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图画书小史读后感摘抄

图画书小史读后感摘抄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6-14 18:40:42
图画书小史读后感摘抄
时间:2024-06-14 18:40:42   小编:

《图画书小史》是一本介绍图画书发展历史的好书。作者详细讲述了图画书的起源、发展和未来,让读者了解到图画书的种类和特点。本书图文并茂,深入浅出,让人爱不释手。它不仅适合儿童阅读,也适合成年人了解图画书的趣味和文化内涵。

《图画书小史》读后感(篇一)

读完这本书,对图画书百年发展的脉络有了清晰的认识。个人比较喜欢“图画书创作者侧记”这部分,在作者的笔下15位创作者个性迥然地跃然纸上,对这些艺术家多一份了解,再去读他们的作品,获得的信息量更大,也更能品味出作品背后蕴含的意味。另外要赞一下这本书的配图,出版信息清楚,大量优质图片的引用,让文字读起来更加清楚明白,同时也让图画书爱好者忍不住买买买~~~

《图画书小史》读后感(篇二)

阿甲的语言很简明平实,虽是写史,但完全没有考究派的晦涩之气,读起来颇有滋味,让人欲罢不能。况且,作者在图画书领域耕耘多年,对图画书满带着热爱,听这样的人讲史,完全没有被灌输说教的感觉,反而如春风拂面,沁人心脾,让人颇能被这热爱所浸染。孩子不是什么小大人,他们首先是他们自己。即使是为了孩子,也不能再有战争了。读来真是获益匪浅,数次让人击节称叹。对着书罗列了很多经典图画书的书单,准备慢慢给孩子搭建一个小书库,希望孩子以后长成一个有温度、足够宽容、率真、有能力给予爱的人。

《图画书小史》读后感(篇三)

才读完阿甲老师《儿童阅读推广手册》,深感他对国内儿童阅读现状的熟悉和殷切之心。这本书是一部介绍图画书历史的书,前言中阿甲也希望读者能尽量放松地阅读,特别是第二部分的内容,源于音频讲稿,更为轻松易读。

对读过《亲爱的天才》和《童年的力量》的我来说,这本书中的不少内容都是有几分熟悉的。让我获得新知的部分是图画书大师中有如此多的犹太移民以及背后的历史原因。还有除了厄苏拉之外,又知道了两位天才级编辑:美国苏珊·卡尔·赫希曼和英国的汤姆·麦奇勒。

这本书的第一部分的总括篇从图画书最早的渊源开始一直谈到中国原创,以时间为主线,各国图画书发展被逐一串起。第二部分则选择了一些诸如大奖、重要的作家、编辑等角度详细说,第三部分单独拎出来一些大师再细说。

这样的结构看起来似乎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这三个部分中不断有发生交集的部分,也就是说重复的内容不断出现,看起来熟悉是因为不断在重复。这样搭建一本书的结构是令人吃惊的,我读过如此多的儿文理论书中确实没见过这样的。

以我拙见,如果写简史或小史,要么以编年的形式,要么选择微观角度,即使两者交错,也不应该出现如此多重复的内容,不免有偷懒之嫌。我猜想如果不是阿甲的名气,这个样子出版是很难想象的。好想问问编辑,请问这样设计结构到底是怎么考虑的呢?

《图画书小史》读后感(篇四)

1.图画书最美妙之处,是它提供了童年这个迷人的秘密入口。

2.图画书如何看起来简单,但其实颇为考究,也可以有很高的艺术追求

3.有时候你需要讲一切打碎,才能真正重塑自我。

4.它既是来自一生经验的积累,也来自似乎已远去的童年的召唤。

5.不是有用图画书才是好书,很多童书比如爱丽丝,就是上面道理也没讲。很多童书有很多调皮捣蛋分子,比如爱洛依丝和小猪奥利弗,还有艾瑞卡尔。

6.这本书的创作,让已经38岁的艾瑞·卡尔一下子回到幼儿园时代。

7.大师是如何从童年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 的,比如艾瑞卡尔对幼儿园光线的迷恋

“透过教室窗户,光线倾泄而下,那是我对美的最初记忆。”

那些事业有成的设计师,在图画是中发现了最想成为的自己。

8.你们可将此作为首要准则记下:生命不会有真富足,除非你与他人共同分享。生命是否成功、是否快乐,并不在于你为自己做了些什么,而在于你为他人而获得的成就。

杨志成爸爸写给杨志成的信

9.昆廷相信艺术是有用的,可以点燃、唤醒和疗愈。

他的作品向人传递:请无限相信艺术的魔力,请相信人性中那份温暖的美好!

10.伯宁罕夏山学校校长理念:孩子是通过爱而收获成功的,不是通过权威的压制和惩罚。

伯宁罕说,想让大家看到儿童与成人精神世界之间的鸿沟,他更愿意同情家长们在养育中的不易。

对于孩子而言,拥有秘密就是拥有某种特别的力量。

海伦的创作理念:站在孩子这一边,怎么都不为过。

11.“童年给人生的这一笔真是给你开了路。第一本崭新的书,你给了它什么颜色,那个颜色就作为底色存在。”蔡皋

12. 把生活变成图画书

《图画书小史》读后感(篇五)

纵观图画书百余年来的发展,不断地探究与创新,的确是它的主要议题,但它所探究的根本似乎一直未变,就是借着童年关怀来探究人内心世界的真相、人与世界的真实关系。

阿甲老师的《图画书小史》虽用了“小”,但是整本读完以后你会发现内容很“大”。第一眼看到书的封面,就认出了很多图画书界的大咖——《大猩猩》作者安东尼·布朗、《好饿好饿的毛毛虫》作者艾瑞·卡尔、《爱丽丝漫游奇境》作者刘易斯·卡罗尔、《野兽国》作者莫里斯·桑达克、《荒园孤精》作者蔡皋……

