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阳明心学七讲读后感1000字

阳明心学七讲读后感10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4-20 21:50:13
阳明心学七讲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24-04-20 21:50:13   小编:

《阳明心学七讲》是一本启发人心的读物。作者通过七个讲座深入阐述了阳明心学的核心理念和实践方法。他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之间的和谐关系,并提出了自觉致良知的重要性。读完本书,我深受启发,意识到每个人都有内在的智慧和善良,只需通过修炼心性,发现并运用这种力量。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向内心平静和真正幸福的大门。

阳明心学七讲读后感篇一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理论,被国内、国外的名学大儒广泛传诵,已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以前只知历史上有一个叫王阳明的人,仔细了解还是得益于央妈。 央视的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也有一节专门讲述王阳明的。表演者精彩的演技,撒贝宁的精彩解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王阳明的形象更加立体起来。 开始做读书博主后,才知道市面上有很多关于王阳明心学解说的书籍

阳明心学七讲读后感篇二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初遇阳明先生是在高中的历史课本上,只知道他是中国“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

再了解阳明先生是因为央视的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辛柏青老师饰演的王阳明老师慈眉善目却一身浩然正气,对真理孜孜不倦予以追求。龙场悟道那一幕看的我潸然泪下。

他的声音苍老却通透豁达,他高声说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那掷地有声、震耳欲聋的声音,当时响彻了整个龙场大地,响了几百年,延续至今,我们依然能感受到余音绕梁。

阳明先生是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看完节目以后我就衍生了读一读王阳明的想法,但是始终觉得自己还没有拜读《传习录》的能力,直到我遇到了这本书,梁启超的《阳明心学七讲》。 本书分为七大章节,每个章节下又分为若干小节,但是不管大章节还是小节,解读的都是阳明心学的精华部分。

为什么要读阳明心学,我觉得蕞大的启发就是拒绝内耗,知行合一嘛,你想到了就去做,我们很多时候迷茫、内耗,很多时候就是想的太多了,但是做的太少了。

阳明在《传习录》写道,寻求真理之路“如人走路一般,走得一段,方认得一段,走到歧路处,有疑便问,问了又走,方渐能到。”

我们很多时候踌躇满志,又瞻前顾后,觉得自己做不到,但是只有付出行动了,才知道在实行的过程会逼着我们设法求智识解决问题。而且智识不是凭空可得的,只有实地经验。

行过一步,得着一点,再行一步,又得一点,但是一步不行,便一点不得。

阳明心学七讲读后感篇三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初遇阳明先生是在高中的历史课本上,只知道他是中国“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

再了解阳明先生是因为央视的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辛柏青老师饰演的王阳明老师慈眉善目却一身浩然正气,对真理孜孜不倦予以追求。龙场悟道那一幕看的我潸然泪下。

他的声音苍老却通透豁达,他高声说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那掷地有声、震耳欲聋的声音,当时响彻了整个龙场大地,响了几百年,延续至今,我们依然能感受到余音绕梁。

阳明先生是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看完节目以后我就衍生了读一读王阳明的想法,但是始终觉得自己还没有拜读《传习录》的能力,直到我遇到了这本书,梁启超的《阳明心学七讲》。 本书分为七大章节,每个章节下又分为若干小节,但是不管大章节还是小节,解读的都是阳明心学的精华部分。

为什么要读阳明心学,我觉得蕞大的启发就是拒绝内耗,知行合一嘛,你想到了就去做,我们很多时候迷茫、内耗,很多时候就是想的太多了,但是做的太少了。

阳明在《传习录》写道,寻求真理之路“如人走路一般,走得一段,方认得一段,走到歧路处,有疑便问,问了又走,方渐能到。”

我们很多时候踌躇满志,又瞻前顾后,觉得自己做不到,但是只有付出行动了,才知道在实行的过程会逼着我们设法求智识解决问题。而且智识不是凭空可得的,只有实地经验。

行过一步,得着一点,再行一步,又得一点,但是一步不行,便一点不得。

阳明心学七讲读后感篇四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初遇阳明先生是在高中的历史课本上,只知道他是中国“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

