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教啊,管教》通过描写一位年轻母亲在管教孩子过程中的矛盾与挣扎,展现了现代父母面临的教育困境和挑战。文章中揭示了传统教育观念与现代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引发了读者对于教育方式和家庭关系的深入思考。文章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实的情感表达,引发读者共鸣。
管教啊,管教读后感(一)
比之前读过的基几本亲子书在文学功底上稍逊,汪老师的书读了三本后的确觉得她的作品是罗嗦的大白话文,但却情真意切,让人感动。只要是妈妈用心写的对儿女的感情都是好看的。像她所说,只要你对孩子有足够的耐心。这让我很受启发,孩子是最需要爱心浇灌和等待他们成长的天使。
1/9页管教啊,管教读后感(二)
【2个怦然心动的金句】 1、好好跟小孩讲道理,就是管教孩子最好的方法。 2、顶嘴是父母的定义,在孩子的字典里,那叫“讨论”。 【3个印象深刻的点】 1、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将来都会体现在“完整的人格”和“学习顺利”上。 2、 要给孩子犯错的机会,要给孩子改正的机会。 3、问题,不在看得见的地方。如果一个孩子还愿意和你顶嘴,反抗,那还有得救,如果已经懒得和你说,那是真的有问题了,连解决的机会都不给你。
2/9页管教啊,管教读后感(三)
两个印象深刻的片段:
1.因为你永远爱孩子比孩子爱你多。所以有一天,孩子可以真的留下你扬长而去,而你怒不能。父母永远做不到。
2. 有时候即使讲不出什么道理,只要耐心的说出自己的感受或者换位思考就是一种道理。
“1”是原文,“2”是我对几个章节的总结。
像片段一这种发生的情节,大都是父母比较生气的状态而最后怒吼放下一句那我们走了,而我居然有一次烦得很便和孩子平静的说那你留在这吧,我走了。语气虽然平静,其实效果还是一样。他也不好受我也不好受,真是自作孽。想想果如汪培珽所言,我们永远爱他多一些,我们怎么会舍得呢?然后每次又便成了我不断妥协,的确还是自己没有守住原则。
所谓的管教其实形式大于结果,坚持耐心的述说,无论说的是什么孩子知道的是父母没有因为我的不同而不接纳,而其实无论结果如何孩子到最后也不会真的生很大的气或者就开心的整晚睡不着,所以重点在于述说的过程,而不在于最后他是否达成了自己的目的。
尽管有些建议有悖于PET,我仍旧喜欢这种像聊邻居家孩子的写作方式。
3/9页管教啊,管教读后感(四)
首页上有一段话非常的适用:“小孩天生喜欢听父母说话。但我们得把握机会 别等想说的时候,孩子已经无心听了”
其实 读汪老师的书的话,如果说想怎么的改变小孩的话,估计有点难度 因为这本书不是专门的帮助你去改变小孩的性格和天性 小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所接触的 所经历的都是根据身边的习惯而养成 而作为家长是孩子所成长的最重要的老师
俗话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育方式不对的老师 其实这句话用在父母身上也一样的,哪有调皮捣蛋的小孩呢 只是平时在生活方面没有做好的父母 而这本《管教啊 管教》
就是写给父母的大道理 改变其需要变法维新的父母 父母需要做出相对应的改变之后 才更好的可以影响孩子
做个虚心受教的父母
做个有教养有远见的父母
做个顺其自然的父母
做个有说服力的父母
做个择善固执的父母
做个有威严的父母
等等很多方面 汪老师会举她两个小孩“同同”和“小麦”的生活中的发生的小故事 很平常的语言和发生在生活中的故事来刻画内心的感受 来已故事的形式更好的刻画出为人父母所要接受的内容和所需要改变的方法 就像是讲故事般 告诉小孩你做错了事 做错事的结果是怎样的 你继续下去会有怎样的 小孩子知道自己的行为之后才可以意识到自己所犯的错 之后才可以去改变 去接受 去培养 。
后半部分讲的是“怎么跟小孩--说道理” 在成年人的眼中 觉得小孩子太小了 不懂自己的思维逻辑 不需要去花时间去了解等之类 其实不然 现在的小孩非常的聪明也非常的懂得思维的逆转 你曾无意识说过的话 和做过的事都会藏在心里记得很久 小孩子总是可爱的 而我们也是非常的可爱 在很多的方面也都是有其共鸣点