从1902年被认为是现代图画书的“开山之作”——波特小姐的《彼得兔的故事》开始,讲述了图画书发展的百年历史,细数了在推动整个图画书发展史里面的关键人物和重要节点。从国外图画书的逐步繁荣,到我国原创绘本的蓬勃兴起。不得不说,阿甲老师将他研究了二十多年的图画书历史做了非常完整又精彩的呈现。

在前言里面阿甲老师说到“当被问及为什么要写书时,有位作家的回答很合我意:因为想读的书找不到,就只好自己来写一本”。作为国内第一批图画书推动者,出版和翻译了百部以上图画书作品的阿甲老师来说,在国内,确实没有比他还要了解图画书发展的历史。

书中第一部分有说到早期的儿童图书馆员几乎全是女性,她们用智慧和热诚,用说故事的方式为孩子们朗读,吸引孩子们进入图书世界。给孩子们“说故事”的方式,也通过一百多年的探索推动,证明是帮助大小读者接受图画书的最好方式。

放眼现在,也有很大一批“阅读推广人”致力于让图画书走进每一个家庭,融入生活。因为透过图画书的历史我们可以知道,图画书最美妙之处,是它提供了童年这个迷人的秘密入口。

在分论篇的最后阿甲老师也解释了中国大陆原创图画书起步较晚的原因,从蔡皋、于大武早一批最初在境外出版作品的作者,到朱成梁、熊亮,以及中央美术学院“绘本工作室”,中国大陆的原创图画书,也逐步走向了国际舞台,创作环境也越来越好。

我自己非常享受这本书的最后部分——图画书创作者侧记,里面的13篇侧记讲述了15位创作者的故事。虽然大家出生于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经历。但是相同的是他们都有着愉快且充实的童年。

亲近自然、善于观察、家庭鼓励,这些都充实了他们的创作源泉,童年感也让图画书的创作者们更懂得将多元的世界以孩子们的视角用图画语言进行诠释。

如果你喜欢图画书,那么这本书能让你对图画书的理解更加完整;如果你还没有踏入图画书的领域,那么这本书能让开启更加多元的世界。

图画书“包容万物的特性”给孩子们的世界涂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温暖的特质”疗愈了成人纷繁的世界。

《图画书小史》读后感(篇六)

作为一个刚刚接触到绘本界的小白来说,这本书真是来的非常及时。

之前我想要了解绘本、图画书的发展或者代表作时,只能自己去各大平台东瞅瞅,西看看,把一些零碎的信息拼凑起来,但依然只知一些皮毛。

而阿甲老师的这部介绍史,把整个图画书发展史勾勒得非常清晰明了,读起来轻松易懂,看完这一本书,感觉自己对绘本发展从框架到细节都有了大致的理解。 其实,当我拿到书,第一反应是准备好笔记本和笔准备边读边记重点,但看了前言的第一句,我就笑着放下了笔。

翻开书,前言上来第一句,阿甲老师就写到“这是一本介绍图画书(绘本)历史的书,但希望读者能够尽量放松的阅读,不必做笔记,也不用太在意年代和人名。”于是,我便放松了心态,以阅读童书的轻松心情去阅读这本藏满了绘本背后故事的小史书。 这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按年代顺序,大致的介绍了图画书发展的开端到目前的原创。第二个部分是第一个部分的拓展,将第一部分内容更加详细的介绍出来,同时也把许多绘本作家、童书编辑背后的故事更为生动的呈现给读者。第三个部分是专门的人物小撰记,讲述了国内外15位在图画书历史上极为重要的创作者的故事。可以看到,按照这三部分读下来,怎么也能把一些重要的事件和人物记住了。

其次,这本书的内容着实轻松有趣。从特立独行的波特小姐开始,图画书的形式渐渐显现。之前图画只做为文字的辅助,增加图书的美观性,但波特小姐的故事里,图画传达着文字没有的信息,这也是把绘本和插图童话区分开的一个标准。那个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图画书的创作、出版上。 很多童书绘本创作者都是半路转行,从设计师、插画家转为绘本作家,他们都是热爱画画且保有童心的人,他们想把许多可爱有趣的故事以图画的方式讲给孩子,让孩子们能在图画的世界中收到温暖,受到治愈。其中很多著名编辑与绘本画家都像是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比如天才编辑厄苏拉执掌哈帕公司几十年的时间,挖掘培育了一大批划时代的童书创作家,让人为这其中的传奇故事感到惊叹。 图画书发展可以说是从英国,到美国、欧洲大陆,再到日本这样延伸的发展。如今,我国对绘本的认可和重视程度也在逐渐提升。社会经济发展起来了,人们才会更重视孩子的教育,家长们也愈发感受到绘本在孩子成长中起到的重要作用。绘本地位的提高,也终于让蔡皋那样的老艺术家的作品受到了认可。想想当年她的绘本在日本受到极大好评,甚至收录到小学课本,但在国内读者却寥寥无几,也是让人心酸。 阿甲老师的《图画书小史》让我对图画书整个行业又有了新的了解,这本书也成为我以后的学习指南,希望我能把书中提到的绘本都看一遍,对其中的作家故事再进一步了解。也就能把这本小史读成大史啦~~~~

《图画书小史》读后感(篇七)

