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是个1500克的宇宙》是一篇引人深思的文章。作者通过对大脑的探讨,将大脑比作一个宇宙,透露出大脑的复杂性和无限潜力。文章提醒人们要重视大脑的健康,探索和开发自身潜能。阅读这篇文章让人们深刻认识到大脑的重要性,并激发了对自我发展的思考。
《大脑是个1500克的宇宙》读后感(篇一)
第一次听说与脑容量相关的知识还是在南京江宁汤山方山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顶层的人类密码展厅,有关南京猿人的故事,还有早期猿人(能人)到晚期智人(新人)的脑容量对比。早期猿人的脑容量仅有680ml,晚期猿人(直立人)脑容量约800ml~1200ml;早期智人(古人)脑容量达1300ml~1750ml,晚期智人(新人)体质特征与现代人类已没有多大差别,现代人种形成。
《大脑是个1500克的宇宙》读后感(篇二)
大脑这个词,足以牵动我们每一个人的神经。每一个人都有一颗不断运行的智慧大脑,这也是人区别于其他物种的标志性器官。我们会对大脑是如何运作以及人是怎么超越动物的感到好奇。
无论你是谁,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无论你在不在乎大脑的存在,你与大脑都密不可分。你的所有决定、情感、记忆,都在大脑中生成又在大脑中消失。它至始至终与你在一起,一起成长,一起老去,无法分离。
你与大脑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仔细想会让人觉得很恐怖的问题。到底是你在控制大脑,还是大脑在控制你呢?当然,这里作者并非是想提出阴谋论,但不可否认的是,你的所有感知都由大脑经手,你的所有认知都在大脑中生成,你的所有行为都由大脑执行。
我们的日常生活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信息,光线、声音、气味、触觉等。这些信息都必须通过大脑的分析才能为我们所用。正是有了大脑,我们才能够感受、理解身边的世界,并对环境产生合理的反应。换句话来说,我们所知道的世界,都是由大脑“告诉”我们的。
这本书的本质其实是向我们讲述一些关于大脑的有趣知识,在看完这本书之后,这些作者深深埋下的种子在我的大脑里生根并随时准备发芽,进而让我逐渐能够对报道的与脑科学有关的新闻有更好的理解和辨别能力。
《大脑是个1500克的宇宙》读后感(篇三)
大脑是我们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的根本标志,人类一直未曾停止过对大脑的探究,特别是对一些各领域佼佼者大脑的研究。《大脑是个1500克的宇宙》为我们科普了许多精神学科的知识,本书通过列举事例、图片说明等方法为读者系统讲解了人类大脑的工作机制和原理,使读者对大脑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
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如此热衷于探索大脑的奥秘?大脑又与我们有多大的关联?也许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注意不到大脑的存在,因为大脑的存在感实在是不强。但它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大到我们对一些棘手问题的思考,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小到频繁不休的呼吸,夜晚睡觉时的梦都证明了大脑在不停的工作。我们的一切感受和喜怒哀乐都是由大脑进行支配的,也是由大脑下达指令执行的。大脑为我们感受外界的友善和存在的危险,我们所感受到的外部世界都是大脑传达给我们的,大脑就是我们感知世界的核心和中枢。
大脑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也会随着我们消亡。我们的大脑是一成不变的,但你可以选择自己较为突出的一方面作为突破口来强化自己的能力,先天的天赋异禀固然重要,但后天的努力也是不可缺少的,发现了自己的闪光点就应该不断的探索深化。 大脑是一个神奇的器官,它浩瀚无垠,无法丈量它究竟有多大。也许在自己的成长之路上不停的探索前行才能不断充实自己的大脑。
《大脑是个1500克的宇宙》读后感(篇四)
曾经看过一个抖音动画视频,里面说的是人类一直进化,进化到未来就只剩下了一颗大脑。因为大脑是人体所有器官里最重要的一个,它使你能够思考,能够挥舞双臂,能够行走。一旦脑死亡,这个人也就死了。脑死亡跟植物人不一样,植物人或许还有机会恢复,脑死亡就算身体暂时还活着,也必定活不久了。
《大脑是个1500克的宇宙》的作者赵思家也说,“你的所有感知都由大脑经手,你的所有认知都在大脑中生成,你的所有行为都由大脑执行。”
这样说来,大脑真的很牛。比如我敲下这些文字都是大脑的功劳,它消化了我眼睛看到的知识,加工我的思想并输出到身体上——它命令我的手按它所思考的结果,敲在电脑键盘上,打出了这些文字。
说我被大脑控制也好,说大脑就是我、我就是大脑也好,总之我的一切行为、思考都是大脑决定的。
难怪在那个动画里,人类进化到最后就是一颗大脑了。
赵思家是神经科学专业毕业的,她在《大脑是个1500克的宇宙》这本书里用尽量通俗的语言和例子,科普了一些大脑的有趣知识。
比如为什么亲吻会令人开心?心痛有多疼?闭上眼时出现的漂浮物是什么?
