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怎么了》读后感:这篇文章通过分析当下经济学的现状,提出了一些有趣的观点。作者认为,传统经济学忽视了人类行为中的情感和道德因素,导致了现实世界中经济问题的无法解决。文章呼吁经济学家应该更加重视社会心理学和伦理学的研究,以更全面、更准确地理解和解决经济问题。
经济学怎么了读后感(一)
感谢鉴书团赠书~
这本书是作者对主流经济学,也即新古典经济学的质疑。作者认为,主流经济学意图拥有自然科学的确定性,所以将人视为经济人,将社会现象理解为经济人行为的总和,并基于此进行建模。但这样的经济学对很多事件没有解释和预测的能力,比如08年经济危机。对于经济学的改进方向,作者认为应当加强跨学科的视野,吸收其他社会科学的知识,还有正确理解社会结构和集体行为,接受社会的不稳定性等。
有趣的是,这样一本经济学著作,作者却是历史学和政治学出身,书中常常可见一种历史学视角,从学科史的角度辨析一个问题的缘起、不同流派的回应、不同理论的兴起与迭代等等。
既是学术批评,对读者是有一些要求的,这本书比较适合对主流经济学说有基本了解,对经济学失灵问题感兴趣的读者。
经济学怎么了读后感(二)
《经济学怎么了》是一本很好的书,对于经济学在各个领域涉猎 、各个学科横跨,从方法到分类、从发展到未来、从个人到制度都一一道来,不过最好是有一定经济学基础后再去读这本书,会更能体会到妙处。
本书从2007-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并未被经济学家预测到——这个挺尴尬的事实,来开篇。抛出扣题的疑问:经济学如果无法告诉你发生了什么事,也无法提出防范事故的政策,那么学习经济学还有什么意义?-----经济学怎么了?然后才一步一步,揭开经济学的神秘面纱,至少对于我这种门外汉来说,经济学很是广博,经济学原来和那么多学科来互相映照,比如社会学、历史学、伦理学、心理学等等。边看边对照学习过的一些知识和经历,觉得受益匪浅。不过对于部分章节,还是由于知识浅薄,有些没能读懂,准备再看几本经济学的基础书籍后再来试试。
本书每个话题都不长,几页或十几页,说明白即停,绝不拖泥带水。但其深层次的思想表达需要细细揣摩。
对于经济学总为自己不是自然科学而感到遗憾,经济学不能通过实验室来推导出定理,也无法由一个准则来定义一种行为。就像总想着通过大量的数据来预测股票的涨跌,通过历史相似赔率来预测球赛的胜负一样,总会有跳出范围的样例。人非理性,事非定势。
经济学怎么了读后感(三)
作为新书的第一批读者,幸运被抽中鉴书团。总体来说,通俗易懂,比较好读,从开头到结尾作者始终坚持着清晰的观点。
从金融危机引入经济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就是把开放系统转化成封闭系统,排除不稳定因素。利用经济模型,根源是稀缺,秉承效率至上,利用库恩的范式理论充分作用量化等科学研究方法,工具理性的人为前提,比较优势理论是重要组成。
但是,完全竞争的经济模型可能失效,人未必都是理性的,未来存在不确定性,稀缺永远无法消除,经济活动都处于被建构的欲望而不是需要。工具理性的自由经济带来了不平等和对后代的不负责任。计量经济学假设太多,时间太短,科学性存疑。不是所有人都追求利益最大化,还有信仰。所以,经济学的问题是高估了人类的计算和计算的欲望,唯一合理目的就是摆脱贫困。
经济学存在这么多问题,应该积极参考伦理学历史学等人文学科,用开放系统的方法来研究。研究集体行为的价值理性,不要只局限于个人的工具理性,考虑伦理道德和共同的善。
总体来说,我同意作者之前关于非理性,价值,和参考人文理论的部分观点,但绝不认同作者的结论。经济学意义非凡,虽然不够完美,但没有经济学在模型,工具理性,稀缺等范式理论的发展,就没有当今世界的发展。发展永远是主题,不能因为pd,环保,价值,金融危机就否定效率,否定经济学。经济学作为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可以以开放的方式参考人文学科,但封闭系统的研究思路,比如量化等,是必须坚持的,否则世界一定不会发展这么迅速。
经济学怎么了读后感(四)
你是否曾经对主流经济学设立的模型感到过困惑?为什么经济学家在设立模型时,通常会假设人是理性人,但在真实世界中很少有完全理性的人。
这本书可能会给你一些启发和肯定。新古典经济学认为自己是社会科学中最像物理学的,能够给出“硬预测”。于是,作者向“新古典”经济学从多方面提出诸多质疑:经济学到底是在研究人类的实际行为?还是在制定人类应该如何行事的规则呢?
