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寻找《局外人》》读后感100字

《寻找《局外人》》读后感1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7-18 08:25:22
《寻找《局外人》》读后感100字
时间:2024-07-18 08:25:22   小编:

《寻找《局外人》》读后感:通过对《局外人》的追寻,我深刻感受到了存在主义的思想力量。小说中的主人公梅尔索伦展现了一种冷漠而孤独的生活态度,引发了我对现实世界的思考。作者通过精妙的笔触,揭示了人与社会之间的隔阂与矛盾,使我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寻找《局外人》》读后感(篇一)

“今年,希冀幸福将是徒劳的,通过工作去建造幸福才是关键。不要希冀任何事,而是要做点什么。不要等待着他人从头至尾地构建你的命运,尤其是当命运仍掌握在我们手中。《共和党人晚报》今年不会祝您幸福,因为它知道您的身体和精神正在经历重创。但它需要您保持必要的力量和清醒,去努力维持您自己的宁静与尊严。”

《寻找《局外人》》读后感(篇二)

因为加缪1940年1月1日在《共和党人晚报》社论中的一段话而遇到了这本书:今年,希冀幸福将是徒劳的,通过工作去建造幸福才是关键。不要希冀任何事,而是要做点什么。不要等待着他人从头至尾地构建你的命运,尤其是当命运仍掌握在我们手中。《共和党人晚报》今年不会祝您幸福,因为它知道您的身体和精神正在经历创伤。但它需要您保持必要的力量和清醒,去努力维持您自己的宁静与尊严。 这段话的历史背景即希特勒横扫欧洲,法国对德国宣战。被触动的事件便是2022.11.24乌鲁木齐小区高层火灾,那种积压了三年的怨气在一年的尾巴上被加缪点燃,绝望、无助、愤怒,所有激烈的情绪在体内疯狂碰撞。 读完这本书后开始自责,《局外人》我还是读得太浅了,对默尔索有所同情,但并不多,对于司法审判的荒谬感也没有觉得很震撼,可能是因为那时此地的荒谬是无与伦比的,自己同胞的灵魂每天都要被审判几回,对于默尔索这个outsider的遭遇更是无暇顾及,至于对塑造默尔索的疏离感特意修改的句式等等,几乎完美忽略。 他曾在写完初稿的夜晚用“它贯穿我的灵魂”来形容《局外人》,对于完成这个作品充满忧郁与不安,不知自己是否感到幸福,总之,将《局外人》这个作品从灵魂深处拽出来令加缪异常疲惫,改稿、投稿以及付之印刷的道路上因战争困难重重。局外人的诞生伴随的是加缪三十岁前的忐忑与颠沛流离,我至今还是不能将那个写出《鼠疫》的加缪与《局外人》的加缪联系起来,两本作品的间隙,加缪又经历了怎样惊奇的人生呢?

《寻找《局外人》》读后感(篇三)

因为加缪1940年1月1日在《共和党人晚报》社论中的一段话而遇到了这本书:今年,希冀幸福将是徒劳的,通过工作去建造幸福才是关键。不要希冀任何事,而是要做点什么。不要等待着他人从头至尾地构建你的命运,尤其是当命运仍掌握在我们手中。《共和党人晚报》今年不会祝您幸福,因为它知道您的身体和精神正在经历创伤。但它需要您保持必要的力量和清醒,去努力维持您自己的宁静与尊严。 这段话的历史背景即希特勒横扫欧洲,法国对德国宣战。被触动的事件便是2022.11.24乌鲁木齐小区高层火灾,那种积压了三年的怨气在一年的尾巴上被加缪点燃,绝望、无助、愤怒,所有激烈的情绪在体内疯狂碰撞。 读完这本书后开始自责,《局外人》我还是读得太浅了,对默尔索有所同情,但并不多,对于司法审判的荒谬感也没有觉得很震撼,可能是因为那时此地的荒谬是无与伦比的,自己同胞的灵魂每天都要被审判几回,对于默尔索这个outsider的遭遇更是无暇顾及,至于对塑造默尔索的疏离感特意修改的句式等等,几乎完美忽略。 他曾在写完初稿的夜晚用“它贯穿我的灵魂”来形容《局外人》,对于完成这个作品充满忧郁与不安,不知自己是否感到幸福,总之,将《局外人》这个作品从灵魂深处拽出来令加缪异常疲惫,改稿、投稿以及付之印刷的道路上因战争困难重重。局外人的诞生伴随的是加缪三十岁前的忐忑与颠沛流离,我至今还是不能将那个写出《鼠疫》的加缪与《局外人》的加缪联系起来,两本作品的间隙,加缪又经历了怎样惊奇的人生呢?

