面瑰丽,情节有趣。别的就不多说了,这里,我主要是谈谈这本书。
因为在学英文,所以看了英文原著。当时,看到书的时候,特别地激动。真的很爱那部电影,也特别好奇原著是怎样的。因为是先看的电影,而且是非常棒的电影,所以故事情节其实记得很清楚,看书的脑海中总是会浮现电影中那些瑰丽的画面。同时,这是一本写给孩子的童话故事,情节和语言都很简单。一个贫穷的家庭,有着自己的小幸福;一个纯真的好孩子,最终获得从未期望的礼物。很典型的童话故事,没有真正的邪恶,即使有,也终将被战胜;善良的人总会得到幸福。可以说,对于已经被某些现实风、黑暗风故事荼毒过的我来说,这种童话故事实在是过于傻白甜了。可是,最终我还是把书从头到尾看完了。
因为,我也想要那样的巧克力工厂。奇幻的、神秘的巧克力工厂。
巧克力房间,是一个美得让人的陶醉的世界,山谷、瀑布、河岸青青草。巧克力瀑布,薄荷软糖小草,美妙的糖果世界。
还有那些好玩的糖果:永久棒棒糖:放一颗永久棒棒糖在嘴里,不停地吮,而这颗糖绝对不会缩小一点儿!
发丝太妃糖:只要吃上那么—丝,就会长出一头滑亮芳香的头发,还会长出同样美丽胡须!
可以当饭吃的口香糖:吃一颗,就好像吃了一顿正餐,含有三道莱肴味道!
还有还有,会四下张望的方糖;深一万英尺的冰糖石矿;椰子溜冰场;草莓汁水枪;可以种在花园里的太妃苹果树;能够对付你的敌人的爆炸糖果;晚上在床上吃的发光硬糖;吃了可让牙齿绿上一个月的薄荷枣;可以补牙洞的焦糖;给唠叨父母吃的粘牙太妃糖;吞进肚后会在肚里快活地蠕动的糖;看不见的巧克力;可吮吸的糖衣铅笔;柠檬水游泳池;手捏奶油巧克力软糖——把它捏在手里,立刻会尝到它的味道;彩虹水果糖——吃后全身会闪出六种不同的色彩······
糖果本身就够美好了,还是这样有意思的糖果,多么奇妙的想象力,多么奇妙的巧克力工厂。
天马行空的想象,理所当然地描述,激起我无限向往。毕竟,生活时常无趣,而幻想世界从未让人失望。文字的魅力,就在这亦真亦幻之间。
9/15页《查理和巧克力工厂》读后感(篇十)
这本书赋予我读书的灵魂,在看这本书之前我还不那么喜欢看书,但是直到有一天我看到这本书,我好奇地拿起来看了看,我觉得很有意思,所以就认真仔细的看了起来,一口气看了50页之后我内心体会到了读书的乐趣,然后我就又开始全神贯注的一口气看完了。看完之后我看了一下这本书的作者是罗尔德·达尔,从此我就在内心永远的记住了这个名字。他的书让我疯狂,我觉得他是儿童的太阳,这里面的威利·旺卡遇到了奥帕伦帕人,他们住在一个奇异的地方,书里面的麦克·蒂维的爸爸是个老师,他说地球上根本就没有奥帕伦帕人,他看到奥帕伦帕人感到非常惊奇,又问威利旺卡是从哪里来的,威利旺卡没把他当回事,继续讲他的巧克力工厂,里面有很多奇特的巧克力和冰激凌,比如说不会融化的巧克力和冰激凌,还有永远吹不破的泡泡糖。他的员工本来不是奥帕伦帕人,而是人类,查理的爷爷就是其中一个,因为中间有一些人是间谍,是在别的巧克力工厂工作,是到查理巧克力工厂去偷秘籍的。就是因为这件事,威利旺卡把他的巧克力工厂关了,把工人都换成了奥帕伦帕人。
后来威利旺卡做了个决定,决定让五个小孩子去参观他的工厂然后比赛,其中一个就是真本书的主人公查理·巴克特,他成了最后的赢家,威利·旺卡用他神奇的电梯把查理送回了家,这差不多就是这本书的结局。这本书还有后续,后续的名字叫《查理与大玻璃升降机》,那本书也很有意思,曾经一直没有买到,我那时非常想要看,直到有一天终于买到了,一到家我就兴奋地看了起来。
我最喜欢这本书的部分是查理得到了金票,可以进巧克力工厂,我跟他一样高兴,这部分我最少看了十遍,这本书我也看了两三遍。我还在有一次班里每一个同学都要推荐一本书的时候我先举了手,推荐了这一本书,这本书我不仅要推荐给我全班同学,我还要推荐给更多的人。
最后,在《查理与大玻璃升降机》里面查理他们进入了白宫,因为他们有一次在宇宙空间站救了138个人,得到了美国政府的邀请进入白宫,他们在白宫住了几天,这本书没有写他们那是发生的事,但是我猜想他们住在白宫的那几天过了之后,他们可能定居在威利旺卡的巧克力工厂。最后,查理从住一间小木屋的穷孩子变成了全世界最富有的人之一,因为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威利旺卡的巧克力工厂是全世界最大的。请看到我的书评的人,转发给其他人,让这本书更家喻户晓,带给小孩子更幸福的童年。谢谢。
10/15页《查理和巧克力工厂》读后感(篇十一)
5张金奖券已用金纸印好,分别藏在5块普通的巧克力糖的包糖纸里,谁要是拿到金券就可以得到足够吃一辈子的巧克力糖和糖果!
