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来的天才?》是一篇描写普通人与天才之间的差距与联系的文章。作者通过对天才的解构和分析,探讨了天赋、努力和机遇在塑造一个人的成就上所起的作用。文章深刻揭示了天才并非来自天降神助,而是源自于平凡人通过不懈努力和机遇相结合的努力。
《哪来的天才?》读后感(篇一)
其实是看到b站一个学霸小姐姐的推荐才来看这本书的,她本来只是在山村里的一个女孩子,后来一路学习,本科也是一个普通大学,但是研究生考上了武汉大学吧,最后走到北大博士。
我觉得所有事情的成功都需要刻意练习,评论区觉得刻意练习就是填鸭教学明显太过偏激,狭隘。其中就有一点,写的是那个一直被迫练习的孩子在近距离听最好的钢琴时,感受到了其中无限的魅力和美,从此引发了练习的激情。一个从未接触过钢琴练习的人,就算听到这样的音乐,也只会觉得,好听,而已。不会激起练习的强烈渴望。
我想到顾漫说,在大三的课堂上,她一遍又一遍的写何以琛赵默笙相遇的那个开头,最后终于满意了,他们也满意了,这何尝不是一种刻意练习。
也许我更应该用加分的方式来激励同学们,而不应该减分,反正最后也要抓分数最低的那组写作业啊哈哈哈哈哈。说实话,我要怎么进行刻意练习呢?我要怎么在课堂上贯彻刻意练习的理念呢?我不知道。
1/6页《哪来的天才?》读后感(篇二)
《哪来的天才》 作者:杰夫·科尔文 阅读时间:1小时 本书打破大众对于天才的一贯认知,指出根本没有什么天才,说明刻意练习的重要性。天生智力之间的差别完全不足以决定后天产生的差距。所以成功人士都是通过刻意练习,拼命努力达成的。 但刻意练习又不是一种单调的重复。要有不断地突破,打破自己的舒适区,寻求新的挑战。 同时必须持续得到对结果的反馈,如果是没有反馈的练习,要么不再进步,要么你不再在乎。 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家米哈里·塞克斯哈里提出“心流”的概念,将内在动力和刻意训练结合起来。 心流是指 当一个人完全沉浸某项工作,时间仿佛慢下来。人的心情变得轻松,工作不费吹灰之力。这种兴奋状态来自这种挑战和个人能力正好相匹配。 这大概是一种工作的最佳状态。希望有一天能感受到心流的极致体验。 灵光一闪的时刻,总是在很多个小时的思考和研究之后。所以真的不要再羡慕别人很棒,却光说不做。都是练出来的,刻意练习着重一个刻意。所以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清楚自己的方向,然后有目的性的去做一些练习。 2018.6.25
2/6页《哪来的天才?》读后感(篇三)
可以理解为《异类》的延续,之前看了异类知道要成为行业内的顶尖级的人物需要花10000小时。这本书告诉我们这10000的小时必须是刻意练习才行,不是混日子的消磨10000个小时。一项技能要成为世界级的高手必须完成枯燥乏味的练习,而且要是自己不擅长的方面,难度也不能太高的一些练习。这本书还指导了父母如何培养孩子们刻意练习,如何成为同龄人中拔尖的人物。
现在回想起来确实之前浪费了大把的时间。拿画画来说,没有坚持每天绘画,只是每周画1天或半天。没有每周练习20小时以上,上了大学就一周几个小时都没有,彻底荒废了。跟原来同期学画的同学已经差距很大了。学习德语也是只有上课听一下,完全没有练习过,如果真学成了也就奇怪了。挺失败的,没有坚持下来一样事情。2013年要坚持每天阅读,画画。如果可以就把德语重新学一下。还是要有几项爱好才是。
本来准备长篇大论一下的结果,又只写了这些。果然不擅长写书评。充其量一篇读后感。贵在坚持吧。
3/6页《哪来的天才?》读后感(篇四)
2010年,我大一,因为一个组织结识了一位十分优秀的学长,大四,他说他在做申请,准备去国外全奖的PHD。断断续续联系着,听过他一些故事,得知曾是校内的风云人物。那时候我不知道自己以后的方向在哪里,想来出国也是一条路,所以遇到常会问他结果,他总说等的很蛋疼。
2011年4月份的一天,我打开电脑登上QQ,看到他的消息弹出来:“我拿到UC Davis的offer了:“I have good news for you. You will be admitted to our program. But please do not turn down your other offer yet until you receive a formal admission that shall be coming soon.” 为他高兴。
