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迷人的材料》的读后感大全

《迷人的材料》的读后感大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1-11 05:10:42
《迷人的材料》的读后感大全
时间:2024-11-11 05:10:42   小编:

《迷人的材料》是一篇引人深思的文章,通过描述各种不同的材料,展示了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和魅力。作者通过生动的描写和比喻,让读者对材料的多样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唤起了人们对于珍惜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意识。文章内容丰富,富有启发性。

迷人的材料读后感第一篇

迷人的材料

文/阿居

迷人的材料读后感第二篇

2016年分享的第一本书来自于英国材料学家Mark Miodownik.

全书以十种影响人类发进程的材料为主线,结合以作者在生活中的点滴感悟,不仅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材料学视角下的世界,同时也展示了那些伟大材料背后精彩的演变历史和其中美妙的科学原理。

从钢铁、混泥土到塑料、纸张,从玻璃、巧克力到气溶胶...一场在材料学世界里紧贴生活的奇妙探寻。

分享一下。

迷人的材料读后感第三篇

上一本科普读物应该是《混沌》,这本要好得多,作者列举的十种材料涉及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最爱混凝土、瓷和碳这三节,有知识有不枯燥。中学时化学是我爱学的科目,还一度做过课代表,只是那时候自己面对繁杂的炼金式有点迷茫,创业以来我们时刻在和新材料打交道,从氨基甲酸乙酯到亲水树脂,在老弟的帮助下我也有些新的知识吃进大脑,材料学的发展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而我相信我们还有很多没能探索的未知

迷人的材料读后感第四篇

看完后对材料有浅显的认知,以前我觉得材料偏化学,看完发现好像偏物理量子力学。一样的元素不同排列方式可以组成不一样材料,日常物品含着复杂的原子结构,金属弯曲以前只想到外力何曾想过晶体位错。书中让我印象深刻的其中两个点:1.中国的瓷器技术这么出名,为何唯独错过了玻璃,以致于少了望远镜显微镜等光学仪器没有发生科学革命?2.想触摸一次气凝胶,这个世界上最轻的固体,99.8%是空气,想知道触感是像果冻还是棉花糖?

迷人的材料读后感第五篇

和《十万个为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以点带面。由十个专题带入遨游材料科学海洋。 浅显又深刻。许多知识属于初高中水平,然在关键处的点拨,又显大师水准。 由特珠到一般。各个专题都有涉及,最后自然得出结论,材料的结构尺度:原子、纳米、微观、介观、袖珍、人。 人文思考。从材料中思考人生命的本质和意义,生命与非生命的界限与不同在哪里?从日常用品中发现诗意、历史与价值,提醒我们勿忽视习见物的内在美。

如果我们的教材这样编写,会否会吸引更多孩子学好物理化学与材料力学课?

迷人的材料读后感第六篇

上周在中国科技馆参加了一场纪念化学元素周期表150周年的演讲,演讲者是清华大学高分子专业的博士生,演讲题目是神奇的6号元素C,整场2个小时妙趣横生,让我这个文科生既重新认识了理科生原来也可以这么不死板,原来化学元素还可以这么有趣,也有点羡慕大城市的孩子们可以接触这么好的讲师,而我小时候的化学老师太boring。回家后买来这本书读,又感觉发现了一块新大陆,作者能如此浅显易懂又不失风趣的讲述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物质(元素),真的很赞,特别是C元素的那张,也从最基础的铅笔芯讲到了高级的石墨。

迷人的材料读后感第七篇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独特的烙印,材料科学,地质科学,计算机科学等等,引领各自的行业。可能在现在比较发达的年代,在看这些曾经惊世之作,觉得很平常。但是平常并不是理所应当的,这些都是人类改造世界的伟大创举,对人类生活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可能从化工原理上来说,要理解还是挺困难的,但是,在生活中,比如塑料,钢,瓷器等等,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每一个极大促进生活的发现和创造,都是一个绝好的机会,我们需要仔细留意生活,发现生活的趋势,这样,顺势而为,必定可以做出一番成就。

迷人的材料读后感第八篇

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其实不平常,有一段话说的特别好

1)任何在我出生时已经有的科技都是稀松平常的世界本来秩序的一部分。

2)任何在我15-35岁之间诞生的科技都是将会改变世界的革命性产物。

3)任何在我35岁之后诞生的科技都是违反自然规律要遭天谴的

这本书让你明白“稀松平常的世界本来秩序”其实也曾是改变世界的革命性产物。

虽然只看了几节,但毫不犹豫的力荐啊。

对不太喜欢科普文的女生们的特别提示,里面有一整章讲巧克力,好吧,巧克力被归到材料里

迷人的材料读后感第九篇

这本书在豆瓣评分还算不错。也有可能这个原因,对它先入为主地抱有过高的期待。书的内容很简单,从材料的起源、用途、内部结构等角度,介绍了10种常见的材料,钢、纸、混凝土、巧克力、发泡材料、塑料、玻璃、碳、瓷器和植入物。力图展现材料世界的神奇与材料科学之美。但除了对于材料内部结构的阐释具有科普的意味。其他的文字则再普通不过,对于身边触手可及的材料,我们大致也能做出类似的理解。例如作者是怎么介绍纸的呢?纸可以做成笔记本、相纸、书、包装纸、发票、信封、卫生纸、纸袋、车票、钞票、报纸或者情书。到这里,这章的内容也差不多结束了。总体来说,干货不多。作为科普书,年龄层可以下移一些。但,还是感谢作者。