再了解阳明先生是因为央视的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辛柏青老师饰演的王阳明老师慈眉善目却一身浩然正气,对真理孜孜不倦予以追求。龙场悟道那一幕看的我潸然泪下。

他的声音苍老却通透豁达,他高声说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那掷地有声、震耳欲聋的声音,当时响彻了整个龙场大地,响了几百年,延续至今,我们依然能感受到余音绕梁。

阳明先生是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看完节目以后我就衍生了读一读王阳明的想法,但是始终觉得自己还没有拜读《传习录》的能力,直到我遇到了这本书,梁启超的《阳明心学七讲》。 本书分为七大章节,每个章节下又分为若干小节,但是不管大章节还是小节,解读的都是阳明心学的精华部分。

为什么要读阳明心学,我觉得蕞大的启发就是拒绝内耗,知行合一嘛,你想到了就去做,我们很多时候迷茫、内耗,很多时候就是想的太多了,但是做的太少了。

阳明在《传习录》写道,寻求真理之路“如人走路一般,走得一段,方认得一段,走到歧路处,有疑便问,问了又走,方渐能到。”

我们很多时候踌躇满志,又瞻前顾后,觉得自己做不到,但是只有付出行动了,才知道在实行的过程会逼着我们设法求智识解决问题。而且智识不是凭空可得的,只有实地经验。

行过一步,得着一点,再行一步,又得一点,但是一步不行,便一点不得。

阳明心学七讲读后感篇五

王阳明,他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不但善于统军征战,而且精通儒、释、道三教,并将其三家之精髓融合于他的心学思想中,形成“知行合一”、“心即理”、“致良知”三大核心命题,远播海外,影响深远。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两个半“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之一。两个人指的是孔子、王阳明,另半个人是曾国藩。 王阳明认为,心是万事万物的根本,只有疗救人心,才能拯救社会,才能解 决现实社会问题。 . 今年是梁启超诞辰150周年。本书为“梁启超经典讲读系列”之一,该系列初辑包括《先秦诸子七讲》《儒家哲学七讲》《阳明心学七讲》。 梁启超用最精炼最简洁的话语抓住了王阳明心学的核心要义。以下有感于梁启超谈阳明心学的深刻性,我特地摘了出来,非常有见解,让人印象深刻。 . ✅️阳明在哲学上有极高超而且极一贯的理解。他的发明力和组织力,比朱子陆子都强。简单说,他是一位极端的唯 心论者,同时又是一位极端的实验主义者。从中国哲学史上看,也一面像禅宗,一面又像颜習斋。从西洋哲学史上看,他一面像英国的巴克黎,一面又像美国的詹姆士。表面上像距离很远的两派学说,他能冶为一炉,建设他自己一派极圆融极深切的哲学,真是异事。 . ✅️阳明的知行合一说,从他的“心理合一说”“心物合一说”演绎出来。拿西洋哲学的话头来讲,可以说他是个绝 对的一元论者。“一”者何,即“心”是也。他根据这种唯 心的一元论,于是把宇宙万有都看成一体,把圣贤多少言语都打成一片,所以他不但说知行合一而已,什么都是合一。孟子说“夫道一而已矣”,他蕞喜欢引用这句话。

阳明心学七讲读后感篇六

在浩瀚的哲学海洋中,阳明心学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指引着无数追求智慧的心灵。透过《阳明心学七讲》这部作品,我们得以一窥阳明心学的奥秘,体验一场深刻的哲学之旅。

第一讲“心物合一万物一体”,犹如一把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王阳明将心与物、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强调万物本无间,只因人心有间而产生隔阂。这一理念引导我们重新审视自我与世界的关系,学会以包容和和谐的态度看待世间万物。