他还告诉我们,正常大脑只被开发了10%是谣言、鱼只有七秒的记忆是误传、胎教听莫扎特的音乐会变得更聪明也不正确;
还有吃花椒带来的麻感,其实是一种触觉,等同于50赫兹的震颤;
……
如今知识传播飞速,像这类科普性质的内容也出了许多短视频了,但网上许多“专家”为了博流量和利益会传播一些谣言误导群众。
赵思家说“当今愿意通过写纸质书来传播科普知识的和还愿意通过读纸质书来获取知识的,成了少数派。咱们且行且珍惜!”她希望通过这本书,让大家自己能有简单分辨真假信息的能力,不被一家之言所蔽。
《大脑是个1500克的宇宙》读后感(篇五)
蒂一次知道我的脑袋有多重,竟然有1500克,知道了重量之后,你是不是更有兴趣了,那1500克是如何分配的呢,是不是骨头、肉、脑浆等等这样分配了? 今天我们分享的这本书,叫《大脑是个1500克的宇宙》讲的就是这方面的事情,看到宇宙两个字,就知道这本书讲述的挺深了吧,不仅是物理方面的知识,还有生物方面的知识。 我家孩子翻看了之后,跟我说这是一本好书,预定了我看完之后的看书权,看来不管是谁,都很关心自己的头脑是如何运作的。 比如我现在问你几个问题,你一定也好奇想知道答案。 味觉是怎么产生的?学霸的大脑有什么特别的?胎教听莫扎特的音乐会让孩子更聪明吗?为什么怀孕会让人发恶心?梦从何而来?睡觉时大脑在忙什么?等等。 有一句话你一定很熟悉,看过《超体》的人更是如此觉得,这句话就是“正常人的大脑只被开发了百分之十”,我们曾经想过,如果开发到百分之百,我会变成什么状态,有时候想想自己这么笨,会不会开发的太少了,其实这句话是一句蕞大的谣言,可怜我深信不疑了那么久。 书里还有冷知识,一定可以让你扩大知识面,你会说原来如此啊。 睡美人谁亲都会醒你知道吗?我们总以为是特定的某一位王子才可以亲醒公主,甚至我们这里都想拥有梦中注定的那位王子,但实际上却是,公主一定是缺少某种酶,所以换个人她也能醒,童话被科学一解释,变得好无趣了。 还有人为什么要长两只眼睛这些问题,我们都可以在书中找到答案,我们学习了之后可以解决很多我们曾经疑惑的问题,多好的一本书啊,孩子问你的时候你还可以给他说答案,秒变百科家长。
《大脑是个1500克的宇宙》读后感(篇六)
我们所知道的世界都是“大脑”告诉我们的! 我们所有的感知都有大脑参与 我们所有的认知都在大脑中生成 我们所有的行为都有大脑执行 大脑教给我们如何感受和理解身边的世界,并对环境产生合理的反应。
打开《大脑是个1500克的宇宙》这本书,我们就知道了,我们为什么这样思考那样行动。 大脑告诉我们如何去生活,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建立关系,如何去感知世界,如何去探索未知。
这本书的第1个问题就是告诉我们当阅读一条新闻的时候,我们如何判断他的真伪,要先停下来思考一下这条信息的来源是什么,来源是否专业和可靠, 带着批判性思维看待他,试着跟他抬杠,想一想有没有什么细节是这个新闻没有提到的,大多数假新闻会故意遗漏一些细节,假信息也也类似,因为它是假的,所以细节经不起推敲, 如果引用原话确认来源是否有名,有姓是否真实存在,或者说这句话的人能否为这句话负责任, 看看图片是不是这样的,试着在网上搜索图片,看看这张图片的出处在哪里,是不是被挪用的。
我个人觉得这本书的作者赵思家博士提供的这个建议非常有效。
