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是怎么看病的》这篇文章深入浅出地揭示了医生在诊断疾病时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文章指出,医生需要全面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体征,同时还要结合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只有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经验丰富的医生才能准确地诊断疾病,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
医生是怎么看病的读后感(一)
这是一定是个很温柔的医生写的,全本娓娓道来,如在耳边轻轻诉说,不急不躁,有情义有专攻,常常热情坚定偶尔无奈茫然。。。
哈哈大概是我最近有点过度沉溺在医森的温暖里脑补太多了,我的锅。
应该说看完书我对现代医疗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对书中提过的生理病理知识也有了一定了解。这本书温柔地给了门外汉一个略略偷瞄几眼现代医疗神秘面纱下风情的机会,很棒,是个不错的入门级科普读物,四星。
医生是怎么看病的读后感(二)
国外很多家庭都从小对孩子进行循序渐进的医学救护常识,记得有看过一则新闻,一位美国的父亲,对自己的孩子经常进行医学救护常识的灌输,当一天自己在家昏厥时,自己的孩子沉着冷静,拨打了911,然后成功的将自己的父亲脱离险境。
这个事情说明了孩子了解医学救护常识的重要性。当一个对医学常识都了解的病人,能够更好的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有个全面、概括性的了解。
记得有一位老中医说过,治病需要首先问问自己,是否身体没有达到和谐,也就是阴阳不协调。《黄帝内经》中有云: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chēn)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我们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作息中,要学会统筹安排,不要熬夜,压力要及时排解,这样才能对身体的健康起到积极的作用。
在饮食方面,要减少垃圾食品的摄入,少喝可乐、少吃油炸、腌制的东西,多吃水果,这样就能保证各种身体需要的元素。
医生是怎么看病的读后感(三)
刷知乎时有次遇到这样一条有趣的问答:
题主问:有哪些被忽略的医学常识,可以让普通人自行处理伤病(句式最好为针对___症状,最好第一时间___,最好不要__)?
题下人答:针对(各种)症状,最好第一时间(遵守医嘱),最好不要(带管制刀具)。
关于中国如今的医患关系解决方案,最好笑却又最简洁明了回答莫过如此。可,怎样让病患及其家属“针对(各种)症状,最好第一时间(遵守医嘱),最好不要(带管制刀具)“呢?
随着现代医学不断的发展进步,不少历史上曾认为无解的医学问题已迎刃而解。但,就像人类社会一直在不断进步一样,病毒和病种也是在不断更新换代的,这也注定了医疗领域充满着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换言之,即便医学再发达,医生再努力,一些“抢救无效”的不幸事例还是不可避免地会发生,这不仅是自然规律,也是促进医院和医生不断探索医学科学的动力。然而,这依旧不能改变很多患者及家属不理解,对医疗期望值过高,辱骂甚至殴打医生的现实,怎办?在期望医学不断进步的同时,我想,让大家了解最基本的医学常识应该也很重要吧。