现在的经济学是否只是一个数学上的理想情形:好看但没有实际意义?而且经济学为了使自己更趋向于科学,到处都是“模型、方程、回归、数据”,用晦涩难懂的术语将普通人拒之门外。但这些模型和数据真的可以准确预测经济周期或者所谓的正确的决策吗?就拿08年全球金融危机来说,没有一个经济学意识到这一场危机的到来,当然他们还是会自圆其说,将这些没有纳入模型内的特殊事件/因素赋予一个新名词:灰天鹅或灰犀牛,从而提醒普通大众提防意外的产生。
作者不是经济学出身,而是学的历史,但是因为需要会伟大的经济学家凯恩斯写传记,自学研究经济学,最终成为政治经济学的讲习教授。也许正是因为半路出家,他没有被传统的古典经济学教化,能带着局外人的辩证思考来质疑这门社会学科自身的不足。他的理想是从宏观经济的制度出发,展示制度如何构建市场、如何通过市场塑造个人选择。经济学唯一的合理目的是让人类摆脱平困,而不是一味地做一个教科书式的理性人。
经济学怎么了读后感(五)
想学经济学的,初衷是想学以致用,改变世界,可是世界是那么简单的世界,会那么容易让人得偿所愿吗?答案是否定的。经济学到底是怎么发展、如何在摸索中前进的?这本书对洞察经济学家思维、对经济行为的思考方式做了一定有益的探索。
此本书不是一本教科书,但内容指向教科书,介绍一个时期经济学发展状况的同时,引用了该领域最好学者的最前沿的经济学理念,同时也用最优秀学者的观点提出最尖锐的攻击,实现了以彼之矛攻此之盾。不论是对人动机不完整的描述,还是对新古典经济学过于简单假定前提的概括的抨击,都是对经济学发展的有益探索。新古典经济学认为经济学比其他学科技高一筹,与数字和数字符号相关联,可以对未来给出“硬预测”,就像穿着制服的警察给人一种假象,可时间证明,所谓的硬预测不堪一击,经济危机、经济萧条接踵而至。
野心勃勃、雄心壮志的经济学家们想凭经济学一己之力来改变社会,带来公平,无异于痴人说梦。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政治变幻,带来了诸如收入分配的不均衡、整体失业、就业不稳定等一系列问题,自命不凡的经济学无法独自解决,在向其他社会科学靠拢的同时,也逐步认清现实,王者统治的经济学只会被拉下神坛,为人类思考提供有价值的工具便是发挥了自己最大的价值。
此书对经济学专业学生会相对友好一些,读起来会更加顺畅,书中各种观点、索引部分都很完备,算是对教科书的一种延伸式的批判性阅读。对非经济专业的人来说,可以当做一本经济学的入门读物,对经济学有一个更加横纵向的了解。
经济学怎么了读后感(六)
作者提出了他对“新古典”经济学的若干质疑。作者发现,在经济学家的脑海中,人只会最大化效用。经济学家认为,解开人类行为之谜的神奇钥匙,是合理目标和对行动后果的可靠计算。这一“经济人”的概念支撑着他们的政策建议,因为个体会以可预测的方式对干预做出反应。经济学家提出的建议之所以常常出错,原因在于他们对人类动机的描述并不完整,因此,有许多结果经济学未能准确预测到。
凯恩斯曾指出,不确定性无可不免。人类是复杂系统的一部分,这些复杂系统的运动,无法用自然科学赖以建立的因果法则来解释。例如,稀缺并不像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所描述的那样,它并非一种自然的长期状态。很大一部分稀缺是人为的,不仅因为持续不断地刺激需求的需要,也因为人为限制了供给。资本主义利用广告创造自身所要的需求;同时,在世界上许多地方,政府控制分配,认为导致了供给短缺。主流经济学没有质疑需求的来源,也没有质疑供给的政治障碍,由此削去了当今经济问题中最为紧迫的那些部分。
作者的结论是:所有“经济学定律”都不可能永远有效。理论给出的预测,最多只能在各种条件稳定的一段时间内大致可靠,或者是短期内的特定市场中、在卫生经济学等专门领域内,才能做到一定程度的可靠性。宏观经济学预测在很短的时间内是可靠的,若各种参数发生变化,则不可靠。这就涉及另一件重要的事:数学在现代经济学中扮演的角色重要过头了。数学在所有社会科学中的作用都是使逻辑形式化,并使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具体化。但经济学之所以能够如此彻底地形式化,完全依赖于如下前提,即感兴趣的变量能够轻而易举地用数学上的量来表示。但许多行为事实都不适合被这么处理。
因此,作者将新古典经济学的错误类比为“盲人摸象”,他主张扩大经济分析的范围,将心理学、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的方法引入到经济学的研究中来。
经济学怎么了读后感(七)
有些时候口音不是坏事,尤其是在你对一种语言非常熟悉的时候,不同的口音可以促进你对这门语言的重新思考,进而给你新的收获。即便是没有实质性的收获,审美上的奇妙体验还是有的。
这本书在封底介绍里便用“带着自己独特的‘口音’去尝试回答(‘经济学怎么了’这个问题)”来概括全书的内容,实在是吸引人,尤其是在知道作者是罗伯特·斯基德尔斯基(这是个什么人请自行百度,非常厉害的选手)的时候。
大学里辅修过经济学,对于理性人、比较优势、效用最大化、需求、内生变量与外生变量、经济增长、自由贸易、宏观调控等概念并不陌生,也理所应当地被训练成从这些概念出发来思考问题。但是,这些概念搭建起来的模型大厦,在解释世界和解决问题时总是不那么有力。问题出在哪里呢?