尤其是在如今信息爆炸、短视频泛滥的时代,如何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如何在众多的假新闻中拥有一张慧眼,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能力。
《大脑是个1500克的宇宙》读后感(篇七)
古今中外,不少人相信天才名人的大脑与常人不同。对于名人大脑的研究,已经狂热了上百年。 最早被医学研究的大脑来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瓦格纳和哥根廷大学主导了对法国“数学王子”高斯大脑的研究;最为人熟知的对爱因斯坦大脑切片的研究吸引了几十年来不同时代不同国籍的科学家,他们用尽各种手段,试图攻克“超级大脑”…… 大脑是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分,也是人区别于其他物种的标志性器官。对于人脑研究的专门学科是神经科学,《大脑是个1500克的宇宙》就是一部神经科学的科普代表作。 本书以问题为引,辅以图画、打比方、举例子等方式,将人脑工作机制等神经学科理论知识向读者娓娓道来。 作者赵思家,伦敦大学神经科学博士,牛津大学神经科学博士后。科普作家、知乎神经学、神经科学、脑科学话题优秀答主。擅长为充满好奇的读者提供新鲜有趣又不失严谨的神经科学知识。著有《大脑使用指南》《大脑通信员》《我的大脑好厉害》等。 为什么要研究大脑? “亲爱的读者,是什么原因让你打开这本书呢?可能是…,可能是…,还可能…。”读这开篇第一句的同时我也确实在想答案。 然后下一句话就让我心下一惊。“无论是什么样的原因,打开这本书的指令都来自你的大脑”。 因为我才突然意识到,是我的大脑在思考,是我的大脑在决策。此过程中的所有环节,乃至生活中的任何作业,都没有脱离大脑的控制。 而我没能意识到。而我刚刚意识到。 这就是所谓“最优秀的设计是让你无法意识到设计本身”。 大脑至繁至简,至简至繁,平常存在感不强,却对生活至关重要。 为什么我们会上瘾?为什么我们会做梦?为什么会失忆?为什么……我们为什么这样思考,那样行动? 所有这些问题的答案,都藏在对大脑的研究里。 我们所有的感知都由大脑参与,所有的认知都在大脑中生成,所有的行为都由大脑执行。 大脑教给我们,如何感受和理解身边的时间,并对环境产生合理的反应。 换句话说,我们所知道的世界,都是“大脑”告诉我们的。 正因为我们的大脑的不断运行,才让我们学会感受和理解身边的世界,让我们更好地生活和工作,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情绪、想法和行为。
大脑是个1500克的宇宙
评价人数不足
赵思家 / 文化发展出版社
《大脑是个1500克的宇宙》读后感(篇八)
作者赵思家真的好牛呀!
她有两个突出的身份,一个是牛津大学神经科学博士后毕业的从事神经科学研究的优秀科研人员,另一个是知乎的高产科普博主,在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的问答中获得了无数的赞誉,她是一位不仅能够活跃在科研一线去探索人类知识的边界,更能够把这些知识转化成让普通人学习和吸收的养分的人!