哇,这是多么有诱惑力的奖励!
这是旺卡巧克力工厂主人旺卡举办的特殊活动,他想用这个方法选出工厂的接班人。
查理和他的家人,一共7口人生活在一个只有两间房、一张床的小木屋里,一日三餐吃的都是卷心菜汤。
要命的是在查理家附近就有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最好吃的巧克力工厂,查理每年只能在生日的时候才能得到一块小小的巧克力糖,他会像得到金子一样呵护它,一口一口舔它,这一块糖能吃一个月。
其他时间查理只能在上下学路上经过巧克力工厂时,拼命高高地抬起鼻子,深深地久久吸进他周围沁人心脾的巧克力香气。
旺卡金券的活动登报后,无数人为之疯狂,有的人为了拿到金券甚至去抢银行买旺卡巧克力。
查理也想要一张金券,可他很穷很穷,穷得一家七口人天天喝卷心菜汤,穷得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睡在一张床上的两头,哪里有钱买巧克力。
4张金券已公布得住,差最后1张,就在这是查理回家路上捡到了50便士,经不住诱惑买了2块巧克力的查理,出奇意外地拿到了做梦都想要的金券。
5个金券得主,也就是5个小朋友以及家人受邀一起参观旺卡巧克力工厂,4个小朋友每个人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一路上禁不住诱惑都陷入了麻烦之中。
只有查理是真的爱吃巧克力,自然经过了重重考验,成为了旺卡工厂接班人。
罗尔德·达尔的《查理和巧克力工厂》,另一个角度诠释了“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我们还可以和孩子延伸出以下内容:
❶当你真心想要做成一件事时,整个宇宙都会联合起来帮助你。我们可以借此机会介绍给孩子另外一本书《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❷拥有坏的习惯会让我们像故事里的另外4个获得金券的小朋友一样,受到各种惩罚,比如掉到玻璃管中、掉到垃圾室中……
11/15页《查理和巧克力工厂》读后感(篇十二)
量近的快乐都是书本给的。和花生一起读了《查理和巧克力工厂》,我们一下就被这个故事给迷住了。花生说,妈妈,旺卡先生好疯狂啊。
故事从旺卡先生向全世界发放五张金奖券开始,得到金奖券的人获批来参观这世上最大最神秘的工厂。随着金奖券一张被一张找到,我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当查理阴差阳错得到最后一张金奖券时,我简直和他一样激动得要晕厥过去。书的第一册在这里戛然而止,可你简直没办法就此停下,只想迫不及待的翻开第二册,跟随五个家庭开始参观之旅。
从这里开始,罗尔德达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彻底展开,你能想到不能想到的神奇物品都在工厂一一展现:永远吃不完的石头弹子糖、热腾腾的巧克力河、看起来圆乎乎的方糖、被雇佣来剝核桃的松鼠。。。跟着旺卡先生穿梭于工厂,我和查理一样,啧啧惊叹,双眼闪烁兴奋的亮光。故事的最后小朋友们因为各自缺点得到教育,最平凡的查理出其不意的得到巧克力工厂的所有权。
这书简直具有好故事需要的一切元素。鲜活的人物,曲折的剧情,独具一色的文笔。罗尔德塑造了包括旺卡、查理、奥古斯塔斯、维鲁卡在内的十几个各具特色的人物。所有人围绕参观巧克力工厂在短短几天里编织出奇妙又让人爆笑不断的故事。罗尔德用了最热烈的笔触来描绘这个故事,旺卡先生每段话都要用上十几个感叹号,第一次见到孩子们时,他“用惊人的力气”和小朋友握手,大叫“看见你太好了!真高兴!真荣幸!太高了!进来吧!进来吧!”。看见查理爷爷时,他叫道:“很高兴见到你,老先生!”,后面紧跟着几个新词:“大喜过望!大喜若狂!大喜若醉!”光是肴着,就仿佛被旺卡先生的热情所感染,迫不及待想和他一起进入工厂。
不敢相信,这竟是我看过的第一套罗尔德的书,我的童年可错过太多乐趣了。不过,因为是儿童书,每个人难免有脸谱画倾向,贪吃、骄纵、沉迷电视,小朋友的缺点明明白白,也因为缺点陷入困境。罗尔德此时化作熟悉的大人,居高临下,谆谆教诲:不要贪吃哦,贪吃会跌人巧克力河,被玻璃管挤瘦;不可以沉溺电视机哦,被吸入电视机变成小矮人可不好办啦。。。而小查理,似乎什么都没做,就因为没有明显的缺陷而被委以巧克力工厂的大任。此外,查理爷爷那样乐观、温暖、抱有童心的人,晚年为什么会落入那样贫困的境地呢?