《寻找《局外人》》读后感(篇四)

因为加缪1940年1月1日在《共和党人晚报》社论中的一段话而遇到了这本书:今年,希冀幸福将是徒劳的,通过工作去建造幸福才是关键。不要希冀任何事,而是要做点什么。不要等待着他人从头至尾地构建你的命运,尤其是当命运仍掌握在我们手中。《共和党人晚报》今年不会祝您幸福,因为它知道您的身体和精神正在经历创伤。但它需要您保持必要的力量和清醒,去努力维持您自己的宁静与尊严。 这段话的历史背景即希特勒横扫欧洲,法国对德国宣战。被触动的事件便是2022.11.24乌鲁木齐小区高层火灾,那种积压了三年的怨气在一年的尾巴上被加缪点燃,绝望、无助、愤怒,所有激烈的情绪在体内疯狂碰撞。 读完这本书后开始自责,《局外人》我还是读得太浅了,对默尔索有所同情,但并不多,对于司法审判的荒谬感也没有觉得很震撼,可能是因为那时此地的荒谬是无与伦比的,自己同胞的灵魂每天都要被审判几回,对于默尔索这个outsider的遭遇更是无暇顾及,至于对塑造默尔索的疏离感特意修改的句式等等,几乎完美忽略。 他曾在写完初稿的夜晚用“它贯穿我的灵魂”来形容《局外人》,对于完成这个作品充满忧郁与不安,不知自己是否感到幸福,总之,将《局外人》这个作品从灵魂深处拽出来令加缪异常疲惫,改稿、投稿以及付之印刷的道路上因战争困难重重。局外人的诞生伴随的是加缪三十岁前的忐忑与颠沛流离,我至今还是不能将那个写出《鼠疫》的加缪与《局外人》的加缪联系起来,两本作品的间隙,加缪又经历了怎样惊奇的人生呢?

《寻找《局外人》》读后感(篇五)

2020年就登榜了豆瓣年度外国文学,我却在今年才读到,可能也是机缘,放在疫情之前读,可能不会有这么深的感受。现在时局里荒诞就是日常,再读时字字都是心头一颤。

尽管看着这世界,看到它是如何彻底地无视我们、无视我们对于合理性的渴望。察觉到,大自然,可以多么强烈地否决我们。世界最初的敌意越过数千年,横亘在我们面前。

加缪的荒谬三部曲小说《局外人》、长文《西西弗神话》、剧本《卡利古拉》都在处理人类存在之无意义或荒诞,有非常强烈的时代痕迹:一战时出生,大萧条年代进入青春期,西班牙内战、希特勒上位时期成年,又经历了法国的战败,在敌人占领下,进行了四年的抵抗。荒诞的潮流征服了包括他自己在内的一代作家,成就这种”反清晰明了、反叙事,甚至反句子“的文学。

对抗这种荒诞在加缪看来有三种基本反应:1/ 自杀 2/ 信仰上帝 3/ 接受一切的荒诞之处,但仍然继续生活。

所以加缪说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要不要通过自杀以抵抗这个冷漠的世界,或者说判断生命是否值得继续。如果继续下去,我们就必须建立在这样一个基础之上:接受我们所做的事并没有什么终极的意义。人生的意义在于,承担人生无意义的勇气。

我们可以看到加缪的观点与被占法国的生活之间具有的联系。一切都在妥协,一切都迷失了——但一切似乎都还在。加缪的答案,很像是英国鼓舞士气的海报上的那句格言:Keep calm and carry on。

《寻找《局外人》》读后感(篇六)

