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的焦虑》讲述了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存在的身份认同困惑和焦虑。通过对主人公的生活经历和心理变化的描写,揭示了身份认同对个体生活的重要影响。文章深刻探讨了现代社会人们对于自我认知和社会认同的矛盾与挣扎,引人深思。
身份的焦虑读后感(一)
是一本很值得思考的书,相信读完这本书的人对自己原先的价值观都会有一定的颠覆。平时太忙了,花了一周时间才看完,就把书放在车上,跟着我东奔西走,最后还是在家里看完的,很多内容都是迅速翻过,没有细细思考。等过阵子再看一遍,说不定又有新的感受。
1/15页身份的焦虑读后感(二)
因为《旅行的艺术》知道了英伦才子阿兰·德波顿,今天在书店发现出了精装版,索性全套买下。《身份的焦虑》是读的第一本,没有几页。
说一下精装版与上一版的区别:将外皮拿掉,是白色的硬皮,侧面写着英文书名,正面是阿兰·德波顿的英文签名,放在书架上一看便是一套经典文集,适宜收藏。
2/15页身份的焦虑读后感(三)
身份的焦虑,是自我了解的正确与否,清晰与否,接受与否。我认同人生来而不平等,这是一个不可置否的事实。然而平等也是相对的,在于个人的意识。有些人愿用生命换平等,有些人宁愿活在不平等的安全下。是否可译作《存在的焦虑》?作为存在的人,没有一个可以逃离焦虑的感受。人类在宇宙中微不足道,但人可以成为永恒的话题。
3/15页身份的焦虑读后感(四)
说实话不太合我的口味,本书一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焦虑的起因,第二部分是解决办法。第一部分我已经看了大半,看到作者对于焦虑的一些独到的、深层次的分析。虽然让我对焦虑多了一些认识,但整体让我很失望,因为作者的语气很悲观,好像说这是无能为力的,是社会的问题,不太有兴趣继续读下去了。
但鉴于这本书听好多人推荐过,而且公众总的来说对它的评价还是挺高,所以打算再看看第二部分对于怎么解决焦虑的阐述。如果仍然没有大的惊喜,就弃读了
4/15页身份的焦虑读后感(五)
满书的经典之语,想想都是可以明白的道理,但是要自己亲身做到,那还是需要不断体会,不断感悟,不断提升自己的一个过程。
如下某段“
以前我们处于一种虽然生活简单、但能够追求自己真正需求的特权状态,这种状态下的人们能够更容易地理解自己,更易于追求幸福人生所真正需要的东西:对家庭的热爱、对自然的崇敬、对宇宙美的敬畏、对他人的好奇,以及对音乐和简单娱乐方式的喜爱。正是现代商业“文明”强行使我们从这种状态下脱离出来,让我们在一个富裕的社会里忍受嫉妒、渴望和痛苦的煎熬。”
5/15页身份的焦虑读后感(六)
Reflection creates reflection. 但是说到底如何摆脱social norms, peer pressure, 三观,七姑八姨......?依附哲学,隐匿于人群中世俗外?终究不会有那么高悟性。旅行或阅读,感受不属于自己的情绪和心境?终究不是长远之计吧。那就让焦虑去推动这个地球,提高生产力,再产生更多的焦虑。
此外,全篇都在解释Happiness Function。说白了,就是人比人气死人,这里的人,得是可比的、比的着的人。
所以呢,屏蔽朋友圈,可以有。
6/15页身份的焦虑读后感(七)
身份的焦虑就是我们对自己在世界中地位的担忧。自我形象像一只漏气的气球,要不断充入他人的爱戴才可以保持形状,而他人对我们的忽视则会轻而易举的把它扎破。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焦虑的起因与解决方法!吸引我注意的是书中居然还提了卢梭的《瓦尔登湖》—— 一个人没有钱可能仅仅意味着他自愿选择把精力投入到别的事情上面,而不是投入商业领域,在这个过程中他在别的方面变得富有,而不是在金钱方面。金钱并不能购买灵魂的必需品。文末还强调了——世界上并不是只有一种方式才能证明生活的成功。书中闪耀了很多看社会识人的小智慧,好书一本。以后至少还会看三遍。
7/15页身份的焦虑读后感(八)
阿兰德波顿的写作尤为生动且有洞察力,让人回味无穷。书中的内容向读者朋友们讲诉了他,作为一个作家,对世人产生身份焦虑的过程或机制提出的的独特见解。世人习以为常的接受现今世界种种价值的判断,却很少提出任何质疑。