作为一个刚刚接触到绘本界的小白来说,这本书真是来的非常及时。

之前我想要了解绘本、图画书的发展或者代表作时,只能自己去各大平台东瞅瞅,西看看,把一些零碎的信息拼凑起来,但依然只知一些皮毛。

而阿甲老师的这部介绍史,把整个图画书发展史勾勒得非常清晰明了,读起来轻松易懂,看完这一本书,感觉自己对绘本发展从框架到细节都有了大致的理解。 其实,当我拿到书,第一反应是准备好笔记本和笔准备边读边记重点,但看了前言的第一句,我就笑着放下了笔。

翻开书,前言上来第一句,阿甲老师就写到“这是一本介绍图画书(绘本)历史的书,但希望读者能够尽量放松的阅读,不必做笔记,也不用太在意年代和人名。”于是,我便放松了心态,以阅读童书的轻松心情去阅读这本藏满了绘本背后故事的小史书。 这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按年代顺序,大致的介绍了图画书发展的开端到目前的原创。第二个部分是第一个部分的拓展,将第一部分内容更加详细的介绍出来,同时也把许多绘本作家、童书编辑背后的故事更为生动的呈现给读者。第三个部分是专门的人物小撰记,讲述了国内外15位在图画书历史上极为重要的创作者的故事。可以看到,按照这三部分读下来,怎么也能把一些重要的事件和人物记住了。

其次,这本书的内容着实轻松有趣。从特立独行的波特小姐开始,图画书的形式渐渐显现。之前图画只做为文字的辅助,增加图书的美观性,但波特小姐的故事里,图画传达着文字没有的信息,这也是把绘本和插图童话区分开的一个标准。那个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图画书的创作、出版上。 很多童书绘本创作者都是半路转行,从设计师、插画家转为绘本作家,他们都是热爱画画且保有童心的人,他们想把许多可爱有趣的故事以图画的方式讲给孩子,让孩子们能在图画的世界中收到温暖,受到治愈。其中很多著名编辑与绘本画家都像是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比如天才编辑厄苏拉执掌哈帕公司几十年的时间,挖掘培育了一大批划时代的童书创作家,让人为这其中的传奇故事感到惊叹。 图画书发展可以说是从英国,到美国、欧洲大陆,再到日本这样延伸的发展。如今,我国对绘本的认可和重视程度也在逐渐提升。社会经济发展起来了,人们才会更重视孩子的教育,家长们也愈发感受到绘本在孩子成长中起到的重要作用。绘本地位的提高,也终于让蔡皋那样的老艺术家的作品受到了认可。想想当年她的绘本在日本受到极大好评,甚至收录到小学课本,但在国内读者却寥寥无几,也是让人心酸。 阿甲老师的《图画书小史》让我对图画书整个行业又有了新的了解,这本书也成为我以后的学习指南,希望我能把书中提到的绘本都看一遍,对其中的作家故事再进一步了解。也就能把这本小史读成大史啦~~~~

《图画书小史》读后感(篇八)

作为一个刚刚接触到绘本界的小白来说,这本书真是来的非常及时。

之前我想要了解绘本、图画书的发展或者代表作时,只能自己去各大平台东瞅瞅,西看看,把一些零碎的信息拼凑起来,但依然只知一些皮毛。

而阿甲老师的这部介绍史,把整个图画书发展史勾勒得非常清晰明了,读起来轻松易懂,看完这一本书,感觉自己对绘本发展从框架到细节都有了大致的理解。 其实,当我拿到书,第一反应是准备好笔记本和笔准备边读边记重点,但看了前言的第一句,我就笑着放下了笔。

翻开书,前言上来第一句,阿甲老师就写到“这是一本介绍图画书(绘本)历史的书,但希望读者能够尽量放松的阅读,不必做笔记,也不用太在意年代和人名。”于是,我便放松了心态,以阅读童书的轻松心情去阅读这本藏满了绘本背后故事的小史书。 这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按年代顺序,大致的介绍了图画书发展的开端到目前的原创。第二个部分是第一个部分的拓展,将第一部分内容更加详细的介绍出来,同时也把许多绘本作家、童书编辑背后的故事更为生动的呈现给读者。第三个部分是专门的人物小撰记,讲述了国内外15位在图画书历史上极为重要的创作者的故事。可以看到,按照这三部分读下来,怎么也能把一些重要的事件和人物记住了。

其次,这本书的内容着实轻松有趣。从特立独行的波特小姐开始,图画书的形式渐渐显现。之前图画只做为文字的辅助,增加图书的美观性,但波特小姐的故事里,图画传达着文字没有的信息,这也是把绘本和插图童话区分开的一个标准。那个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图画书的创作、出版上。 很多童书绘本创作者都是半路转行,从设计师、插画家转为绘本作家,他们都是热爱画画且保有童心的人,他们想把许多可爱有趣的故事以图画的方式讲给孩子,让孩子们能在图画的世界中收到温暖,受到治愈。其中很多著名编辑与绘本画家都像是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比如天才编辑厄苏拉执掌哈帕公司几十年的时间,挖掘培育了一大批划时代的童书创作家,让人为这其中的传奇故事感到惊叹。 图画书发展可以说是从英国,到美国、欧洲大陆,再到日本这样延伸的发展。如今,我国对绘本的认可和重视程度也在逐渐提升。社会经济发展起来了,人们才会更重视孩子的教育,家长们也愈发感受到绘本在孩子成长中起到的重要作用。绘本地位的提高,也终于让蔡皋那样的老艺术家的作品受到了认可。想想当年她的绘本在日本受到极大好评,甚至收录到小学课本,但在国内读者却寥寥无几,也是让人心酸。 阿甲老师的《图画书小史》让我对图画书整个行业又有了新的了解,这本书也成为我以后的学习指南,希望我能把书中提到的绘本都看一遍,对其中的作家故事再进一步了解。也就能把这本小史读成大史啦~~~~