我们所需要的可能就是花更多的时间和经历 你要告诉他为什么不能 站在他的角度上解释 为什么不能打架 为什么不能抱你 为什么要每天的吃维他命 为什么不要用苦来表达事情 为什么做人不该说谎 为什么小孩要去上学
在很多为什么面前 成人都在找寻我们所要的生命的意义 那我们又不如何给他们去解释这些事情呢
和小孩相处真的非常的简单 遇事不要太过于冲动 静下心来 好好的看完这本书后 真的会发现事情并没有想的那么的麻烦
���#"�J�B9�'
4/9页管教啊,管教读后感(五)
有一句话叫;不生儿不知道父母恩。这句话真的是在当了父母以后,我才深深的体会到的。现在的我,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记得刚生下孩子的时候,我很焦虑很焦躁。怎样才能把孩子更好的培养起来,培养成“别人家”的孩子,能唱、能跳、懂事、听话、学习好。 为此我读过很多关于教育类的书,但是大多数的书都是大道理一大堆却不实用,当然其中也不乏一些精品。尤其是汪培珽女士的书,真的是让我如获宝典。现在家里边儿她的书,马上就能单独成立一个书架了,包括她《喂故事书长大的孩子》《培养孩子的英文耳朵》《还好我们生了两个孩子》《孩子知道你爱他吗》这些书都有,基本上每本书我读了都不下两遍。之所以非常喜爱她的书,是因为她说的内容,非常的实用。没有那些空乏的大道理,更多的是大白话,读起来也不费劲。因为本身她也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在工作了几年以后,毅然决然的回家,自己去带孩子。她如何有了这个懂事贴心的子女?是跟她的教育完全分不开的。读她的书,更多的好像是闺蜜之间在唠家常一样,特别的轻松而且文字特别幽默。读她书这么长的时间,我最大的收获就是,从前和孩子是“敌对”关系,现在我们是朋友关系。 《管教啊,管教》这本书的中心思想是管教,而管教两个字,在于教,其次是管。 汪培珽说; 当女儿一岁半时,每当早上上班离开时,就会耐心地告诉女儿,“爸爸妈妈每天都要去上班,上班赚钱才能买你最爱吃的面包,你在家里跟外公玩,现在天亮亮的,等到天黑黑的时候,爸爸妈妈一定会回来,而且会带你最喜欢吃的面包回来。” 毫无疑问,女儿只会摇头说不,甚至还会哭。可当她第三次再说这些话的时候,女儿居然点了点头。 “小孩听不懂道理”,这是中国大多数父母的认知,包括这也是我之前的认知。但是,在读了汪培珽女士的一些作品以后,这个想法我逐渐的改变了。 谁说小孩听不懂道理,只是大人没有耐心去教而已。之前我家的小孩儿,不愿意洗脸,每天早晨就因为这个事儿,简直是鸡飞狗跳。他看到拿毛巾过来的时候,就开始到处跑,甚至关上房间的门不让我们进。在读完《管教啊,管教》这本书以后,我试着耐心去跟他解释。每个人早晨必须得洗脸,如果你不洗脸,出去以后就没有别的小朋友跟你玩儿。尤其是小妹妹小姐姐就不喜欢你。当耐心的跟他解释了几遍以后,他竟然懵懵懂懂的和我说,那你给我洗脸吧,洗完脸以后抹点香香,然后咱们一起出去玩,好吗? 《管教啊,管教》这本书,对于教育孩子方面,是非常的实用。我准备把它作为传家宝,等以后孩子长大了,有了孩子以后传给他们去读。
5/9页管教啊,管教读后感(六)
最近看了著名亲子作家汪培珽的一本书籍,书的名字叫做《管教啊,管教》,其实看过几本作者的作品了,在作者的作品中,书名都是比较标新立异的,都是有着不同凡响的名字,比较接地气。看到这本书的名字,也会第一时间就反应到,这是一本关于教育孩子的书籍,那么到底作者会在书中介绍怎样的经验来教育孩子那,还是挺让人期待的。
《管教啊,管教》的作者汪培珽,作者是一个非常有经验的家长,曾经有过留学的经历,并且有着一份稳定的工作,可是却毅然决然的放弃了稳定的工作,可是专职在家带孩子,这在当代来说,是为数不多的。孩子其实是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家庭的未来,培养好孩子是最为重要的事情。可是很多人却忽视了这个问题。作者在这方面身体力行,把经验总结出来,著成书籍,希望读者看到之后,能够有所感悟。作者的书籍是一个系列的,都是有着相互的关联。她的书受到读者的关注和喜欢。
在本书中,作者把传统的教育方式和当代的教育方式进行比较,分析其中的利弊,这样的方法比较有说服力。可以让读者更加清晰明了的明白,什么样的管教方式是自己需要的。也能明白传统的教育方式的优缺点,当然也是对于当代教育方式的一种解读,通过各种分析让我们看到了各自的利弊。
