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王阳明》的句子

《王阳明》的句子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6-02 08:00:31
《王阳明》的句子
时间:2024-06-02 08:00:31   小编: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的经典语录集中体现了他对人性、道德和治理的独特见解。他强调心性即是道德的根源,通过修心养性可以达到内外和谐的境界。他认为人人都有良知,只要认清良知的指引,就能够实现自我完善和社会进步。王阳明的经典语录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人文思想遗产,对于当代的道德教育和社会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经典语录第1部分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王守仁《传习录》

●情绪不好,是智慧不够 ----王阳明

●“如果白天做功夫觉得太过于纷扰,就静坐;觉得不愿去看书,就要去看书,这也是对症下药地修炼自己” ----王阳明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王阳明《传习录》

●须从根本求生死,莫向支流辩浊清。 ----王阳明

●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传习录》
人需要有为“真我”着想的心,才能克服自己的弱点。能够克服自己的弱点,才能完善自己的人格,从而成就人生中的事业。 ----王阳明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王阳明《传习录》

●天理即人欲 ----王阳明

●破山中之贼,易
破心中之贼,难 ----王阳明

●这一段特别特别喜欢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王阳明《王阳明心学大全》

●知行合一,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是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来的。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王守仁

●这独知的地方便是诚意萌芽的地方。在这个关键的地方不论是善念还是恶念,那是没有真假可言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此正是王霸、义利、诚伪、善恶的界限,在此处立心正了,就是正本清源,就是诚心正意。 ----王阳明

●随遇而安,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王阳明

●一程山,一程水,风一更,雪一更。 ----王阳明

●今日之失,未必不为后日之得。 ----王阳明《与薛尚谦书》

经典语录第2部分

●无事时存养,有事时省察! ----王阳明《传习录》

●强学达性,不枉此生,方为宇宙真豪杰;
潜修通天,莫求来世,才是古今大丈夫。 ----王阳明

●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 ----王阳明

●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艰难困苦,正是对心性的最好磨砺。 ----王阳明

●立志用功,如树使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

知乎 Nichole:与知行合一同理,先生此处指回到事物的本原,不前瞻后顾,心无旁骛地、纯粹地去做一件事。
我想不会有比这更“活在当下“的人生态度。 ----王阳明《传习录》

●克己须要扫除廊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 ----王阳明《传习录》

●“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洒脱,何等简易!” ----王阳明

●虽万千人过,吾往矣。 ----王阳明

●日间工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传习录》
平常修身养性的工夫,如果觉得烦扰,不妨就静坐,如果觉得精神疲懒,不想看书,则偏要去看书,这也是对症下药。 ----王阳明

●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王阳明

●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 ----王守仁《传习录》

●凡处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顿失次之患者,皆是牵于毁誉得丧,不能实致其良知耳。 ----王阳明

●凡“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动心忍性以增益其所不能”者,皆所以致其良知也。
——《传习录》
王阳明引用孟子的话,强调凡事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使他的身体忍饥挨饿,使他备受穷困之苦,做事总是不能顺利这样来震动他的心志,坚韧他的性情,增长他以往所不具备的才能的各种事情,都是为了致良知。 ----王阳明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人爱物,即仁人爱物便是一物。” ----王阳明《传习录》

●经一蹶者长一智,今日之失,未必不为后日之得。 ----王守仁《与薛尚谦书》

经典语录第3部分

●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相上则损。 ----王守仁

●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王阳明

●君子诲人不倦,而师道必严 ----王守仁

●攻吾之短者是吾师。 ----王守仁

●“良知之外,更无知,致知之外,更无学。” ----王阳明《王阳明全集》

●先曰:“是徒为静养,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需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王阳明《传习录》

●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知与充与遏者,志也,天聪明也。圣人只有此,学者当存此。
——《传习录》
当好的念头产生时,一定要及时予以肯定,让它扩充开来。而当不好的念头产生并即将诱惑自己偏离正轨时,则要当机立断,坚决予以制止。这种能对好念头予以肯定并扩充、对不好的念头予以制止的能力,叫作意志,是上天赋予人的独一无二的智慧和能力。那些成为圣贤的人就是靠这个意志,不断修养心性,才成为圣贤的,而普通人要提升自己,也应当存养意志,否则就很难进步。 ----王阳明