《图画书小史》读后感(篇九)

阿甲是知名童书作者、译者、阅读推广人,积累了丰富的童书经验,熟知童书出版的历史,撰写这部《图画书小史》,是恰当的人选。该书语言平实,风格温馨,适合大众口味。

说是“小史”,历史感却浅淡,不是注重时间推移的线性的事件史,阿甲关注有趣的童书是怎样出版的,以及作者的人生经历,所以,这部作品是块状结构的,以一个个“书与人”的独立故事串连起图画书的整体发展历程,交叉的部分有些重复,瑕不掩瑜。

不过,有个时间点,我们是要知道的。1902年,《比得兔的故事》彩图版由费德里克·沃恩公司正式出版,这部作品被认为是现代图画书的“开山之作”。

《比得兔的故事》

图画书的出现,有那么晚吗?这就需要理解现代概念的“图画书”的含义。阿甲明确地指出,图画书在近代的兴起,是在“儿童的发现”观念演变过程中的自然产物,社会愿意承认儿童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不是“具体而微的大人”,也不是成人的附属品。图画+书≠图画书,图画书必须是为儿童专门创作的。

法国社会史名家菲力浦·阿利埃斯有部经典著作,叫《儿童的世纪》。该书指出,传统的欧洲社会看不到儿童,直到16、17世纪,随着启蒙运动的推进,人们才真正意识到“儿童”的存在。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童年作为生命的独立阶段的“发现”,是对日益增加的家庭生活重要性的一种测度。到了19世纪,人们才感觉到“孩子是珍贵的”,儿童的利益成为容纳于家庭利益的特别的表达形式。

理解“儿童的发现”,理解“图画书”的概念,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本书的核心理念。以《比得兔的故事》作为标志,原因正在于此。阿甲说,当她(波特小姐)在心中存有特定的儿童读者对象时,作品便自然生发了儿童视角与儿童立场,她在创作上几乎保留了绝对的自由,连她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与孩子之间的真诚交往,铸就了那些小书经久不衰的魔力。

图画书面世之后,受到社会大众的广泛欢迎。但它的发展并非一帆而顺的,图画书的从业人员之间也有很多观念的分歧。书中谈到,纽约公共图书馆的安妮·卡罗尔·穆尔曾经是该行业的泰斗,出于对优雅的“维多利亚风格”的偏爱,她对罗兰·英格斯·怀德的“小木屋”系列的现实主义题材,或者E.B.怀特的《夏洛的网》这类不符合传统叙事结构的作品都没有好感,渐渐成为顽固的革新厌恶者。

是否把儿童放在第一位,是判定图画书品质的最公正的标准。每部现象级图画书的成功,可能由于风格、线条、叙事能力、动画形象等方面的各自优点,或擅长寓教于乐,有生活哲理,但最重要的,所有的作者都有一颗童心,把孩子当作孩子,而不是“小大人”。阿甲赞赏玛格丽特·怀兹·布朗、厄苏拉·诺德斯特姆等编辑的创新意识所带动的开拓进展。孩子的敏锐感知和接受能力,往往超过成年人的想象和认可程度,孩子说好的,就是真正好的。

童书作者的人生经历,深深地镶嵌在创作的生涯里,读之让人心潮涟漪。孕育波特小姐和比得兔的环境,是童年时爱的荒漠,爸爸妈妈总是缺席,而波特小姐因此更加靠近孩子们的内心需求。安妮·穆尔等新女性,在童书领域成为引领潮流的领军人物,没有这些“儿童图书馆员”的付出,就不会有美国童书市场的繁荣昌盛。没有威廉·史塔克、莫·威廉斯等移民画家,童书出版就会缺少多元的文化融合的迷人风采。没有哪种书籍,比得上图画书天然拥有的特别适合跨文化理解和交流的独特形式。

阿甲讲述了许多童书出版行业的故事和信息,其中当然也有我们关心的本国的情况。中国的图画书起步太晚,真正地发展起来,已经是21世纪了,不过,我们中国很早就有相关的出版经验,特别是极具特色的连环画,所以,创作的土壤是富饶的,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提升了对高品质图画书的需求。蔡皋、熊亮、朱成梁、周翔等一批图画书作者迅速崛起,屡获国际大奖,让我们对原创图画书的未来寄予厚望。

《图画书小史》读后感(篇十)

在哪里看过,一本书,其实不止是这本书本身的故事。其实是有三个故事,第一个故事当然是这本书本身的故事,第二个是写这本书的过程的故事,而第三个故事,是由读者你创造的,你与这本书的渊源和读后的感受。

而这本书的第二个故事在前言--《关于这本书的小史与阅读建议》里面已经交代得很清楚。我超喜欢书有前言交代作者的创作历程的,让我略略感知作者创作这本书的心血与艰辛的十万分之一,这样会让我更珍惜这本书。

那第三个故事呢。这本书其实已经在我的购物车里好几个月了,本来准备双十一大促的时候来下单的,刚好,十月底中旬的报名学习《高级儿童阅读指导师》的课程,课程的赠书里面就有这本书,让我能先读起来。