这本书的作者以自己独特的学术背景和“半路出家”的经济学思维方式来重新思考这些概念,并从沿革的角度分析既有的经济学理论中这些概念的不足。作者自己说道“我想得越多,就越确信经济学的主要错误不在于具体某些学说,而在于它得出结论所用的方法”。小小的一本书充满了一次次质问与反思,读下来真的让人大快朵颐。
这里例举一条逻辑链条,是书中对比较优势演绎理论的批判:传统经济学认为,每个参与经济活动的个体都是具有比较优势的,如果每个个体都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从事经济活动,将会产生产出最大化的效果;小到个人大到国家均是如此,所以市场主导的全球化。在本书中,作者却写道“任何一个有历史感的人都知道,妄图将世界打造成一个无边界、无文化的单一市场,最终必将惨淡收场。”个中真味,读者自品。
全书的节奏轻快,每一篇都不长,但都是厚积薄发的精品,适合闲下来时轻读抚摩。总之,这是本不错的“口音书”。也期待出版方出版更多的“口音书”。
经济学怎么了读后感(八)
《经济学怎么了》是一本对当前经济学的反思,作者主要攻击的目标是『新古典经济学』,又叫『边际主义』或者『主流』经济学。作者罗伯特·斯基德尔斯基出生于哈尔滨,幼年时随父母被关东军拘押在日本。战后无法拿回哈尔滨的家产移居英国。他本科学习的历史,博士研究政治学,为了写凯恩斯的传记而自学经济学,并最终成为经济学讲席教授。可能正是因为作者本身广博的知识体系,能让他跳出经济学的羁绊,以更广阔的视角去审视经济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自己在社会科学中是最接近物理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中很多都是数学家,让我们觉得它能够对未来进行精确的预测。2007-2008的金融危机,几乎没有经济学家预测到这次崩溃,这不禁让我们思考,如果经济学无法解释也无法预测所发生的事情,那学习经济学的意义何在?作者从这次金融危机引出来当前经济学的主要问题,不是因为个别经济学家的无能或者疏忽,而是由于经济学研究方式是有问题的。新古典经济学提出了一套方法来研究经济学,基于这套方法的模型只存在有限的可能性,而无法预测出在此范围之外可能发生的事件。
主流经济学将社会现象解释为个体行为的加和,而其中的个体被简化为一种理想的『经济人』。这种简化使得经济学成为一种更加接近物理学的学科,使它能够构建更加『理想』的模型,但同时也导致它有一个巨大的缺点:它无法理解社会的本质,它缺乏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联。作者在书中很好地指出了新古典经济学的缺陷,并指出经济学的正确方向应该是『因事制宜』,将经济学和不同的应用场景结合起来。
在这本书后半部分,作者从心理学、认识论、本体论以及伦理学等角度介绍了经济学的不同方面,这对于扩展视野很有好处,但无疑也提高了阅读的难度。
这本书无疑是很有价值的一本书,但也有一定的专业性,对于没有任何经济学基础的小白来说(比如我)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可能更适合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或者对经济学有较多了解的爱好者。如果作者能增加一些背景的总结和介绍可能会对普通读者更加友好一点。
经济学怎么了读后感(九)
自媒体时代,人们很容易产生一种感受: 经济学家怎么越来越多了,观点怎么越来越五花八门了,讲出来的话怎么越来越脱离实际了。 当面临一大堆相互矛盾甚至相互攻击的经济学观点时,我们忍不住会问: 经济学还有效吗?如何理解经济学的有效性?经济学还能指引我们理解美联储的加息与虚拟货币的狂欢吗?