作者善于举出一些事例,这样讲出的论点更加具有说服力,能够获得认同,具有实际意义。关于管教相信每一个家长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当然这些方法有利有弊,这些方法也许是自己多年来一直被家庭所灌输的方法,也许是刚学来的方法,也许是经过时间的考量的,也许还没有被实践检验。但是对于自己的孩子来说,成长只有一次,不会给你更多的机会,所以你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能太过于盲从。不要拿孩子的一生作为赌注,来验证一些事情,这样的结果可能是惨重的。
在书中,作者不仅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来解读孩子的心理,同时也从家长的角度出发,来解读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引发我们深深的思考。其实,管教不仅是对于孩子的一种鞭策,同时也是对于家长的一次洗礼。让家长也能够再次的思考,如何才能管好孩子,同时也是对于自己少年时期被管教时期的一种回顾,通过回忆思考,衡量其中的利弊,才能明白怎样做才是最为适合的方式。
《管教啊,管教》是一本非常有教育意义的书籍,本书的作者是有着多年育孩子经验的母亲,作者善于总结思考,把自己的切身经历完整的呈现出来,让读者看到她的教育方式之下,孩子的成长经历,这样的叙述更加真实生动,非常不错的一本书,很喜欢。
6/9页管教啊,管教读后感(七)
作者汪培珽毕业于美国纽约圣约翰大MBA,在工作九年之后成为全职妈妈。聪慧如她,把一对儿女教育得很成功,孩子们满足喜乐、热爱学习、与人为善。汪培珽将亲身的教养经验研究整理,出版《喂故事书长大的孩子》、《培养孩子的英文耳朵》等一系列亲子教养书。 拿到这本《管教啊管教》,我只能说相见恨晚。因为我的孩子已经快7岁了,最容易讲道理的年龄已经过去了。好在书中的亲子教养方法,我是可以运用的。 一.作者循循善诱,让父母先改变观念,再学习管教方法。 当父母从观念上就认为,对孩子没道理可讲或小孩子根本就听不懂道理,那么根本从心底就无法耐心真心的去跟孩子说道理。 汪培珽认为,只要你发觉可以跟孩子互相沟通时,那么就要开始道理了,哪怕孩子只有6个月大时。。 当女儿一岁半时,每当汪培珽早上上班离开时,就会耐心地告诉女儿,“爸爸妈妈每天都要去上班,上班赚钱才能买你最爱吃的面包,你在家里跟外公玩,现在天亮亮的,等到天黑黑的时候,爸爸妈妈一定会回来,而且会带你最喜欢吃的面包回来。” 毫无疑问,女儿只会摇头说不,甚至还会哭。可当她第三次再说这些话的时候,女儿居然点了点头。 无论如何父母绝对不能用偷偷离开的方式去上班,因为孩子会产生不确定的感觉。凭空消失的父母会让他们丧失安全感! 关于孩子不吃饭,生病喂药难,拒绝吃青菜等让父母犯难的问题,书中都有详细的解答。 作者会针对每一个具体的问题,记录下来曾经对子女说过最真实的话语,而且还告诉你,为什么要这样说,这样做。 二.作者的语言轻松幽默,不刻板教条。 虽然是教育类的书籍,阅读过程却非常轻松。可惬意之余,却会对自己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所犯的错误,暗自羞愧脸红。 作者谈到“不要叫小孩不要哭”这一章节时,直呼“喂, 你让孩子哭一下,是会死啊?”这一句话简直戳到了我的痛处。 每每听到孩子哭泣,内心就会莫名的烦躁。要是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还大嚷“你怎么带的孩子啊?你又把孩子给弄哭了?”我更是怒火中烧,呵斥孩子不要哭。结果孩子往往哭得更厉害。 并不是为自己找借口,我小时候往往就会受到"再哭我就打你"这样的威胁,所以现在一听到孩子哭,就会本能地情绪暴躁,想让孩子不要哭。 其实想想,孩子难受才哭,孩子委屈才哭,孩子伤心才哭……为什么不让孩子哭呢?“男人哭吧,哭吧,都不是罪”,为什么孩子哭就大逆不道了? 下次当孩子哭时,不要阻止。让他哭,让他不要压抑,学着释放自己的情绪。 我推荐妈妈们在备孕时就可以看看这本《管教啊,管教》,生了娃娃之后就能马上学以致用。因为汪培珽发现,原来孩子是最爱听父母的大道理。
7/9页管教啊,管教读后感(八)
养育孩子,对父母来说,吃穿住行用并不是最麻烦的,那些只需要辛苦一些都可以做到,但孩子渐渐长大,对孩子的管教是最难的。养育孩子没有模式,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表现,如何管教孩子才是对的呢?