●心灵的强大不在于征服外界的什么事物,而是看它能不能认识那个真正的“自我” ----王阳明《王阳明心学大全》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王阳明《传习录》

●汝若于货、色、名、利等心,一切皆如不做劫盗之心一般,皆消灭了,光光只
是心之本体,看有甚闲思虑?此便是“寂然不动”,便是“未发之中”,便是“廓然大公”。自然“感而遂通”,自然“发而中节”,自然“物来顺应”。
——《传习录》
假如你对财、色、名、利等的想法,都像你不想做盗贼一样消失了,完全只有心这个本体,那样你还会有闲思杂虑这些东西吗?这就是内心寂然不动的境界,也就是各种情绪还没有发生时的中和状态,就是心中一片廓然、毫无私心的境界。处于这种境界,心自然就会对各种事物有感而应,通达其理,各种情绪表现出来,自然会合于节度,自然就能顺应规律去处理事情。 ----王阳明

●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悌;学谦恭,循礼仪;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情,毋斗气;毋责人,但自治。能下人,是有志; 能容人,是大器。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吾教汝,全在是。汝谛听,勿轻弃。” ----王阳明《王阳明家训》

●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分?子欲观花,则以花为善,以草为恶。如欲用草时,复以草为善矣。此等善恶,皆由汝心好恶所生。 ----王阳明《传习录》

●“心犹镜也。圣人心如明镜。常人心如昏镜。近世格物之说,如以镜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镜尚昏在,何能照?先生之格物,如磨镜而使之明。磨上用功。明了后亦未尝废照”。 ----王阳明《传习录》

●知者不惑仁不忧,君胡戚戚眉双愁?信步行来皆坦道,凭天判下非人谋。用之则行舍即休,此身浩荡浮虚舟。丈夫落落掀天地,岂顾束缚如穷囚!千金之珠弹鸟雀,掘土何烦用镯镂?君不见东家老翁防虎患,虎夜入室衔其头?西家儿童不识虎,报竿驱虎如驱牛。痴人惩噎遂废食,愚者畏溺先自投。人生达命自洒落,忧谗避毁徒啾啾。 ----王阳明《啾啾吟》

●此生光明 亦复何言 ----王阳明

经典语录第4部分

●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 ----王阳明《传习录》

●善者固吾师,不善者亦吾师。 ----王阳明《传习录》

●人不能有凌驾于他人的傲慢,无论是品格上还是能力上。 ----王阳明

●心即道 道即天 知心则知道 知天 ----王阳明

●一、小人;二、愚人;三、庸人;四、君子;五、贤人;六、圣人。 ----王阳明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王阳明《传习录》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王守仁

●天地无人的良知,亦不可以为天地。 ----王阳明

●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存心养性事天,是学知利行事。『夭寿不贰,修身以俟』,是困知勉行事。 ----王阳明《传习录》

●要有一颗无善无恶的心,不能因为对方的无礼而恼怒;不能因为对方言语婉转而高兴;不能因为厌恶对方的请托而存心整治他;不能因为同情对方的哀求而屈意宽容他;不能因为自己的事务烦冗而随意草率结案;不能因为别人的诋毁和陷害而随别人的意愿去处理。 ----王阳明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王阳明

●汝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而为耻。 ----王阳明

●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 ----王阳明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王阳明

●“有心俱是幻,无心俱是实。”
又说
“有心俱是实,无心俱是幻。” ----王阳明

经典语录第5部分

●人生在世若想成就自己,
就一定要修心。
心好比一面镜子,
世间万物皆容于心,
心强大,
而改造万物的能力强。
心弱小,
而被外部困境所扰。
唯有内心强大,
才能掌控万物,
有一番大作为。 ----王阳明《王阳明心学》

●知行是一个功夫的两面,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不能分离,也没有先后。与行相分离的知,不是真知,而是妄想;与知相分离的行,不是笃行,而是冥行。 ----王阳明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传习录》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王阳明《传习录》

●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王阳明

●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王阳明

●不能致良知的两种表现:懒得致,不能致 ----王阳明

●但是 像我们这些没有宗教信仰的人 不就是靠被喜欢的人喜欢而活下来的么 ----安东尼《黄 陪安东尼度过漫长岁月Ⅲ》

●心清意净天堂路,意乱心慌地狱门。 ----王阳明《王重阳和马丹阳谈养炁养生》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