2011年5月份,他找到我简单吃了个饭,这是他的计划,在出国前跟每个朋友都吃一顿饭。饭桌上谈起来出国的全过程,他讲:
父母不给钱,不支持他出国,有钱的亲戚不借钱给他,T和G的考试都是自己省吃俭用加做家教攒下来的,最苦的时候同时做两份家教,几乎每餐吃泡面,准备英语的时候,每天早上背单词,中午背单词,走路背单词,做活动的时候也在背单词,一路上的苦只有自己清楚,拿到offer的心情也只有自己最能体会。
现在基本没联系了,人人上很偶尔看到他的消息,PHD很忙可看得出来他过的很好很享受,因为科研是他的梦想。
2012年4月左右,路过食堂,习惯性看路边有没有什么新闻,赫然看到一条横幅挂在树上,武大有四名学生在世界记忆锦标赛上拿到世界记忆大师的称号,而其中一个正是我的同班同学。第二天上课看到她跟她说恭喜,她过来抱着我说:谢谢,那些日子终于都过去了。当时跟她并没有特别熟也就没继续问过了。
直到下半年,跟她选了同一个专业,常常一起坐,开始熟络起来。中秋前的晚上一起唱歌吃东西,听她讲起来那些准备比赛的日子:
从2011年暑假开始,他们一共7个人在东湖新村租了两间房子,因为男生少所以只能男女混住,睡的都很不舒服。一整个暑假,加2011的下半年,所有没课的时间里,从早到晚,7个人都在准备这个比赛,每天的事情就是背数字,背扑克牌,背图片,课比较多的还需要跷课来训练。接近10个月的时间的艰苦训练和努力,成就了4个记忆大师。
而她现在的生活过的非常好,所有东西不管怎样她都会随口说一句背下来好了。出席各种记忆的活动,表演费出场费够她在大学里过的很舒服。接到给孩子上课就更好了,一周5千块。拿着这些钱,她开始旅行,徒步走了黄山,香格里拉,铁寨,大别山……
如果不是跟他们如此之近,我一定觉得他们非常有天分智商高资历好,毫不费力就能得来让别人艳羡的成果。他天生英语就学的好,她天生记忆力就是好。
只是事实却并非如此。那些看上去闪闪发亮的年轻人,你一定不知道他们为了达到这种状态付出了多少,你一定不知道他们究竟有多努力,才能看上去这样毫不费力。
4/6页《哪来的天才?》读后感(篇五)
1. 天才,它不是一种经验,在许多领域有成就的人,数年之后反倒更糟。它也不是特别的天生能力。天才源于练习,比如投球手赖斯,他花很少时间去比赛,但是却针对自己的特殊需要设计练习。
2. 专家和普通人的不同反映出:通过长时间的刻意努力,在特定领域内可显著提升表现水平。关键是提高绩效,刻意练习是为了提高绩效而被设计出来的。
3. 刻意练习,刻意练习和我们平常的练习的区别在于两点:要在学习区选择合理的高强度活动;重复的数量要高到单调乏味的程度。高度重复是刻意练习和实战最大的不同。
4. 刻意练习需要反馈,刻意练习对结果的反馈是可持续得到的。没有反馈的练习只会发生两件事情:你将不再进步,或者你不在乎了。
5. 刻意练习是费神的,刻意练习要求专注和集中,工作量是如此巨大以至于似乎无人能长时间坚持下去,一天练习4-5小时似乎是刻意练习的上限。著名音乐教育家奥尔认为,思想高度集中地练习,1个半小时足够,因为你不可能整整一天都保持高度集中的练习状态。
6. 刻意练习缺乏乐趣,做我们得心应手的事情会让人浑身舒畅,但这恰恰是刻意练习的反面。从本质上说,刻意练习是不令人愉快的。
7. 要避免自动状态,伟大的成功者从来不允许自己进入自动状态,这就是刻意练习的效果,避免自动性,或者说,避开惯性。
8. 杰出人士,对于杰出人士而言,刻意练习最重要的作用是使他们能够突破或者绕过大多数人普遍认为的决定性限制。具体来说,它能够使他们比大多数人感悟更强,知道更多,记得更牢。最终,多年高强度的刻意练习能够完全改变人的身体和大脑。
9. 杰出人物的重要能力:他们知道征兆的重要性;他们看的更远;他们看得更少,但是知道的更多;他们比平常人拥有更好的辨识力。所有的这些能力都是练习的结果。
10. 深入和普遍联系的知识,积累和培育知识是刻意练习的目的之一,在一个领域不断拓展能力,必然要积累不断丰富的知识,高成就者在自己的领域内往往具备了更多的知识,他们的知识是完整的,是通过高层次的原则联系起来的。许多卓越的企业有人认识到,掌握本领域深层次知识的重要性,超过普通管理能力。