彭懿这样评价:“说到世界图画书的历史,我想恐怕在中国,没有人比阿甲更熟悉了。阿甲译过几百本图画书,又译过《亲爱的天才》《图画书为什么重要》这样大部头的专著,像一个独行侠一样地默默研究了图画书历史二十多年,加上他又拥有一个说书人的天赋,所以才能把《图画书小史》这本书写得这么有趣,好读,引人入胜。”

阿甲老师真是我超喜欢的。他是今年继李娟、蒙曼之后,我新认识的宝藏作家。他对中国本土绘本发展的贡献也是巨大的。正如前言交代的,这本书的第二部分源于音频讲稿,真心推荐大家去喜马拉雅上听,你大概会被阿甲老师的文字、声音、才华、初心深深折服。在听阿甲老师音频之后就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后来知道他是广东陆丰人,原来是老乡。(强行认老乡,都是潮汕的)

其实就像小朋友喜欢听故事一样,大人也喜欢听故事,这是人类共同携带的基因(这个基因从几万年前的洞穴文化时期就可以考证了),而阿甲老师的《阿甲说书:亲子阅读私房课》又恰恰是讲给父母听的课,再结合这本《图画书小史》,相信会收到1+1>2的效果。

一看到“史”,大概都会想到厚重、沉稳,让人望而生畏,可是“小史”,却让人觉得轻松愉快,感受下如果书名改成《图画书百年史》,是不是历史的厚重感就扑面而来。阿甲老师就是有这种化繁为简,四两拨千斤的魔力。

这本书分成三大部分,一是总括篇,图画书百年趣谈。按时间顺序,大致的介绍了图画书发展的开端、发展到目前的原创;二是分论篇,图画书百年说端详。第二个部分是第一个部分的拓展,将第一部分内容更加详细的介绍出来,同时也把许多绘本作家、童书编辑背后的故事更为生动的呈现给读者;三是图画书创作者侧记,讲述了15位图画书创作者的生平与创作中的有趣侧面。

阿甲老师在前言写到“这是一本介绍图画书(绘本)历史的书,但希望读者能够尽量放松的阅读,不必做笔记,也不用太在意年代和人名。”

阿甲老师是死死拿捏了读者的心态阿,所以就算第一遍没有记住那么多的名字和年代,也完全不会有一点点的罪恶感。但是就是这样轻松的心态,让我对百年图画书史有了一个轮廓的认识。

从特立独行的波特小姐开始,图画书的形式渐渐显现。以前的图画只做为文字的辅助,增加图书的美观性,但是在波特小姐的故事里,图画开始传达着文字没有的信息,这也是把绘本和插图童话区分开的一个标准,图和文是合作关系,而不再是图仅是文的补充作用。从那个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图画书的创作、出版上。

很多童书绘本创作者都是半路转行,从设计师、插画家转为绘本作家,他们都是热爱画画且保有童心的人,他们想把许多可爱有趣的故事以图画的方式讲给孩子,让孩子们能在图画的世界中收到温暖,受到治愈。像《小黑鱼》《田鼠阿佛》的作者李欧·李奥尼,他在退休回家乡的火车上,为了不让两个孙子不要在火车上再吵闹了,用了车上的杂志,撕出了蓝色和黄色的小圆纸片,编起了《小黄和小蓝》的故事,这是他的第一本作品。

还有编辑的作用,之前我也是从来没有了解过的。很多著名编辑与绘本画家都像是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比如天才编辑厄苏拉执掌哈帕公司几十年的时间,挖掘培育了一大批划时代的童书创作家,让人为这其中的传奇故事感到惊叹。

阿甲老师的独特之处在于,他研究绘本,更研究绘本的创作者,只要他能找到的材料,都会被他扒个底朝天。在世的创作者,只要有机会,他一定要争取到面对面对话的机会,所以他写出来的东西才会那么真实,让人感动。

图画书发展可以说是从英国,到美国、欧洲大陆,再到日本这样延伸的发展。如今,我国对绘本的认可和重视程度也在逐渐提升。社会经济发展起来了,人们才会更重视孩子的教育,家长们也愈发感受到绘本在孩子成长中起到的重要作用。绘本地位的提高,也终于让蔡皋那样的老艺术家的作品受到了认可。想想当年她的绘本在日本受到极大好评,甚至收录到小学课本,但在国内读者却寥寥无几,也是让人心酸。

全书最激动人心的篇章—中国大陆原创图画书的蹒跚起步。

世界图画书史已经百年,而中国大陆具有现代意义的原创的图画书的起步竟然是2002年。这个年份是不是惊呆了你。虽然中国各方面在现代化进程上都比西方慢了很多,但是在儿童图画书创作上也太慢了吧。

可是中国总是有这种迎头赶上的能力,我们站在别人的肩膀上,总能缩短一些进程。什么凯迪克金奖银奖,美国不改变评选原则又如何,相信总有一天,在世界图画书领域,中国总会有话语权!