疾病是怎么诊断的?药物有什么副作用?医生是怎样写病历的?怎样读懂化验单?怎样判断该做X光还是B超?医生为什么把你抛下先给别人看病?看中医时要注意的问题……诸如此类问题,对大夫来说也许是最简单不过的知识,对患者及其家属来说却是个神秘的谜。
很多时候,医生往往不愿意,或者是没时间告诉患者及其家属以上这些,这便造成了双方信息、知识的不对称,误解增加,矛盾升级。田大夫在本书中用最简明的语言做了阐述,即便是从未有过系统化医学学习的读者亦不会读着吃力,功德不小。
当然,医患问题的解决,强化政府职能,舆论做好监督,保持良好顺畅的医患沟通等亦是十分必要,但对医生工作的了解和尊重却可谓解决这一问题的根基,在强调医护工作者不仅要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心理素质,而且要有高深的专业素质、广博的人文素质同时,患者及其家属也该遵循知情、晓理、同意、自由、不伤害的基本原则。毕竟,医患之间本应该成为社会上最和谐的人际关系。
感谢田吉顺大夫,他用这本著作给普及医学常识开了个好头,如田大夫所言:“‘记事者必提其要,篡言者必钩其玄。’要想比较快速的涉猎一个领域,比较好的方法,就是从这个领域内的问题和事件入手,由领域内的专业人士结合具体问题,做出提要钩玄的说明,直接讲明主要内容,读者再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就可以对这个领域形成一个自己的认识。”
如果可能,希望市面上这样的书籍越来越多、也会有越多越多的人阅读到它们吧。让正牌医生靠着自己的知识共享赚点稿费,总好过神棍大神在朋友圈病毒式洗脑大家;让医生跟跟患者用最起码公认的医学常识来讨论问题,也总是好过靠管制刀具解决医患问题的。
医生是怎么看病的读后感(四)
前几天同事家人病了,奔跑于医院,事后说起来,当时在医院看病时真后悔没有找个医生当男友,这样看病多方便,有啥病医生就全治了啊。
想起田医生说过,病人来看病,期望值是很高的,希望可以发现问题所在,正确地解绝问题,花了钱,就是为了得了一个答案。但现实并非如此,医生并没有维修人体指南这样的手册,也无法一针见血的指出问题所在。
青岛出版社推出的听超会讲故事的产科男医生说《医生是怎么看病的》,这里的医生就是田吉顺,身经百战的产科医生。著有《行医者说——知乎田吉顺自选集》《妇产科男医生告诉你》。
本书共从六个章节来写,分别是医生看病不是修电脑,医生说话不可能百分百,现代仪器只能提供参考,医生是靠什么做出诊断的,医生总有颗怀疑的心,以及每次就诊,都是医患之间的缘分。田医生专门为我们答疑解惑,告诉我们医生是怎么判断病症,医生面对病人时的逻辑和真实想法。不是专业的医科书,也不是某一科的科普书,而是讲述医生这个职业,他们是怎么工作的,告诉我们医生不是神,医生只是人啊。
人有疑问,总感觉找专家就能找到答案。其实专家也是人,并非万能的。就像这人学了英文字母,随便指个单词,不见得就非得认识。而医生也不能凭肉眼一看,化验单一瞅,就能药到病除。所以有些事情总得经历多了,医生有了经验,才能从中得到领悟。
田医生提到过剖宫产,这在中国确实非常常见,随便问问,十个人,有九个是剖的,都说医学发达了,这种手术做得多,但是手术就是手术,仍是会有的手术风险的,这些风险是不可遇见的。田医生也实事求是的讲到,这种剖宫产对婴儿有影响,对产妇也是有极大的影响,如瘢痕妊娠,前置胎盘,瘢痕子宫的破裂等等。
同样关于自然分娩,几乎没有不侧切的。当然这一刀和剖宫产的一刀还不同。很多自然分娩的人都对于那一刀有很多的怨言,田医生在书中讲到,医生也是按评估来算,到底要不要切,切与不切的风险哪个更大。医生既要保证婴儿顺利安全分娩,又要保证产妇的安全,评估一下来做。这里的评估确实有太多的不确定性,从而让医疗承担太多的风险。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体验到这种错觉。一个著名的例子是太阳或月亮在地平线上时看上去要比在高空中大得多。医生在B超婴儿的时候,估计的婴儿大小,也会有误差,这样自然分娩时,就会增加风险,侧切的损伤或许要比没侧切要小,毕竟万一没侧切,缝合有问题,四度裂伤,就属于医疗事故了。建议这些常识有必要让产妇知道,正确的做好自我选择,但是同样不能太过,毕竟非正常的案例所占的百分比是非常少,不能因为听说这些,就吓得不敢生孩子了。有的东西不过很久是不可能理解的,有的东西等到理解了又为时已晚。