纵观古今,人们对高贵身份的价值评判一直以来都随着社会发展而产生转变。从野人时代的强壮勇士,中世纪的宗教人士,现代社会的高知识分子等等。由此可见,多数人的身份焦虑是产生于无法满足现今社会定义的“标准”,如有权有势。 但是,又有多少人的身份或者说地位会永存呢,答案是否定的。受益匪浅,非常推荐的一本读物。
8/15页身份的焦虑读后感(九)
适当的焦虑,在社会生活中有其必要性,说明我们对生活还有追求。最重要的不是追求的结果,而是追求过程中我们自身的成长。
作为社会性动物,我们很难将自己完全抛离自己在社会中的身份,无论是亲情、友情或是职业,这就导致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存在焦虑的情况。至于焦虑的程度,取决你对于自己身份位置的重要性判断。有时候我会享受焦虑释放之后的快感,不仅仅是因为得到了他人在某方面对于自己的肯定,而是享受自己的成长带给自己的愉悦。
当然,过度的焦虑会给我们的生活带了很多苦恼,本书的目的就是开导我们释放压力和焦虑的方法。前半部对于焦虑的产生的分析十分精彩,后半部对于焦虑的解决方式,则因人而异。
总之,看罢此书,虽不至于让自己的内心立刻得到升华,但是从书中得到的启示,还是能让我肯定目前自己的生活方式。在追求世俗的成功道路上,保持一个冷静、客观的头脑!
9/15页身份的焦虑读后感(十)
这是一本偏学术型的书籍,用了简短的文字解释了焦虑的起因,又连篇累牍的引经据典(多数是18世纪到19世纪初的文学)给出了所谓的解决的办法。在生活压力如此大的现代社会,有点焦虑是正常的,也是必须的,要说解决焦虑是极其困难的事情(比如拥有了财富,又会担心失去,但不能因为担心失去,而不去努力拥有财富),作者给出的所谓解决办法--政治,文学,艺术甚至波西米亚人,都离普通人太远了,那些是给阶级统治者看的,但是他们是不会看的,没有焦虑,这个社会怎么发展呢?
我认为焦虑是没法解决的,但是可以缓解。
1.正确认识自我,清楚自己的能力,并给自己设定合理的可预期的目标。
2.行动起来,将总的成长目标拆解成小目标,逐渐完成,
3.不断的积累是成长的一种,会很大程度上缓解焦虑。
道理很简单,焦虑是一种恐惧,恐惧失去,那对应的办法就是要获得。不要想着赚一个亿了,先从赚一百万开始呢?
10/15页身份的焦虑读后感(十一)
当今社会,一个浮躁虚荣的社会,一个被心灵鸡汤,生财捷径和厚黑学充斥着的社会。似乎每一个都在忙,但是每一个人都不知道自己在忙些什么。每个人都在社交平台上羡慕着别人的生活,同时粉饰着自己的生活。我们像这个巨大时钟的发条,一刻也不停歇得轮转着,似乎只要一停下,就会被整个世界抛弃。我们害怕掉队一般努力奔跑,超过这个人,再超过那个人,这场赛跑没有终点。
在这样一个大染缸里,做到独善其身很难。想要不为外物所侵,最好的办法就是强大自己的内心。幸好我们的世界里从来不乏这样倡导着多元价值观的先驱者们。他们利用音乐,利用绘画,利用文学和哲学,利用独特的处世方式挥舞着自己的旗帜。古往今来,无论市东方还是西方都不乏这样忠于内心的人。心灵的富足和物质的享受往往不能同时被满足,在经受了身体上的苦楚之后,大多数人都折服于世界的世俗。
我们从小被教育的那些诚实善良的道德品质,正在一点点分崩离析。独守自己内心的净土正在变得愈发艰难。毕竟现在书店最显眼的位置都摆满了成功学的书。
11/15页身份的焦虑读后感(十二)
一直以来我都在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是我想要的身份?.可惜我一直寻找不到一个合适的位置给自己..有的时候甚至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是这般模样.突然之间觉得自己是个工作没有.理想没有.价值观没有.脑袋处于空白的一个人..不过还好,.爱情倒是不缺席.呵呵.说真的.人好象很起怪.老是想得到别人的认同.一旦被认同之后反而更变本加利的追求自己所谓更高的'身份'.不知何时.我也这样盲目的追求过.可是我很感到挣扎的累.好累.曾想过一觉睡下永久不起.那多好.可能吗?.在爱情中也一样..女孩.女人.细到妇人.老人..无不变化着.这些必经的过程有谁会躲掉?小时曾经也想过自己以后的生活.会是无忧无虑至少咱快乐.张大后我已不能岁自己的心愿.因为我的身份变了.我成年了.我有自己所要承担的责任..就算爱情..那些记忆的碎片又几时能够完整的拼凑?.即使拼凑又几时能够融合?.好可怕.为什么要背负这么多的责任?.干脆甩手不管.去做想做的事.不理会别人的眼光.咱也过过自己的生活.潇洒走一回..那些凡俗的事情丢到天边..好好睡一觉了.!