阿甲老师说,中国的原创图画书大发展会在什么时候呢?会在看着图画书成长起来一代有能力创造的时候。

所以他说:“图画书历史最激动人心的篇章,也许才刚刚开始。”

我们作为普通读者,未必需要了解绘本发展的全部历程,但是我们要了解这个历程对于我们的意义。

《图画书小史》读后感(篇十一)

我是一个对记人名和书名非常有障碍的人,而且也没有欲望去记住这些东西(这个后面具体说怎么才能有)。我对聪明人的唯一判断标准就是记忆力好。我记得有一次去见阿甲老师,他想给我们推荐一本书(《那儿有一只小斑马》),创作者叫夏目什么(实际叫夏目义一),怎么也想不起来,我在旁边脱口而出了夏目漱石……说完就后悔了(因为明显不是……)。但是每当我能记住一个外国人名的时候,都想很兴奋地脱口而出,不管对不对吧,反正,你看看,是不是个人名吧。

但是我觉得,记住人名只是表象,如果是你非记不可的东西,记住人名的背后实际上就是记住了这个人相关的背景和涉及的历史。而且记住他们或者哪怕是有印象,真的是一件有成就感的事儿。至少可以让你稍微愉快些去阅读那些难读的“书们”。

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更方便分享。如果你在书中看到一段有趣的故事,那么反复分享是最好记住他们的方式和动力。总不能聊着聊着,你的分享欲望已经有了,结果脱口而出“那谁谁写的那啥啥,哎呀我记不住了”。这对听的人来说也有点扫兴。

可能别的领域我还是记不住人名,比如自己爱看的电影的导演和演员们。但是因为工作的关系,我觉得有必要逼自己一把,要开始熟悉“图画书小史”中提到的一些人和其代表作。

《图画书小史》从拿到手里,有事儿没事儿就会抓起来看看,整本书有三个部分。我觉得第一部分是第二部分的浓缩,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扩充。那么三个部分连着看下来,真的就如阿甲老师在介绍这本书的时候说的,虽有重复,但是因为书中大量人名、书名的出现,这样的重复会让你一遍遍去复习重要的信息。越看越熟悉、越看越顺畅。这是我自己读完甚至整理后的真实用户体验。相信能把这本书读完的,也一定是有欲望把这些信息尽可能记住的人。

为什么说了这么多关于记人名的事情,你看一下我下面的笔记,大概就懂了。

蓝色涂鸦是图画书创作者、黄色涂鸦是编辑或者出版行业相关行业从业者、红色是代表作、绿色是机构或者某些奖项等。

我是先以第一部分为记录基础,第二部分作为信息补充,因为两个部分的时间线和关键事件是大概一致的。其中我比较熟悉的内容会粗略记录,比如波特小姐的故事还有中国原创的部分。

这个潦草的笔记做完之后,我快速地看了一遍,在我觉得非常重要的位置和印象深刻的地方画了浓黑的大黑点。那接下来就是分享欲望的体现了。

首先,毫无疑问的,就是波特小姐。因为之前工作的原因,对波特小姐进行了详尽的了解。坦白说,我对她这个人的兴趣可能更大一些。这就像之前我们有一个图画书研读会,本来是研读彼得·西斯,结果他创作了很多名人传记,比如达尔文。最后研读的结果就是,彼得·西斯不太了解,被达尔文深深吸引了。对波特小姐印象比较深的几个事情,我觉得她是一个科学家,她是那种可以非常理性地去钻研一件事情的人,比如她养的兔子死后,她会对其进行解剖。还有她对菌类的研究。波特小姐是一个具有商业头脑的创作者。“比得兔”的大卖,用现在的话来讲,跟前期的策划和后期的营销都分不开。波特小姐是一个可以勇敢决断的人,当她赚了钱之后,几乎用了所有的积蓄买下山顶农场,用余生去经营。而且我觉得她虽然家境非常好,可是她真的很能吃苦。我家后院不到一百平,我都不想打理,更何况是一大片农场。最后,觉得她很伟大吧。写着写着感觉像是官方发言稿了。这些美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能具备其中一项,可能就很了不起了。但是波特小姐就是集这些品质于一身。插一句题外话,不太喜欢比得兔改编的大电影,但是那两部电影确实有助于让更多的人认识波特小姐,这倒是一件很好的事儿。

第二位是美国纽约公共图书馆的负责人穆尔女士(如果记全名比较难,感觉这样的称呼也比较有助于记忆)。我在笔记中对她没有过多的信息记录,但是她却贯穿了美国图画书的发展史。到了最后面,穆尔女士已经变成了“穆尔们”,一直阻挠玛格丽特的图画书实验派。但是这样的人物似乎在各种各样的历史中,极其常见。每个人都有自己要守护的东西,每个人也有自己要争取的东西,这些东西好像永远也不会变。

第三处标记的点是《100万只猫》。这本书的图文关系以及跨页图的尝试,在现在看来稀疏平常,但在当时来看,实在是巨大的突破。我觉得书籍作为内容的一种载体,还是有非常多的尝试空间的。可是《100万只猫》的尝试,是一种可以大规模复制、不在其他环节增加成本、不是特别有门槛的一种开拓。但是可能有一些尝试是极其小众和极难复制的。比如在近年来一些艺术书展和独立出版物身上可以看到这样的尝试。“尝试”不分大小吧,我们应该一直带着这样的精神去工作、去寻找这样的创作者。

接下来是编辑梅·马西。梅·马西应该是这本书里出现的第一位“大编辑”吧。总结来看,如果可以称之为大编辑,我觉得有几个比较明显的标准:开拓精神、挖掘新人作家或画家、与合作者长久而稳定的合作、陪伴新人作家或画家成功、畅销书。那么后面令人印象深刻的大编辑们,厄苏拉、玛格丽特、克劳斯、赫希曼、英国的麦奇勒,应该都具备这些特征,但又各不相同。如果按KPI指标考核,感觉应该是厄苏拉最厉害。英国的麦奇勒也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他拥有13位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成人书作家这一点。而玛格丽特和克劳斯同时自己也有创作能力。那么最后一位赫希曼,如果KPI完成度最高的是厄苏拉,第二高的是不是就是赫希曼了。而赫希曼恰恰就是厄苏拉的助手,在她还是读稿员的时候,当看到汤米·温格尔时,就非常欣赏。这说明赫希曼也是有天才编辑的眼光的。所以后来被厄苏拉开除了,理由……大家懂的……于是赫希曼就开启了自己的开挂人生。而且厄苏拉虽然职场上需要开除赫希曼,但是生活中,两人应该还是惺惺相惜的,厄苏拉对赫希曼的评价一直非常高。