但不管怎么样,罗尔德真真是写故事的高手,推荐所有小朋友和大朋友都来读这套书。
12/15页《查理和巧克力工厂》读后感(篇十三)
倘若能有一本既温暖向上,又坚韧有力,情节曲折,丰富生动,内容完整又简洁恰当,语言幽默,而且能满足儿童的认知能力与想象力,令孩子们手不释卷的故事书,那一定是罗尔德·达尔的《查理和他的巧克力工厂》。
抱歉,我用了很多的形容词,问题是,这些形容词全都符合。
倘若延伸开来,还可以扩展到他的《玛蒂尔达》、《了不起的狐狸爸爸》、《世界冠军丹尼》、《好心眼巨人》和《女巫》。
上面这些作品全都匹配上述那些形容词。
那么,一定有人会问,难道林格伦的《长袜子皮皮》、J·K·罗琳的《哈里波特》不在此列吗?
世界上还有那么多的优秀作品呢!
真得,其他的作品很难有这种效果,要么注重传奇性损失了故事的简洁,要么兼顾多个年龄段的读者而使作品变得晦涩。这些作品的某些元素,一旦拨动不了儿童的认知和体味的敏感点,就拉开了与众位小读者的距离。
只因罗尔德·达尔其与众不同的自身经历。因此,与其说罗尔德创作了故事,不如说是他的经历造就了故事。故事的创作是需要经历的。
罗尔德·达尔经历丰富而曲折,罗尔德·达尔做过飞行员、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有过惊险的空中激战、当过像特务工作一样的“空军大使”、写过拥有无数影迷的007电影剧本《你只能活两次》、娶了一位奥斯卡金像奖电影明星做妻子(Patricia Neal)、自学成为美术收藏家、鉴赏家、古董家具专家、美酒专家及种兰专家,最重要的是写过魅力无穷的儿童文学作品,获奖无数.
尤其小时候,罗尔德3岁时父亲去世了。母亲带她继续呆在英国受教育,在寒暑假时再返回挪威生活。在英国受教育期间过得非常不愉快,遭受到老师们很多非人的折磨。
所有经历,都为他后来的文学之路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那么并不是每个人都有他那么丰富的经历。是的,每个人的经历都不同,所历练的心境也不同,创作的故事自然也有差别了。
经历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亲自经历;一个是阅历,阅历即阅读的经历和经世阅人的过程中的结晶品。
作者均是从经历中取材,来满足自己的表达,或满足于取悦,或试图摧毁某些不良的价值观,最重要是建筑符合自己人生理想的世界。
不仅是故事创作者,一个好的评论员也是以历史的眼光来看待作品。他必然读过很多很多书籍,高屋建瓴,从作家所处的时代,从作品所讴歌的物象,从作品所流露的情怀入手。因此,评论也是基于经历的,是基于阅读的经历。
倘若说,罗尔德的故事来源于他的亲身经历;林格伦、罗琳的故事则来源于她们的阅历。在纯文学世界里,少数人用经历写作,如莫言;大部分人用阅历写作,如博尔赫斯、马尔克斯等等很多作家。
13/15页《查理和巧克力工厂》读后感(篇十四)
厚厚这个单元的作文题目是推荐一本书,他推荐了《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以下是他的推荐作文,给他记录一下:
今天我要向大家推荐一本书,名叫《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作者是英国的罗尔德·达尔。是英国杰出作家,剧作家,由明天出版社出版。
《查理和巧克力工厂》的封面上,是一座大工厂,中间印着红底黄字的书名,上面印着5个大字“罗尔德·达尔”和英文名,勒口上写着作者的简介。
这本书讲的是一个平凡,贫困的家庭依然乐观生活,并且崇拜旺卡先生及其巧克力工厂,最终生活变得幸福的故事。
故事的小主人公查理·巴克特住在一个极其贫穷的,一年只买得起一块巧克力的普通家庭,而他在长辈口中知道了旺卡先生的伟大工厂,而又阴差阳错中在五位获准参观工厂的小朋友中脱颖而出,成为下一任工厂主。