加缪最为著名的作品是他的《局外人》,而我与加缪初识却是《异乡人》——同一本书的不同译版。只不过那时我年纪尚小,对于加缪只是略有耳闻,却丝毫不了解加缪对于二十世纪法国文学甚至是世界文学的伟大贡献。同样,我对于《异乡人》更是云里雾里,那破碎性的、孤岛般的文字赋予我从来没有拥有过的阅读体验,令我不知所措。而默尔索这样的人物形象以及荒诞性的故事情节更是让我未曾料想,以至于阅读一番后竟无话可讲,面对着作文纸发呆。但思想的种子已经种下,文学的大门已然敞开。尽管我从《异乡人》中感受到了极大的困惑与不安,但我能够感受到在文字的迷雾下,隐藏着一个事物——我不知道这是旺盛的生命力还是深邃的思想性,但我认为它能够让我幡然醒悟,彻底地用另一种眼光看待世界。

到了后来陆陆续续买了加缪的《鼠疫》和《加缪手记》,但一直没能耐下性子读下去。直到有一天母亲看了一部法国电影,里面有一个片段是一位老妇人给一个壮年人念《鼠疫》。母亲十分自豪,因为她知道《鼠疫》,认为自己终于懂得了一些知识,上了一层境界。就在母亲欢喜之余,我忽然说:“那为什么要偏偏选择加缪的《鼠疫》?法国的作家有很多,单单选择加缪肯定是有原因的。而加缪作为一个文学大家,为什么又单单选择《鼠疫》?导演作为影片的统筹者,选择《鼠疫》自然有自己的考量,那这个考量是什么?咱们是不是应该都读读《鼠疫》去寻找一下这个原因?或许这有助于再次理解这个影片。”

母亲沉思半刻,说:“你让你爹下次来南方的时候把《鼠疫》带着,我要看。”

于是,在《鼠疫》抵达南方后,母亲便用了四五天的时间结束了阅读。之前我阅读完《异乡人》后将这本书推荐给了母亲,希望母亲能解决其中的一些困惑,而这一次反之,母亲看完《鼠疫》后也是有了许多的困惑,甚至列了一个清单,等待着我和父亲阅读完后讨论——时至今日父亲还是未能完成任务,我倒是对《鼠疫》和荒诞主义有了一些想法,也写了两篇文章宣泄一下头脑,具体的内容就不再赘述了,大家自行移步翻阅一下我的空间即可。

但是思想是一个球,懂得的知识越多,与未知的接触面就越大,也越认识到自己的无知。尤其是当我接触到荒诞主义的时候,我忽然意识到一个严重的问题——我对整个欧洲文学是一点都不了解的,我读过的每一个外国作家都是单纯阅读他们的作品,从未代入他们的背景、了解他们的影响、领会他们的意图,如此阅读书籍,当做消遣尚且有余,可是要从中汲取真正的精神力量,这样的方式无疑是片面且无知的。

而日后尝试的《加缪手记》又彻底超出了我的范围——零零碎碎的思想片段、毫无关联的感悟感想,如果想要近一步了解加缪,单纯阅读他的作品已经不足以支撑一个体系,我必须借助一些“工具书”去从纪实而非文学的角度了解加缪。

于是在一周前的读库之旅中,我带有一定目的性地买了一本《寻找<局外人>——加缪与一部文学经典的命运》,想要借以了解加缪。就这样,才有了今天这篇文章。

领会一本书需要领会其背景,才能在当时作者的情境中感受到文学作品的共鸣。而对于加缪这么一位生于一战、长于二战、活在冷战阴影、终身于肺结核相伴的殖民地穷苦白人而言,他的故事必然与他的经历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加缪的家庭环境是否与默尔索的静默有关?加缪在殖民地的生活如何影响默尔索杀死了那个阿拉伯人?加缪在世界的大背景中又是如何对默尔索进行取舍的?我们逐渐发现,隐在默尔索身后的加缪本人也同样让人深刻,他的故事与沙滩上的那场谋杀同样极具深意。

实话实说,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是在返回济南的高铁上以及推荐生志愿服务的休息时间中完成的,所以我阅读得十分心浮气躁,在没有一定的文学功底基础下,我感觉我触碰到了一些东西却没有抓住,所以这本书在不久的将来是一定要重读的。所以我对《局外人》和加缪的深一层探讨只能再等到下次重读,今天就只得浅浅地分享一下这本书中我印象深刻的几件事。