12/15页身份的焦虑读后感(十三)
最近一段时间在读《身份的焦虑》,直到今天终于把它囫囵吞枣地给读完了。
似乎是从高中的时候开始,我就开始感到惶恐,不知道为什么,就是一种感觉,一种强烈的不安定的感觉。
当我有一天在书店里看到阿兰·德波顿的《身份的焦虑》时,我立刻决定要买下它,直觉长期以来一直困扰我的,那种我说不出的感觉跟“身份”有关。我当时想着或许这本书能给我的困惑带来一些解答。
不得不说书封面上所说的“他博学杂收,好学深思而又在再处之以平常心;他感受如普鲁斯特之纤毫毕现,文笔堪比蒙田之揖让雍容,趣味又如王尔德之风流蕴藉——而又不至于堕入愤世嫉俗。他教我们懂得享受每天的平常岁月,教我们略过虱子只管恣意享受那袭华美的生命锦袍。”说的真是非常的贴切。话说文如其人,虽然从没见过他,但是从他的文中,确实可感他的平和如微风般掠面。读书时有很多的感想一掠而过,隐约觉得看到一些能引导我走出黑暗的光线,但只是隐约。因为我看书有种不好的习惯,总喜欢一口气把它吃下去,所以总是无法能够咀嚼出书的味道,所以只能先就着以前的习惯将它读完,日后,再慢慢地咀嚼。
13/15页身份的焦虑读后感(十四)
一开始知道这个,是在网上看到了阿兰德波顿制作的小纪录片《身份的焦虑》,他像一个主持人、探索者,从现代社会人们普遍焦虑的现象着手,追根溯源,并在不同的国家中比较,试图解释这种焦虑的原因。我还未看完视频,但看完本书便发现,纪录片和书的方向一致,角度不同。比如说书中的解决方法,宗教——可缓和穷人(或世俗意义上的失败者)心中的耻辱感与焦虑,但在纪录片中,他还跑到欧洲和美国,通过聊天,揭开了基督教在不同地区的不同演化方向(导致现代社会中不同地区的基督教倡导不同的思想)。大家感兴趣可以找来看看。 本书不长,依然是作者惯用的引经据典,横向纵向,总是简洁却精准地表达要害(所以书篇幅也不长)。时间、空间上的大跨度,思考焦虑的源头与历史角色的变化。以哲学、艺术、政治、基督教、波西米亚为出发点,以一位冷静而博爱的角度,试图为茫然无措而深陷痛苦的人民们找出些或许有用的思路和方法。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阿兰德的理性与助人的美好心愿。 一位博学而会写的作家,真的很喜欢。读他的书还【深深地】体会到一点,“想太多的原因是因为书读的太少…………” 以后还需偶尔重温哦,如果自己再次陷入焦虑……
14/15页身份的焦虑读后感(十五)
刚看到这本书时,就对两极分化的评论很有兴趣。一部分人说很好很有用,一部分人说没什么卵用很难懂。能拥有这种评论的书,往往是需要阅读者具有一定生活阅历才能够理解的,而那些无法理解的人给出差评,也就不奇怪了。
这本书实际上是从哲学的角度来分析“身份”和“焦虑”的。在最开始的“界定”中,作者提到:
“身份的焦虑是一种担忧。担忧我们处在无法与社会设定的成功典范保持一致的危险中。”
这里的“成功典范”就是焦虑产生的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原因。一个人如何理解“成功典范”,决定了他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焦虑。
然后在前半部分的五章里,作者用古往今来的无数例证像我们表明,“成功典范”的标准在随着时间而改变,而每个时代都会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人,跳出来给众人指出一条新的“成功典范”。
这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就像社会中所有的认知一样,“成功”的定义也一直在变,只是这种变化是代际的,一个人往往要过半辈子才能觉察到,甚至愚钝点儿的,一辈子也没什么知觉。
所以要读书,要领会艺术,要做一些自己生活轨迹无法自动到达的事情,然后才明白,世界上千万种生活方式,你偏偏选了最普通的一种。
15/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