11. 大块理论(chunk theory),杰出人士具备特别的记忆技巧,以快速,可靠的方式对于大容量知识进行长期记忆。杰出人士对其领域的深层理解,形成了一种结构,能够放置他们曾学过的大量信息。这种能力只有多年的高强度研究才能获得,它要求持续将新信息与高级别的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也是非常辛苦的。
12. 音乐模式,你知道你要传达的信息,挑战在于如何高效的表达出来,信息可以被拆成小片,每一片进行分析,然后反复练习。演讲和写作属于这种模式。
13. 国际象棋模式,研究某个特定的问题,做出自己的选择,然后与大师的选择做比较,如果不同,就找出原因,看看哪个结果最好。国际象棋模式的精髓是这样的问题:你会做什么?你遇到的许多情况,都是回答这个问题的机会。案例分析也属于这个模式。
14. 体育模式,面对不同的情况,强化认知技巧和能力,强化基础知识的学习。
15. 创新者,众多领域的伟大创新者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在取得任何突破性进展之前,他们都花费了多年的时间去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最卓越的创新者一直都是那些始终如一,完全沉醉于自己领域的人,他们在自己的领域积累了大量知识,不断将自己推向行业前沿。
5/6页《哪来的天才?》读后感(篇六)
1. 天才,并非经验也非天生能力,而是源自长时间枯燥、强调成长心理和打破习惯的刻意练习
2. 刻意练习,特征
2.1. 为了提高绩效而被设计出来
2.1.1. 至少在早期,需要教练;个人难以给自己清晰明了客观的绩效评价,也不能设计出最好的练习方法
2.1.2. 始终围绕一个原则:不断延伸个人现有能力;
2.1.3. 清晰确定需要改善的元素,然后狠下功夫去提升它们.
2.2. 与普通练习的区别
2.2.1. 持续的保持在合理高强度的学习区;不同于普通的练习,仅仅只是重复,希望保持之前已经实现的现有水平;
2.2.2. 重复的数量达到单调乏味的成都
2.3. 对结果反馈的可持续得到,如果看不到效果,刻意练习难以持续
2.4. 持续的专注,非常费神: 在有限的时间里专注并强化练习才能有所收获
2.5. 缺乏乐趣
3. 刻意练习,作用
3.1. 感悟更多
3.1.1. 单纯的训练都遵循“收益递减原则”——几乎所有的进步都在开始的小部分训练过程中发生,之后的训练获得的进步就很少。
3.1.2. 刻意练习的成功者,突破限制;更好更快更全面更远更准确的了解情况,在专业区域
3.2. 知道更多
3.2.1. 在专门领域拥有更完整的知识,能通过高层次的原则联系起来.
3.3. 记住更多,大块理论(Chunk theory)
3.3.1. 建立一个与专业领域知识的本质联系的检索结构,同时赋予其含义
4. 刻意练习,个人运用
4.1. 第一步,准确的知道目标
4.2. 直接练习
4.2.1. 音乐模式,
4.2.1.1. 困难来源如何高效的传达已确认的信息,拆分信息,每一小片都进行意图分析并反复练习,由专业人士或模板提供反馈
4.2.1.2. 精彩的演讲,广告,博客都可以参照模板来比对
4.2.2. 国际象棋模式,
4.2.2.1. 特定领域情况下,做出自己的选择并与大师的选择做比较
4.2.2.2. 案例分析的商业课程
4.2.2.3. 任何身边的事件,记录下自己的判断,并与之后的结果评判做比较
4.2.3. 体育模式
4.2.3.1. 基础训练,包括数学基础等;如体能一样,优势需要通过训练来保持
4.2.3.2. 特殊技能的对应训练:模仿实际情况训练.
4.3. 工作中的练习,有效的自我调节
4.3.1. 工作以前,确定自己的目标,专注结果,还专注于取得结果的过程
4.3.2. 工作当中,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自我观察
4.3.3. 工作之后,及时反馈,从发生的错误寻找自己的问题
4.4. 心智模型(mental model)
4.4.1. 形成思维框架,清晰的整理知识同时,也更好理解新知识.
4.4.2. 区分信息的重要程度
4.4.3. 对即将发生的事有预测
雷子|复制卓越(他人的读全书思维记录)
6/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