汪培珽,一位活在当下的妈妈,用自己的育儿经历写就了这本《管教啊,管教》,在这本书中,她认为“好好跟小孩说道理”是最好的管教孩子的方法。不过,这不是临时抱佛脚就能做好的,而是需要在孩子小的时候就用耐心去教孩子,去好好的跟孩子说道理。
孩子从多大可以讲道理呢?是两岁?三岁?四岁?都不是!王老师认为从六个月左右就可以跟孩子开始讲道理了,这时候的孩子可以沟通了,她认为小孩都很喜欢听父母的大道理!怎样跟孩子讲道理呢?看汪老师书中的例子就会明白,在这里没有简单地说教,都是用自己的经历细数自己的教育过程。与孩子斗志斗勇,更重要的是有耐心去跟孩子讲道理,不要认为孩子听不懂,在发现孩子有不当行为的时候,一定要开始“好好说道理”的教养模式。
不少家长一定人会对绘本《大卫,不可以》很熟悉,为什么不可以呢?在说每个“不”好后,汪老师都要接三分钟的道理,比如说不能吃电池、积木、书等,不管孩子能不能听懂,都要说。现在想想,我当初在养育大宝的时候,在这方面并没有做好,跟他说话少,以至于孩子说话也晚,有些事只是阻止,并没有认真讲道理,只有“不能”没有说“为什么不能”,也许正是如此,大宝懂道理也晚。
在小宝的教养方面,我也无意中采用了汪老师的方法,在说“不”的同时,也说“为什么不”。把他当成一个能听懂道理的孩子,能够好好交流的孩子,感觉小宝在这方面能够懂得多,容易听得懂大人的道理。
当孩子犯了错时,靠打骂能教养好孩子吗?汪老师认为要给孩子改正的机会,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要相信孩子会改变,如果,父母给孩子贴上了坏孩子的标签,孩子还有信心变好吗?
教养孩子应该是父母的事,但当家庭中长辈或其他人开始插手孩子的教养时,你该怎么办呢?这样的事情,相信不少父母都遇到过,教养不统一,孩子实在是会钻大人的空子的。汪老师有方法:把孩子拉进房间,再慢慢讲道理。她认为家长一定要坚决不让其他人的教养影响自己的决策,要让孩子明白父母父母对孩子的教养规矩没有妥协的余地,也没有别人插手的余地,父母不能因为情面让别人去插手,与你自己意见不一致,不要以为一次破例没关系。
看汪老师的书很轻松,语言幽默风趣,娓娓道来,如一个朋友在交心的谈,不用什么大道理,只是把自己觉得对的,自己坚持做的以及孩子的各种表现说出来,剩下来就是留给父母的思考啦。
8/9页管教啊,管教读后感(九)
爱意有时需要与耐心结合,才能真正传到对方心里。
“管教”一词冒出来,总是透着点紧绷和压抑感,似乎它的出现,于无形中在管教方和被管教方之间放置了一排铁栅栏。好久没看到这么鲜红的书啦,对于浮想联翩的我来说,映入眼帘的血色,非常契合“管教”这个主题。可是画风突转,微笑着吐着搞怪小舌的动漫小人(汪培珽)、拿着铁叉炸毛了却依旧微笑的动漫小人(汪培珽)出现在书的正中和右下角时,我就知道这本书会和以往看的透着浓浓的说教味儿的管教书籍不同,一定是幽默风趣、轻松易懂的教养书。果不其然,这本书与其说是教养书,更像一本充满生活味的故事书,抑或是一本和读者零距离交流的对话书。
自从有了“小牛奶”以后,我看了很多育儿方面的书,也经常和身边的同事探讨育儿经。很多朋友不约而同地向我推荐了汪培珽系列书系。近期,我看了《管教啊,管教》、《还好,我们生了两个孩子》、《喂故事书长大的孩子》、《培养孩子的英文耳朵》这四本。感受颇多……