作者作为顶尖高校的在校一线研究人员,她在专业性上肯定是不用怀疑,书中不但言词严谨还附上了相关的论文和书籍作为参考,并且在通俗性上做足了功课,使用了打比方、画图、举例子等方法,在思考怎样让读者受益方面非常用心。该书也充满了趣味性,教会了我们很多冷知识,比如打鼾的时候不会做梦,打哈欠为什么会传染?飞蚊症是什么?大脑是唯一没有痛觉的器官等等问题,这样的趣味性让此书的可读性大增,读者读完之后更是印象深刻。 从这本书中我知道了“欲望从何而来?”原来大脑里的奖励系统才是真正的欲望之源。奖励系统就像油门,行驶靠它启动,但一旦出了问题,就如追尾时不小心踩了油门,就变成了瘾。瘾是指一种重复性的强迫行为,即使知道了这个行为会有不好的影响,也依旧难停止,比如对香烟、酒、药物的依赖。成瘾不仅仅是与化学成分影响大脑功能这个过程有关,还与人所处的环境有关,生活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中也很重要。现在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躺平,我感觉可能也是大脑的奖励系统出了问题,觉得躺平比努力辛苦工作更舒服。 在书中我还从科学的角度理解了:“勤能补拙在神经细胞上也管用。”我们每个人的大脑,无论年龄大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大脑会随着我们日积月累的训练产生变化,你想在哪个方面变得更为出色,就得不断去训练它。这让我想到了最近大火的《封神》训练营,里面好多非专业新人演员,靠着自己的努力拼搏最终闯出一条属于他们的星光大道,特别是看到里面有的演员为了拍好戏,除了没日没夜参与体能训练,还要认真学语言、学乐器、学礼仪、背台词。认真看了他们训练的记录片,真是大受鼓舞,原来想要做的好,真的要付出绝对的努力,不断训练才行。 作者希望这本书类似于消费者指南,看完本书,会有基本的辨别能力,清楚我们当下神经科学知识的基本界限在哪里,明白哪些是可能实现的,哪些是完全不可能实现的,以防被人牵着鼻子走或是陷入自己无法超越一些界限的迷茫,能够帮助读者搭建一个基本的神经科学观。
如果你想更好地了解你的大脑,不妨来读一读。
《大脑是个1500克的宇宙》读后感(篇九)
这本书真的好,读了半天我终于想起来它像什么了。它像那套经典的科普读物《十万个为什么》。封皮一换告诉我说这本书是《十万个为什么》新编神经科学卷,我绝对相信。 这本书虽然在讲我们身上最高精尖的组织,却用的最普通最平实的语言,讲一般大众也能明白的知识点。并且整本书的结构也和《十万个为什么》很类似,先提出问题,再科学地回答。这些问题也很经典,真的是孩子们(外行人)会问出来的,从浅到深排布,给出的解答则十分科学。 这本书分别讲了神经科学入门、大脑的不同功能,以及一些相关的问题。问题都问得很好,比如“正常人的大脑只被开发了10%”,作者先说明了这是一个谣言,再考据了这个谣言的始作俑者和传播路线,都是很有趣的小知识。再比如“脑海里的那个声音是谁”,上一次看到这个问题是在一个鬼故事里面,这本书给出了关于这个问题在科学上的研究方法,这个问题竟然还没有被研究明白,不过讲了一些很有趣的最新研究进展。 看完这本书,我首先对神经科学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然后里面很自然地提到神经科学常用的仪器和研究方法,并且讲了好多历史上也很有名的案例。作者偶尔还会凡尔赛一把,讲这些故事和他本人有什么联系,总之阅读起来很轻松,也真涨知识。 作者赵思家是牛津大学神经科学博士后,是个很厉害的娃妈。她之前也曾经出版过好几本关于大脑的科普书籍,这本书她虽然很谦虚地在自序里面讲,已经是六年前写的啦,已经不太好啦,但是于我已经足够深入浅出。
《大脑是个1500克的宇宙》读后感(篇十)
⭐第一感
侧面书页彩虹色
《大脑是个1500克的宇宙》读后感(篇十一)
