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史记》与《汉书》读后感精选

《史记》与《汉书》读后感精选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6-08 18:35:51
《史记》与《汉书》读后感精选
时间:2024-06-08 18:35:51   小编:

本文主要探讨了《史记》和《汉书》两部史书的异同之处。作者认为,《史记》注重人物传记和历史事件的叙述,而《汉书》则更关注官制和制度的详细描述。同时,《汉书》也有着更加客观、实事求是的写作风格。总之,两部史书都是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资料。

《史记》与《汉书》读后感第一篇

《〈史记〉与〈汉书〉:中国文化的晴雨表》,作者大木康(日),短短十一万文字,微言大义,大快读者!本书第一部分是观《史》《汉》二书历史:魏晋南北朝至唐初汉书地位实高;自中唐韩柳古文运动后,史记地位陡增;至宋郑樵与刘辰翁,扬史抑汉;《史记》经明朝拟古派、唐宋派追捧,地位至高;清之考证学发达,好汉唐训诂与骈文,《汉书》又为左袒。正如大木康所言,“《史》《汉》二书如相扑中的东西两位横纲一样,二者是正史中的横纲,无论时代如何变化,这一认识都不曾改变。在不同的时代,二者有的只是东横纲或西横纲的差别”,若定要分高下,我认为《史记》是东横纲!第二部分是选取《史》《汉》二书中的典型篇章,比较说明其特点。其中选取了三章:《史记·伯夷列传》,《史》《汉》二书描写高祖的部分文字,《汉书·古今人表》。作者选取内容时独具慧眼,关于刘邦到底是“逃”了还是“跳”了,分析精妙,读之受益!“为往圣继绝学”绝非虚语,吾辈当努力!

《史记》与《汉书》读后感第二篇

初学历史者,“前四史”,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是要读的。而《史记》《汉书》又为所有学历史者必读书目。 日本学者大木康著的《<史记>与<汉书>—中国文化的晴雨表》,可以说既是史学史方面的研究著作,也可以说是《史记》和《汉书》的导读。作者从体例,文体和思想以及司马迁和班固个人经历等方面,细致的分析了《史记》和《汉书》的区别。并且从长时段分析了《史记》《汉书》在不同时代所受到的不同评价,并分析了原因,对我们深入了解《史记》和《汉书》大有裨益。 除此之外,作者第二部分,特别选出《史记》中的两篇文章和《汉书》中的《古今人表》进行解读,实际为我们提供了阅读《史记》和《汉书》的范例,值得大家一看学习。 总而言之,好书,真是好书。我相信看过这本书以后,再来阅读《史记》和《汉书》肯定会有更深的理解。我用了两天时间看完,引人入胜,让人爱不释手,翻译也比较流畅。关键是作者专业本来是研究明清文学的,但没想到写秦汉时期的《史记》和《汉书》也能这么出彩,佩服。此外不得不说日本学者做研究真的超级细腻,值得学习。

《史记》与《汉书》读后感第三篇

初学历史者,“前四史”,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是要读的。而《史记》《汉书》又为所有学历史者必读书目。 日本学者大木康著的《<史记>与<汉书>—中国文化的晴雨表》,可以说既是史学史方面的研究著作,也可以说是《史记》和《汉书》的导读。作者从体例,文体和思想以及司马迁和班固个人经历等方面,细致的分析了《史记》和《汉书》的区别。并且从长时段分析了《史记》《汉书》在不同时代所受到的不同评价,并分析了原因,对我们深入了解《史记》和《汉书》大有裨益。 除此之外,作者第二部分,特别选出《史记》中的两篇文章和《汉书》中的《古今人表》进行解读,实际为我们提供了阅读《史记》和《汉书》的范例,值得大家一看学习。 总而言之,好书,真是好书。我相信看过这本书以后,再来阅读《史记》和《汉书》肯定会有更深的理解。我用了两天时间看完,引人入胜,让人爱不释手,翻译也比较流畅。关键是作者专业本来是研究明清文学的,但没想到写秦汉时期的《史记》和《汉书》也能这么出彩,佩服。此外不得不说日本学者做研究真的超级细腻,值得学习。