借用田医生的一句话来提醒自己,也提醒大家:最终让你重获健康的不是医生,而是你自己的身体,医生就是帮把手而已。
医生是怎么看病的读后感(五)
说实在话,我个人原本是对医生这个职业多少有些偏见的,或许是看到的听到的医患纠纷多了的缘故吧,总感觉现在的医生可信任度不高。抱着科普医学常识的心态,以及想了解在看病时如何与医生有效进行沟通的想法,一页页翻看着这本书。抛开个别医生职业中不道德的人群之外,也请大家用一个比较客观的角度来读这本书。如有表达不当的地方,还请大家帮忙指出。
开篇讲述的身为妇产科医生的他,作为主刀为自己的妻子接生。我想站在手术台上手持手术刀的他,此刻的体验是与众不同的。当发生意外而自己无能为力时的被掏空了感觉,他又一次深刻的体会到了病人及家属对医生的期望,态度,误解,纠纷。或许这也是作者被触动后奋笔创作的动力吧。
内容大体可分为两大部分穿插在整本书中,一类是各种医学名词,基本医学常识的说明。比如“过度医疗”、“医疗指征”、做体检检查需要注意的和可能出现的情况等等。另一类是从作为一名医师的角度,这个行业的思维判断方法,涉及到问诊、急救时病人的选择、倾向于做出何种诊断及其原因,做出诊断后的行动等。
读完整本书,记忆深刻的内容,也是让我开始理解医生的地方,是书中提到有关医生思维逻辑判断的倾向及其原因。我也很高兴能够在这里用自己的话与大家分享下。其中提到了统计学的内容,我们所有的药品生产也好,手术治疗方法也好,都是在多次重复动物实验后,再反复拿到临床进行多年跟踪观察,证明可行有效才真正放开投入到日常医疗当中的。既然是做实验便离不开抽样和概率,了解统计的朋友比较清楚,抽样是不可能穷尽所有样本的,那么概率也是一个基于已有样本抽样结果上,进行推测的一个可能值,那么这个值就有出错的可能性,尽管科学研究者已将这种犯错可能性降到很低。
我们在去医院时候经常遇到一个小问题在医生口中变的很严重,甚至好像有种被“夸大”的错觉。我们的时代发展如此之快,实验室里得出的各种抗癌元素啊,健康保健理论呀,甚至是各种对未来乐观的推测理论,都让我们感觉到科学的发达,医学的强大。而走进医院的在进行诊治的过程中,这些感觉都没有了,更多的是一种愤怒和不信任。的确会个别不道德的医生,但或许我们也可以听一听作者的自述。正式出于对生命的负责,即使是十分小的概率,在医生的逻辑看来,小概率并不等于零风险,如果小概率发生也是个大事故。同样道理,医生也不会随便用各种所谓的抗癌维生素,有益元素,在不确定其安全稳定性前提下冒险给病人使用的。再者,机器的检查是死板的,真正需要灵活诊断的是需要医生的经验和理论的结合,而没有任何一位医生敢保证我有理论有经验之后,不会有什么纰漏。
从这个角度讲,医生的职业性要求他们必须做到谨慎,哪怕只有百分之3的可能性也不能轻视。哪怕宣传再好的研究结果,在没投入临床之前也不可以拿患者的生命冒险。
此外,书中前部分提到的一种观念也是让我改变态度的原因,“小手术也是一种伤害”,作者提倡能避免手术的就应当避免。这也颠覆了我以往对治疗的观念。
总的来说,书中科普了不少医疗常识,是我们生活中看病就医可能会用到的。另外了解了医生诊断的逻辑后,或许我们可以重新对医生的行为和夸张的结果有个正确的对待。对自己健康情况的发展有个大致的了解。不至于盲目的担心害怕,亦或者大怒斥责了。
最后一句读书感悟来结束吧。有些事本身就是不确定的,没有一个人愿意看到不好的事情发生,还是放下埋怨与怒火,多去思考、去找寻更可靠的途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