实际上,在阅读《寻找<局外人>——加缪与一部文学经典的命运》之前,我从未想过这本世界名著从写作到出版经历了这么多事,而这些事隐含着庞大的世界背景以及加缪的生活史与精神史——一个法属阿尔及利亚底层白人如何在时代的浪潮中去爱、去恨、去成长、去迷惘。我们试着去了解他的故事,并从他的故事中进一步理解另一个法属阿尔及利亚底层白人,发出“原来《局外人》中的这个片段原来与加缪的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的感慨。也因此,人们常常会思考《局外人》中默尔索与作者加缪之间的关系。可以说,二者是相似且相异的,虽然加缪在对个人的叛逆中创造出一位与他相对立的角色,但在思想的深处却具有一定的统一性。

也因此,默尔索那“运用第一人称却依然无法深入角色内心”的性格更是给人一种模糊的、不真切的感觉。而我私以为这种感觉恰如加缪与默尔索之间的关系——表面上看似毫无关联,但在内心深处千丝万缕。

同样,了解一本著作不仅需要从作者本身出发,也可以从其他文学家的评价中养成自己的观点。格勒尼埃对爱徒加缪尽管疼爱有加,但对于加缪的著作却有着自恋行为,在客观帮助的同时也成为一种阻力。一次巨大的挫折可能会让人就此毁灭,也可能让人重获新生。在这一次的批评中加缪不在像先前《快乐的死》那样全盘接受,而是在轻微的反感中挣脱束缚,获取了惆怅的自由——成为一位“荒诞创作者”,为自己的思想而非他人的肯定写作。而编辑部的皮亚简直就是《月亮与六便士》中的施特略夫——虽然没有为自己创作的天赋,却有伯乐的能力,对加缪的作品怀有极大的热忱。而马尔罗、萨特、让·波扬等人对加缪的帮助,同样使那个艰苦的时代中出版《局外人》成为了可能,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但在这之外,我们要明白,是有了加缪的优秀和《局外人》的卓越,才有了他人的支持与帮助。尽管二者都是《局外人》出版的不可或缺因素,但只有前者作为基石,才有后面的一切可能。

而相对于书自身而言,《寻找<局外人>——加缪与一部文学经典的命运》也是一部极为优秀的非小说文学。在读完《读库2001》中汪诘先生的《科学思维要点》后,对于纪实类文本我最为注重的是信息的信源,而无论是《读库》、《医学大神》系列、亦或是今天的《寻找<局外人>——加缪与一部文学经典的命运》,都是选取极为准确的一手信源。例如在这本书中,每章的注释都有长达两页的原文引用注脚,信源极为准确,从中也可以看出卡普兰老师的认真与负责。而在纪实类文学中,极为忌讳作者个人情感的参加,而卡普兰老师虽然十分崇拜和敬仰加缪,但还是相对公正,仅在一些小小的地方心疼加缪并替加缪鸣不平,让读者会心一笑。

在阅读之余,我注意到了一些小细节——对于其它文章的引用以及对其他作家的介绍。在卡普兰老师的引用中,绝大多数原文是以英文或者法文的方式呈现的,而文中提及的大多数作家,尽管他们对欧洲文学做出卓越贡献,影响了许许多多的后世文学家,但我却从未听说过。我们当中肯定有很多人了解萨特的《恶心》、伽尔的《蒂博一家》、纪徳的《窄门》,但很少有人了解马尔罗的以革命时期上海为背景的代表作《人的命运》、凯恩的对加缪产生极大影响的《邮差总按两遍铃》、多热莱斯的最负盛名作品《木十字架》——而这只是欧洲文学的冰山一角,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越发感受到自身的浅薄以及无知,并产生了一丝的焦虑:为什么我们会不了解?

在阅读的过程中,遇见不熟悉的书会去查询,但我惊讶地发现:许多书在豆瓣上只有几百个读者,甚至没有词条。中文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是它与其它语言之间的隔阂同样让我们很难阅读许多经典名著,以至于让我们闭塞和无知。而加缪和《局外人》的故事告诉我这个世界很大,有许多我不知道的和许多我从未认知过的,它们静静地等在那里,候着我的到来。

如果说默尔索的故事让我意识到人的内心是多么的辽阔和复杂,那么加缪和《局外人》的故事就让我意识到世界有多么的庞大和美丽。一内一外,我需要用一个新的态度去生活和看待内心和世界了。

《寻找《局外人》》读后感(篇七)