就像阿甲老师说的,玛格丽特·怀兹·布朗,是怎么也绕不过去的存在。她真的好特别。但是坦白说,我对她的了解不太多。这个地方我要空着,我可能要继续补补课。

后面我就再没有什么特别的标记了。有一些也相对熟悉了,比如约翰·伯宁罕、奥克森伯里、松居直、大卫·威斯纳、安东尼·布朗……但同时,也有非常多的创作者,作品知道(没看过),但是作者或画家名完全不知道的,非常之多。 尤其是那本法国苏菲·范德林登写的《一本书读透图画书》,之前看得我云里雾里,还有《亲爱的天才》《童年的力量》,没有读完,我现在都有动力要重读它们了!想赶快试试自己记住了多少个人名,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说回到自己的童书编辑的工作。我自己是一个不太喜欢从大局上看事物的人(所以也不太喜欢看历史类的书籍),比如说中国的图画书怎样、市场环境怎么样,这些东西与我有关,但也与我无关。当我心态积极的时候,环境就是好的;当我心情低落时,环境就是不好的。我做不到尽可能客观和尽可能全面地看待它们,但是应该有人要做这个工作的,我会仔细看他们的意见。就像我记得书中有一处,爱丽丝·M.乔丹撰写了美国童书出版状况的报告,激发了书业大佬弗雷德里克·梅尔彻的创意,促成了纽伯瑞奖的成立。只有当大家各司其职,对自己的表达和观察可以负责任时,那样的思考和行动,我觉得才有意义。我唯一可以比较确定的,可能就是自己周遭的事物和自己要做什么以及状态好坏,并且在自己的权限内,去做自己当时觉得对的事情。我记得在阿甲老师的喜马拉雅广播节目《东成西长》中,有一期是跟孔阳新照聊天,聊到译者是否应该给版税的问题和中日的差别。实际上我不清楚别的国家是怎么做的,我会在本来是译者固定了稿酬的前提下,因为收到的译稿令人惊艳,而尽自己所能将原本固定的稿酬改成版税,这次不行,下次我会再试。总而言之,很多工作岗位上的具体事务,遇到的时候,你不一定准备好了去处理它们,也没有时间给你准备。尤其是编辑这个岗位,仿佛每天都在发生新的事情和棘手的事情,我觉得带着一颗真诚和想要负责的心,大体上结果不会太差,如果有问题,及时反省及时调整。不要低估了自己,也不要过分高估自己。我时常在很受挫的时候会去看一些大编辑们的自传,这会给我带来勇气和希望,就算看到大编辑们写自己很惨的事情,都觉得很治愈,哈哈哈哈。

我真的觉得,编辑是能创造历史的职业,哪怕是不能“明显地”创造历史,哪怕是有创造历史潜力的小朋友看到了你做的书,这也将是可以创造历史的瞬间,这个几率,真的是很大很大啊。比如波特小姐看了编辑做的凯迪克的书、麦克·巴内特看了编辑做的玛格丽特的书……不管怎么想,童书编辑都是一份幸福和让人想要心怀远大抱负的职业,因为我们做的书,是给孩子看的呀。

书里提到的这些编辑,我最喜欢苏珊·卡尔·赫希曼,就是那位曾经给厄苏拉当过助手甚至被她开除的编辑,书中写到,她后来回忆说:“厄苏拉曾对我说,你不能只做自己喜欢的事啊!可是在过去的40年里,我好像就是在做我自己喜欢的事。我不能想象还有更好的活法,我太幸福了。”

今天正好是2021年的最后一天,就这样收尾吧!

《图画书小史》读后感(篇十二)

一千个人有一千种读法。图画书因为不同,表现了人类的生命力和活力。创作者背后的儿童观、教育理念,滋生创作的土壤、生态,带给家长、老师的不仅是图画书阅读的附加值,更提供了抚育孩子,帮助自己成长的各种可能性。

《图画书小史》作者:阿甲

早在十年前,阿甲就有了创作《图画书小史》的想法。他想找图画书发展的脉络,作为一次图书馆种子故事人培训的教案。因为找不到资料,从那时开始便自己整理起来。

正好当时《人物》杂志向他约稿一篇为孩子们创作的大师故事,他又正在研读并准备翻译美国天才童书编辑厄苏拉的书信集《亲爱的天才》,种种因由串联在一起。用他的话来说,就像“拼地图”一样,慢慢把这个最初的架构搭建了出来。

中国的原创图画书没有现成的系统资料可寻,阿甲一个个访问健在的老一辈图画书创作者以及活跃于当下大咖们,以采访的方式把他们的人生经历集成故事。

没想到寻访和细化稿件的过程没有止境,而美国已经有了难以超越的童书史学家伦纳德·S.马库斯,想追求书稿的尽善尽美,可能这辈子也无法呈现给读者。在他看来,把知道的东西阶段性地呈现,虽然不够完美,但是如果变成公共知识的一部分,让更多年轻人、更有才华的读者、创作者、研究者,加入其中,续写图画书的历史,恐怕更加激动人心。

这本书叫《图画书小史》,一来是阿甲认为,他所呈现的历史还不够完整,二来是他希望在阅读中有一种说书人在聊书、侃书的状态。

尽管书中有大量的参考资料做支持,但是阿甲克制了自己的考究癖、研究癖,没有在书中添加注解和参考书目。对作者来说:如果能让喜欢学术的人放松下来,喜欢八卦的普通读者更容易读进去,哪怕是读者在翻到其中一个章节,就能去感受这个世界,思考图画书的现在、过去和未来,就已经足够了。

其实,在专职做儿童阅读推广人之前,阿甲是一名法律工作者。有段时间,他白天参与处理死刑案件,见证人性的阴暗和无奈。晚上在家里记录小朋友的生活趣事,成为他一天最温暖的时光。他思考着:为什么图画书会改变我们的亲子关系?图画书对我们的教育观念产生什么影响?读了图画书后,为什么我们对儿童成长的期许会有这么多不同?