罗伯特·斯基德尔斯基提出:经济学不是万灵药,我们要重估经济学。重估的方法首先便是回归各种经济学理论的基础方法论。通过找出方法论的漏洞或缺陷,重新考察经济学家挂在嘴边的基础经济要素,如人口、贸易、投资等等。比如马尔萨斯之所以错得离谱,在于疯狂演绎了没有任何实据的“一对夫妻生育4个孩子”的先验性论断。
罗伯特·斯基德尔斯基对经济学进行重估工作有着天然的优势: 他撰写了享誉国际的《凯恩斯传》,对新自由主义的理解不可谓不深,而其新书《经济学怎么了》也意在抨击信奉股东权益至上的自由市场竞争理念。
2008年的全球金融海啸已验证了新自由主义的长期不可持续性。然而过去的14年间,新的研究范式,不论是行为经济学,还是复杂性理论,都还在隔靴搔痒的的阶段,无法为社会拔出病根。诺贝尔经济学奖年年颁发,企业公司也在忙着攻城略地,经济学家口中的“理性人”与“追求幸福” 都显得有些不可信。正是基于这种背景,斯基德尔斯基以问题意识贯穿全书,梳理了各门各派的在具体议题上的理论观点。 他善于总结提炼,所以在很精简的篇幅内,读者可以接触到多种观点的碰撞,尽管他并不提供统一的答案,但为读者创造了很大的思考空间。或者说,帮助读者找到了看待主流经济学的新角度。
同时,斯基德尔斯基认为经济学不同于一般的自然科学,应该与其他社会科学加强互动,以获得更全面的认识与更新的视角。 作为经济思想史方面的专家,他提倡穿透经济学的表层,探究理论背后的政治结构与社会结构。同时,他指出了解经济学还是应该回归人性,关注人的伦理道德,以及集体行为的动机。毕竟,人并不存活在统计学和概率论之中。
经济学怎么了读后感(十)
首先,《经济学怎么了》本书正如作者所言,其目标读者是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在此我要补充一点,本书适合有一定经济学基础的读者且希望听一些与当前主流经济学理论不同的观点,它对于多角度看待经济学专业可以提供一定帮助。
我们一般学习经济学是通过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的顺序来学习,例如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以通俗易懂著名,适合入门。不论是哪本教材,在学习过程中,开篇引入两个基本概念:理性人假设及资源的稀缺性,这两个概念贯穿经济学始终。但本书一开始便对二者均提出了质疑,其中理性人假设,作者认为不能将人简化为利益最大化的个体,应该将道德和伦理纳入其中,理性人只是一个理想化的形象,不符合社会现实。后者资源的稀缺性更多的是人为造成的稀缺,并不是一种“自然”的长期状况,主流经济学没有质疑需求的来源和供给的障碍,经济学未区分需要和欲&望,极大地强化了到的盲目性。
本书作者从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着手,大量引用了经济学不同流派和方向的学者观点(这可能增加了一些读者的阅读难度),一方面批判了当前主流新古典经济学的主张和方法&论,另一方面也肯定了凯恩斯、马克思等经济学理论,最后提出了方向上的建议。作者使用大量篇幅写出了经济学需考虑融合社会学、历史学、伦理学等多个社会学科,并应舍弃大量无谓的模型和计算,实际为可能遇到的经济问题提供帮助。
接下来对于本书我也有一些不同意见,该书作者认为“经济学唯一的合理目的是让人摆脱贫困”,我对此持保留意见。现代社会不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科,各专项学科的首要目的同时也是人类最原始的欲&望就是了解这个世界,人类天生想要明白这个世界的基本运行规律,想要了解人类社会的运作原理,甚至是我们个人的大脑和身&体是如何存在的。这也是各学科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经济学也不例外,从这个理由出发大概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什么主流经济学想要引入数学,致力于去得出所谓的普遍真理了。
同时,作者在第九章中对经济学理论的目的和动机产生了质疑:
提出这个问题本身可以理解,但实际上不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科都普遍存在此问题,社会上不同的部门均有不同的意图想要去推动不同学科的发展,但对于真理的发现和实际应用到社会中,却又不完全受此控制。而且,一般我们在研究专业学科时,也不会对此做出考虑和质疑,就和我在此写该书读后感不会去质疑作者写作此书的目的一样。
最后,以上两点不能否认作者提出的观点是有价值的,作为非经济学专业出身的人,作者站在不同于经济学的一般视角下发现了很多经济学日常所忽视或者不够重视的部分,有待后来者完善及改进,让经济学可以实实在在使我们的社会得到改善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