加缪最为著名的作品是他的《局外人》,而我与加缪初识却是《异乡人》——同一本书的不同译版。只不过那时我年纪尚小,对于加缪只是略有耳闻,却丝毫不了解加缪对于二十世纪法国文学甚至是世界文学的伟大贡献。同样,我对于《异乡人》更是云里雾里,那破碎性的、孤岛般的文字赋予我从来没有拥有过的阅读体验,令我不知所措。而默尔索这样的人物形象以及荒诞性的故事情节更是让我未曾料想,以至于阅读一番后竟无话可讲,面对着作文纸发呆。但思想的种子已经种下,文学的大门已然敞开。尽管我从《异乡人》中感受到了极大的困惑与不安,但我能够感受到在文字的迷雾下,隐藏着一个事物——我不知道这是旺盛的生命力还是深邃的思想性,但我认为它能够让我幡然醒悟,彻底地用另一种眼光看待世界。

到了后来陆陆续续买了加缪的《鼠疫》和《加缪手记》,但一直没能耐下性子读下去。直到有一天母亲看了一部法国电影,里面有一个片段是一位老妇人给一个壮年人念《鼠疫》。母亲十分自豪,因为她知道《鼠疫》,认为自己终于懂得了一些知识,上了一层境界。就在母亲欢喜之余,我忽然说:“那为什么要偏偏选择加缪的《鼠疫》?法国的作家有很多,单单选择加缪肯定是有原因的。而加缪作为一个文学大家,为什么又单单选择《鼠疫》?导演作为影片的统筹者,选择《鼠疫》自然有自己的考量,那这个考量是什么?咱们是不是应该都读读《鼠疫》去寻找一下这个原因?或许这有助于再次理解这个影片。”

母亲沉思半刻,说:“你让你爹下次来南方的时候把《鼠疫》带着,我要看。”

于是,在《鼠疫》抵达南方后,母亲便用了四五天的时间结束了阅读。之前我阅读完《异乡人》后将这本书推荐给了母亲,希望母亲能解决其中的一些困惑,而这一次反之,母亲看完《鼠疫》后也是有了许多的困惑,甚至列了一个清单,等待着我和父亲阅读完后讨论——时至今日父亲还是未能完成任务,我倒是对《鼠疫》和荒诞主义有了一些想法,也写了两篇文章宣泄一下头脑,具体的内容就不再赘述了,大家自行移步翻阅一下我的空间即可。

但是思想是一个球,懂得的知识越多,与未知的接触面就越大,也越认识到自己的无知。尤其是当我接触到荒诞主义的时候,我忽然意识到一个严重的问题——我对整个欧洲文学是一点都不了解的,我读过的每一个外国作家都是单纯阅读他们的作品,从未代入他们的背景、了解他们的影响、领会他们的意图,如此阅读书籍,当做消遣尚且有余,可是要从中汲取真正的精神力量,这样的方式无疑是片面且无知的。

而日后尝试的《加缪手记》又彻底超出了我的范围——零零碎碎的思想片段、毫无关联的感悟感想,如果想要近一步了解加缪,单纯阅读他的作品已经不足以支撑一个体系,我必须借助一些“工具书”去从纪实而非文学的角度了解加缪。

于是在一周前的读库之旅中,我带有一定目的性地买了一本《寻找<局外人>——加缪与一部文学经典的命运》,想要借以了解加缪。就这样,才有了今天这篇文章。

领会一本书需要领会其背景,才能在当时作者的情境中感受到文学作品的共鸣。而对于加缪这么一位生于一战、长于二战、活在冷战阴影、终身于肺结核相伴的殖民地穷苦白人而言,他的故事必然与他的经历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加缪的家庭环境是否与默尔索的静默有关?加缪在殖民地的生活如何影响默尔索杀死了那个阿拉伯人?加缪在世界的大背景中又是如何对默尔索进行取舍的?我们逐渐发现,隐在默尔索身后的加缪本人也同样让人深刻,他的故事与沙滩上的那场谋杀同样极具深意。

实话实说,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是在返回济南的高铁上以及推荐生志愿服务的休息时间中完成的,所以我阅读得十分心浮气躁,在没有一定的文学功底基础下,我感觉我触碰到了一些东西却没有抓住,所以这本书在不久的将来是一定要重读的。所以我对《局外人》和加缪的深一层探讨只能再等到下次重读,今天就只得浅浅地分享一下这本书中我印象深刻的几件事。