第二讲“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则揭示了知与行的辩证关系。王阳明认为,真正的知识源于内心的诚意,而行动则是实现这种知识的必经之路。这教导我们,不仅要善于思考,更要勇于实践,将知识与行动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自我成长。

第三讲“无善无恶心之体”,引领我们探索人性的本源。王阳明认为,良知是人的本心,它超越善恶,纯净无暇。这一观点启示我们,要学会摆脱世俗的善恶观,回归内心的平静与真实。

第四讲“有善有恶意之动”,则深入探讨意念与行为的关系。王阳明指出,意念中的善恶之分,决定了个体的行为方向。这一观念提醒我们,要时刻审视自己的意念,培养积极的思维模式,从而塑造美好的人生轨迹。

第五讲“知善知恶是良知”,则进一步深化了对良知的认知。王阳明认为,良知是内在的道德感与判断力,它指引我们辨别是非善恶。这一理论教导我们,要相信内心的良知,勇敢地坚守道德底线,不为私欲所动摇。

第六讲“为善去恶是格物”,提供了实践良知的途径。王阳明提倡克己修身,通过格物致知来提升自我修养。这一观念激励我们,要勇于面对内心的私欲与杂念,努力做到为善去恶,成就更加美好的自我。

第七讲“良知之教入圣之路”,作为总结篇,强调了良知在个体成长与社会责任中的重要性。王阳明认为,通过致良知、事上磨炼等途径,个体可以实现圣人的境界。这一理念启示我们,要将个人成长与社会责任相结合,以良知引领人生道路,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阳明心学七讲》不仅是一部深入浅出的哲学著作,更是一部启迪心灵的智慧宝典。它帮助我们解锁内心深处的智慧之门,引领我们走向自由与成长的道路。无论您是哲学爱好者还是寻求人生指引的探索者,这本书都将为您带来无尽的启示与收获。不妨静下心来,细细品味这部作品,让阳明心学的智慧点亮您的人生旅程!

阳明心学七讲读后感篇七

梁启超曾告诫学子说:“青年诸君啊!须知学问的殖民地丰富得很,到处可以容你做哥伦布,只看你有无志气有无耐性罢了。” 书名:《阳明心学七讲》 作者:梁启超 出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今年是梁启超诞辰150周年,为了纪念梁启超先生诞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北京大学出版了“梁启超经典讲读系列”初辑,除了本书,还有《先秦诸子七讲》《儒家哲学七讲》。 圣人王阳明文武双全,不仅善于统军征战,而且精通儒、释、道三教,并将其三家之精髓融合在他的心学思想中,形成了知行合一”“心即理”“致良知”三大核心,其思想在国内外影响深远。 王阳明认为,心是万事万物的根本,只有疗救人心,才能拯救社会,才能解决现实社会问题。 书里所说的七讲,分别是:心物合一万物一体、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之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良知之教入圣之路。 关于知行合一,梁启超用最精炼最简洁的话语进行了阐述。 阳明既然主张致良知,更不能不主张知行合一。如恶恶臭,如好好色;见恶臭是知,恶恶臭行;见好色是知好好色之行。知、行两个字,原是一件东西,事到临头,良知自有主宰,善使知善,恶始知恶,丝毫瞒他不得。世未知而不行的,知而不行,不是真知。 这七讲把人的特点诠释得很透彻,先是分析人的本性,然后层层递进,其表达的深意,发人深省。 除了知行合一,关于善恶良知,主要阐述了以下观点:良知者心之本体;良知在人,本无污坏;良知人人都有;良知是超凡人入圣不二法门;心安处才是良知;廓清自私自利念头;能克己方能成己…… 本书在七节课之后,又附上了《王阳明年表》,便于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王阳明的心路历程和传奇的一生。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希望我们可以认真阅读本书,跟随梁启超先生的七堂课,了解王阳明的心学思想,用科学思想武装我们的头脑,让中华传统文化不断继承和发扬光大。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