文中的人物性格特点分明,栩栩如生。作者的运用大量笔墨描写了巧克力工厂,那宏伟、多样性、数以万计的千奇百怪的车间更是任何人想象力都难以企及。
文中通过人物的行为,把人物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旺卡先生的伟大、查理的纯洁、奥古斯塔斯格鲁普的贪吃等,一旦拿起这本书你定会手不释卷,看完便会回味无穷。
顺便说一下,本书的结尾连接着达尔的另一本书——《查理和大玻璃升降机》,也是值得一读。本书的电影也推荐你去看一下。
14/15页《查理和巧克力工厂》读后感(篇十五)
参观巧克力工厂的过程是一次奇特的经历。每个参观者都感到惊叹不已和迷惑不解,他们看到了飞流直下的巧克力瀑布、川流不息的巧克力大河、郁郁葱葱的口香糖草地……这些 “糖衣炮弹”让其他四个孩子都失去了控制,过度张扬自己的调皮个性,都遇上了不可收拾麻烦,退出了参观。可是查理却还是我行我素、不为所动,专心致志地参观巧克力工厂,让威利.旺卡先生很是喜欢,所以查理成为了巧克力工厂的新主人。
我们不能像暴饮暴食、不爱思考的奥古斯塔斯,被家人宠坏、娇气霸道的维鲁卡,嚼口香糖冠军、只在意自己战利品的维奥莉特和爱炫耀自己、痴迷于电视的迈克学,因为他们一个比一个自以为是,总会让人觉得很讨厌。
虽然查理非常贫穷,但他却孝敬父母,尊敬长辈,从一个小小的举动就能看出:在生日的时候,查理只有一小块巧克力,可查理还是分给了自己的家人。
很多中国父母的爱很无私,从小管到老,一刻不能放松,丝毫不求回报。这是伟大的爱,也是狭隘的爱。因为这爱的终端是死胡同,它只是单程路,从这头到那头,没有河流蓬勃入海的那种力量,也得不到落地生根繁花似锦的结果。
我在学校门口接孩子放学,每天都能看见有些已经人高马大的孩子,一出校门就把沉重的书包甩给爷爷奶奶,他们两手空空嬉笑着和身边的同学打闹,完全忽视了这些老人家。当然,老人们也从不拒绝,他们觉得这是正常的:孩子还小,不需要承担和付出。
有人总相信,孩子小不需要为父母做什么,以后他们就懂了。这是错误的想法,知道付出,是被训练的结果,而感受到付出的快乐,是比被爱还要大和广博的情怀。
民间有句老话说:惯子如杀子。
你娇宠他,捧他在手心,他永远只需要想着自己,久而久之,就会变得自私,而自私的人很少有真正的快乐,因为他们永远只看到自己失去了什么,最后他们的世界将缩小到只有他自己。
娇惯孩子是很短视的一种行为。漫长的人生中,当父母的只能有短暂的时间将孩子奉为至宝,在绝大多数光阴中,他们需要独自面对这个世界。教会他们有爱,会爱,才是父母给孩子最珍贵的一份礼物。父母的爱再浓再烈,若是都在他的心里结不出善意,那这样的爱还有什么意义呢?如果一个人连朝夕相对的父母都不知道怎么爱,在这个世界上还会有别的值得去付出的人吗?
掩卷后,作为孩子的思考,无非就是“好孩子会受到嘉奖,坏孩子要被丢到垃圾堆里”。而处在一个能理性思考的年龄段里,思考的就不仅仅是这些了。我们不妨把这些人称作“大人”。
大人们的世界里充满了谎言与欺骗,虚荣与自负,读读查理的故事,有的时候会觉得查理似乎有一点孩子气的傻。但我可以毫不犹豫地说,只有最冷酷的大人才会这样想。
查理实在是太完美了,这世界上每一个家庭都需要这样一个能给家庭带来无限欢乐的好孩子,而不只是淡漠、冷酷,这个故事同时也暗示了孩子的世界不全是美好与纯真,他们也会有无情的一面,这些因父母纵容而无限放大。
世间最可怕的情感不是恨,而是漠然。但这个世界上的漠然远远多于美好的情感,查理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孩子,他象征着纯真与善良,而纯净美好的心灵,就一定能收获好运气。
15/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