实际上,在阅读《寻找<局外人>——加缪与一部文学经典的命运》之前,我从未想过这本世界名著从写作到出版经历了这么多事,而这些事隐含着庞大的世界背景以及加缪的生活史与精神史——一个法属阿尔及利亚底层白人如何在时代的浪潮中去爱、去恨、去成长、去迷惘。我们试着去了解他的故事,并从他的故事中进一步理解另一个法属阿尔及利亚底层白人,发出“原来《局外人》中的这个片段原来与加缪的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的感慨。也因此,人们常常会思考《局外人》中默尔索与作者加缪之间的关系。可以说,二者是相似且相异的,虽然加缪在对个人的叛逆中创造出一位与他相对立的角色,但在思想的深处却具有一定的统一性。

也因此,默尔索那“运用第一人称却依然无法深入角色内心”的性格更是给人一种模糊的、不真切的感觉。而我私以为这种感觉恰如加缪与默尔索之间的关系——表面上看似毫无关联,但在内心深处千丝万缕。

同样,了解一本著作不仅需要从作者本身出发,也可以从其他文学家的评价中养成自己的观点。格勒尼埃对爱徒加缪尽管疼爱有加,但对于加缪的著作却有着自恋行为,在客观帮助的同时也成为一种阻力。一次巨大的挫折可能会让人就此毁灭,也可能让人重获新生。在这一次的批评中加缪不在像先前《快乐的死》那样全盘接受,而是在轻微的反感中挣脱束缚,获取了惆怅的自由——成为一位“荒诞创作者”,为自己的思想而非他人的肯定写作。而编辑部的皮亚简直就是《月亮与六便士》中的施特略夫——虽然没有为自己创作的天赋,却有伯乐的能力,对加缪的作品怀有极大的热忱。而马尔罗、萨特、让·波扬等人对加缪的帮助,同样使那个艰苦的时代中出版《局外人》成为了可能,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但在这之外,我们要明白,是有了加缪的优秀和《局外人》的卓越,才有了他人的支持与帮助。尽管二者都是《局外人》出版的不可或缺因素,但只有前者作为基石,才有后面的一切可能。

而相对于书自身而言,《寻找<局外人>——加缪与一部文学经典的命运》也是一部极为优秀的非小说文学。在读完《读库2001》中汪诘先生的《科学思维要点》后,对于纪实类文本我最为注重的是信息的信源,而无论是《读库》、《医学大神》系列、亦或是今天的《寻找<局外人>——加缪与一部文学经典的命运》,都是选取极为准确的一手信源。例如在这本书中,每章的注释都有长达两页的原文引用注脚,信源极为准确,从中也可以看出卡普兰老师的认真与负责。而在纪实类文学中,极为忌讳作者个人情感的参加,而卡普兰老师虽然十分崇拜和敬仰加缪,但还是相对公正,仅在一些小小的地方心疼加缪并替加缪鸣不平,让读者会心一笑。

在阅读之余,我注意到了一些小细节——对于其它文章的引用以及对其他作家的介绍。在卡普兰老师的引用中,绝大多数原文是以英文或者法文的方式呈现的,而文中提及的大多数作家,尽管他们对欧洲文学做出卓越贡献,影响了许许多多的后世文学家,但我却从未听说过。我们当中肯定有很多人了解萨特的《恶心》、伽尔的《蒂博一家》、纪徳的《窄门》,但很少有人了解马尔罗的以革命时期上海为背景的代表作《人的命运》、凯恩的对加缪产生极大影响的《邮差总按两遍铃》、多热莱斯的最负盛名作品《木十字架》——而这只是欧洲文学的冰山一角,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越发感受到自身的浅薄以及无知,并产生了一丝的焦虑:为什么我们会不了解?

在阅读的过程中,遇见不熟悉的书会去查询,但我惊讶地发现:许多书在豆瓣上只有几百个读者,甚至没有词条。中文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是它与其它语言之间的隔阂同样让我们很难阅读许多经典名著,以至于让我们闭塞和无知。而加缪和《局外人》的故事告诉我这个世界很大,有许多我不知道的和许多我从未认知过的,它们静静地等在那里,候着我的到来。

如果说默尔索的故事让我意识到人的内心是多么的辽阔和复杂,那么加缪和《局外人》的故事就让我意识到世界有多么的庞大和美丽。一内一外,我需要用一个新的态度去生活和看待内心和世界了。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