《史记》与《汉书》读后感第四篇

诚如作者所言,经典在被流传与阅读过程中也会体现出某种典型的时代特征。而《史记》与《汉书》正因其气质不同,在不同时代就会有不同命运。作者在第九章小结部分提到,《史记》与《汉书》的不同点主要有三:1、司马迁以上帝视角、宇宙视角写通史,班固以人间视角、汉王朝视角写断代史;2、二者对儒家文化之不同与时代有关,武帝时刚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还未一统江湖,东汉时的儒家已经举足轻重,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3、在不少古人看来,两书不仅是史书,也是文学作品。由此三者特点来看,《史记》与《汉书》的流行程度可反映出社会的价值取向,大木康称其为中国文化的晴雨表甚为恰当。说句题外话,由此观之,私以为接下来《汉书》可能要略胜《史记》。关于两书的流行史,书中引用明朝胡应麟在其《少室山房笔丛》中记载:《史》《汉》二书,魏晋以还纷无定说,为班左袒盖十七焉。唐自韩、柳,始一颂子长,孟坚稍詘。至宋郑渔仲、刘会孟,又抑扬过甚,不足凭也。至明诸论骘,差得其衷。由今观之,其结论相当公允。其上半部分结尾处对《史记》《汉书》版本所列甚详,还介绍二书在日本流传问题,于专业研究或许大有裨益,但于一般读者却有点索然无味。 阅读时始终能感觉到作者的日本身份,这种异域的视角很有意思。例如书中总喜欢用日本相扑中东西两横纲来类比《汉书》、《史记》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这种比喻于日本人而言可能很熟悉,但对中国读者而言只算有趣。当然也有值得反思之处,比如书中提到列传是个人行为,本纪是世界中心,进而提到《史记》中《匈奴列传》、《新唐书》中《突厥列传》、《吐蕃列传》,其名为列传,在于书写者将其视作个体,其民族意义被消解,果然还是跳出中国人思维更能看到本质,夷夏之辨确实根深蒂固。

《史记》与《汉书》读后感第五篇

史记与汉书:中国文化的晴雨表,(日)大木康,田访译。三联,2021

原本对日本学界对中国历史的研究有期待,觉得他们书写的哀婉动听,很亲民的样子,又有一些独特的视角,因而便买了这本书来读,不料这本书深刻度不够,过于细碎了,资料叙述的多,分析的少,结论也不很清晰。

书介绍了史记与汉书的成书历史,流传经历,在各个时期的印制发行情况,还比较了两本书的描述方式和表现手段的不同,但多是些常见的东西,没有得到什么有用的结论。

历史上对史记和汉书的认知基本上是没有变化的,虽然早期还有“谤书”的说法,但那只是几朵浪花,所以当时看到副标题,以为是讨论在历史长河中两本书因不同的待遇而提示的文化进展,还在想是不是钩沉出了什么新历史解读,结果没有这方面的工作。

汉书对汉朝的维护较史记更甚,这一点也并不是什么新鲜的观点,事实本就是那样,因为编辑的出发点就不一样。到是汉书与史记文风的不同,甚至可以讲优劣的区别是一个很好的题目,作者做了一些叙述,但只讨论数个文本的比较,也没有普通性的结论,算是一带而过,可能这个问题要举的例子太多,工作量会比较残酷。

学到的新东西便是,过去读史记的时候多,系统的读汉书反倒没有过,也没想到汉书与史记的体量都差不多(也有百卷之数),过去只是在需要时读过一些片断,在想是不是从头翻一次汉书。

翻译的文字反倒是不错,不过前后都没有译者的发言,有些遗憾。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