《管教啊,管教》是我第一本看的,因为如何正确管教一个三岁调皮男孩是我目前育儿阶段最苦恼最渴求解决的。说实在的,一直觉得自己已经是一个颇为耐心的家长了,可我家的小淘气有时候真令人头疼。多次沟通无效的情况下,我们家基本都是要破口骂或者动手的(虽然目前只是打屁股、拍肩膀),可看着小家伙嚎啕大哭,嘶声裂肺地叫着,总是心在滴血。通读全本,其实我觉得汪培珽一直再强调父母最好的管教就是“讲道理”。其实我们每个为人父母的,不都是从讲道理开始么,谁愿意天天对着自己的孩子吼。但为什么我们的讲道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达不到效果?因为我们没有足够的耐心和体力。我们没有践行“好好跟小孩说道理”。我们更愿意以“一声吼”来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从长远角度来说,正如汪培珽所说“那是毒药”。以书中的几点经验和大家共享:
1. 每个“不”后面,都要接“三分钟的道理”
当孩子扔东西、撕书或其他一些行为不当时,我们通常会告诉孩子“不”,但是往往孩子还是会嬉皮笑脸地重复去做。然后我们开始加重“不可以”的语气和音量,但收效也没预想那么好,即使这次阻止了,下次还是继续。每每牛奶行为不当时,我第一、二次往往会讲道理,但是后面会暴跳如雷。尤其在他不断强调“你是我一人的妈妈,她是我一人的外婆,不能跟别人说话、打电话”,开始出现“别人不能到我们家里来”“这个不能给他们”诸如此类自我、自私的话语时,解释n遍道理,却一意孤行时,我就会克制不住吼,甚至动手。自从看了汪老师的书,后来我尝试着把他带到分离的房间(其实就是大人房,事先和老人说好不要进来),面带沉色却尽自己所能耐心地对他讲了10分钟的道理,最后抱抱他。再犯再做,大概过了两星期后,自私现象开始消失。
2. 孩子做错事的时候,要跟他们说明原因,不管他们有多小。
我们总以为道理应该等到孩子大了,能听懂的时候讲。不然讲了也是对牛弹琴。惭愧的是,我起初也是这样想的。其实,这些都是为自己的懒惰找理由。非常佩服汪老师能坚持在睡觉前和还很小的小儿子说“奶瓶要还给妈妈”的道理。做过父母的人都知道,很多孩子小时候喝奶,喜欢含着奶嘴睡觉,久而久之容易牙齿容易蛀掉。我呢,知道这么做不可以,但从未想过和一个奶娃娃讲道理,而是在他睡着前,换成装水的奶瓶,这样算漱口了。可是汪老师却能通过语言和“大力士”的模样,让她的小儿子最终主动把奶瓶交出来,这就是耐心的回报。对于孩子来说,他也会以自己的勇气为荣。牛奶两周岁的时候,他外婆动了个手术,需要静养一些时间,无奈之下叫他奶奶来照顾两周,这两周时间,发现牛奶喜欢打人,掐人。全家轮流讲道理,但我发现收效甚微,我甚至发现小家伙有点克制不住自己,有时候一看到他把下牙压住上牙时,我就知道他要拍打或是掐人手臂了。耐心磨光,伴随的就是河东狮吼和反掐,我居然试图通过反掐他,告诉他,被掐的感受是很差,希望他不要继续这么做。看完这么书,每当牛奶克制不住自己的时候,我会把他叫到房间(分离室),不厌其烦一遍遍重复讲着被打、被掐会有什么后果,站在他的角度分析他这么做的原因。渐渐地奇迹来了,从一天十多次,慢慢变成几次,最后大概一个星期,他就不掐了。有次他准备掐的时候,居然自己缩回了手,还跟我说:“妈妈,你看,我没有掐了,掐人不好,我现在是好宝宝。”我抱着他,亲亲他。
书中诸如此类的管教方法和故事还有好多好多,每一条似乎都能引起我的共鸣。管教重在教,而非管,我想这也是封面的漫画小人(汪培珽)出现在“教”的上面的原因。这本书让我发现自己在管教上出现的问题,也为我日后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孩子的管教之路指引了方向——试着用足够的爱和耐心尊重孩子。强烈安利家长和老师们看看。
9/9页