一本大脑使用手册,从开篇就讲述了使用指南,科学带给我们最重要的是科学思维,同时介绍了科学家是如何通过不同技术对大脑进行研究的。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到底是我们在控制自己的大脑,还是大脑在控制我们,我们所有的认知都是在大脑中产生的,所有的行为都是由大脑执行的。 日常生活中充满各种信息,这些信息需要通过大脑的分析才能为我们所用,大脑帮助我们去感受与理解这个世界,并对于反应做出合理的解释。 通过这本书了解到,原来那句耳熟能详的“正常人的大脑只开发了10%”是一个谣言。因为对于大脑来说,即使睁着眼睛,什么都不想,整个大脑也在运行中,甚至在睡眠时,我们的大脑也在不断工作。我们在做一些工作的时候。比如走路、说话等,我们的大脑、小脑和脑干的每一个部位都是在不断运行的。 神经系统是大脑里的打工人,人大脑里的神经系统大约有860亿个,除了神经细胞,大脑里还有胶质细胞。 科学家对于大脑的研究通过磁共振成像和脑电图进行。我们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会令我们倍感困惑,从神经科学角度看,一切就有迹可循了。大脑里的奖励系统原来是我们的欲望之源。瘾是一种强迫性的行为,是一种明知道有害却无法停止的依赖。大脑的奖励系统出现问题时,会让人上瘾。上瘾不仅与化学成分影响大脑功能的过程有关,还与人所处的环境有关。 经过研究发现,高智商的人其大脑中的神经细胞比常人更大,传递信息更快速。聪明人的脑袋转的更快,智商高的人会在神经细胞这个级别上与常人有差异。 这本书通过详尽的表述对于我们的大脑进行了具体分析,并且从方方面面进行阐述,非常有趣。
《大脑是个1500克的宇宙》读后感(篇十二)
大脑里有千亿的神经元为其提供了条件,即将与美丽的世界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大脑的存在是怎样的,它对人的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大脑是个1500克的宇宙》是科普作家赵思家时隔六年的夸时空对话,随着他学习研究更加深入,对于早年前写的东西进行了更完善地修改,以有趣又不失严谨的形式向读者介绍神.奇的大脑。 在正式阅读前有本书使用指南来帮助我们如何去阅读,在媒体化时代大量虚假信息充斥我们的生活,作者提出识别假新闻的建议让读者能更放心地去接受知识,他在书中引用到的参考文献和用到的专.业名词都有出处来源,让我感受到他的专.业性和严谨性。 人类的大脑普遍开发程度在百分之10左右,作者表示这是流传蕞广的流言,人的大脑即使在休息的时候也是在运行的,纵观流言形成的过程发现这是一个噱头是为了更好地卖产品。作者向我们传递的信息是作为普通人拥有普通的情况想要提升是正常的但是不要陷入流言焦虑。比如我在上学期间有一款产品据说吃了可以提高大脑的记忆力,在考试的压力下我非常想要尝试然而我后来意识到又不是说吃了就不用学习了,只有输入信息给大脑才能正向输出。 有人说在胎教时给孩子听莫扎特的音乐,孩子将来会更聪明,这就是莫扎特.效应。作者表示这还是流言,只听不练是不管用的,只有长期经过专.业的音乐训练才可以。在七岁之前学习某种乐器确实加强对音乐情感的认知,可以促.进大脑认知能力的发展,由此可见音乐能够让人更聪明也不是没有道理。 作者从自身体验来讲述大脑对人的影响,常言道一孕傻三年,对于男人女人都是有影响的,婴儿不管在白天还是夜晚都会啼哭,这时候大人就需要安抚他,经常睡眠不足、心力交瘁,也就会造成记忆力变差,给人感觉就是变傻了。
《大脑是个1500克的宇宙》读后感(篇十三)
大脑作为我们身体的协调员和总指挥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大脑的形成过程及工作原理我们现在也有了初步的认知,所以在日常行为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有了科学合理的解释,只是要普及这些正确的知识还要相关的科学家和学者付出更多的努力,让我们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对自身行为形成正确合理的认知。 前段时间看了一些关于孤独症和阿尔茨海默症的作品,对发生在他们身上的痛苦但不可抑制的病情也感同身受,然后就在想,在科学发展如此昌明的今天我们就没有相应的方法帮助他们摆脱痛苦吗?确实是没有。究其原因,还要从脑功能和结构的方面入手深入研究和探讨,所以我们对大脑的研究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深入和透彻。 这本书是作者对自己7年前出版的作品的一次修改和增补,并结合当前的研究进展进行了重新的诠释,其中不乏睿智的见解和有趣的表述,可读性大大提高了,而且增加了丰富的图示和表单,易于读者阅读和理解,是一本非常不错的脑神经研究的科普读本。 