养育孩子也是同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孩子是纯真善良的,当你在红灯亮的时候想过马路,当你站在道德的十字路口,但凡想到,也许有个孩子正用一双纯真的眼睛看着你,你都无法做任何有违良心和法律的事情。与其建一百个监狱,不如建一个优质的幼儿园、绘本图书馆,从小强健起孩子的精神,呵护天性。那么这个社会的恶或许就会少很多。都是在教化,那为什么不选择一种快乐的方式体验呢?

于是,阿甲从一位图画书发烧友变成一名图画书研究者。他发现图画书所蕴含的精神世界——不仅是书上所呈现的那样,那只是浮在水面的冰山一角,还有十分之九在水面底下。这水面底下藏着的便是作品和创作者背后的故事。

图画书高度概括和提炼,赋予我们一个开放性的思考空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很多时候不得不面对只有一个标准答案的生存环境,身在其中,他们会不断遭受挫败感。帮助他们在恶劣环境中还能快乐做自己的,是一种原初的力量——一种来自童年的力量。

在《图画书小史》中,你会发现很多创作者也用图画书来找到自我,他们有的用作品发声,有的在图画书中疗愈童年的创伤,有用图画书与世界达成和解…… 从写给朋友家小孩为其讲故事的寻常信件,到一页文字、一页图画的常规版式,再到带有平面设计元素的图文混排,以及后来简化抽象图形颜色的互动式游戏书。图画书俨然成为当代新型视觉艺术,不仅有着外表形式上的突破,还包含着儿童观、教育理念的发展和进步。 在种种的挑战、争议与抗争中,每一次突破都有至少一本世界级经典图画书的诞生。早期图画书偏好“维多利亚风格”(强调民间故事和童话的价值),从涌入现实主义题材开始,图画书有了更多的内容:它是“为坏孩子准备的好书”,它不再强调阅读有用论,而是成为和孩子打成一片的玩具。它为少数族群发声,讲述了一个个外来移民作为局外人故事。甚至,它被作为医治狭隘民族主义劣根的良方,成为德国、日本战后教育成功的关键力量。毕竟,和平的保证主要来自代表未来的孩子,要确保孩子真正去读那些呈现人类智慧、和平和理想的书。

在阿甲看来,图画书发展的历史不仅是事实的罗列,还是一种观点,更给未来提供了不同的选择。在历史的转折点时,总有一小群人或者一大群人,做出他们的选择,把历史带入不同的方向:

“我们与其担心这个世界会变坏,不如知道有各种可能性,引领大家看见种种可能性,到时才能做出充满智慧的抉择。”

很长时间内,顶级图画书都是来自发展在前的世界其他国家。这些国外作品和原创图画书的差距在那里?是因为他们对民族性、社会和人类发展进程的做出了了不起的思考,创作者选择去做了那些真正有益于民族,乃至整个世界的事情。

读《图画书小史》,你会知道世界级图画书的诞生不是个别优秀创作者的出现就发展起来,而是需要拥有合适的土壤、生态、读者群,以及教育体系、育儿观念等各方面的支撑。

当我们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走完了其他国家一个多世纪的图画书演变之路,我们是否应该放慢节奏,尝试慢慢熬一锅汤?在图画书的世界版块上,从图画书发展的头和尾中,找准原创图画书所处的位置,与各国图画书做一个参照和对比。

读历史最大的好处,不是说知道过去发生了什么,而是告诉我们未来有哪些更好的选择。我们的原创图画书发展包含了很多种可能,且未来的可能性更多。

同一本图画书,在人生不同的阶段阅读,往往感悟也不太一样。当你真正喜欢一本书,你会忍不住想走到背后,了解创作者的故事还有他们所处的时代,从而找到自己的解读方式。当你在一个看似平淡无奇的故事后,挖掘出背后的文化内涵、相关知识、教育理念时,你和孩子之间的对话就可以无限地发散开来。

“它就像哈奴曼那条神奇的尾巴,可以不断地变长、变长、变长,直到把所有人和所有事都圈进来。”

阿甲二十多年来的儿童阅读研究成果,涵盖近七百种图画书和作者的推荐。他虽然收敛了自己的考据癖,但是还是坚持做了主题词索引。

《图画书小史》不仅解决了家长、老师的选书困惑,还让读者可以快速定位到自己想要的章节页。他推荐的超级大书单,充满了人文主义情怀,读起来仿佛他在同你交谈一般。他写到的大师生平之时,你能读到他对那段图画书“欢欣岁月”的憧憬。那些事业有成的设计师,在图画中如何发现了最想成为的自己?那些图画书创作者所处的时代,又给了作者怎样奇特而难忘的童年经历?

《图画书小史》著者:阿甲

当我们什么时候感觉走不下去,感到困顿的时候,不妨回到童年的状态,在共读图画书中,相信艺术的魔力,相信人性中那份温暖的美好!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