迷人的材料读后感第十篇

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书本身很容易阅读,书本的质量也很好,带来一个很舒适的阅读体验。很喜欢作者的一些观点,例如在纸的那一章中“人爱书的程度甚至超过文字本身。人会用书来凸显自己是谁,以实体证明自己的价值。书架和桌上的书是一种内在行销,提醒我们自己是谁,想成为何种人物。” 没有生涩和太过专业化的用词,把生活中常常见到的,改变了我们生活方式的那些基本材料用一种品易近人的方式描述了出来,还有手绘的对物质结构的讲解,很可爱。

迷人的材料读后感第十一篇

Stuff Matters: Exploring the Marvelous Materials That Shape Our Man-Made World

中文翻译是"迷人的材料",幽默感和力度都么了,还附赠一句广告...

美拉德反应,翻译成了什么鬼。

原版是:

Paperback: 272 pages

Product Dimensions: 5.3 x 0.7 x 8 inches (13.5 x 1.8 x 20.3 cm)

中文版是:

页数: 244

尺寸: 17 x 1.5 x 24

这么大!这么大!非常讨厌页眉页脚这么大!行间距这么宽!抓狂!

迷人的材料读后感第十二篇

几个感受:

书中的文字充满了浓浓的人文气息;

作者把物质、与人的文化、情感结合起来,读起来富有很强的哲学思考。

书中的材料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材料;

从书中我获得一些科学知识: 譬如: 1. 不锈钢是因为铁中添加了铬,铬能够迅速与氧发生反应,生成氧化铬,从而保护内部的铁; 2. 巧克力中的可可碱对于狗来说是剧毒,因此狗吃了巧克力很可能会中毒而死; 3. 石墨烯原来是就只有单层石墨结构; 4. 书中提到的气凝胶,现在已经能够进行大规模工业生产,原因是电动汽车的电池对其非常轻却具有强大的绝热能力的需求不断增高; 5. 书的最后提到了纳米技术,这让我想起了研究生阶段的一门选修课,讲得就是纳米技术,回忆了半天,终于想起了是房丰洲老师,这门选修课给我的印象还是蛮深的,不知道现在房老师的研究进行得怎么样了。

迷人的材料读后感第十三篇

我们生活在材料的世界里,自然的,人工的,但我们从来没有仔细想一想,这些材料,这些材质,是怎么造出来的,为什么是那样的形态,为什么有这样的特质。从一张日常照片出发,作者从微观的原子世界来解释,元素的特性决定了该材料的特性。而伴随着这些各有特点的材料的发现/发明/创造的,是人类社会的进步,是人类文明的前进。纸张代表了最原始最真挚的情感流淌;玻璃随处可见,人们却习惯对它视而不见;巧克力和瓷器一样都见证了全球贸易联通……

我很认同材料有温度的说法,专业所致,比如前几年开始流行起来的清水混凝土,还有构筑物设计中常见的工字钢、玻璃钢,漂亮的立面是要体现建筑的什么特质呢?想要给观赏者和使用者什么感受呢?木质座椅,混凝土座椅,大理石面座椅,锈蚀板座椅……它们的温度是完全不一样的。

关于材料的故事远不止这些,但他们背后的求索精神令人动容,也让人反思,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并不应该是理所应当的。

迷人的材料读后感第十四篇

材料体现了人类对资源的利用能力和对微观世界的认知能力,是衡量人类文明的水平 人类用“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这样的词来划分文明阶段,就是因为这些材料的出现,提升了人类对自然的改造能力,让人类文明实现了飞跃式的升级。 金字塔是人类文明的象征之一,为了建造金字塔,古埃及人用了大约一万吨铜矿,做成了三十多万把铜凿子,再用这些铜凿子把石头削成固定大小,才最终建成了金字塔。可以说,如果没有对铜的利用能力,金字塔就不会出现。

文明与材料

迷人的材料读后感第十五篇

逗比的腐国科普文

作者从 钢,纸,混凝土,巧克力,发泡材料,塑料,玻璃,碳材料,陶瓷,医用植入物来逗比地说了说材料的科普段子。

英式幽默或许不太对主流胃口,不过在他所能经历的范围内说的还是靠谱和比较深入。

泡杯咖啡,吃点饼干,在外面雨雪交加的寒冷里,享受材料构筑的物质安稳上外加的一丝精神愉悦,也是美好周末的一部分。

BTW:

1) 纸币的水印不是印刷,而是的不同密度分布的棉基纸

2) 水泥也可以像植物一样净化空气

3) 气溶胶是绝好的隔热材料

4) 钻石并非恒久远,它终将会变成石墨

评价标准之一的4C中,颜色和净度是让钻石更值钱的原因,当然它都是可以人造的,也

可以说是人为附加的原因

石墨烯才是碳族改变世界的大杀器

5) 陶和瓷,陶是陶,瓷是瓷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