作者首先破除了我们都深信的一个谣言,我们的的大脑不存在只被利用了10%-20%,其实大脑每时每刻都在全力工作,只是在我们进行某项活动时,相应的区域更活跃而已,因此市场上宣传提高大脑利用率的宣传全是噱头,其根本还是增加相应区域的活跃程度,而这与诸多因素有关,因此建立合理正确的认知才是我们看破陷阱的必要手段。 作者在这个指导思想的指引下为我们分析了生活中,恋爱过程中,我们的感知和思考的时候大脑的思考和运用原理,由具体的实例出发引出相关的科学研究,为我们破解这些困扰我们的问题,以及我们形成选择过程中的大脑活动,有点像走近科学最后揭秘的过程,加上作者轻松有趣的语言描述,使阅读过程非常愉快,又能收获满满的脑神经学知识。
《大脑是个1500克的宇宙》读后感(篇十四)
《大脑是个1500克的宇宙》是一本着眼于大脑本身的科普作品,以简单的文字、活泼的页面设计为我们带来了关于大脑运行、使用的原理与知识。
作品的封面主要是白色的色调背景,文字以蓝色星空的形式显现其中。总体上,是简约而舒适的,就像大脑中的星辰大海,有无数的可能,仿若宇宙。而作品的内封则是只保留了蓝色星辰宇宙的样子,极简的呼应了宇宙的定义。
整个作品总共是六个章节,第一个章节便是与作品名称同名的“大脑是个1500克的宇宙”,总述了关于大脑的构造以及研究的概况过等,我们可以看到在大脑这一整个学科类型中,还会延伸到神经科学、医学、心理学等等。这个器官,是整个身体中,最为重要的之一,承载了无数的知识点。从来没有想到过,原来小脑并不是必须的存在。当然这种案例极其偶然稀少,但是却也大开眼界。
至于之后的章节,则是大脑的生活行为、爱情行为、感知行为、哲学行为和迷惑行为,以不同的、清晰的切入点向我们展示了大脑之中不同的行为细节与原理。整个被科普的过程,都充满了吸引读者的地方。不同色彩的渐变,代表了不同行为的分解,而每个小章节大多是以问题的形式展开的。这些问题,其实很多都可能是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脑海中出现的。作者以轻松而生活的文字,为我们一一解答,巧妙的运用了各种插图,亦是辅助读者的理解。
很感谢有这么一部作品,从科学、从学术的角度,带我们认识了大脑。这是一个在生物学上比较纯粹的概念,同时它也会影响着某些心情行为的产生。去了解它们,去剖析它们,或许我们对于生命的意义会有更为深刻的认知。
《大脑是个1500克的宇宙》读后感(篇十五)
初读书名,觉得很有意思,我从未好奇过大脑的重量,在书中关于书名却有详细的解释,并有专业的数据、表格佐证。人脑重量会随着成长而长大,在30岁前后达到蕞大值,然后随着衰老而变小,在30岁前后,人脑的重量约为1200~1500克。人脑重量的变化让我体会到了生命的奇妙与不可思议。
本书的作者赵思家有着丰富传奇的履历,在从事的神经科学研究领域是佼佼者,还跨界学习了神经科学和计算机,对计算机原理的掌握能帮助她理解神经运行机制,简直是神来之笔。而我认识的赵思家是知乎的高产科普博主,她尤为擅长为充满好奇的读者提供新鲜、有趣又不失严谨的神经科学知识,在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的问答中获得了无数的赞誉。
赵思家的科普兼专业性、通俗性和趣味性、实用性于一体,可读性很强,有效地将探索到的人类知识转化成让普通人学习和吸收的养分,让这个世界更加丰富多彩。本书还贴心地附上了使用指南,为本书的阅读量身定制方法,让读者轻松做到无障碍阅读。
作为一个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健忘的人深受其苦,但又无可奈何,对我未来记忆水平退化程度的担忧与日俱增,本书给了我大脑记忆力的详细科普,解决了我的困惑。首先,大脑记忆的形成是在不知不觉的时候发生的,与此同时,遗忘也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大脑需要这样的遗忘,也就是说其实遗忘是一件正常且非常必要的心智过程,从另一个方面来看,遗忘也可能是一个病理性结果,让你把不该也不想忘记的也忘记了。
比如发生率颇高的阿尔兹海默症,大脑会在患病后慢慢萎缩,患病后,只能徒劳地面对记忆的消逝,目前患病原因和如何预防、消除仍没有确切的答案,期待科学家们研究能有所突破。
本书的科普让我对大脑的常识有了一些基本概念,我会尽蕞大努力保护好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